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浅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02:31
至下传统中国文化浅思
  
  文化意味着什么?
  文化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并没有改变,中国文化的传统仍然渗透在人们的骨髓里。
  
  现今的中国文化可以总结为:
  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
  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漠视、
  对自身知识与修养的忽略、
  以及发自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而这样的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外在表现:
  1、 只会生产低技术、劣质的产品;
  2、广大劳动者生活艰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对于自然的残酷破坏与掠夺。
  
  文化之间是具有明显的优劣性的。
  每一种文化的拥护者都会说自己的文化优于其它的文化。
  怎么区别:进行对比。
  
  为什么欧美日选择了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道路;
  而中国选择了环境崩溃、人民生活困苦的道路?
  原因就在于文化。
  
  从三方面浅思文化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
  一、文化成果论:从表象的角度,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所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文化的优劣不是自我标榜的,而是通过竞争对比显露出来的。
  1、文化到底是做什么的?
  文化作用是主导竞争的方式。
  具体可以表述成:文化塑造人,人生产产品。
  产品品质反映人的品质,人的品质反映文化的实质。
  高品质的产品来自于高技能的人的尽责工作;
  而人的技能和责任心则来自于优秀的文化。
  好的产品反映好的文化,坏的产品反映坏的文化。
  引导个人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文化就是好文化,降低个人竞争力的文化就是坏文化。
  “坏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拒绝向强者学习,然后自己即使是强者,会变逐渐变弱,最后被竞争淘汰。
  好文化更重要的能力在于争夺人才。
  好文化发挥人才的价值。    文化通过社会发展的结果反映出来。
  优秀文化致力于培养人。 
  恶劣文化压榨人,是剥削压榨弱者的文化。
  恶劣文化出产质量低劣或者有害的产品。
  恶劣文化不仅导致弱者生活困苦,还毁坏自然环境。
  
  2、“中国文化”做了什么?
  今天,人们在“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是试图掩盖一个事实: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一直没有改变。
  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文化思想论、
  文化选择论(文化环境论)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10-04-06 12:26:52 

 

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  
  文化意味着什么? 当人们在困境中挣扎的时候,虽然冥思苦想,机关算尽,但是最后仍然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因为,文化在无形中已经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思维方式是走向自我毁灭的思维方式;如果人们不认识到文化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思考得越辛苦,结果就越差,生活就越困苦。 现在,很多人谈到西方的“文化入侵”,因此在“倡导中国文化”。 但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并没有改变。 中国文化的传统仍然渗透在人们的骨髓里,即使很多人西装革履、满口英文、使用着国际上各种最先进的设备,都无法改变。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可以总结为: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漠视、对自身知识与修养的忽略、以及发自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而这样的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外在表现:1、 只会生产低技术、劣质的产品;2、广大劳动者生活艰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对于自然的残酷破坏与掠夺。
  文化之间是具有明显的优劣性的。 凡好树结好果子,唯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 即使是最凶恶残忍的罪犯,也会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不会说自己不好,但是他的行为和造成的后果昭示了他的恶行。 而像华盛顿、林肯这样的伟人则经常自我警示,防止自己心里的“恶”影响自己,而他们的行为和成果证明了他们的伟大。 社会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一种文化的拥护者都会说自己的文化优于其它的文化。 但是,当人们进行对比的时候,文化的优劣自然显露出来。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的人们生活的休闲舒适,做着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挣着很高的工资,享受着优美的环境。 即使是日本这个被称为“工作狂”的国家,在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从废墟上重建,用了四十多年,在总经济规模上差点赶上美国(而在人均收入上明显超过美国),也比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要短。 再看中国,虽然人们非常勤劳,而且整个基础比日本二战后的废墟要强很多,但是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也经历了三十多年了,但是人均收入仍然排名世界100多,生活费用赶超北美。 而且,整个自然环境已经崩溃。 那么,为什么欧美日选择了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道路;而中国选择了环境崩溃、人民生活困苦的道路。 原因就在于文化。 本文通过文化成果论、文化思想论、以及文化选择论(文化环境论)三个方面,浅思文化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
  1、 文化成果论
  从表象的角度,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所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所有的成果都打着文化的印记。 比如说,欧洲文化的一些特点是思想深刻、技艺精湛和审美品位高。 思想深刻表现在,欧洲出现了大量的哲学家,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持续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这些自然科学领域的伟人;技艺精湛的典型之一是瑞士的钟表,在极小的体积上,手工构建精确度极高的持续机械运动装置;另外,从古希腊开始,欧洲灿烂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精品一直在创造和积累,还有莫扎特、贝多芬这些音乐大师,而审美与精湛技艺的结合形成了现代的欧洲奢侈品产业。 尤其是德国,出产了马丁 路德这样的神学家、大量哲学家、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主要生产高端汽车、机械和化学等产品。在德国文化里,追求思想的充实和技艺的精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也就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从德国人的角度来说,可能很难想像,中国人为什么会让三聚氰胺、地沟油这样的“产品”大规模出现,毒害自己的人民。这就是,不同的文化作用于人,人再生产产品,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文化的优劣不是自我标榜的,而是通过竞争对比显露出来的。 德国人的产品并不是完美无缺,德国产品也经常出问题,有的德国产品也很差。 但是从总体来说,德国人做产品的时候不会粗制滥造,碰到问题的时候会以很认真的态度去解决,尽量不让问题第二次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产品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即使价格很高,有钱人也愿意买。 而这些高价产品证明了德国文化的优势,并且支持了德国人的高收入水平。 那么,既然德国产品品质出众,为什么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是世界的经济的“发动机”呢? 美国产品虽然在汽车、机械等领域竞争力比德国弱,产品价格卖价低得多,但是美国的文化特点反映到产品上,具有创新与宏大两个显著的优势。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开始占据自然科学发现和发明创新的主要地位,而人们现代生活的大部分技术装备都来自于美国的发明创造;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建设摩天大楼,发明电力系统,发明汽车生产流水线,发明飞机,发明电影电视,整个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人们的家电、通讯、电脑、电子娱乐等方面的绝大多数发明也来自美国。 而美国对于互联网以及相关产品的发明,正在强有力地推动“虚拟世界”的发展。 更主要的是,美国对不同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整合,并且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这些成果现在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比如说价格昂贵的F-22战机就是这样的大型系统整合集成的焦点。 而F-22战机的技术先进到即使美国人自己觉得太贵而停产,也舍不得卖给像澳大利亚这样关系最紧密的地缘战略伙伴(加拿大不发展空军,美国不得不免费负责其主要的空中防务)。
  当人们能够通过德国和美国产品之间的对比,清晰了解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的时候,人们反而难以认清楚“中国文化”。 现在很多人也在讨论“中国文化”,而且文化成为众多问题争论的焦点。在官方媒体的支持下,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一个被很多人推崇的主题。有的人看到中国经济增长,于是产生“民族自豪感”,要推广“中国文化”;有的人看到问题和危机,发现以前的路走不通的时候,也开始诉诸民族主义,尤其是“中国文化”。 这两种力量合流之后,就开始形成一种方向,要试图找到一条具有中国人“特色”的发展道路。 但是,社会中也有反对“复兴”中国文化,在被压制的空间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和支持“中国文化”的人们,在不对等的情况下进行交锋。 人们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中国文化”好或者不好,并且相互反驳。 这样的情形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大家的争论就像火星人和水星人讲话一样,并没有真正就在一个思维系统里,就“中国文化”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争论,即使争论很长时间也毫无效果。
  那么,要解决这种“各说各话”的争论局面,可以从“文化成果”的角度进行思考。 从两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1、文化到底是做什么的? 2、“中国文化”做了什么? 当这两个问题清楚了,那么对于文化的讨论也就有了基础。
