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11:23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二部分)

作者:普颖华、华名良 主编

 

 

择  材

  原文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

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

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

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

军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译文

  将帅在编排军队时,应该注意:有的士兵武艺高强,喜欢对敌厮杀,愿意独立地与

强劲对手较量,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报国之士;有的士兵气

冠三军,精力充沛,身手狡捷,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击队;

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飞驰的马一样有威势,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此人可以组

成前锋队;有的士兵善骑善射,箭术高超,百发百中,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些人可以

组成奇袭队;有的士兵专门擅长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

些人可以组成射击队;有的士兵力大无比可以使用强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较远也可

以射中目标,应把他们编成一组,组成阻击队。可见,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点,

应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解析

  本篇文章专门论述用人之道。作者把军中将士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描绘出各自的特

点,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因其能而用之”。

  能否识人、用人,是一员将领才干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标准。

将领本领再高强,也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只有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队伍才能战胜强敌。

而军中将士不可能人人一样,必然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很难一个人样样皆精。但是,

一支军队如能充分发挥军中将士的各自所长,就能形成一支样样皆精的强大无敌的军队。

一个聪明的将领,就在于能够了解军中将士各自的长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自己

的部下组织成一支样样皆精的队伍。那么,即使这位将领并非武艺超群,而他的军队却

是无敌的。所以说,一位杰出将领的高明就在于“各因其能而用之”!

  拓例

  任人唯贤得天下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基,做了皇帝,称为汉高祖。文武百官前呼后拥,毕恭

毕敬。这是农民儿子出身的皇帝在几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呀。于是他在洛阳南宫摆设

庆功酒宴,大庆三天。大家喝着、说着、笑着,非常热闹。刘邦也非常高兴,他对大家

说:“各位诸侯将领,今天是大庆之日,你们都说心里话,不许欺骗我,告诉我,我刘

邦为什么能获天下,而项羽为什么却失了天下?”

  大伙酒是没少喝,可谁敢说胡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唱着恭维话。将军王陵说

得更好,他说:“陛下派壮士去披甲征战,攻下城邑就封给他,有封有赏,有利可图。

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所以大家肯卖力替你打天下。而项羽却不封不赏,所以丢失天下。”

有人接着说:“不仅不封赏而且还妒贤忌能,贤能的有功的还要被陷害,遭怀疑呢!”

刘邦笑了笑说:“你们说得很不全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够知人善用,

任人唯贤。我重用了三名大贤人。其实在深谋远虑上我不如张良,在治国安民上我不如

萧何,在统兵攻城这方面我更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够重用这三位当世豪杰,所以才能取

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哪!”

 

 

智  用

  原文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

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

亦不逆人也。

  译文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

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

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

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

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的指挥素养。文章指出,将领用兵要“顺天、因时、依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又从反面强调,不能“逆天、逆

时、逆人”。这样正反两面论述,把这些要求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了。

  讲求“顺天、因时、依人”,在临战指挥上确实太重要了。曹孟德可算得我国历史

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他打败袁绍百万大军,横扫北方大地,所向无敌。但他在赤壁

却遭了惨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吃透“天时”。曹孟德统领八十三万大军,浩

浩荡荡,直下长江,大有一口吞掉孙权、刘备之势。但是,在长江水战,他的北方士兵

不能适应。正当他为此苦恼时,庞士元给他献了一条“连环计”,让他用铁环把战船锁

在一起,三十只或五十只成一排。这样一来,连在一起的战船果然十分平稳,不怕风浪。

曹孟德十分高兴,以为稳操胜券了。谋士程昱提醒说:“船都连锁起来,固然平稳;但

是,敌人如用火攻,就难以躲避了。不能不防。”曹孟德说:“凡是用火攻,必须借用

风力。现在正是严冬季节,只有西北风,怎么会有东风、南风呢?我们在西北方,敌军

都在南岸,他们如用火攻,是烧自己的军队,我怕什么?如果是十月小阳春时,我早就

提防了。”曹孟德这是只知一般规律,而不知特殊情况,结果算计不如诸葛亮、周瑜,

大小几千只战船,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八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拓例

  顺应时势寻良机

  《列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两家父子做了同样的事,因此而得到的祸福却大

相径庭。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儒学,另一个爱好兵法。

后来,喜欢儒学的这一个,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齐王,

得到齐王的重用,做了王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法治,

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军政大臣。两个儿子身居显位,他们的亲人也跟着

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但家业却一直不兴盛。孟

家父子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上门请教,打听求官的门路。施家二子以实相告。孟家父

