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眼中的香港与台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3:11:47
“一国两制”最初的构想本来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但却在香港和澳门首先生根发芽,并相继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年恰逢香港回归中国10周年,香港举行了盛大的系列庆祝活动。而几乎与此同时,陈水扁推动的“公投绑大选”活动在台湾岛内继续发酵,使得台海局势再度进入敏感期。美国官方最近对香港和台湾的情势分别释放出了清晰的声音,仔细对此详加分析,或者能够使我们对“一国两制”,尤其是台海局势有更深切的体认。
从“香港之死”到“香港的未来”
从美国国务院信息局的官方网站中文首页,很容易看到美国6月份对香港和台湾问题作出的判断和倾向。这两份非常显眼的文本的题目分别是《美国看香港回归十周年》和《美国反对台湾为申请加入联合国举行公投》。放在一起解读,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历史性转变。
关于香港的文字其实是美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郭明瀚,6月13日在“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举办的午餐会上的演讲稿,在国务院官方网站上发表,足以证明这是美国当下对香港“一国两制”的看法。
郭明瀚的演讲有三句话可以说是核心。第一,回顾过去十年,对于香港和中国来说,美国相信“一国两制”是成功的。第二,至于香港未来的政治制度,美国政府不会妄加判断,也不会特别倾向于某个时间表。第三,美国对香港过去十年的发展,评价是正面的,对香港未来十年是乐观的。
除了上述三句话之外,郭明瀚在演讲的开头和结尾分别谈到了美国两个杂志的封面。一是1995年6月出版的《财富》杂志,封面标题是“香港之死”;二是今年3月号的《时代》杂志,封面是“香港的未来”。
其实,在香港回归之前,最希望唱衰香港的大概就是英美两国。十年风水轮转,美国官方成为今天唱响香港的主角。这个转变,反映的不仅是美国对香港的信心,其实是美国对中国政府把握“一国两制”和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
美国的态度很坚决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政府对台湾陈水扁当局的评判,而且态度坚决,意图明确。
这份文本以国务院发言人麦克马克在6月22日新闻简报会上的表态为蓝本,开宗明义指出美国反对台湾就“是否以台湾之名申请加入联合国”举行公投。
这份文本同样有三句话是核心。第一,美国反对“任何看似旨在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举动”,美国认为公投不会对台湾的地位产生任何实质作用,只会“加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第二,根据“一个中国”的政策,美国不支持台湾申请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第三,美国敦促陈水扁拒绝公投计划。
这三段文字已经清晰地表明了美国对台海局势的看法。尤其是第二句话,是明确的釜底抽薪之举。克林顿在90年代曾就台湾问题提出了“三不”政策,即: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布什上台后,中美关系一度出现倒退,美国很长时间没有再提“三不”。从现在的这个文本看,布什政府基本上回到了“三不”立场上。
无论对香港,还是对台湾,历经十年的变化,美国的态度总体上是在向中国所希望的方向转变。这个趋势是毋庸质疑的,所反映的战略格局的变化也是毋庸多言的。
主动权不在台湾
不过,围绕最近台海局势的变化,倒是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争论。一个是关于主动权在谁手里的争论,一个是关于美国能不能靠得住的争论。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两岸关系全是陈水扁在出招,中国政府只是见招拆招,比较被动,主动权掌握在台湾一方。其实,即使这不是一个误解,也是只看表面现象的结果。
陈水扁在台独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在自己的“台独”末日之途上狂奔,就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手中的牌越来越少,越来越无用。他极力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陈水扁是个精明的人,这样做的背后是有企图的,那就是保住自己下台后不被清算。
陈水扁以为,只有肆意推动台独,才能捆绑住“深绿”选民,才能在族群分裂的乱局中让民进党赢得2008年选举,也才能保住他的结局不至于过于悲惨。这就是他的如意算盘。所以,他不停地出招,并非是掌握了主动权,而恰恰是因为不得已。
至于美国能否靠得住,要从两方面来考量。第一,大陆绝不能把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靠得是大陆自身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第二,有人担心美国人只是口头上表态反对“公投绑大选”,到陈水扁走出这一步的时候,就不一定采取实际行动吓阻台湾。
其实,美国固然有言而无信的先例,但它今天对陈水扁态度和政策是战略考量,而不是权宜之计。美国为自己的利益而反复权衡利弊、掂量轻重,从来就是不含糊的。当年与中共建交,抛弃“老朋友”蒋介石,就是典型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