  在西方,“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经济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文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从各种角度对不同国家进行分析,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社会文化综合对比分析著作。 但是,“文化”本身并没有被作为一个专门的内容进行研究。 197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超过德国。 日本的企业形成品牌集群,在美国市场将美国企业打得节节败退。 这时候,美国管理学界才对日本发生浓厚的兴趣,最后总结出“文化”是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 几乎每个日本企业都有自己的“显性”的企业文化,比如说企业精神、企业口号等,而这些企业文化又与日本文化的精神内容相结合,支持日本经济的发展。其中,松下幸之助以“不追求利润”为口号,形成自己的经营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代表。 而“文化”让日本国家和企业在缺钱、缺人才、缺技术、缺市场、缺资源等各方面资源要素都非常欠缺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获得快速发展, 所以,日本的方式对于美国的管理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美国的企业从强调“理性”管理,比如说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加速向更加人性化、团队合作、利益共享等方向“转型”。尤其是对于多元化的跨国公司来说,因为公司规模庞大、业务众多、部门庞杂、地域广大,而且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很难仅仅通过“硬制度”进行管理,而“文化”就成为企业领导层关心的核心内容。 通过抓住文化、人才和财务三个关键要素,跨国公司有效地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成功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可以说,文化的作用是主导企业和国家竞争,实现企业和员工、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与富裕。
  可以说,文化作用是主导竞争的方式。 具体可以表述成:文化塑造人,人生产产品。 那么产品品质反映人的品质,人的品质反映文化的实质。 高品质的产品来自于高技能的人的尽责工作;而人的技能和责任心则来自于优秀的文化。 具体来说,当一个社会的文化方向是让人们变得愚昧无知,然后只能从事最低级的苦力,然后在大量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挣“血汗钱”,那么也只能生产出质量低劣的简单产品,那么这样的文化就是坏的文化;与之相对比,一个社会的文化是通过大量的投资,将民众变成高知识、高技能的人群,那么这些民众就会通过发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高质量的复杂产品,那么这个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同理,对于企业来说,微软Google的企业文化是好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典范;而“血汗工厂”的文化就是坏的文化,不可能在文明社会中生存。 也就是说,只有坏的社会文化才会出现“血汗工厂”这种坏文化的企业。 因此可以说,好的产品反映好的文化,坏的产品反映坏的文化。 那么,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好文化通过优质竞争,实现发展与扩张,推动民众更加文明、更加富裕;而坏文化则让民众更穷,生存能力更弱。在全球经济变差的时候,受坏文化支配的人们将遭到社会淘汰,自己或者子孙则在竞争淘汰中被消灭。 从这点来说,Google“不作恶”的信条不是唱高调,而是其防止被坏文化腐蚀,保证自身生存发展的实际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引导个人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文化就是好文化,降低个人竞争力的文化就是坏文化。 日本“脱亚入欧”,仿效美国和德国,而仿效的起点是教育,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德美的文化是好文化,能够引导日本走上富强之路。 而从总体上,日本人非常崇拜美国人,也是因为美国人在二战的时候从物质到精神上完全打垮了日本。 所以,二战后日本努力学习美国,反过头来占领美国市场,达到二战时没有达到的目的。 而美国人反过来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也是因为日本企业让众多美国企业感受到强有力的竞争威胁,不学习就可能被日本打垮。 当然,日本的很多企业文化内容只不过是戴明、德鲁克等管理学大师思想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的结果,美国人在学习了“出口转内销”的管理思想后,在本国强大的管理学教育与创新的支持下,实现了更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义的企业文化创新。 就这样,两者的文化在竞争中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他们的竞争中,日本与美国的文化都表现出:承认强者,向强者学习,并且想方设法回过头来打败强者的特点。 而这样的特点是“好文化”的共同特点,也是与“坏文化”的关键不同。 因为,只有文化心理上足够强大,人们才会克服自卑和愤怒的心理,积极向强者学习。 而“坏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拒绝向强者学习,然后自己即使是强者,会变逐渐变弱,最后被竞争淘汰。
  好文化更重要的能力在于争夺人才。 在社会竞争中,评判文化优劣的关键在于,谁能够争取到人才。 好的文化从坏文化手中争夺人才,先进文化从落后文化手中争夺人才,年轻文化从老迈文化手中争夺人才。 美国能够保持强大的原因,也在于争夺人才。 从二战前开始,德国纳粹开始破坏犹太人和其他知识分子,让美国“捡了大便宜”,从德国吸引了不少世界顶尖人才;而二战结束后,在苏联人忙着从德国搬机器的时候,美国则加紧从德国搜刮人才。 另外,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同样想方设法把从苏、联东/欧逃出来的知识分子弄到自己国内。然后,美国给这些人才在美国创造最轻松自\由的高待遇工作,让他们尽可能充分贡献自己的价值。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的时候,遭到了美国军方的百般阻挠,美国人千方百计想留下钱学森,希望他能够在学术上具有更高的成就,然后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微软和Google的竞争中,两者的业务竞争交叉领域并不多,各自都没有真正威胁到对方的核心领域。 但是,微软将Google看作最重要的对手,因为微软的人才持续流向Google,这是微软最为恐惧的。 因为在过去,向来都是微软从其它企业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当Google从自己公司吸引最优秀的人才的时候,让微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很明显,Google能够吸引较多的微软人才,综合起来就是文化的进化,更年轻和具有活力的文化,给了员工巨大的发展空间。
  好文化发挥人才的价值。 民国时期,中国极为贫困落后,“东亚病夫”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而且战乱不断,还经历了8年的抗日战争和4年的内战。 但即使是这样,绝大多数的留学人员都选择了回国,在混乱的环境中开展自己的工作。 中国的世界级教育家晏阳初就是典型代表,他辗转河北、湖南、重庆等地,开展自己的农村发展运动,对贫困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直到49年他的机构被查封。 同理,台湾的发展也可以说是留美回归人员推动的。 在1960年代,台湾仍然非常穷,人们可以从《汪洋中的一条船》等电影中看到当时台湾的情形。 而从新竹工业园区开始,大批的留美人员回归,带动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台湾开始了经济腾飞的过程。 而现在,即使中国城市的很多硬件设施已经非常好,但绝大多数的留美人员都对回国不感兴趣。 即使表现出兴趣的,也只是在观望,并没有产生实际的行动。 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的金融业遭受重创,金融机构大量裁员。 这时候,中国的媒体开始热烈讨论,当时预估会有很多在美国的华人金融人才回流中国。 因为,美国的工作很难找,而中国金融正在进行着“大发展”,所以在美国的中国金融人才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也应该回流中国。 但是,热烈的讨论之后,人们发现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几乎没有金融人才回中国。为什么这些中国的人才选择留在国外? 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们回国的话,可能会荒废掉自己,所以为了保护自身的价值,保持个人竞争力,所以不回国。
  文化通过社会发展的结果反映出来。 北美今天的发展,是从少数的欧洲移民开始,逐渐扩张成为北美东部的殖民地,再扩张到整个北美大陆。虽然在2、3百年前,北美的自然环境条件比中国的要恶劣得多,但是经过2、3百年,现在北美的人民过着富裕的生活。 与之相对比,中国人5000年的历史,但是并没有发展得更好,反而是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恶劣的环境包围着人们。从这点来说,谁都无法否认美国的文化更加优秀。 而美国的富强是因为创造出绝大多数现代社会的成果,而且依靠销售这些成果而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而且,美国企业占据世界企业品牌榜的主要部分,其影响力深入人心。 在中日关系出现恶化情况的时候,“抵制日货”的口号在网上传播开来,很多人热烈响应;在中美关系出现恶化的时候,大多数人则在心里有自己的判断。有的人开始在网上号召“抵制美国货”,结果立刻遭到嘲笑。 大多数人认为号召抵制美国货的人不是无脑就是5M ao,建议这些抵制美国货的人们首先把自己电脑里的CPU拆掉,并且不要上网。 而且,美国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品,通过电影电视、书籍等方式销售到世界各地。 通过美国电影电视,人们看到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也会感慨美国人的富裕程度。 与之相对比,中国却没有拿得出手的现代科技成果,没有世界知名的高价值品牌,没有畅销到世界各地的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所以,不论是产品成果,还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反映出美国文化是“好文化”。
  公道自在人心。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文化的优劣从人们的行为反应中表现出来。如果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进行对比,那么大家都能看得到文化的优劣。 优秀文化因此也能够获得人们从内心的认可,恶劣的文化则遭到人们厌恶,被人们抛弃。中国有句俗话,在十几年前还经常被人说起,“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家里的草窝窝”。但是,大家现在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个谎言,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 当中国改革开放,人口开始自由流动之后,数亿人开始迁移,离开自己的“草窝窝”,寻找“金窝窝、银窝窝”。三十多年来,公派留学出国的人很多,自己申请美国奖学金的人数量更多,移民也有相当的数量。 即使留在国内的人们,大量流入沿海地区和核心大城市。而且,根据人力资源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量没有出国的优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进了外企,生活在外企的“文化小环境”中。 而很多在欧美企业工作的普通工人,也说自己进了外企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受到人的待遇。 在沿海地区有不少“血汗工厂”,这些工厂中工作的工人对老板心存怨恨。 但是有一段时间,老板突然大发“善心”,给自己加工资、居住条件变好、加班工资翻倍,而且限制最长工作时间。这时候,工人们自然会很高兴,然后会感激老板的“善举”。 而某天他们听说,这样的福利改善并不是老板“良心发现”,而是美国的客户对老板的硬性要求,否则不给老板生意做。老板为了获得美国客户的生产加工合同,被迫改善工人的福利。 尤其是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人到中国工厂检查的时候,这些工人更不会感激本国本民族的老板,而是感激这些美国客户。 因为,美国客户关心他的福利,让他能够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并且能够赚更多的钱。
