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简介------什么是“佛学”以及佛教的创立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18:00

 

     在进入正文之前先要说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说这个系列是“佛学简介”而不说是“佛教简介”呢?因为“佛学”和“佛教”是有区别的!佛教是一种宗教,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教主----就是释迦牟尼,它有一整套的教义、有一整套制度(所谓“戒律”)和组织(所谓“僧侣、教团”)、一整套礼仪和一整套意识。而“佛学”是“佛教哲学”的简称,主要就是对佛教教义中成套的理论进行研究以及佛教经典的考证等等,所以“佛学”又被称为“佛教研究”。(如果想全面了解佛教的话可看看另一篇相关文章“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随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学”和“佛教”在理论上的区别,比如佛教的人生法则是“放下”。现在的佛教一般认为,“人生皆苦”,一切改变现实的努力都是枉然,只有持斋念佛、刻苦修行才能永脱“轮回之苦”,才能证入“涅槃”或“西方净土”。这种放下一切,寄人生希望于来世的思想观念无疑是消极、悲观的------这就是被宗教化了的“佛教”。本来在真正的“佛学”和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中,佛教所讲的“放下”等同于道家思想的“虚其心”!即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放下对表面现象的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觉悟人生,修得六神通。“佛家”和“道家”在这里都有:虚心、交托、放下、顺其自然、不执着于自我的意思,但因为二者的世界观不同所以他们的方法论也就不一样。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他们的教义都包含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套哲学体系支撑起了整个宗教的理论基础。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理性思维,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生来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关系可以说十分复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6页中马克思就曾说:“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来说,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虽然个人对于他说的“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这点不能认同,但对马克思说的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认同的。

 

  佛教本是印度宗教之一,因为印度传统中宗教与哲学向来相混,所以在印度各个宗教的教义中,都多多少少有“形而上学”理论、价值理论或心性理论的成分,佛教教义在这方面的理论成分尤高!

 

  这个简介系列立足于介绍“中国佛教哲学”,原则上不涉及其它国家的“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通常被称为“隋唐佛学”或“中国佛学”。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佛教理论已经和印度原有的佛教理论有了很大不同!“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原有的“佛教”在理论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既然同属“佛教”,他们的根本立场还是一致的。所以想要了解“中国佛教”理论首先就要先了解印度原有的“佛教教义”。

 

  任何一种宗教都不可能是“横空出世”,不可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的产生一定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其它宗教和哲学思想有关的。所以了解一下佛教创立时的古印度社会政治、宗教和哲学思想对于清晰、全面的理解、把握“佛教教义”是绝对有大用处的。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诞生的时代是古印度一个民族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交替和宗教生活盛行的时代。

 

  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原本居住在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向东进入印度恒河流域,对原来的土著居民实行压迫和剥削,原来的土著居民多数都沦为种族奴隶。到公元前6世纪,印度开始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和国家,据佛典记载:当时从恒河流域的上游到下游主要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16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和西北边的桥萨罗国,而迦毗罗卫国是居于东北方的一个小贵族政治共和国。当时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攻伐与兼并,佛典记载:到了释迦牟尼晚年,这个国家就被桥萨罗国的琉璃王吞并了。

 

  当时的社会中,雅利安人把自己和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区别为“雅利阿”和“达萨”两个Varna(Varna是梵文,中译:种姓或族姓)。雅利阿种姓占统治地位,而达萨种姓则是被统治者。后来,雅利阿内部又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再加上“首陀罗”(即:原来的“达萨”),这就是当时社会的四个等级。
  第一级“婆罗门”即:僧侣。他们自认为是创造宇宙的主宰“梵天”(即:天神)的代表。
  第二级“刹帝利”即:武士。他们担任国王和文武官员,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统治者。
  第三级“吠舍”即:农民、牧人、手工业者和商人。
  第四级“首陀罗”即:奴隶、杂工和仆役。

 

  在释迦牟尼的时代随着国家的建立与加强,“刹帝利”对“婆罗门”的特权日益不满,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所以支持各种非婆罗门思潮。据佛典记载:当时佛教以外的思想体系或宗教派别,也就是所谓“外道”大概有96种之多。把它们归结起来,当时主要是两大对抗思潮,即:婆罗门的守旧思潮和沙门(即:修道人)的革新思潮。

 

