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构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15:22
“我”的精神构成
2010-08-27
人不只有身体,还有个精神。(简直是废话!)
对于人、“我”的状态、性质的认识不仅要考虑身体和行为,也应顾及精神\心理上的变动。
把所见、所听、所感、所思等一切看似琐屑的事情赋予庄严的“生命事件”之名,与人的性质、构成、状态乃至本质联系起来,乃至等同起来。它们不再是无关紧要、不关痛痒、可以忽略的微末,而是与人的价值、本质血肉相连的因而具有庄严意味的真实,直射生命本体,直击人性根本。
古代所谓“慎独”、“一日而三省吾身”在脱去狭隘的道德皮层后在这里会有非常的意义。
“我”是什么?人是什么?
“我”就是“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嗅到的、摸触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是这一切的总和,为了所谓全面起见,加上在这一切中的身体和行为。这一总和可以是整一的,更多情况下是杂乱的,乃至碎裂的,而仅仅在具体存在的意义是合成一个所谓“个体”。
古典的“我”是纯一的,现代的“我”是杂乱的。春花秋月,在古代才具有真实的意味,今月并非古时月。“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也只有在那时候才有真的意趣。现代,你在春花的香气旁不得不嗅到油烟味儿,不得不看到成堆的有形无形的垃圾,不得不在花枝颤动的声音外听到更响亮的汽车、火车以及其他各种机械的轰鸣,构成“我”的所遇早已天地之别,只有词语还勉强维持着它们的同一,也只有最粗心或完全缺乏感觉的人才会认为现在的“我”之所见就是古之所见,现代的“我”一如先前的“我”。
要感觉到“我”很容易实际上已经被大大异化的危险。如何保持自我的一致性、明确性呢?一日三省吾身。
现在我们无法也不该忘记,而必须面对。我们要记起我们的先前,让“他”(那个原来的“我”)穿越时空,复活。艺术具有类似功能。尼采说它的任务就是给褪色的记忆稍稍着色,使人类儿童化,在我看来是以丰富化的方式进行单纯化,也就是说,把外在的一切,以一种其实是有利于己的方式内在化了,而不是被外物异化,或者让外物只是及表面的堆在自己的记忆仓库里,而并不能成为“我”,或者说仅仅成为“我”里面的外物,表明“我”的无力与不纯。但时至今日,也必须在狂欢化的背景下,或者以对话主义的方式说单纯化了,当然,也许只有这样的单纯化,才能见出单纯的力量,原来可以比狂欢更有力量,甚至去统筹狂欢。
所谓“省”,是反思、确认,涉及如何对待、处理那些表面上似乎是客观的外在的所见所闻之物,认识到“它们”对“我”的构成关系。只有站在这样的精神高度(闻见感思等与“我”的同一)来“省”,才是到位的省。这样的“省”,当然是需要一日而三,多多益善。这涉及“我”与“我”的关系,即对自我的严肃、认真的面对姿态和不断完善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