  优秀文化致力于培养人。 培养人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工作。 美国、德国工业的强大首先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强大。 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教育的方向,尤其是影响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方向。 而美国全社会对于大学教育不计成本的投入,让欧洲望尘莫及。 除此之外,在职教育也是这些国家的重要支柱。 在很多大中型公司,新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公司后,往往要进行轮岗,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学习。 企业经常还给新人们配比“导师(mentor)”,让知识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引导这些新人,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的成长和成熟。 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工作岗位上的“导师制”,都是成本极其高昂的行为。 而美国的大学面向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导师制”也不约束新人们未来是否“跳槽”。 如果从美国大学毕业的外国学生回到自己的国家,那么美国对这些外国学生的投资就白费了;如果这些企业的新人们“跳槽”到其它企业,那么就不仅仅是成本白费的问题,还可能直接危害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问题。 但是,美国的大学本身是超越“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不考虑自己培养的是哪个国家的学生,只考虑这些人是自己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是自己学校的校友。 而这些设定“导师制”的企业也很清楚,大家在共同培养年轻人快速成长。 我自己培养的年轻人会流到其它企业,而其它企业受到相应培训的年轻人也会流到自己这里来,等于还是自己为自己培养了人才。 但是,通过这样的年轻人培养的“竞争合作”,这些企业共同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恶劣文化压榨人,是剥削压榨弱者的文化。 “血汗工厂”是文化最为恶劣的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属于非法组织。 这些工厂的老板们利用市场上的劳动力过剩,贫穷的人们急于养家糊口的机会,拼命压榨劳动力价值,然后获得自己的利益。 如果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人,让员工具有更强的个人竞争力,然后通过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合作,生产出高价值的产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高额利润。 那么,恶劣的企业文化则压制员工的发展,让员工失去社会竞争力,只能通过被企业压榨而获得生存。 就像大多数的国企,几十年如一日地使用员工,要求员工像“螺丝钉”。 不给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教育,不让员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直接通过下岗“甩包袱”的方式,让这些缺乏基本的社会竞争力的工人们“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恶劣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血汗工厂”,还表现在对于年轻人的态度上。 因为年轻人还没有变成强大的力量,社会就想方设法压制和榨取年轻人。 比如说,当很多大学生花了家里十几万到几十万,拿到毕业证之后,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 这时候,社会文化不是探讨社会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而是指责大学生没有能力、没有技能。 这时候,这些人也不探讨,为什么大学生没有技能,而只是单纯说大学生是“废物”,或者要求大学生“放下架子、开阔思路”,去卖猪肉、当“挑粪工”。 有的所谓“高科技企业”本质也是“血汗工厂”,通过宣扬兽性文化,把优秀的人才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不顾这些人才的知识更新,不顾这些人才的死活,然后让这些人才没日没夜拼命干活,通过牺牲人才的健康和未来,弥补管理上的拙劣,并且创造出利润。
  恶劣文化出产质量低劣或者有害的产品。 “血汗工厂”的文化特点是,为了微薄的利润,可以残酷剥削弱者,牺牲弱者的生命,或者说“人不值钱”,拿人不当人来看待。 优质产品是依靠生产者的责任心、技能和健康实现的。 在一个剥削压榨员工的环境中,员工既没有时间去提升自身的技能,也不会有责任心。 那么,一个社会如果允许“血汗工厂”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不把民众当做人来看待,认为钱比民众的生命更重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文化向“赚钱的人”倾斜。 比如说,在消费市场上,企业是强者,是“赚钱的人”;而消费者是弱者。 所以,各方面资源向企业倾斜,为企业做宣传,允许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甚至允许企业造假,危害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丰田汽车因为隐瞒缺陷,在美国市场弄得“满城风雨”,需要花费巨资召回,并可能面临高额的索赔官司的时候;中国市场一片寂静,没有人为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而要求丰田汽车做出赔偿。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外国企业在中国销售劣质产品给消费者,也变得很自然。 另外,欧美企业处于信誉考虑,还有基本的人性底线,不为了谋财而害命。 但是,中国企业长期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生存,已经习惯了“人不值钱”的文化概念,因此三聚氰胺、地沟油、有害疫苗、矿难和黑砖窑愈演愈烈。而这些受害者都是弱者,尤其是穷人的孩子。
  恶劣文化不仅导致弱者生活困苦,还毁坏自然环境。 当以色列这样的优秀文化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将沙漠变成绿洲时,当发达国家都在保持着青山绿水的时候,恶劣社会则把森林变成沙漠,将绿水变成污水。 社会生物链条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在欺压弱者的恶劣文化中,就像社会生物链条一样,强者欺压弱者,弱者欺压更弱者,更弱者就只能压榨土地和破坏环境,以获得自己的生存环境。 中国的皇帝是通过欺压官吏而表现自己的权威,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官吏则通过欺压平民获得心理平衡和收入提升,也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平民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仅仅通过种田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就会想方设法通过砍伐树木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农田和林木收入。 一棵树长大很难,经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砍一棵树则很简单,几分钟就可以解决。 而平民在受到压榨的时候,只能通过砍树这样的破坏,来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状态。 但是,当人们吃饭还解决不了的时候,必然要通过破坏环境解决眼前吃饱饭的问题。 所以,人们根本想不到自然环境这些跟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通过破坏森林等环境换一时之需,结果就是森林变沙漠。 就像中国的黄土高原,从几千年前的绿色高原,变成光秃秃的荒漠高原。 而现在,中国其它的森林和草原也被破坏一空。
  今天,人们在“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是试图掩盖一个事实: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一直就是处于弱者并不被当作“人”来看待的文化之中。 在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中,只有中国的文化中有“吃人”的传统文化(这也是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内容)。“吃人”不是指对精神的摧残,而是物理的、肉体的“吃人”,比如说历史记载上经常出现“人相食”,还有军队卖人肉,称被卖的人为“两脚羊”。 而20世纪的文革期间,广西同样出现大规模的人吃人事件,还是在没有大灾、没有战乱的情况下发生的。 中国古代皇帝三宫六院、粉黛三千,大官宦家奴婢成群。 今天,有权有钱的包二奶、三奶到N奶,另外手下人给打伞、按摩,同样在延续着传统文化。 古代的太监很多,都是自愿阉割,然后希望通过自残混口饭吃,更想着“出人头地”;而今天,精神上的太监同样盛行。 在古代,一般劳动者虽然终日劳苦,但是居住条件恶劣、吃着粗劣的食物、穿着粗劣的衣服、用着粗劣的生活用品;今天,一般劳动者仍然在居住、食品、衣服和生活用品上,消费着质量低劣、有毒有害的产品。 古代,中国人通过破坏环境来维持生计;今天,同样在通过破坏环境维持生计,主要的区别是,现在有了西方来的科学技术,让环境和资源破坏的速度更快、更彻底。
  那么,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继续分析。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10-04-08 14:31:12 

 

  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续)  
  在微观的组织文化层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化同样是人的结果,是由关键人物所决定的。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关键在于老板。 企业文化的起源是老板文化,什么样老板创造什么样的企业。 人以群分,老板会吸引跟自己相似的人,并且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 而且,老板是所有人的榜样,老板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仿效,也成为员工“见缝插针”的前提。 爱迪生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其发展企业的方式首先是建立“发明工厂”,把其他研发人员也招进来,跟他一起进行大规模的发明工作,做出大规模的产品系统,然后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这样就形成了GE的文化传统。 而且,当一个新来的研发人员问爱迪生,发明工厂里有什么规矩的时候,爱迪生说没有规矩,等着这位员工去制定呢。 而爱迪生这样的言行又形成了GE相信员工、依靠员工的文化基础,形成了GE100多年的内部管理方式。 IBM的老板老沃森曾经制定了一个政策,员工需要佩戴个人工作标牌才能进入工厂。 结果,他有一次带客户参观工厂的时候,忘记了带自己的标牌,工厂的门卫不让他进。 老沃森的随行人员跟门卫说,这是IBM的老板,门卫说自己知道。 然后,老沃森说门卫这样做事应该的,就没有进工厂,带着客户离开了。 可以说,每个伟大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以上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的人物不仅对企业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思考和洞察,而且必须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并对自己行为严格的约束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员工仿效的典范,并且持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在竞争中持续发展企业。
  更需要强调的是,在宏观的社会竞争发展层面,榜样具有极其强大的“连锁反应”的力量。 斯隆挽救了通用汽车,并且将通用汽车做成长达几十年的世界最大企业,创造了真正“富可敌国”的财富。 而斯隆可以说是典型的现代管理者的形象(德鲁克的现代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从研究通用汽车开始的),把个人爱好和企业事务严格区分开来,让员工都凭借能力和贡献在企业中发展,而不是通过投斯隆的个人所好得到职位。 所以,斯隆的管理团队都是“将军”类型的人物,而不是“太监”。 而且,即使他(很)不喜欢德鲁克对通用汽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但是仍然继续请德鲁克对通用汽车进行研究。 德鲁克通过系统研究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管理完善的典范企业,也直接促成了他对管理进行定义,开始了现代企业管理,为世界的企业发展树立了理论上的标杆(榜样)。日本企业通过疯狂学习德鲁克、戴明的管理思想,迅速发展和强大,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发达。 德鲁克和戴明都很喜欢去日本,因为他们在那里获得极其热烈的欢迎和顶礼膜拜,让这些源自美国的思想“墙里开花墙外香”。 而在德鲁克和戴明的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汽车业、机械制造和电子业等。日本汽车利用美国汽车业内部组织的官僚化特征,反过头来抢夺美国汽车市场,一方面增加了日本人的就业,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打击了美国的就业,降低了部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 而美国汽车企业失业率的上升,又对美国经济造成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 当然,从宏观的美国经济角度来说,汽车业虽然重要,但是目前的情况并非不可接受。 因为,美国在社会创新文化形成大量创新企业、从创新企业总结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指导更多的创新企业发展的支持下,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态势,让美国保持着超级大国的地位。