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自己却没想到。为以前白白地放弃高官厚禄,深感后悔。

邻居这么多年,谁不了解谁呢?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的人绝不会更差!父子三人这

样想着,心里很是兴奋。孟老将两个儿子送上旅程,就象送他们去上任一样快意。

  孟老的一个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天下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

竟发起怒来,斥责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军事、经济更要紧?照你

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束手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此人施以宫刑,

然后逐出国境。

  孟老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以法治国,积蓄力量,跟诸侯抗衡。卫侯不

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

的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借助武力,大国以为我

要对抗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你想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么?如果

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他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将会造成不小的祸患”。于是命人

砍去此人的一只脚,并派人把他送回鲁国。孟家两个儿子,已经变成了废人,父子相见,

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老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邻居的遭遇也很同情,连连安慰,劝住了他们的哭声,心平气和地说:“我

们邻居多年,谁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请听我说一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

赶上好时机,做什么都顺当,时机一过,便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相同,为何

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这就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况且,天

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

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

寻找良机,以灵活的头脑去应付一切,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既

使象孔子一样渊博,象姜太公一样多才,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孟氏父子恍然大悟,

脸上的怒气一扫而光,诚恳地说:“我们全都明白了,您别再说了!”

 

 

不  陈

  原文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

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

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

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

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

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

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

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

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

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

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

“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

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领兵作战的最高指挥艺术:“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

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和我国历代军事名家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刻意追求的治国领兵的尽善尽美境界。历史上能做到这一境

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很少的,诸葛亮作为论据列举的尧、舜、禹、齐、楚的事例,都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圣贤之人所创造的,实在并非一般帝王将相所能做到。

  拓例

  诸葛亮运筹退敌

  建兴元年八月,司马懿出兵五路攻打西川:第一路,派使臣收买鲜卑国王,让其出

十万羌兵攻西平关;第二路,派使臣封官赏赐南蛮王孟获,让其出兵十万从南面攻打益

州、永昌等四郡;第三路,派使臣修好东吴,许给割地,让孙权出兵十万,攻峡口,取

涪城;第四路,命降将孟达出动上庸兵十万,攻汉中;第五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

带兵十万攻阳平关,取西川。五路大军,总共五十万,五路并进,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

救,无法抵挡。有人报告后主:魏军五路大军来取西川,报告丞相,不知什么原因,丞

相几天不出来料理事务。后主急忙派人去宣召诸葛亮入朝,却回说丞相染病不能出来。

第二天,众官在相府前等了一整天,仍不见出来。杜琼入奏,请后主圣驾亲自前去。后

主车驾到相府门前,看见诸葛亮一个人,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后主在诸葛亮身后站了

很久,才慢慢说:“丞相好了吗?”后主问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后主到内室

坐下,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么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是在想事。现在四路兵已被

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我也有了退兵的办法。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使臣,所以在考

虑。陛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后主又惊又喜。接者,诸葛亮又说:“先帝把陛下托付给

我,我哪敢有丝毫怠慢。只不过兵法贵在使人不测,怎能泄漏给别人呢?马超被羌人认

为是神威天将,我已派人去让他坚守西平关,埋伏了四路奇兵,这一路不必担忧了。我

命魏延带一军南下,布好疑兵计,蛮兵多疑,必定不敢进,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李严

和孟达有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已写了一封书信,作为李严的亲笔信派人送给孟达,

孟达必然推病不出,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阳平关地势险峻,我命赵云坚守不出,曹真

没办法攻破,不久也会退兵,第四路也不必担忧。我还密调关兴、张苞领三万兵,驻扎

在紧要之处,作为各路救应,以保万全。我调动这些人马,都不经过成都,所以无人知

觉。曹丕有过侵犯东吴的事,孙权必定不会轻易出兵,只有四路获胜,他才会出兵。现

在需要派一位善辩的人出使东吴,陈说利害,先退东吴。我还未找到合适的人,所以还

在思考。何必劳动圣驾亲临呢?”随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和好。五路大

军不战自退。

 

 

将  诫

  原文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要,务揽英

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机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

