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简介------佛教的创立与发展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16:31

 

 

  佛教的创始人毫无疑问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人们尊称他为“Sakyamuni”(中译: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族名,“牟尼”是明珠的意思,喻为“圣人”,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据说在他创立佛教教义以后,许多人去问他“你是什么”。人们并不是想问他的名字、出身和家世,而是问“你是什么”。
  人们问道:“你是神吗?”
  “不是。”
  “你是圣人吗?”
  “不是。”
  “那么你是什么呢?”
  释迦牟尼最后回答说:“我醒悟了。”

 

  这个回答成为了他的头衔,因为这就是“佛”这个字的意思。佛教中经常说的“佛陀”是梵文Buddha的古代音译,而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该是“布达”。这个梵文词的词根“budh”含有“醒来”和“知道”双重意思。“佛”的意思就是“启悟了的人”或“醒悟了的人”。意思是说:当世界上其他的人都处在沉睡中,处于自以为清醒的人生而其实仍在梦境的状态时,他们之中的一个把自己叫醒了。

 

  “佛陀”一词也并非佛教首创,而是印度早就有的,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
  一、是正觉,即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
  二、是等觉或称遍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使别人觉悟。
  三、是圆觉或称无上觉,即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经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界。
  所以“佛陀”一词的意义就是“圆满觉悟的人”。

 

  关于释迦牟尼的具体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现在一般认为他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享年80岁。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我国春秋时代,大约与孔子同时。他是迦毗罗卫国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叫“净饭王”,母亲名叫“摩耶”。据记载:当时摩耶夫人按印度的风俗在生产前回到母亲家去,路过蓝毗尼花园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摩耶夫人生下了悉达多之后七天就去世了,悉达多王子就由他的姨母抚养。他从小自婆罗门学者那里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学识广博。又从武士那里学习武术,可以说是“文武全才”。他的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明,相貌奇伟,对他的期望自然就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圣王”,即:统一天下的君主。

 

  悉达多王子从小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都会引起他的感触和沉思。“为什么人会有饥、渴、困、乏?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人的世界为什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些促使他思索如何解脱世界上这些痛苦。他觉得从他当时读过的书上找不到答案,他未来的王位和权力也不能解决这类问题,于是他从小就有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他的父亲净饭王早就发现了儿子的心思,用各种办法阻止他,企图通过生活上的享受来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于是在他16岁时便为他娶了邻国的公主耶陀罗为妃,并生有一子。但当时迦毗罗卫国只是个弱小的国家,受到邻国的不断侵略,悉达多早就看出他的国家和他的家庭迟早都会“国破家亡”,现实生活的这一切更让他感到“人生无常”,在29岁的时候终于偷偷离开皇宫出了家。

 

  他父亲曾力劝他回去无效后就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悉达多出家后寻访了三个有名的宗教家学道,但仍不能满足他的解救人类痛苦的要求,就离开他们来到尼连禅河岸边的树林里,和那里的苦行人在一起。他尝尽了各种艰苦辛酸以寻求解脱,经历六年苦行但都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这才领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放弃以前的做法,一个人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坐禅,发誓说:“我如果不证得无上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后,终于战胜了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成为了有“大智慧”的人,时年35岁。

 

  此后的45年间(我经常看到国内佛教徒写的文章里面说佛陀传道49年,我这里是按照“巴利文”原始佛典中的说法!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说法。),佛陀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社会各阶层宣讲,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徒。他最初在鹿野苑找到他原来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从而组织起佛教第一个教团,形成佛教。佛教后来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活动称为“初转法轮”。

 

  “转法轮”的概念是由印度传过来的。“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不战而胜的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在古印度有一种说法,即称征服四方的王为“转轮圣王”。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被认为是无上乘的教法,因此人们就用战争中使用的“轮”,即不战而胜的武器来比喻佛所说的教法,名曰“法轮”(有没有想到“法轮功”?那里的“法轮”就是由此而来^_^)。佛教的理论一出现就使一切不正确的见解和说法都“破碎无余”,所以佛教把佛法的弘扬称为“法轮常转”(不过我自己一般还是喜欢说“弘扬佛法”,因为这么说顺嘴就出来了。不喜欢说“法轮常转”,这么说太绕嘴啦^_^)。后来传到中国,法轮成为佛教的标志和象征。因此有的寺院房上建有法轮,僧人的香袋上也绣有法轮,以表示佛教徒对佛教的无上乘教法的信仰和崇拜。现在世界佛教徒联合会也将“法轮”的图案作为佛教的教徽了。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到摩揭陀国去的路上,接受他的教化而皈依的人很多,其中就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率领一千多人皈依佛教。他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后,皈依的人就更多了,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等人。回到故乡后,佛陀的异母弟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多和他的儿子等都出了家;他的姨母也皈依了佛教,成为僧团中第一个出家的女弟子。