  那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美国社会的创新文化是如何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的。众多优秀的人物创立大量的美国企业,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发明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 另外,众多的大学培养或者支持了大量天才人物的发展,天才人物创立天才的企业,而天才企业通过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的发展。另外,大学毕业生成为美国企业的中坚力量,支持美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为什么美国能够出现如此众多的大学,涌现众多的天才人物,支持大量的优秀企业,支持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或者说,为什么美国能够形成世界上最有创新精神的文化? 那么,从“连锁反应”的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创新文化的形成,除了北美殖民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乔治 华盛顿的“个人榜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历史,但是有大量的历史学家,出了大量的历史书籍。 那么,这些历史学家靠什么吃饭,怎么让自己的书籍卖钱? 就是把历史的每个细节都翻出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其中,有些历史学家专门“揭批”正面的历史人物,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少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美国的开国先贤们,将他们的所有行为进行“揭底”。 经过这些历史学家进行“过筛子”,发现其他开国先贤虽然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在个人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甚至是“恶行”,所以不足以做“民众仆人”的榜样。 但是,而历史学家检验华盛顿几十年的生命历程,除了说华盛顿不是天才之外,找不出华盛顿言行上的大问题。人们只能说,华盛顿不是才华横溢的天才,而只是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靠知识、信念、纪律(自我约束和规范)和执着而获得成功的凡人。也就是说华盛顿的品德高尚,方法得当,因此成为“走不下神坛的华盛顿”。 而华盛顿就像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通过“连锁反应”,形成了美国的创新文化之“飓风”。
  乔治 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州最大的种植园主,1774年被选为维吉尼亚州的代表,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参加了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列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战役之后,华盛顿是唯一穿着军服参加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并且表示他希望带领维吉尼亚民兵参战。 麻萨诸塞州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推荐他担任所有殖民地的总指挥官,经由大会选举无异议支持,成为美国的“大陆军总司令”。 在战争期间,华盛顿可以说“屡战屡败”,而且还要协调各州为军队提供弹药、物资、军饷。 经过极为艰苦的努力,华盛顿终于带领从“散兵游勇”开始的“大陆军”打败了英军,实现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 更重要的是,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之后,美国内部开始发生混乱。 美国军队的军人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打败了英国人,但是因为各州都是“各自为政”,很难达成一致,欠军人们的军饷也一直没有发。 所以,军队里面有人写信建议华盛顿当国王,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同时,军人们也准备哗变,支持华盛顿当国王,然后向各州征税,拿到自己的军饷。 华盛顿驳斥了写信的人,并且瓦解了军队拥立他做国王的企图,然后他提出辞呈回家,当年是1783年。 华盛顿拒绝当国王的行为成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更主要的是开创了军事保国、平民治国的先例。
  华盛顿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对于权/力的争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人们的传统是,通过军事的争夺获取权力,然后实现个人的充分福利,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打倒皇帝做皇帝”。 那么,当时的世俗政/权都是军事政/权或者军事政/权的变体,军事力量一直是各国和各个时期的人们关注的主要力量。 而每次一个军事政/权被打垮之后,建立起来的只不过是新的军事政/权。 而这种情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文化定式,根深蒂固在人类社会的文化中。就连《阿凡达》里,那美克星球的人们反击人类,也是谁的鸟大谁说话。 而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受人拥戴的军事领袖,却选择了递上辞呈,回家经营自己的庄园。 华盛顿的离开意味着军事不再干预国内的事物,而由平民决定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物。 而军事作为主要的暴力工具,离开内政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公众意志之上,人们就必须通过协商讨论解决相互之间的主要差异。 华盛顿这样的决策对于美国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当人们讨论拉美为什么自然条件比北美的更好,但是没有成为像北美这样的高度文明与发达的国家。关键原因在于,拉美的军事力量在持续干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给国内造成严重混乱的局面,让社会经济秩序无法保持稳定的状态。
  美国“平民治国”精神不仅支持了本国的发展与强大,而且在20世纪改变了世界版图。 在欧洲,各国的君主都是依靠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然后相互征伐,夺取土地与资源。 在战争的过程中,君主和贵族获得荣耀和利益,广大的民众则生活在困苦之中。 虽然罗马教廷在后来相对强大,但是对各国之间的战争束手无策,也经常受到强大君主的暴力侵扰。 那么,在德国这样的新教国家,因为教育的发达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科技和工业能力,但是社会文化和科技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为君主服务,支持君主的军事暴力扩张行为。 军事力量的强大对于君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巩固君主的地位;但是,它对民众是灾难性的,因为它剥夺了民众增加福利的机会。 不论是“圈地运动”和海外扩张时期的英国,还是一战到二战的德国,都在依靠压榨民众的福利机会,实现国家的“强大”,实际上是君主的强大。 而军事强大的结果是,必须进行侵略,才能够摊销军事力量的庞大成本,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本国民众陷入越来越深刻的贫穷。 而纳粹德国的扩张也就成为必然。 当各国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君主主导的军事强权就会发动战争。 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攻打波兰,拉开“二战”欧洲战场的序幕。 同理,日本在经济发展之后,全国“勒紧裤腰带”增强军事力量,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半岛和台湾岛,驻军中国东北,进行势力范围扩张,成为东亚的强国,保持其军事力量的消耗。 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之后,因为美国对日本实施钢铁、橡胶、石油等战略资源禁运,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也是为了获得支持军事机器的资源。 可以说,以军事的消耗为根本的经济驱动力,纳粹德国和日本共同将世界拖入资源毁灭惨重的世界大战。
  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苏联和中国坚持了下来,开始了对于德日的反攻,导致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垮台。 二战后,美国开始在德日驻军,对两国进行“非军事化”改造。 对于德日两国的平民来说,国家的战败似乎是耻辱,但是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因为,社会资源不再消耗在建造大炮战舰,不用再维持庞大的军队,而是用在建立企业,生产民用的产品,改善民生上。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大过程,才是与民众福利增加最紧密的过程。 当美国和苏联相互对抗,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进行宏观“冷战”和局部战争的时候,德日两国的人们则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教育,发展工农业,进行产品的“国际扩张”。同时,苏联从本质上仍然延续过去的沙皇俄国的老路,通过加强军事力量来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控制范围。 大规模的工业建立起来,似乎显得非常强大,但是主要还是为军事服务,人民生活仍然非常艰苦,跟沙皇俄国时期也没有非常大的区别。同时,苏联上层的军事集团和克格勃集团的生活日益腐化。 在美国的遏制战略引导下,苏联无法再进行版图扩张,又得在美国军事战略的压迫下增强军事力量,最后军事消耗和上层消耗累加在一起,共同导致苏联一夜之间瓦解。 俄国经济回到本来的面貌,二战时期其力量远远不如德国,解体之后更是差距甚远。 经过“非军事化”改造的德国和日本成为美国主要的战略盟友。 而美国的主要战略盟友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家,也是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 
  1787年,华盛顿再次被召唤,到费城参与主持美国的制宪会议。 华盛顿并不是天才人物,在大陆会议上,他既没有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传世名句,也没有写出“以下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的《独立宣言》,但是他忠实地执行了人民赋予他的责任。 制宪会议采取投票机制,选举出主席(乔治 华盛顿)、秘书和宪法起草委员会。 在制宪会议上,华盛顿和在大陆会议上一样,并没有真正进行讨论,也没有加入自己的意见。 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威望使会议能够继续,尤其是在一些尖锐问题上的协调,让与会代表专注于宪法内容的讨论上。保障了美国的诞生。 制宪会议一开始,与会代表就花两三天来制定开会规则。 这个规则意味着,人们的平等的情况下,通过规则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从制定宪法之初就得到贯彻,通过公平的规则制定公平的宪法。 在宪法讨论过程中,整个宪法规则由各方参与者通过讨论、协商制定,而且规则本身是明确的、公开的,所以宪法也必须得到严格的执行。 在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而在有些条款上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而华盛顿则尽可能弥合大家的差异,达成共同认可的条款。 在会议遇到难以进行的时候中,华盛顿会提醒大家建立“美国”这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忍让,相互让步。 而在华盛顿个人的无私、宽厚、忍耐和坚持的影响下,制宪会议经过100多天的辩论达成《美国宪法》,并且在1791年制定宪法修正案《权利(人/权)法案》,让“美利坚合众国”成为现实。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国家组织方式的里程碑。它贯彻了《独/立宣言》的思想,并且通过联合各个州,共同抵御外敌,协调发展。 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宗旨,《美国宪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话,由52个单词构成: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establish justice,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se,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i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其中,“We the people”明确整个宪法的主体,从此开始了通过宪法保障人民利益的世界历史。 随着企业文化思想的普及,类似《美国宪法》序言这样的宗旨性描述,从非盈利组织开始,现在成为各种致力于长期发展与运作的组织的宗旨的范本。 更主要的是,美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因为价值观而组成国家的时代。 当全世界都主要依靠王权(军事权)划分国家,依靠武力或者民族(与王权的接近程度)划分阶级的时候,美国开始了依靠人们的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发展的阶段。 只要人们认同美国宪法、尊重美国宪法,都有机会成为美国的一员,为了正义、安宁、福利、自/由等确保个人和子孙能够更好发展的世俗利益而努力。 就是这种超越王权、超越种族或者民族、超越个人宗教信仰等差异的共同世俗利益的、人们的共同追求,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人才加入美国,而且还在继续吸引着大量的人才,让美国保持着超级的竞争力。