静潜鱼,动若奔獭,央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

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

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

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

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

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译文

  《书经》说:“戏辱君子,就无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无法使他们竭尽全

力为自己服务”。所以,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

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

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休息就应让士兵象游鱼潜水一样

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象奔跑中的獭一样突跃飞奔,又快又猛,打乱敌

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

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象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

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

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

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傲起来,

上下不一,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

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

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

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

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

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

力高强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

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征,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

布帛,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

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待人心”和“尽人力”问题,这就抓住了治军用兵的根本。文章

用“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非常鲜明突出地说明“得人心”的重要。得人心,这

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并非人人能做到。如何做到?诸葛亮提出了“严赏罚、总

文武、操刚柔、说礼乐、先仁义”等五项,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达到“得人心”的

根本办法。

  接着,作者一气陈述了二十五种进退之术、克敌致胜的办法,也就是“尽人力”去

取得胜利的具体战术。这二十五种战术,既讲了进退之战法,又讲了瓦解敌人,团结盟

友的策略,讲得十分细致,十分精妙,任何一员将领都应牢记在心。接着,作者又列举

了六条禁忌,进一步从反面补充丰富了论述。正如作者最后归结的,为将之人,如有做

到作用所说的各项,自然能对军队号令自如,部下人人乐于效命,何愁不能取胜呢!从

这一篇论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战略战术深有研究。确有独到之处。

  拓例

  约法三章得民心

  公元前207年8月,汉高祖刘邦率兵进军武关,在谋士张良和武将周勃的配合下,

采取以假乱真,声东袭西的方法,很快突破秦军主力消灭了守关的秦兵,杀死了主将。

  接着部队乘胜进军,不久攻占了都城咸阳。

  正在刘邦率兵进城途中,远远看见前面走来一支好像送殡的队列,走近一看,原来

是秦王子婴带着他的大臣前来投降,子婴手捧王冠,脖子上套着二尺白绫,表示投降后

准备自尽。刘邦和他的将士们看到这个可卑的秦王,痛恨已极。

  刘邦进了城都,来到阿房宫,看见宫内雄伟壮丽,富丽堂皇,高兴得直拍手,他一

边拍手一边说:“这回我可要住进去,好好享受享受了。”大将樊哙劝他赶快离开这里,

他很不高兴,不理睬樊哙。

  樊哙见刘邦不听自己的劝告,悻悻退出,去找谋士张良再去劝说。

  张良这人足智多谋,能讲善道,他辅佐刘邦定天下,运筹帷幄,哪一次都是言听计

从。

  张良见了刘邦,说道:“秦王无道,天下大乱,是这些穷奢极欲的东西使秦亡,您

是为百姓打天下的,不是到这里贪图享乐的,如果您也是这样,那您和秦王还有什么不

同?”张良的这番话,使刘邦有了回心转意之念,可还是不太情愿地慢慢吞吞地下了龙

床。

  为了得取民心,刘邦马上召集了各县的父老,豪绅,向他们宣布说:“你们长期以

来受尽秦朝暴政的残害,如稍有指责就遭灭族之灾,秦朝的这些法规都是压榨老百姓的。

从今天起我约法三章: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要办罪。第三,偷盗抢劫的

要惩罚。除这三条外,其他法律、禁令一律废除。”

  各县的父老豪绅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当地百姓纷纷拿出自己家的酒、肉款待刘邦

和义军。从此刘邦的威望更高了。

 

 

戒  备

  原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

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

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士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

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

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译文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

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

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

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

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

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

“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

  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

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

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一个国家常备不懈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比防

务更重要的。文章多方面论述了加强防务的重要,得出“有备无患”的结论。一个国家

如此,一支军队同样如此,文章强调指出:“三军之行,不可无备。”由全文的详尽论

述,不难了解,一个国家的用兵之道,不在于用兵打仗,最重要的在于日常的防备,这

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根本。文章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问题论述得十分突出而透彻:

“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敌人来了还不知警惕,那就犹如燕子把窝筑在门帘上,鱼在锅里

游,灭亡的日子只在旦夕之间了!”好好想想诸葛亮这个警句,不必多说,就该明白了。

  拓例

  魏绛居安思危

  春秋时期,有一年郑国由于攻打宋国而引起中原十一个国家的不满,他们联合出兵

支援宋国,把郑国打得一败涂地。楚国趁火打劫,又出兵逼迫郑国向他投降。郑国无奈

只得应允。这样一来又引起以晋国为首的齐、卫等十二国的不满,它们联合讨郑,郑国

无力抵抗,只好请求与晋国和谈。郑国为了讨好晋国,送去大批礼物,有技艺超群的乐

师、歌女、乐器、兵车、晋悼公收下礼物,心花怒放,当即将几名歌女赠送给有功之臣

魏绛,并且亲切地说:“你为我筹划多年,样样事情都办得很顺利,你我之间虽为君臣,

但象音乐一样合拍。现在郑国送来了礼物,咱俩一块享用吧!”