  婆罗门教是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它奉《吠陀》为神圣的经典,视为天书。他们尊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这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婆罗门教以“吠陀天启”、“祭祖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
  婆罗门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世界、个人的灵魂与宇宙的灵魂都结合在这个统一体中。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并没有内在的实体,内在的实体属于“神我”----大梵,这是永恒不变的无始无终的真实存在,人的灵魂是这个存在的一部分。
  婆罗门教宣称社会上四大种姓都是“梵”生出来的:“梵”从口中生婆罗门,从肩上生刹帝利,从肚脐处生吠舍,从脚下生首陀罗,因此社会上的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婆罗门教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这几点佛教都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发扬),而转世的形态又取决于此生是否按婆罗门教教义行事。如果虔诚的奉行婆罗门教死后就可投生天界,反之就会变成畜生,甚至下地狱。
  婆罗门教还强调只有前三个种姓的人才有信仰宗教、祭祖鬼神和死后灵魂升天的资格,而首陀罗则根本没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死后自然也更谈不上灵魂升天了。也就是说在婆罗门教看来,首陀罗不论是在社会生活上还是在宗教生活上都是没有出路的。

 

  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教派中,最著名的有:耆那教。该教信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以上观点也被佛教继承并发扬)、苦行主义和清净与染污的伦理学说。
  耆那教认为:人的现世命运是由前世的“业”(思想、言论、行为)决定的,为此就要通过宗教的修持,使灵魂获得解脱。灵魂是无所不在的,是半物质性的实体,和其所依附的形体相当,并随体积的增长而增长。灵魂的解脱也就是道德的清净。并认为道德上的染污是由不洁净的微细物质从皮肤毛孔中进入灵魂内部所引起的,而要获得道德上的清净就必须堵塞进入不净物质的孔道,以使灵魂最后证得“涅槃”(毫无疑问“涅槃”这一观点被佛教继承并被赋予新解)并获得解脱。
  为此,耆那教反对祭祀,主张严守戒律,并提出了五条戒律: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这“五戒”被佛教有选择的继承并被发扬)。还提倡诸如:绝食、身卧钉床、日晒、火烤、投岩、拨发、熏鼻等等苦行,以为这也是解脱的道路。

 

  在哲学思想中,当时最主要的是:顺世论,它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唯物论学派。顺世论反对梵天的存在,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独立常存的元素是地、水、火、风这“四大”要素;人和世界都由这“四大”合成(这也被佛教继承并发扬)。它认为人死后复归于“四大”,否定灵魂的存在;并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在天堂,也不在下世,而在今生。强调人生的目的在于满足肉体的各种欲望,即以求得快乐为满足。它主张种姓平等,反对轮回、业报、祭扫、苦行。顺世论是对婆罗门教最激烈的批判和反对。

 

  除以上这些以外还有一种直观主义学派。该学派对一切问题都持相对主义立场,都不作决定说。例如:对于有无来世、有无果报方面,他们认为: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也可说亦有亦无,还可说非有非无,因此被人们称为“难以捉摸的如泥鳅的学说”。(佛教对这一种学派的观点也是有选择的继承并发扬)。

 

  这就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的社会政治、宗教、思想背景和环境。如果对佛教比较了解的朋友也许会发现其实佛教教义中很多内容并不是佛教首创,而是佛教借鉴了在它创立之前印度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宗教、哲学思想方面的内容,或是在它们基础之上的借鉴、发展;或是在它们基础之上进行再创新。



佛学简介------什么是“佛学”以及佛教的创立情况 佛学简介------佛教的创立与发展概述 佛学简介------佛教和佛学的主题:神不灭论 佛学简介------大乘佛教的中观论 1圣严法师《佛学入门》、《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简介与下载 佛学宝典《大藏经》简介 佛学在线=佛教佛学交友交流中心 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 佛教历史文化 - 不均匀佛学网 - 不均匀佛学网 佛说女人多堕地狱的原因 - 卍【佛学论坛】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净... 妄语.离间语.恶口的果报公案 - 卍【佛学论坛】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 0.018秒的母爱 - 卍【因果戒律】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净土|... 不能不知的冥罚淫律(震惊) - 卍【因果戒律】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 佛教和佛学的主题——神不灭论 佛教典故:難忍能忍的須賴 - 佛学 - 软件论坛 活的钻石 -- 佛教门户网 -【佛学研究网】 吴言生说禅 爱的诠释 -- 佛教门户网 -【佛学研究网】 吴言生说禅 佛学名词解读:什么是“显密二教” 不要扰乱别人的心 - 卍【生活茶馆】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净土|地... 连医生都拍案叫好的秘方 - 卍【地藏论坛】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净... 劝人吃素的短文(震撼) - 卍【放生素食】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净... 人为什么会觉的心累呢 - 卍【生活茶馆】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净土... 一个无良风水先生的遭遇 - 卍【生活茶馆】卍 - 佛学社论坛 ---|佛教|佛学|佛法|净... 第九章佛教的研究方法 - 佛教 研究 方法 佛学基础 第九章佛教的研究方法 - 佛教 研究 方法 佛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