  当美国宪法草案提交各州立法机构批准时,有些人提出了宪法无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疑虑。对此,支持宪法草案的联邦党人向美国人民保证,将会在第一届国会会期时在宪法中加入权利法案。在宪法获批准后的第一届国会开会,大多数议员支持权利法案应该被提出,相关权利也应该在宪法中受到明确的保护。 而且,《权利法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被加入到宪法中去,以避免直接修改宪法而需要再次进行冗长的宪法批准过程。在《权利法案》(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中更是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的自由,国家在保障人民自由时应尽的义务。其中,宪法第一条修正案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这条修正案成为保障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规则,在影响美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条修正案的核心是保障人们的思想自/由,让人们的自/由思想能够不受歧视地表达出来,成为语言和行为的自/由。 这种自由保证了人们自主选择个人发展道路,也就形成了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下,美国持续涌现创新思想,并且形成创新的知识系统传播到社会中,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形成经济上的持续创新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而美国的大企业或者具有一定历史的企业,没有一个不是依靠创新起家,并且依靠创新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的。 而这些创新企业的精神基础,都可以追溯到《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中的精神。 而这些精神能够在经济上得以实现,与华盛顿的个人行为密不可分。
  在《美国宪法》中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1789年,华盛顿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后,宣誓就职,捍卫宪法。 华盛顿上任后,开始着手建立美国的经济系统和司法系统,支持宪法的贯彻实施。他组织了一个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 他支持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托马斯 杰斐逊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每当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机构并构成金融力量强大的国家时,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士•麦迪逊总是反对他,而华盛顿必须时常调解两方的意见。最后往往是汉密尔顿在争论中获胜,而且华盛顿指责当时由杰斐逊和麦迪逊所支持的名为民主—共和主义社会(Democratic-Republican societies)的团体的危险性时,汉密尔顿则被拥立为联邦党(Federalist Party)的领导人。 华盛顿虽然超越党派之争,但是等于是支持了美国的两大党派竞争格局的形成。 1793年,华盛顿本人虽然非常不情愿,但是再次以无异议方式当选总统。 而华盛顿主政时期的很多法律和政策,一直保持到今天。
  另外,华盛顿当总统时的组织方式,也成为一种传统。 郭士纳在挽救IBM的时候,虽然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与建立并且把IBM带入巅峰的沃森父子大不相同,但是从文化方式上,他等于是在进行IBM的文化回归。 沃森父子都是非技术人员,通过坚强的神经和对于未来市场的感觉,引导IBM通过“大赌注”的方式实现“跳跃式发展”。 郭士纳挽救IBM的方式与沃森父子的方式相同,也是通过“大赌注”押宝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实现IBM快速的起死回生和发展。 而华盛顿的经历反映出“抓住重点,把握战略,依靠人才”的个人行为模式:在大陆会议上,华盛顿并没有什么有明显见地的发言,但是通过身着军装的方式,表达出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独立的总体思路。 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屡战屡败,因为当时的“大陆军”在英军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而且华盛顿的指挥失误也很多。 但是,华盛顿通过“游击战”的方式,一直避免与英军的正面对抗,保存了实力,并且逐渐从士气和资源消耗上拖垮英军。 在“游击战”期间,华盛顿一方面协调军饷和军事物资,另一方面请人训练军队,让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后来终于打败英军。 在制宪会议上,华盛顿仍然是请大家关注真正重要的要点,通过组织和协调与会各方的行为,让《美国宪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落实到纸面上,并且延续到今天,反映出其预见性和严谨性。 在当总统期间,他任用其他开国先贤组成内阁,并且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防止因内斗而导致人民痛苦的局面发生。而华盛顿的这种“大局观领袖+精英内阁”的模式,让美国经济发展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弯路”走的很少,所以顺利发展成为超级大国;而在外交上,除了杜鲁门对于中国政策和卡特对于伊朗政策的两次重大失误之外,很少有非常严重的问题,更没有出现威胁到美国存亡的国际关系问题。
  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 他的做法又创下先例,形成后来不成文的条例,就是总统不超过两届,然后自动退出,进行权力和平转移的传统。 这个不成文传统在二战期间被罗斯福总统打破后,引起人们的警觉,然后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华盛顿留下的不超过两任的传统。 另外,华盛顿的离职演说成为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指向标。 在演说中,他阐述了过份的党派偏见可能对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他呼吁人们抛弃党派之争,团结起来为增进公众利益而努力。 他并主张美国应该采取独立的政策,防止受到他国利益的干涉,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美国人的利益上。 他倡导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培养公正而友善的感情,发展与其它国家之间平等和公平的贸易,防止因为过于热情或者仇恨而“沦为奴隶”。而且,华盛顿建议美国避免与他国结盟,不要卷入欧洲事务,通过保持军事力量而具备足够的防御能力。应该避免牵扯进欧洲的战争。他认为应该避免与某国家保持长期的同盟关系,并指出应该注意当时美法间的结盟。 这些演说内容成为后来美国重要的政/治原则,并且引导美国长期保持“孤立主义”,强化自主发展的倾向,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卷入二战。 可以说,不论华盛顿两届就任总统,还是在第三届拒绝就任总统,还有就职和离职演说,都反映出他在忠实履行着“捍卫宪法”的总统责任,保障美国能够按照宪法的方向发展。  
  美国宪法(Constitution)和华盛顿作为美国创始人(Co-founder and CEO)的3C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内政外交、国家扩张和经济发展。 在微观层面,3C渗透到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篇幅有限,就不全面深入展开3C对人们生活各种细节的影响)。 在风险投资对新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主要考察三个决定性要素:盈利模式(与Constitution对应)、管理团队(Co-founders)、企业领导者(CEO)。 如果按照风险投资的方式,回过头来评估美国建国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 宪法(Constitution)的意思,就是大家组织起来的机构模式,按照现代的词语就是组织管理方式。 美国宪法中联邦的主要作用是外部的安全、内部的各州之间的协调(保证各州的独立发展),以及保证个人自/由,而这种组织方式形成了美国“天才倍出”的土壤。 吴起以兵机见魏文侯的时候,提出了他的治国思想,就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魏文侯尊吴起为将军,吴起为魏国打仗,拓地千里。 但是,人总是不可靠的,虽然魏文侯一直到死都信任吴起,但是吴起还是在魏武侯的猜忌下离开魏国。 吴起到楚国为相之后,几年之内就把“大而弱”的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打败秦国,让秦国再次感受到恐惧。 但是,信任吴起的楚悼王死后,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 因为没有系统的法律,所以像吴起这样本可做一国领袖的经纬之才,结果到处流亡而且惨遭横死。 而美国宪法通过明确的组织管理条例,保障像吴起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国家的CEO,这就是吴起说的“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 而按照《美国宪法》的要求,“贤者”的职责就是捍卫宪法,也就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通过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的保障,让美国开始了内部政/治经济清明,外部武力强大的道路。