  魏绛婉言谢绝了君的分赠,并且规劝说:“晋国所以安全,朝政所以清明,首行

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大臣们的同心同德、一致努力,我个人是无功可言的。无功受

禄我怎么敢当呢?我提醒您注意,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

做。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呀……”

 

 

习  练

  原文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

亡。”又曰:“善人教民七年,变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

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

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

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译文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

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

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让贤德的人

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这

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

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

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

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

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

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军队训练问题。文章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并引

用孔圣人的话:“不经训练而让士兵去打仗,这是让士兵去送死!”清楚无误地说明了

平时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不但论述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述说了训练方法。在

作者述说的训练方法中,有一个见解特别值得提出,这就是作者说的:“一人可教十人,

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群众性

练兵方法是一致的,先训练骨干,再由骨干训练他人,逐步扩大,互帮互学。

  拓例

  勾践励兵灭吴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大夫文种走向前拱手对越王说:“我听说,一个聪明的

商人,夏天的时候要准备冬天的货物;走旱路时要想到准备好船只。这就是说,无论做

什么事都要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国家安定无事的时候,你就应该选择贤能的人,管理

好国家大事,使国家富强起来。如今打了败仗,你才想到这一点恐怕太晚了吧!”

  越王勾践为了激励自己,每天睡觉都躺在茅草上。他还在自己卧铺上方挂一个苦胆,

每天早、中、晚都要尝一尝苦味,意思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苦。

  战后的越国,国土狭小,人口稀少,为此,勾践制订了一系列发展人口的政策:女

子17岁必须出嫁,男子20岁必须取妻,不然父母要受到处罚;妇女生了男孩也好,

女孩也好,国家都给予奖励;生了多胞国家给予更优厚的补助。就这样,经过10年的

努力,越国的人口大量地增加了。

  他还亲自种田,收了粮食做为自己的口粮,又叫他的妻子亲自织布,用来做自己的

衣服。十年里不向人民征收赋税。这样,百姓家中都储备了足够三年食用的粮食。20

年过去了,人民富有了,国库也充实了。

  他又轮番地对男人们进行军事训练,使每一个适龄男人都身体健壮又懂得怎样打仗。

  国富民强了,但百姓都没有忘掉国家的耻辱。他们纷纷要求越王勾践出兵攻过吴国,

报仇雪恨。越王勾践却说:“过去打败了仗,是我的罪过,还是不要打仗吧!”

  百姓忿忿地说:“目前全国百姓都十分尊敬您,就象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

当儿子的都想报父母被杀之仇,当臣子的都想报大王您受辱的仇。战争打起来了,谁能

不尽心竭力呢?大王,您领导我们战斗吧!”

  勾践点点头,他激昂地对百姓说:“我听说,古代的君不担心兵力不足,而担心

大家的意志不一致,今天我们大家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了,我还顾虑什么呢?现在夫差

的士兵虽说有10万人。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意志,是不堪一击的。我只希望大家听

从指挥,遵守纪律,英勇作战。对勇敢向前的人一定奖励,对胆小的人一定处罚。希望

大家记住。”

  战士们出发了,父母都勉励自己的孩子,兄长都鼓励自己的弟弟,妻子都劝慰自己

的丈夫;“我们的大王是个英明的人,你们要忠心地跟着他为祖国勇敢战斗,前进吧!

