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军事目的之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23:51
中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本国家。而农业的根本又在于土地、劳动力、水利和耕作工具及技术。鉴于此,历代从王朝到庶民,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留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西门豹治邺,铲除为河伯娶妻陋习的佳话。但也有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源自于军事目的,却客观上为农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及社会经济的飞跃起到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的祖先开天辟地,披荆斩棘,在这块土地上奠定居住权所做的艰辛努力,也是他们对这个民族,历史和进步的伟大贡献。
用于军事目的,又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首推公元前六世纪初,楚庄王时代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开凿的两沙运河。当时楚国的政治中心在郢(今湖北江陵,沙市以西),而粮秣经济依赖于从襄阳到沙洋的江汉平原。需从水路转道汉口,溯长江而上,转运到郢。旅途长达900公里。为了争霸中原,方便大军调集粮秣给养,必须缩短这段运输距离。因此,一代名相孙叔敖遂勘察地形,决心从沙洋到长湖引一条水路,直通江陵。这就是两沙运河。运河全长86公里,为世界上第一条人工水道。通河之日,400余艘船舰,形成百舸争流的盛况。楚吴争雄时,在军运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来除了漕运之便外,成为江汉水乡沟通川湘水系的主要通道。
公元前486年,吴国动员人力,在邗(今江苏扬州东南)筑城凿沟,引江水北流,经樊梁湖(近高邮县西北),折东北向射阳湖,再至西北向末口(今淮安北5里)入淮。长约380里。这是中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人工运河。吴国的目的是凿一条沟通江淮的运河,以利军运,以大军粮秣北上山东与齐争霸中原。邗沟落成当年冬天,吴师借用水道北上伐齐,于公元前484年打败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末。邗沟调节江淮水系,洪涝季节进行分洪,又北通水路到淮河流域,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后世感于水道曲折,不断加以改进取直,到东晋时,南端逐渐渠道化。隋大业元年(公元605)隋炀帝发民工十万,重开邗沟。此后江淮运河自扬州直达淮安,成为大运河之一部分。而邗沟自唐代改称漕河,官河与合渎渠,也成为最为繁华与忙碌的一段水道。
秦用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自惠文王时代,就开始了向东方六国的蚕食政策。为了破除六国的合纵之策,各个击破敌人,并消除自己两线作战的忧虑。秦惠文王采纳大将司马错的策略,于公元前316年大举伐蜀。灭蜀,继而消灭巴国。势力日益强盛。为了重点打击和自己西南土地接壤的强大的合纵之首的楚国。司马错以大军自川江顺流而下,进击楚国。使楚国朝野为之震动。但是,借用泯江水道军运,还需从成都地区陆路搬运物资到灌县,异常艰辛。所以第一次伐楚,后援粮秣不济,大军滞于合江、陪城一线,形势岌岌可危。为了解决军运这一难题,有识者建议凿开成都以西玉垒山,引泯江水东流成都平原,向南复归于泯江,以通成都水道,实施就地军运。于是秦国上下,开始了这一意义非凡的空前谋划。
公元前256年,李冰自关中来到蜀地,为蜀郡太守,开始把这一规划付诸实施。在成都以西玉垒山实地勘察,反复论证以后,李冰动员蜀地父老,开始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
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分水鱼咀,宝瓶口,和飞沙堰。首先在玉垒山以西泯江中心,以竹批编成的巨笼里放置石块,层层沉积江心,堆积成千年不朽,不溃的鱼嘴型分水堤堰,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然后凿通玉垒山,成一水道,即宝瓶口,形成成都水系的内江,在内江南侧离堆与分水鱼堆之间修筑溢水围堰,沟通外江,以利雨季排洪与飞沙。
都江堰的修筑,不但实现了司马错梦想中利用成都水道,沟通长江水系,顺流直下,进攻楚国,迫其放弃合江、陪城一线城邑,不断缩减国土,向长江宜昌以东后退的战略意图;而且彻底改变了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的农业状况,引内江水灌溉了千里沃野,使成都平原真正成了秦国最大的粮仓,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经济基础。从那以后,在李冰“深淘滩,低做堰”的岁修原则下,这一水利工程泽被成都平原数千年,使那里成了天府之国。
十年之后,奄有巴蜀,国力日盛的秦国,在宰相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指导下。开始以靠近自己,而在东方六国最为弱小的韩国为标靶,实践了一步步蚕食其国土的目的。