  当然,仅仅有条文是不够的,“贤者居上”的制度来需要“贤者”来实现。 美国的开国先贤们(Co-founders)都是各州的精英,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参加大陆会议,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他们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不是谋求个人福利,而是为了争取本州的利益,保障天赋的个人自/由。 这样的精英团队奠定了美国精英政/治的模式,让美国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精英的特点就是通过智慧的思考,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美国的精英则为美国通过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美国建国后不久,就开始在力量非常弱小的情况下实现扩张和强大。 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代表作就是用极低的价格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州,从俄国手中购买阿拉斯加。 在德克萨斯要求并入美国的时候,美国因为内部的黑奴问题还没有解决,自由州害怕蓄奴大州德克萨斯打破力量的平衡,因此投票否决了蓄奴的德克萨斯加入美国的要求。直到美国内战之后,解决了黑人奴隶的问题,才允许德克萨斯进入,顺便也解决了德克萨斯的黑奴问题。 而据说墨西哥曾经也要求加入美国,但是让美国人轻易地否决了,因为成本太高、收益太低。而代价极小的外部扩张让美国经济快速实现了“量”的增长,以解放黑人奴隶为代表的个人自/由则促进了美国经济“质”的提升。 美国后来的《谢尔曼反垄断法》出台,以及肢解洛克菲勒等垄断企业,保障自/由市场竞争格局,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提升全民福利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也是在宪法规范下精英政/治的行为表现。 华盛顿做为Co-founder和CEO,有效地支持了整个美国宪法和精英管理团队的形成,协调精英管理团队(国会、法院、执政团队)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将整个美国组织整合到一起,通过CEO+精英团队的模式,奠定了美国经济创新和庞大的文化基础。而且,华盛顿在离职演说中的内容,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门罗宣言》通过宣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警告欧洲列强不要插手美洲事务,不要剥削压榨美洲,以和平的手段和强硬的姿态“震慑”欧洲列强,以创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世界的利益格局,属于华盛顿离职演说思路的“强硬版”。 如果不是因为日本侵华、美国对日本全面制裁,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入侵东南亚,将美国拉入战争的漩涡,美国可能还在以“美洲保护者”的“地区大国”方式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华盛顿作为美国的第一任CEO,其个人品格深深影响了美国的国家文化。 华盛顿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富有开拓精神,吃苦耐劳,待人谦和,心地善良,这些都在他对于国家的服务态度上体现出来。 在大陆会议提议他做“大陆军总司令”的时候,华盛顿宣称"我不认为我能胜任这个指挥官的光荣职位,但我会以最大的诚意接受职位"。然后,华盛顿表示自己在尽自己的光荣职责,所以为自己所有的个人费用负责,不拿给他的薪饷。 虽然华盛顿的庄园非常大,但是他的手上缺现金,所以常常四处借贷。在后来他成为总统时,他甚至借款$600元以搬家到纽约(当时的首都)。 华盛顿在就职演说中说:“在人生沉浮中,没有一件事能比本月十四日收到你们送达的通知更使我焦虑不安。一方面,国家召唤我出任总统一职,对于她的召唤,我只能肃然从命……… 另一方面,国家召唤我担负的责任如此天大而艰巨,足以使国内最有才智和经验的人度德量力;而我天资愚钝,又没有民政管理的经验,应该倍觉自己能力的不足,因此必然感到难以担此重任。怀着这种矛盾的心情,我唯一敢断言的是,通过正确理解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来克尽职责,乃是我忠贞不渝的努力目标。我唯一敢祈望的是,如果我在执行这项任务时因沉溺于往事,或因由衷感到公民们对我高度的信赖,因而过分受到了影响,以致在处理从未经历过的大事时,忽视了自己的无能和消极,我的错误将会出于动机纯正而减轻,而大家在评判错误的后果时,也会适当宽忍产生这些动机的偏见。”而且,虽然华盛顿手头很紧张,但是仍然谢绝了$25,000的年薪。另外,华盛顿的私生活也非常检点,没有任何生活的花边新闻。虽然在华盛顿当总统的时候,也受到新闻报纸针对个人的攻击。 但是,报纸并没有发现华盛顿明显的问题、尤其是个人问题,因此这种攻击一点都不影响华盛顿受信任和尊重的程度。 而华盛顿做完美国人的关键榜样,成为人们的仿效对象,尤其是社会精英的仿效对象。 而华盛顿这种服务国家的谦卑态度,以及不追求自己丝毫利益的行为,还有严格自律的态度,都是后来美国总统的行为标杆,也是美国人民对总统的期望,这也形成了美国非常独特的文化。 比如说,意大利总理绯闻不断,法国总理可以有多个情人,但是这不妨碍他们作为总理的受支持程度;而克林顿因为害怕舆论压力,结果在问询的时候撒谎,结果被提交国会进行弹劾动议。 幸亏克林顿政绩卓著,才艰难过了一关,否则可能直接下台。 可以说,华盛顿是“from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林肯)”的美国政/府的典范,是以后每位总统仿效的对象。
  在建立宪法和组织机构之后,美国实现了“宪政民/主共和”体制。 在这样的社会中,纳税人通过“一人一票”的机制,选出自己认可的人对国家进行治理。 但是,最让这些开国先贤们担心的,就是“乌合之众的民/主”。 当时,有的殖民地出现某个区的民众要求当地的行政官的收入越低越好的情况。 这让美国的开国先贤们非常担心,因为民众的这种短视的举动很容易被具有阴谋企图的人利用。 这些具有阴谋企图的人利用民众的短视,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上台,然后通过引诱民众追求短期利益的欲望,逐渐“蚕食”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最后从一个榜样变成一个“暴/民国家”。 那么,解决这个的问题的办法并不是对民众进行“权贵式”的精英治理。 因为,精英们在讨论美国宪法的时候,曾经明确强调“富不过三代”的问题,那么如果实施这样的治理方式,等于是让自己的后代也陷于穷困之中,不利于自己的长期利益。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让更多的民众成为“精英”。也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提升美国民众的素质,尽可能实现美国民众的精英化。 而要让民众成为“精英”就要及早动手,在这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开国先贤们还没有故去之前,就要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美国先贤们一方面借助传统的教会,另一方面效法德国的“平民教育”思路,以大学为导向,开始进行大规模投入,实施教育改革与扩张。 美国的大学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英国精英教育的传统,让学生主要学习理性思辨,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朝着“绅士”方向教育;同时也加强了关于具体技能的教育,形成了大量的技术学院,像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就是在技术学院受的教育。
  在华盛顿的行为模式影响下,美国的政体与国家发展的模式,也成为美国企业经济发展的模板。 斯隆提交了27页的通用汽车发展战略报告,然后成为通用汽车的CEO,推动通用汽车保持了几十年的巅峰状态。 通用汽车是多个小汽车公司在福特汽车的压力下,因为纷纷陷入亏损而共同“拼凑”起来的一个“杂牌”公司。这个情况类似于美国十三个小殖民地,尤其在蓄奴问题上“势不两立”的殖民地,为了对付英国这个大敌而协调行动,并且在后来为了防御其它外敌而组织起来,成为“美利坚合众国”。 那么,斯隆通过理顺战略报告,理顺不同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 另外,他提拔优秀的人才担任不同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发展各自的业务,他还吸收了离开“福特汽车王国的国王”亨利 福特的关键优秀人才,形成了通用汽车的“CEO+精英团队”,按照通用汽车的公司规则做事,实现“贤者居上”的优胜劣汰机制。 而且,斯隆开始通过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定位,进行“细分市场”推广;另外开始推出“年度车型”,通过汽车的“推陈出新”,加速消费者的消费。 除此之外,通用汽车进行了大量的组织与技术创新,成为美国汽车业的“霸主”。 而这样的管理实践活动相信对彼得 德鲁克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促成了德鲁克对于管理的认识。 而德鲁克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中,序言的标题是“代替专/制的唯一选择”,其中他说到“如果在我们这个多元社会中,各个机构不能在“负责的自治”中有所成就,我们就不会有个人主义和为人们提供实现自己的机会的—种社会。取而代之的将是我们对自己进行完全的束缚,没有一个人能够自治。我们将没有参与式的民/主,更不要讲愉快自/由地做自己的事了。代替强有力的、有成就的自治机构的唯一选择是专/制。专/制用一个极/权的首/领来代替各个互相竞争的机构的多元主义。它用恐/怖来代替责任。它的确打倒了各种机构,但只是把它们全都融合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官僚机构。它也提供出物品和服务,但数量很少、浪费很大、水平很低,并以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挫折为代价。所以,使我们的各种机构负责地、自主地、有高度成就地进行工作就是在这个多元社会中对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但是,使各种机构有所成就的是管理者和管理。所以,负责的管理是代替专/制的唯一选择和保护我们免受专/制的唯一途径。”
  这段话反映出德鲁克从人类社会的宏观大背景出发,对于管理在世界潮流中作用的定位。 (顺便说一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一套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因为阉/割了德鲁克的序言,并且把Tasks翻译成“使命”,把Practices翻译成“实务”而变得一文不值。)可以相信,这种对于管理的定位,是德鲁克对于美国社会与欧洲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方式相对比而产生的深刻认识与洞察,并且推广到组织这种社会的“器官”。 也就是,组织的任务是服务社会,创造客户。可以说,美国的企业能够大规模发展,并且扩张到全世界,包括前面说的斯隆与通用汽车、爱迪生与通用电气、沃森父子和IBM,都是在美国这个大文化系统下,形成的子文化系统。 另外,华盛顿的个人品格也是德鲁克所总结的,“管理者总是扮演着模范的角色,他的所作所为至关重要。” 而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对于序言的强调,等于是通过“管理”重新明确“精英主义”,防止当时美国“叛逆一代”因为思想浅薄化而形成“乌合之众”的社会,导致美国社会陷入混乱,进而陷入专/制。 也就是说,华盛顿和开国先贤们的模范榜样作用,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伟大人物重新强调,而德鲁克则是在20世纪以“管理”大旗再次深化。 就这样,经过200多年的连锁反应,形成了今天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人们的居住条件优越,民众整体的收入很高,而生活费用非常低。
  除了种族和一些文化习俗差异外,德国和日本两个工业强国的文化成果非常相似。 比如说,德国的城市通过规划,具有高度集约化的特征;而日本的城市仿效德国,也形成类似的城市规划。 德国精于汽车、电子、机械、化学等工业,日本同样精于类似工业。 现在,美国汽车业没落,而世界汽车市场—尤其是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德系车和日系车之间的竞争。 在德国的大型企业支撑德国经济的同时,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支撑起德国民众的高收入;日本也是同样的情况。 另外,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有非常强的组织纪律性、非常强的荣誉感、非常强的钻研精神。而且,两国是二战的发起国,影响了世界的进程。 那么,两者为何如此相似? 因为两者的社会制度类似,都经历了革新,对教育的投入巨大,也产生了相似的榜样人物。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大学毕业,具有极强的野心,面对整个普鲁士社会政/治的混乱局面时,他与威廉一世结成“生死联盟”,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 他通过三次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并且完成了将德意志从联邦国家逐步转变成德意志帝国的过程。 日本的伊藤博文从英国留学归国后,进入内阁,成为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并起草宪法的任务,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参与策划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中日甲午海战,战后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不论俾斯麦还是伊藤博文,都将教育和经济运用在军事上,通过国外的战争扩张达到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 所以,以平/民政/治和军事政/权为分界点,美国和德日的精英主义形成了主要的发展分界线。 这种文化的残留状况即使是经过美国对德日进行驻军和宪法改造,也长时间难以消除的。  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 -- 文化成果论(续)  