去打败我们的敌人!战争打起来了,吴国大败。

 

 

军  蠹

  原文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乍后,

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喧

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

必败也。

  译文

  军队行动时,有几种情况可以直接导致全军崩溃:一是对敌情的侦察不仔细、不准

确,在消息的反馈上不按规定进行,与实情不相符合;二是不遵守命令,耽误了集合的

时间,使整个军事行动受阻,丧失了战机;三是不服从指挥,不听候调度,忽前忽后,

七零八乱;四是将官不体贴下级,只知一味地聚敛搜刮;五是营私舞弊,不关心下级将

士的生活;六是迷信诽谤之辞、神鬼怪兆,胡乱猜测吉凶祸福;扰乱了军心;七是士兵

不守秩序,喧哗吵闹,扰乱了将帅的决策和执行;八是不遵守命令,擅作主张;九是贪

污现象严重,侵占国家财物,无所不为。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用兵的九项大忌。在这里,诸葛亮以“蠹”作比喻,十分形象准确

地说明了其危害。“蠹”的一种虫子,专门从里面咬书、咬衣服、咬木头,而至毁坏这

些东西。现在诸葛亮把用兵中的九种错误,比作军中之“蠹”,说明这是毁灭一支军队

的内部因素,实在精妙绝妙绝伦,引人深思。在实际用兵中,因为犯了这九项大忌中的

一项或数项,而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的事例,那真是数不胜数。诸葛亮能把这些教

训归纳成九大忌,并冠以“军蠹”之名,对任何一员将领都应说是极大的帮助。他们都

应谨记在心,绝对不能犯忌!

  拓例

  诸葛亮火烧博望

  曹操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到博望坡见

机行事。夏侯惇却听不进去,只把刘备看作“鼠辈”,把诸葛亮视作“草芥”,傲然领

兵起程。

  诸葛亮让刘备招募民兵。共招到三千人,诸葛亮从早到晚教他们演练阵法。

  忽然来报,曹操派夏候惇领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刘备请诸葛亮商议。诸葛亮怕众

将不听号令,向刘备借了印和剑,然后聚集众将传令。诸葛亮说:“博望坡左面有山,

名叫豫山;右面有座树林,叫安林,这两处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以带一千军兵去豫山

埋伏,等敌军到来,放他们过去,别打;他们的辎重粮草必定在后面,只等看见南面火

起,再让军兵出击,焚烧他们的粮草。翼德带一千军兵到安林后面的山谷中埋伏,只要

看见南面火起,就可以出来,到博望城旧的屯粮之处放火烧粮草。关平、刘封领五百军

兵,预备引火的用品,在博望坡后面两边等候,到初更时敌兵一到就放火。”又命从樊

城召回赵云,命他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最后请刘备带一队人马作后援。命令众人:

“各自必须按计划做事,不许失误!”云长说:“我们都出去迎敌,不知军师却做什么

事?”诸葛亮说:“我就坐守县城!”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杀,你却在家里闲坐,

好自在哟!”诸葛亮说:“剑印在这里,违令的人杀头!”刘备也说:“难道没听过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吗?二位兄弟,不能违令。”张飞冷笑着走了。云长

说:“我们且看他的计策应验不应验,那时再来问他也不迟!”夏侯惇领兵到博望,分

出一半精兵作前队,其余的都保护粮车前进。当时正是秋天,慢慢刮起了大风。曹军正

在赶路,忽然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夏侯惇把人马摆开,问明前面就是博望坡,后面是罗

川口。他让于禁、李典押住后阵,亲自出马到阵前,一望敌军,就大笑起来,说道:

“我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把诸葛亮夸成神仙;现在看他用兵,用这样的军马和我对阵,

真像是赶着狗和羊去与虎豹相斗了!我在丞相面前夸口,要活捉刘备、诸葛亮,今天必

定能实现我的诺言了!”随即纵马向前,对赵云骂道:“你们跟着刘备,就像孤魂跟着

野鬼一般!”赵云大怒,纵马来战,没战几个回合,赵云就假装败走。夏侯惇从后追赶。

跑了十多里,赵云回马又战,没几回合,又再逃走。韩浩提醒夏侯惇谨防埋伏。夏侯惇

说:“这样的敌军,就算十面埋伏,我又怕什么呢!”不听劝阻,向博望坡追去。遇到

刘备接应交战,夏侯惇笑着说:“这就是埋伏的兵马啊!今天晚上,我不到新野,誓不

罢兵!”催着军兵前进。刘备、赵云立即逃走。

  这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没有月光;白天已刮起大风,这时就越刮越大了。夏侯

惇只顾催军赶杀。于禁、李典赶到狭窄的地方,一看两边都是芦苇,担心遭到火攻,李

典马上让后军停止前进,于禁去前军劝夏侯惇多加防备。哪知,人马走疯了,后军一时

也阻拦不住,于禁赶到前军劝住都督,此时回军,为时已晚。话还没说完,背后喊声大

起,燃起一派火光,很快烧着两边芦苇。一时间,四面八方,全都是火;又赶上风大,

火势更猛。曹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人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只得冒着烟火