 

  根据记载:佛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地区。他的弟子到四方游化就更远一些了。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曾经到过的足印的传说,但也只是传说而已。

 

  佛陀最后在毗舍离城生了病,度过雨季后,偕弟子向西北走,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一条河,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着的绳床上侧卧着安详逝世。佛陀逝世后,遗体被火化,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陀的舍利(即他的骨灰)分为八份送到各地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国安奉在菩提伽耶的那一份舍利,在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建塔。

 

  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和他逝世后的100多年间,佛教主要在古印度恒河中游一带流传,佛教教团比较统一,都奉行释迦牟尼的教法,信徒持戒严谨,基本上都以乞食为生。历史上通称这一期间的佛教为“原始佛教”,也称“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佛教的创立可以说是东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影响了印度宗教和思想的各个部门,影响了后来印度宗教、思想和历史的发展,而且由于它的向外传播,也影响了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伦理、哲学、艺术、民俗的变化和发展。大约在佛灭(就是佛陀逝世)后100-200年间,佛教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阿育王(公元前286-232年)在位期间,广建佛塔、支持布教,尊佛教为国教,并派传教师到周边国家传教,逐渐使佛教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由于弟子们对佛陀的教义和戒律理解不同,佛教分为上座部、大众部二大派。其后又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这就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部派佛教”时代,这是佛教由“原始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的桥梁。

 

  大约在纪元前后,有一部分佛教徒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和《解深密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典进行修行和传教,从而形成了大乘佛教中的两大宗派,即:
  一、中观派,该派以阐述“空、中道、二谛”等思想为主。
  二、瑜伽行派(国内称为唯识派),该派以“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理论为主。
  这就构成了大乘佛教中的“空、有”二宗两大系统。

  由此将早期佛教称为小乘(又称声闻乘),而将纪元前后发展起来的对佛教教义的重新诠释称为大乘(又称菩萨乘)。其后大乘佛教经过龙树、世亲等人的宣扬,得到了较大发展。

 

  到7世纪以后,西印度产生了密教(又称密宗)。它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基本经典,吸收了中观和唯识学派的观点,又吸收印度民间的宗教信仰,以持诵咒为主要修行方法。在9世纪初,密教发展很快,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时轮乘等系统。13世纪后,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展到古印度各地,佛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本土几乎销声匿迹了。

 

  佛教在印度沉寂了600多年后,于19世纪末掀起了“复兴运动”。1891年斯里兰卡贵族达摩法罗居士在科伦坡创办摩诃菩提会,次年总部迁至印度加尔条答,上座部佛教又从斯里兰卡北传回印度,至今影响颇大。

 

  佛教创建以后,迅速地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一大主流传播于东南亚一带,在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盛行,被称为“南传佛教”。另一主流,经中亚向北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后来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被称为“北传大乘佛教”。据史书记载,汉语系佛教大约在公元前2年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是为“汉传佛教”;藏语系佛教从8世纪,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后来又传到蒙古,是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属于密教,大部分属于密教中的金刚乘(由于本简介系列是介绍“中国佛教哲学”,所以对藏传佛教一系不提,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另一篇相关文章“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附录十二)。

 

  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三大发展时期,即:
  一、“格义”佛教时代,在这个时代佛典往往被人用道家思想进行类比解释。
  二、“教门”佛教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一个宗派都信奉佛教的一种经典作为他的教义。
  三、“宗门”佛教时代,中国“禅宗”的出现标志着“宗门”佛教时代的到来,“禅宗”认为自己接受了佛典以外的释迦牟尼直接的秘密传授,它基本上不要任何佛典作为根据,而是根据人自己的“本心”。

 

  这两大主流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南传佛教经典用巴利文书写,佛教徒重实践;北传佛教经典用梵文书写,佛教徒重义理的发挥。按其传播地区的语言划分,可分为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
  巴利语系佛教即: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被国内贬称为小乘佛教。
  汉语系佛教即: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