韩国君臣上下异常恐慌。为了延缓秦军的攻势,以苟延残喘,韩国采纳了水工郑国的建议:以间谍计,向刚登基的年轻的秦王嬴政献策,建议他开凿一条经过八百里渭水平原北端,引泾河水直通洛河的渠道,以利关中旱涝保收。
这是一条缓兵之计。因为兴修水利工程,需要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假如秦王采纳了郑国的献策,动用全国人力、财力、物力进行这一劳时费工的水利工程,就很难有余力动员庞大的军队,和巨大的财力去进行进一步蚕食六国的战争。这样,韩国至少可以赢得喘息的时间。
好大喜功的秦王考虑到这是一项泽被关中百姓的千年大计,遂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以他为总设计师和监工,具体负责实施这项费时十余年的浩大工程。其间,郑国间谍罪事发,在刑讯时,郑国陈述了这项工程的真正意义,它虽然可以延缓韩国的灭亡,但是,它所创造的财富,却可以造福秦国千百年。他要求秦王暂缓他的死罪,让他完成这一流芳百世的工程。嬴政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答应了郑国的请求。
渠以郑国命名,渠首始于云阳(今泾阳县西北三十里),止于瓠口(云阳城北的一个薮泽)。横穿治峪水、清峪水,又汇纳浊峪水,再向东横穿漆沮水(石川河),循沮水分支河道,经富平县南,东北注入洛水,全长三百余里。它沟通了迳水和渭水,能灌溉280万亩良田,并且灌溉、排碱、施肥一举三得。“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S226;河渠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在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战争中,进军岭南,收复南粤的大计被提上嬴政的议事日程。但是,进军岭南,必须翻越五岭,道路崎岖险峻,运输不易。有识者指出:岭南水系的漓水上游的大溶江(地名),与长江水系的湘江上游的兴安,仅一山之隔。可以开凿人工河道,连接两个水系,以通水运。嬴政遂名监军御史禄征集民工数十万,日夜赶工,凿通了这条全长60余里的人工运河,使大军与给养得以通过这条唐以后称为灵渠的水道,直下五岭南粤。对岭南的归属中原,经济开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灵渠的工程设施主要分为分水铧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道和斗门四部分。用于分流,拦洪、通航和梯级提高运河水位,改变水位差势,以利船舶航行,是现代船闸的起源。
从那时起一直到隋朝,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时断时续。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吞并北齐之后,为了进一步南下进攻陈国,并打通江南漕运。开始策划沟通大运河。于隋开皇三年(589年) “元月壬子,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帅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资治通鉴》卷一七六)。这就是最西端的大运河前身。杨坚虽然因为战乱和开国之初诸事繁杂,没有能完成大运河。但隋炀帝却完成了它。
任何有积极意义的事物都有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用于军事目的水利工程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交通价值,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恐怕,初创动议的许多先贤,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只要是建设,而不是像古代莽夫(如项羽),军阀董卓,或者是法西斯和中国文化大革命那样,以毁灭人类已有文明为能事。任何建设,都终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原子弹发明是为了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军事目的,但是,人们同样也发现核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构成新的巨大能源的来源、于是开辟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广阔前景。秦始皇、汉皇、唐帝役使天下百姓,大兴土木,修筑长城、骊山陵墓、阿房宫,上林苑,太液池,未央宫,茂陵、兴庆宫,昭陵、乾陵等,使当时民怨沸腾;但是,只要它们不被兵火毁灭,到今天就成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其文物、建筑、艺术与旅游价值。就远非当年糜费所能比对。
所以,我们要建设,要创造,而不需要破坏。军事建设虽然为战争目的服务,但是在矛与盾的消长斗争中,却会孕育出新的科学技术和伟大发现。今天的物质文明建立在昨天和古代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今天的精神文明也源自优良的民族道德传统和文化底蕴。不要幻想什么杜撰新的阶级的文化,像文化大革命那样,要割断历史,毁灭古代文明和传统。那最后毁灭的仍将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