  文化的意义在于从历史看未来。 分析中国文化,需要从将近3000年的过程进行思考,这就像坐“时间飞机”。 假如我们从北京到广州,我们坐火车的话,能够看到沿线的景色,但是看不到地形的全貌,而且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当我们坐上飞机飞行,我们可以看到沿线的地形地貌的变化,同时可以看到天气的整体变化情况。 比如说黄河、淮河、长江、珠江这些大江大河,成为不同的地理和气象环境的标志。 那么想像一下,我们坐上“时间交通工具”进行时空穿越。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坐火车进行时间旅行,能够看到社会逐渐变化的过程,我们个人也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事件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坐上“飞机”进行历史旅行,从中国古代到现代进行快速旅行,就能够看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过程,并且从整体思考中国文化的变迁,就会发现中国文化演变的整体过程。 其中,历史大事件就像“大江大河”,反映出中国不同文化变迁的结果。 而中国文化里一些根深蒂固的内容,将影响到中国人的未来。
  狮子老虎没有锋利的爪牙就不能成为“王”。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自己手中没有枪就没有自己的生命和自/由。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2条(《权利法案》第2条):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纪律严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 这个条款作为紧跟着第1条“自/由”的条款,说明美国人对于武装的重视程度。 美国人认为,自己的生命、自由、和其它权/利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通过强有力的自我保护、强有力的竞争得来的。 那么,第2条修正案就反应了这样的思路:首先,人们有权拥有武器进行自卫;其次,能够进行良好的组织,按照规则行事。 第2条修正案对于美国的意义在于:1、社会相对稳定:美国的矛盾曾经非常尖锐,包括蓄奴州和自/由州、奴隶主和奴隶、资本家和工人、黑人与白人等等,但是除了一次内战解决了关键问题之外,没有发生过第二次战争。 而且,人民的权利不会受到政/府或者黑帮的完全压制,各方在申诉自己利益的时候都会非常克制,因为即使是再大的黑帮也无法对付拿枪联合起来的平民; 2、地位相对平等:不论地位高低、有钱没钱,大家都是平等的,因为在枪口下都是只有一条命。 所以,大家在面临利益冲突的时候,会采取理性、平等的方式对话,尽可能达到合理的妥协。 更主要的是,人人有枪和良好规范这两条,让美国成为“民强国富”的国家。 二战参战后,美国军队从很小的规模扩充起来,“两面作战”打击德日。 而且,美国的伤亡远远低于德日的伤亡,跟第2条修正案创造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而在中国,“人口大减损”(大规模非正常死亡,导致全社会人口急剧减少)可以看作关键的历史大事件。 按照网上比较流行的归类,从秦朝“大一统”(公元前221年)开始到1949年的将近2200年里,中国人口大减损有15次,平均约150年一次,而且这还不包括相对规模较小的人口减损。 而这15次全是由大规模的战乱引起,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另外,小规模、地区性的人口减损更是不计其数。 战乱的原因,就是掌握军事权力的国君、皇帝、叛乱等力量,为了争夺对社会的军事控制权,驱赶大量民众相互屠杀,而且更大规模地屠杀平民。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经常处于战乱之中。比如说,孙子成名的一仗,吴国大破楚国。 原因就是吴王阖闾的争霸野心和伍子胥因为吴王无故谋杀父兄而报仇而起,对楚国大规模用兵,几乎把楚国灭国。 另外,楚国白起在打败赵括之后,为了削弱赵国的军事力量,坑杀40多万降兵。 这些战争对于平民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 但是,这些灾难跟从秦代开始,中国的15次人口大减损相比,仍然是“不值一提”。 因为,中国历史就是破坏毁灭的历史,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人们对于权力争夺野心的加大,对于军事依赖程度的加深,破坏屠杀毁灭的方式越来越强烈。
  在美国宪法和榜样的作用下,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相对平等的社会环境,让美国社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增加,更在于民众素质的提高,还有精英群体的稳定与扩大。尤其对于领导推动社会发展的精英阶层来说,其形成需要稳定的、持续的环境。 就像人们说的:“三年的努力可以造就一个富翁,而三代的努力才能造就一个贵族”。 而中国的问题在于,每一次的灾难都导致大量的人口减少,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倒退,导致民众素质急剧降低,让变得更少。 那么,随着一次次的灾难,整个社会并不是在进化,而是在退化、更加野蛮化,到最后基本上留不下优秀的文化传承。 可以说,战乱的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在将近3000年的时间里,没有过上过几年好日子,大部分时候都处在战乱的灾难和痛苦中,生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而这种持续战乱的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成为今天中国文化的根源。 如果不是西方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将持续在愚昧和灾难中轮回,找不到任何逃脱这个灾难轮回的出口。 但是,现在很多人只是看到中国灾难轮回的出口。 人们并没有全面分析深层次的文化特点,更没有付诸努力,对文化进行改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灾难轮回并没有停止,只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轮回以新的形式被延长,然后以新的方式走向新的灾难轮回。 从深层次文化基础来说,现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现象,都与持续战乱的文化息息相关。就拿“吃”来说,持续的战乱完全改变人们的神经系统,人们从潜意识层次就形成“贪吃”的特点。战乱的时候,人们或者持续饥饿,或者“有上顿、没下顿”。所以,人们在有吃的时候拼命吃,而拼命吃的结果是有的人吃得太多,有的人没得吃,形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局面,然后社会矛/盾激/化,再导致战乱,进入新一轮循环。 我在8、9岁左右的时候读《水浒》,因为后来的结果很惨,让我当时幼小的心灵很受伤。尤其是在我心目中,像林冲、武松这样的“英雄人物”都没有好结果,窝囊而死,导致我后来再也没有读过。 但是提起《水浒》,到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仍然直接就能想起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内容,就是梁山好汉“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武松打虎之前,在小店里吃了好几斤牛肉,喝了N大碗酒,让我非常向往。 我想,当时我的生活条件还算中等偏上,对“吃喝”的印象还是如此深刻的话,那么当时其他人读到《水浒》的这些情节的时候,应该跟我差不多同样向往的。
  “吃”总是中国人的主题。 从1980年代开始,大多数人吃饱饭、吃上肉之后,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好了,就有了追赶发达国家的“底气”了。 尤其是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有钱之后,越来越多不在家吃饭,而是选择下馆子。 吃喝不分家,在人们吃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人们对于白酒和啤酒的消费持续大幅增加。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比欧美日的生活要有意思得多。 北美可以说汇聚了世界上的各种美食,人们吃的种类非常丰富。 但是,人们的吃相对来说非常单调,经常就是用汉堡、三明治、匹萨、蔬菜沙拉这些单调的食品“填饱肚子”,就连比尔 盖茨和巴菲特这些世界首富们也总在吃汉堡。 这样的结果是,中国人明显胖起来了,越来越向北美人的胖度靠拢。 反而是不少到欧美日(尤其是日本)留学出差的中国人,大多数反而会明显变瘦。 另外,人们过节也是以“吃”为主,送礼还是“吃”。 最近几年,“吃喝”的规模和档次提高更快,高档白酒消费节节攀升,在北京的高档饭店吃饭,一人一餐5000-10000的标准毫不奇怪。 高价/天价补品、烟酒、月饼、各种进口食品,甚至出现高价粽子,让“吃”的主旋/律更加高调。 而从“吃”的角度来说,中国正在面临新的灾难轮回的巨大风险。
  中国人爱吃的背后,是极为频繁的战乱和人口大减损。 华盛顿等美国先贤们依靠军事获得独立,建立平民主导的宪政共和系统。 然后,大家抛弃私利,共同为建设更好的国家而努力。 但是在中国,以军事起家、靠军事建立和维护统/治、谋求个人私利,这是历届统/治者不变的主题。在每个社会中,社会结构都是“武大郎开店”,领导者的高度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高度。每一次战乱灾难、每一次人口剧减都意味着文化的大倒退。而随着战乱的反复,军事领导者(也就是后来的皇帝)的个人素质越来越低。 因此,皇帝的仆从们的个人素质也就日趋降低,中国文化也加速成为恶劣文化。在对外政策上,由于皇帝的素质越来越低,越来越“鼠目寸光”。 在唐代之前,大多数皇帝还是对内统/治,对外御敌,也能够出现很少数贤明的皇帝。 而宋代开始,通过对内残/酷镇/压和愚/民,对外卖/国求稳定的方式,保持自己的统/治,让中国文化彻底变质。比如说,美国文化基本上能够实现吴子所说的:“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那么,中国文化则正好相反,随着中国军事的“暴/民化”特征越来越深刻,形成“不肖者处上,贤者被赶/尽杀/绝”,“外修文德,内治武备”的格局。 比如说,宋朝拥有大规模的军力,已经开发出火器,但是一直在通过“纳贡”的极为短视的方式,削弱自己民众的力量,增强外敌的实力。 而当外敌的力量足够强大,从蚕食到鲸吞的时候,这些皇帝和仆从们就“全军覆没”,导致广大的中国民众生灵涂炭。
  在文化的角度,以唐末战乱为分界线,15次战乱灾难和人口剧减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极/权暴/政和暴/民暴/政。 从秦朝开始,中国开始了军事“大一统”,以军事极/权为依托进行残/暴的统/治,开始了“极/权暴/政”的文化。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六国中最后的齐国,统一天下。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自己的基业传到万万代,开始了中国皇帝极/权的文化。 秦始皇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残酷的统/治制度。 另外,他开始实施禁锢国民的思想的措施,保障自己的统治稳定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的地位很高,国君都得以礼待之。 而“焚书坑儒”则打破“尊士”的传统,开始了屠杀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传统。 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诸子的建议,秦始皇让大臣们讨论,于是引发丞相李斯与淳于越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孰优孰劣的一场辩论。李斯认为搞“私学”的人“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因而建议焚烧私人所藏的《诗》、《书》等典籍,“以古非今者”要灭族。 于是,开始焚毁部分书籍,并且处死私下说秦始皇坏话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个举动跟后来的情况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李斯借秦始皇的权威,为秦始皇个人利益说话,毫无道理地增强秦始皇的皇/权,讨取秦始皇的欢心。 李斯这种通过打击异己,增强自己地位的行为,虽然暂时得到一些好处,但是最后也让自己声败身死。而且,中国恶劣的文化传统自此开始,开始导致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 另外,中国的帝王因为迷信暴力,普遍缺乏文化教养,也是通过暴力压制言/论自/由的关键原因之一。 与之相比,罗马共和国和后来的罗马帝国,早期的统治者们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宽容性要高得多,属于当时人类社会的文明代表。 而秦始皇、秦二世这些早期中国皇帝是野蛮文化的代表,让中国文化输在“起跑线”上。
  秦始皇还大量征召民众,一方面四处征战;一方面大兴土木,让民众深陷苦难之中。 除了修建长城之外,秦始皇给自己修建宫殿。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是阿房宫;二是修建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现在离西安咸阳不远的郦山陵墓。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他即位之初,就下令在郦山修建他的陵寝(他当时只有十三岁)。 统一六国后,他征调七十万人,前后施工三十九年,直到秦亡,但秦始皇的陵墓还未全部竣工。 现在,秦始皇的地宫还没有挖掘,但是去秦始皇兵马俑参观的人可以看到,仅仅秦始皇陵外围的兵马俑的规模就非常大,而且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还出土了现代科技都无法仿制的金镶银的铜车马。 那么,后面整个骊山的正陵,规模之庞大,更可见一斑。 而且,随葬品必然数量、内容众多。 秦始皇陵足以证明了秦始皇时期一统天下的力量,以及强征民众为自己服务的能力。 从此,中国文化又开始了另外一个传统,陵墓文化。 欧美的建筑主要建设在土地之上,供广大的活人民众使用。 而且,欧美人民的思想也朝着天空舒展,制造出一代一代的先进航天器,宇宙飞船探索外太空,卫星解决人们的通信问题,并且用飞机运输世界各地的人和货物。 而中国的主要建筑在地下,供某个私人使用。 皇帝的陵墓巨大,那么臣子的墓也可以建得具有一定规模,保持自己的地位。 有了陵墓,就有了盗墓者,想方设法偷取陵墓里的东西。在欧美文化主要向天空发展的时候,中国的陵墓文化则主要向地下发展。 不论建幕者还是盗墓者,都像老鼠一样,向“地下发展”。 所以,现在中国的墓穴“考古”非常“发达”,曹操墓也挖掘出来,用来发展“旅游业”。