逃跑了。

  李典一见大势不好,急回博望城,却被一将拦住,原来是大将关云长。两军混战,

李典夺路逃跑,于禁一看粮草车辆全都被烧,就从小路逃跑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

正遇张飞。没有几个回合,张飞一枪刺死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跑。一直杀到天亮,真是

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腹  心

  原文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手足者,

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

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译文

  身为将领,应该有自己的左右亲信可以咨商事情,有给自己侦察消息通风报信的耳

目,有坚决贯彻自己的命令辅佐自己的羽翼。没有心腹之人,就好比人在黑夜中走路,

手脚不知该迈向何处,没有耳目之人,就好比盲人安静地生活在黑暗中,不能做自己想

做的事,更不能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进行钻营活动;没有爪牙之人,就好似一个人饥不

择食,吃了有毒的食物,中毒身亡。所以,明智的将帅,一定要选用学识渊博、足智多

谋的人做自己的心腹,要选用机智聪明、谨慎保密、有很强的判断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

还要选择勇敢、彪悍的士兵做自己的爪牙。

  解析

  本篇文章精辟地论述了将领统军必须有忠实骨干的道理。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多方

论证:统军将领必须有足智多谋的人作“腹心”依靠,必须有能及时报告情况的人作

“耳目”,以及坚决执行命令的人作“爪牙”,才能及时掌握全军情况,上下贯通,指

挥有效,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作者敢于公然提出必须有“腹心、耳目、爪牙”,确

实很坦白,很大胆,说明作者心怀坦荡,不谋私利。其实,哪一位将领没有一批忠诚的

部下而驾驭部队呢?问题在于,不能形成一个谋私利的小集团,而是组成一个一心为国

为民的整体。这一点,作者在前面论述将领的品德时已有表述,应引起重视。

  拓例

  孟尝君秦国脱困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孟尝君很爱交朋友,家里养了很多多才多艺的门客。

  秦王至孟尝君的才识和为人极为欣赏,于是派人请孟尝君到首都咸阳会面。孟尝

带了很多门客来到首都,秦王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并且把宫中最好的房间让给他

住。

  孟尝君为感谢秦王的厚待,奉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袍,作为见面礼。秦王知道这是

非常名贵的银狐,于是吩咐侍臣一定要好好收藏。

  秦国的一些大臣见秦王如此信任孟尝君,担心自己的职位难保,于是暗中商量对策

排挤他。

  一天,秦王准备下令召任孟尝君为秦国的宰相,一些大臣一听,顿时七嘴八舌地劝

谏秦王:“孟尝君毕竟是齐国人,如果他当了秦国的宰相,掌握秦国的命运,他当然会

替齐国打算而暗害秦国的。”

  秦王听了大臣们的话,认为有理,于是决定放弃召任,把孟尝君送回齐国,可大臣

们又说:“他现已了解我们秦国的许多情况,不能轻易放他回去……”于是把孟尝君软

禁监牢,准备处决。

  秦王的弟弟泾君是孟尝君的好朋友。他见孟尝君被扣留多日,无法脱身,很着急,

于是带着孟尝君和礼物去见秦王宠幸的夫人,请他帮助。夫人乘机敲诈说:“放走孟尝

君只要我一句话就行,但也想要一件银狐皮袍。”

  这可叫人犯了难,只有一件银狐皮袍已送给了秦王,无法应命。这时一位门客想出

一个主意,对孟尝君耳语了一阵。

  当天晚上,那位门客从狗洞爬进后宫,从秦王的衣库里盗回了银狐皮袍。那位门客

出来时惊动了昏昏欲睡的门卫,于是他就趴在地上“汪汪”地装狗叫。门卫真以为是狗,

也没留意,门客顺利取回了银狐皮袍。夫人得到了银狐皮袍,真的说服了秦王下令放回

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急忙连夜返回,走到函谷关,天还没亮城门紧闭,依照秦国关卡规定,

鸡鸣才能开大门。孟尝君一行非常着急,慌作一团,又怕秦王反悔派兵追来。正在这万

 

