师者于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金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23:55

师者于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金牌”(图)

 

http://www.yudan.net.cn/html/2008712134158.asp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世人的目光将瞩目于赛场上叱咤风云的奥运冠军。在惊叹于他们的精彩表现时,人们不禁要问:对于优胜者的景仰为什么是人类文化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各个领域内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都可称之为“冠军”,又是怎样的素质成就了他们?

  由北京大学与中国银行联袂打造的“相约冠军·名家讲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意而生。旨在依托北大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中国银行的卓越影响力,努力还原“冠军”背后的社会因素,剖析“冠军”的心路历程,为渴望成为冠军的年轻人留下一笔心灵财富,并深刻诠释“百年北大百年中行牵手百年奥运”的主题。作为“2008奥运·冠军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讲坛活动已于今年4月正式拉开帷幕,并将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邀请近二十位著名学者、体育冠军、行业领袖做客讲坛,共同探讨成就冠军的哲学,用新锐的思想更新年轻人的世界观,并为奥运赛事注入人文深度。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与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冠军讲坛”系列报道,紧密跟踪和记录每一期嘉宾的演讲盛况,为大家呈现最精彩的思想财富。

  6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应邀做客“相约冠军·名家讲坛”第十八讲。与以往的快言快语有所不同,此次名家讲坛上的于丹更倾向于以一种朴实和温情直抵人性的核心。经历了地震、并感受着奥运的日益临近,于丹将她对生活和成功深刻的思考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2008年,地震和奥运构筑了中国精神的横纵坐标。”通过对大地震的反省,中国人进一步得到了价值确立,而这些价值与奥运的精神又总是共通的。

  “尊严”与“平等”是于丹提出的两个关键价值。刚从四川灾区归来的她,用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和观众分享着至高的生命体验和由之而来的思考。于丹谈到一位七十多岁的孱弱老者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无畏,也聊起灾区高考生强忍亲人罹难之痛发奋读书的坚韧。“地震是对生命朴素尊严的终极考验。”于丹教授认为,灾区人民面对灾难时的信心和勇气正是对于生命尊严的最好诠释。而奥运场上的冠军,也是最需要尊严的——有足够的尊严不去使用违禁药品,有足够的尊严不和裁判争执,有足够的尊严去表现公平竞争的风度。从这一点上来说,灾区人民的精神与冠军品质是相融相通的。同样的,当与同学们一起回忆起女民警为陌生婴儿哺乳的新闻时,于丹指出灾难的来临使一切生命回到了最初状态,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变得微不足道。这一平等价值观的确立,与奥运赛场上弘扬的平等参与的理念正是不谋而合的。

  “此次前往四川灾区,我不是名人,不是学者,我只有一个名字——志愿者。”于丹教授将灾区中的志愿者同奥运志愿者联系在了一起。她从志愿者追求参与过程中奉献感的事实出发,扩大了世人对冠军的定义——冠军就在人们中间,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对于理想的坚定信念。在她看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光环不在的拳王阿里用颤抖的手点燃火炬的时刻,是对于心中圣火不灭信念的最为诗意的表达。而成功,恰恰就是坚定自己的追求,不轻易放弃的一个过程。“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块金牌,要时刻记住使它放出光芒。”于丹对于成功信念的比喻形象而有力。

  于丹教授此次演讲取消了观众提问环节,而是通过接受演讲过程中台下递来的小纸条,将解疑答惑和演讲本身自然融合。面对同学们对于道德修养、现代文明的种种问题,于丹用一个字做出了诠释——“大”。现代文明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太多的选择。如何做到“智者不惑”?于丹这样精妙地诠释:“惑”字本身,就代表着一颗“心”如何承载太多的“或者”的命题。因此,在面临过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拓宽自己内心的境界,形成人生的“大格局”。她引出了中国文化中“神于天,圣于地”的人格理想,提示我们一方面应该脚踏实地有所作为,一方面又要超然物外不以己悲。“可以说,儒家给了我们一片坚实的土地,而道家给了我们一片翱翔的天空。”儒道精神的结合,无疑是现代人拓宽生命格局,达到“不惑”境地的一种方式。

  “冠军也同样是拥有‘大格局’的人。”于丹教授认为,现代人的成功与奥运赛场上的单项比赛不同,它有着更加多元的内涵。因此一个人的宽广,博采,包容,往往会给他带来更多成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人生的真正完满。

  “总之,冠军是一种血液里的基因,是无限的可能性,是人生的宽广格局,希望大家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冠军。”于丹教授以对冠军品质的精彩概括结束了此次演讲。如果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金牌,于丹教授智慧而真诚的话语无疑给予了它更加夺目的光芒。在这光芒的感召下,让我们更加坚定地,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