  残/暴统/治的结果是暴力反抗,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减损,也成为中国改朝换代的主要特点。 秦始皇在横征暴敛的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而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刑罚更加苛刻,人民的苦难深重。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误期当斩”的戍边小队的屯长陈胜和吴广密议,开始了“大泽乡”起义,开始了秦末的战乱,其时前后十多年。 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从这时开始,各朝皇帝看到起义力量之可怕,开始着手防止起义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但是,手段并不是消除其根源,仍然是通过暴力镇压。而为了消灭源头,“谋反”成为罪责最大的“大逆之罪”,犯罪可以诛九族,也就是“斩草除根”。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言论的尺度也就越来越紧。而且,这样的手段让暴力循环日益深重,人们对于利益的争夺到达“六亲不认”,而且是“你死我活”的地步。 尤其是生在帝王之家,父子兄弟之间已经毫无手足之情,尤其是在强者之间必然要“决一死战”。 可以说,中国以秦朝为开端,开始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地进行争夺,也成为中国大规模灾难轮回的开端,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包括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
  在社会文化上,从暴力夺权到暴力统/治,然后再引发暴力反抗,并且被暴力推翻,中国人开始陷入简单的暴力灾难循环中。 从汉朝开始到唐末,中国又经历了8次大规模人口减损。 历史上的第2次大的人口减损,发生在汉代最强盛的时期。 秦末之后,在整个社会非常衰弱的时候,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推崇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国家开始相对强盛。 于是,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穷兵黩武。 结果,全国空虚,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第3次,是西汉末年的混战: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第4次、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大规模的频繁战争: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第5次,西晋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开始,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第6次,南北朝混战: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 第7次,隋朝之乱: 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开始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8、唐朝安史之乱: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68%。 9、唐末黄巢起义及之后: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在文化演变上,需要非常关注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标志着,中国的精英集团基本上被消灭,暴/民暴/政的社会局面基本上确立。 那么,什么是暴/民暴/政? 在黄巢之乱后,军事权力拥有者的素质变得极其低下。 另外,整个社会精英集团被消灭,社会主要由暴/民组成。 暴民可以这样描述,暴民首先是为了利益而进行暴力行动的穷人,这些人无知识或者有一定知识,同时缺乏文化教养的人。在强有力的暴/力面前,暴民一盘散沙,毫无斗志,就像是蠕虫;但是如果失去了强者的约束,在弱者面前就变成“凶神恶煞“,可以毫无人性。 为了获得一点点小利益,就能够凶残地对待弱者,然后从弱者手中抢夺利益。 最重要的是,暴民随意伤害弱者,而且肆意破坏公共财富。 从社会矛盾角度来说,极/权暴/政的主要特点是,社会军事主导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通过残酷剥削和压榨民众获得利益。不过,军事权力拥有者仍然按照一定之规,因为一般来说,这些人主要针对的是其它的权力拥有者。 但是,到了暴/民暴/政,就会出现毫无秩序的混乱局面,然后民众之间自相残杀。 因为,暴民首先对付的是老百姓,然后才是想着跟强者作战。 这样的暴民在一起,表面上看上去人很多、很厉害,会凶残地欺压百姓,但是在真正的军队前面,就会“一击即溃”,甚至出现“望风而逃”的情况。 在军事极/权的情况下,军事领导者仍然在担负着对外御敌的作用,也会对外进行征战,就像汉武帝讨伐匈奴。 但是,暴/民暴/政的统/治者则对外卖/国求荣,就像宋朝的多个皇帝,成为汉/奸卖/国/贼;或者是滥杀贤良,并且滥杀无辜民众,导致外族乘虚而入,就像明崇祯朱由检、李自成和张献忠,更是社会公敌、卖/国/贼。另外,社会的中层相当一部分社会底层也主要由暴/民组成。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侵占弱者的财物,并且欺凌弱者。 而暴/民暴/政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禽兽不如的文化状态。 作者:骑着上帝去流浪00 回复日期:2010-04-08 10:56:36    说得挺好,转过来给没看过的人看看。
  作者:目光呆滞的润土 回复日期:2008-6-24 17:22:53
《看书》
   看书首先判断作者的目的,书厚的——可能骗钱;封亮的——可能盗名,可能冷僻墙角里一本素面的薄书却是一本好书。
   作者出书有八类目的:
   1、挣钱——直接的是稿费,间接的是职称;
   2、出名——政治名声、社会名声、才技名声;
   3、助人——帮助自己利益集团内的人,帮助更大群体的人,帮助全人类;
   4、欺骗——欺骗别人,达到自己或者本集团不可告人的秘密;
   5、消遣——满足自己某的愿望,将自己的认为非常重要的事告诉别人;
   6、伸冤——述说自己的冤屈;
   7、复仇——将仇人描述成恶魔、无赖、流氓;
   8、吹捧——吹捧某人或者某集团;
  看书先看其首版的年份, 中国大陆为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两个历史时段,此时段里,读者可能会淘到好书,因为这个时段人心比较善良,欺世盗名的人较少,社会风气比较正,作者能够写出好书,也希望写出好书。
  再者,这两个时段,是文字狱历史的空白点,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宽松,一些启发民众智力的书、还原历史真相的书能够出版。(正常历史时段里,只有愚民的书、掩盖真相的书可以出版)
  最后,看出版机构,像商务印书馆这样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出版商,通常会将好书、有价值的书出版。 作者:骑着上帝去流浪00 回复日期:2010-04-08 10:58:31      作者:目光呆滞的润土 回复日期:2009-02-05 11:11:30
《看书的学问》
  能流传百年、千年的书籍就是好书;
  能经受质疑、检验的作者就是高人。
  质疑式看书
  看书不可以教条,读者要用质疑的眼光是分析,书本答案不重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最重要。读书读迂腐之人就是纠缠于答案之人,他们忽视吸收多维的思维方式,他们头脑里有许多“正确”的答案,遇到现实中的问题就立即拿出来跟别人和自己较劲,可是这些答案拿到现实检验却又是错的,于是我们就将这些读书人比喻成迂腐之人。
  答案不重要
  其实,社会一直在变化、资源、气候、人口、信仰等等一直在变,用书本陈旧的答案解决现实的问题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书一出版就代表过去了,书本描述的景象、寻找出的答案,其背后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被定格在出版时间的当下。所以,学习掌握思维的方式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现代中国教育的失败就表现为:学生考试必须答出唯一的标准答案。也必须用标准的思维去解决分析。所以现在中国教育体制培养的优秀学生全是直线与点组成的平面思维。而世界却是多维的空间,世界不但多维、多维中还不断演变,所以与当下中国学生交流是非常困难的事,是多维与平面的对话。
  博览群书阅尽众人
  我们在没进入社会前,没机会阅尽众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博览群书、要看杂书呢?因为统治者要你看的书,是灌输他们的思想、意志,是为了洗白你的大脑,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被统治者。你要想不被统治、不被奴役,你就必须阅尽众人博览群书。因为许多杂书全是错误的奇谈怪论,有很多错误的答案、荒谬的思想,我们所以要看它,就是学习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打开平面僵化的思路,当各种独特、另类的视角建立后,各种多维的思维方式就建立了,那么大脑就呈现出多维的形态,这样看问题就多视角、更具有洞察的深度。
  比如看经济学的书,如果你固执地专心于经济领域也许你就迂腐了,一个人读经济学一路读到博士之后,此人一定意志特坚定、聪明,不过他也许就是偏执狂患者了,所以专业领域越专的人看问题越是狭隘,他们经常平面思维还固执己见。
  而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定是多维的思维方式,他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实他更是一位哲学家;她是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其实他更是一位音乐家。
    看书多,不是目的,书里描写的社会已经改变,其价值也可能改变,我们要学会思考的方式,看当今的世界。哲学是思考的智慧,不同的哲学描绘不同的思考方式,思考的角度,没有一种哲学是全面的,我们掌握更多的思考方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去分析世界而已。
  看历史的书、听历史的故事,不是好玩消遣,更多的是为在当今的世界,寻找历史的痕迹,在历史的故事里寻找今天的答案。
  其实,今天的电视讲堂也是骗钱的居多(收视率),娱乐的居多,误导的居多,中国的历史没那么复杂,你管皇帝的十八妃子叫什么名字,怎么死的呢,你管他几阿哥怎么改遗嘱的呢,不就是围绕皇帝宝座玩的那些阴谋诡计或者贪污、仇杀的花样而已,有现实意义吗?以其看无聊的书、看肥皂电视评书,不如看身边这本精彩的社会。(北欧社会可没有这么精彩,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只有这片土地,什么人间奇事才可以发生)
  真的要了解历史、看清现实。就要在掌握多门哲学智慧的方式后,多学习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学等等的杂书,就能够从各个层面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历史、立体的现实。 

作者:licunqiang2005 提交日期:2010-4-8 13:00:00 访问:3294 回复:46

中国杯具的根本原因    中国自1840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时至今日,貌似又到了一个紧急关头,前景堪忧,或停滞,或倒退。将近两百年了,中国人的现代化之路走得如此艰难,现在可以说,国人依然没有找到出路。
  一直在想,造成中国杯具的原因在哪里?问什么中国人现代化如此艰难?今天貌似有些头绪,愿与诸君分享。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人的思想观念没有现代化。国家不可能现代化。
  现在很多人说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根源是制度,确实是这样,但中国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制度,从1840到现在,快两百年了,还没找到出路,根本上是人的观念中,专制集权根深蒂固,没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制衡等现代化观念。
  当年五四运动,学生怒杀赵家楼,梁漱溟就批评,原文不记得,大意是,说他们自己宣扬民主,却用暴力发泄来破坏法制,就算一个人是卖国贼,在司法系统宣判前,依然保有人的尊严,和财产安全。
  这就是中国的杯具,中国的精英都如此,何况普通百姓。
  时至今日,中国从上观念依然如此之重,不知何时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