分焦急的时刻,一位善于学鸡叫的门客偷偷地学着公鸡啼鸣,他这一叫,附近人家的公

鸡也跟着叫起来,守城门的士兵一听鸡叫,就打开城门,把孟尝君一行放了出去,孟尝

君终于脱险。

  秦王果然后悔,派兵追赶,可惜孟尝君早已逃出了秦国。

 

 

谨  候

  原文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

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

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客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

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日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

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译文

  凡是将领领兵出师不利,都是因为轻视敌军而产生的后果,所以军队在出师时要严

格法律、法令,详细考虑各种细节,按战争规律行事,否则的话仍然会招致灭亡。这些

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十五项:一是虑,要仔细地考虑、谋划,探明敌人的所有情况;二是

诘,盘问、追查,搜集敌人情报,并仔细判断情报的真假;三是勇,见敌人阵势威武强

大的不退怯;四是廉,不为眼前小利所诱惑,以义为重;五是平,赏罚公正,公平合理;

六是忍,忍辱负重,寄希望于未来更伟大的使命;七是宽,宽厚,宽宏大量,能包容他

人;八是信,忠信、诚实,遵守诺言;九是敬,对有才德的人以礼相待;十是明,明白

是非,不听信搀言;十一是谨,严谨、慎重,不违礼不悖法;十二是仁,仁爱,能无微

不至地关心、体贴下级官兵;十三是忠,忠诚报国,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是赴汤蹈火也

在所不辞;十四是分,行为有分寸,守本分,做事情量力而行;十五是谋,足智多谋,

能知己知彼。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治军用兵必须严谨的问题。作者提出“师出以律”,要求将领治军

用兵都必须按原则办事,否则就会“败军丧师”。接着,作者提出了十五项“律”,详

细陈述了治军用兵必须遵循的十五项原则。这十五项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兵法常

说的,也是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述过的“仁、义、礼、智、勇、严、信”等项,这

是造就一支仁义无敌之师的关键。任何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将领,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带好兵,打胜仗。

  拓例

  甘宁谈笑自若退敌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胜追击曹操的败军,一直追到南郡。

驻守南郡的魏国大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国的先头部队。周瑜大怒,准备调兵遣

将,与曹仁决一雌雄。

  甘宁上前劝阻,他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

吴军大都督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

  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二十余回合,曹洪败走,领兵往南郡

退逃。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了夷陵。

  甘宁手下兵员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曹仁

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

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构筑高楼,然后士兵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顿时箭如雨发,射死射伤

不少吴军兵士。吴军将士都有些害怕,唯独甘宁有说有笑同往常一样,毫不紧张。他命

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箭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应战,顽强

固守,曹军无法攻破城池。不久,周瑜派来救兵,配合甘宁击退曹军。周瑜为甘宁解围

后,亲自慰劳守城将士,并为甘宁记了一功。甘宁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谈笑自若,在

军中传为美谈。

 

 

机  形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

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

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译文

  大凡愚笨的人能够战胜聪明的人,是违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聪明的人能够战胜愚笨

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聪明的人在一起交战,就全看掌握战机如何了。掌握

战机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当事情已经发生,有利于己而不

利于敌时,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算是聪明;当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

敌时,去不能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也不够贤者的资格;当整个态势已经很明确对己方

有利时,却不能断然采取行动,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一定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取得胜利,即因机立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讲究一个“因机而立胜”,也就是顺应形势,把

握战机,从而克敌致胜。这是为将之人应有的战略素养。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指挥

全军的将领,如不能审时度势,捕捉战机,及时用兵,后果可想而知。有勇无谋,只知

蛮干的将领是愚蠢的将领,没有不失败的。

  拓例

  败兵追敌胜在谋

  曹操征伐张绣,势在必得,可是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

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

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

得胜利。”张绣推托说:“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已经失败,

怎么又要追呢?”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张绣听从了贾

翊的意见,连忙聚集败兵前去追击,与曹军大战了一场,果然得胜而归。

  张绣虽然打了胜仗,却不得其解,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

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事实完全

像您所预言的,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

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须亲自压阵;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

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在进攻您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差错,

却突然退兵了,肯定是国内发生了什么事。曹操现已打败您的追兵,必然是轻装快速前

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出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而

打起来必定得胜。”张绣听了表示十分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