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龙武学内容一,武道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8:37:03
内家拳初学要旨——宁静以致远   作者:灵山云


        内家拳推广活动在网络上进行了将近一年,在朋友们的支持和信任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通过大家的实践(站桩+练功日记),我们搜集到了很多很宝贵的训练数据。在此老灵谨代表内家拳推广小组的全体人员,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答谢大家的厚爱,我把大家练功初级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汇总,和同门师长、兄弟研讨后,形成一篇文字,以飨同好,希望喜爱传统武术,但是没有机会从师,只能自学的朋友从中获得一点启示,能够少走一些弯路。初学最大的障碍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内家拳好比是爬悬崖,初始阶段是最难的,但是只要爬到崖顶,后面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又好象是种果树,不可能今天下种,明天就发芽,后天就结果,必须得几年如一日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但是树长成之后,你就可以年年享受甜美的果实了。

       内家拳从开始训练到基本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过去有“傻三年、悟三年、练三年”之说,即便是有天赋、有明师的高手胚子,也是“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三年,是基本可以掌握全部技术,十年是自己访师寻友,历练提高,使拳与道合、拳与性合的过程。

       现在,经过我们的提炼,提升了训练程序的效率,可以免去“傻练”的过程,一般人三个月就可以掌握一个梗概,具备一定的功力。但是“悟”和“练”这两个环节是我们无法代替的。从朋友们的问疑中可以看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总想把所有要求一下做到位,顾此失彼,弄得自己身心疲劳,浑身酸痛。多是肩还没有松下来,就求命门后贴、翻裆拧胯、足心函空等要领,造成膝盖痛、腰痛、脚疼。

2、以前看过气功、武术的书籍,总想找丹田、气感、意感,导致胸腹部不适,有的是憋气、有的是出虚恭、有的是老上厕所。

3、时间上没有突破,质量上没有提高,还总想着出功夫,出不来就怀疑功法的效果。

4、感觉不错,盲目冒进,执着于某一局部,停滞不前。

在此,我把入门阶段的程序、重点和注意事项详细解说一下:

       松静第一!松静桩是无极桩的简化版,调整内形的要求较少。为的就是减轻大家的心理负担,先把松和静这两个宝贝抓住再说。形体放松,筋骨自然会锻炼,心理放松,精神自然会旺盛。这和吃饱了不饿,睡足了不困是一样的。体会到了松静、把气、血、神养的比较足了。再慢慢增加要领,把十二大关节一个一个调整过来,把各脉各经的大筋都挑起来,功夫自然就上身了。这就象种树一样,把种子种下,保证阳光和水,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初始阶段,首先要体会整体的放松、舒适,精神的愉快,然后重点是“松肩”,现在有的朋友连手臂的沉坠感都没找到,就去做丹田裆胯的功夫,那可是“跳级”了――会摔交的。先松肩,拳谱上说“撒开二六连环锁”,一种解释指的就是二十四块脊椎骨。松肩是开锁的第一关。大家就不要和自己的肚子、腰较劲了。尤其不要人为的去控制呼吸,平时怎么喘气就怎么喘气,别难为自己。

       第一点,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别把练功夫当负担,宋世容老先生说“要玩而求之”,这是内家拳入门的钥匙。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站桩的时候可以听轻松的音乐,可以看风景。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最起码冲到四十分钟,然后再往里面转。大家放心,这个阶段筋骨疲劳酸痛很正常,每天达不到两个小时的标准训练量,想落毛病也难!

        第二点,重心在前脚掌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站满脚跟是其他训练体系的要领,后面的训练步骤有其特殊要求。虽说内家拳各宗各脉殊途同归,但是起始阶段大家不要乱套用。人家有传承的,练到一定阶段,老师会告诉他,怎么调整一下,人家功夫就上去了。那个要领你不知道,还一直站在脚跟上,时间长了,很容易伤后脑。

       第三点,颤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担心。长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抖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妙处说不尽,大家自己在练里体会,金子撒在地上,谁拣到算谁的。

       第四点,“松肩”,但“肩”的问题不要多问、也别多想,记着“松”这个大要领,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这是个标准。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然后才能谈到练腰。

有几个观念必须贯穿与锻炼的始终:

       一、抓住桩功的根本,舒舒服服的去站

       传统的桩法是在舒畅中温养筋骨,而不是追求强度的静力性训练。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就不累了才是正常的,别以累为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追求疲劳去。静态的桩功是如此,今后的动功也是这样,“慢练入道”,因为慢练是有氧运动,即使是抻筋拔骨,也只是韧带发酸,不会出现无氧运动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气血上头的现象。一旦有这些现象,可能是意念过重,或者人为的追求强度,导致精神紧张,进而引起身体疲劳。这就大大违背了我们设计松静桩的本意。

        二、脑子不要太累

       松静桩脱胎于无极桩,无极的要求就是混混沌沌,有什么就体会什么,没有了就没有了,也不管。有些朋友练功体会精细的吓人。你光一处一处体会这些细节了,脑子怎么静?脑子不静下来,身体又怎么会真正放松?

       三、不要盲目相信初级阶段的感觉内家拳入门,最重要的是姿势正确,这一阶段的感觉是靠不住的。

       “感觉”不能作为检验自己功力的标准。感觉好,不代表练对了。没感觉,也不表示功夫不长。大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调身”上,把松肩、舒适、气顺等要领做对,做到可以无意为之,自然而然的程度才好。尤其不要形成发贴子比“感觉”的心态。一句话:站桩就是休息是滋养,不是体能锻炼,更不是头脑风暴,傻乎乎的站就好了!!!

       四、要学会传统武术的学习方法

      武术本身是一种技术,但学习的方式属于艺术类。怎么说呢?好比学书法,开始写得字歪歪扭扭,但是谁也不能说这是个错字,但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这还不行。注意,“不行”和“错”是两个概念!错可以改,不行就要继续练!

       现在有些朋友的问题,如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是方法错。所以这类问题我的答案,就是松松静静的站去。象练书法一样,一个不好看写十个,十个不行写百个,有志气的话就写一万个,你看到时候行不行!!!这一点,我们自己就有体会,有些问题,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苦恼啊!等站个把月之后,让我问都想不起来了,自然就过去了。

       此外,武术绝对是个实践的学问。有些朋友的问题尽是理论方面的。这次面授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研究问题有三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我们就努力解决前两个,处理好这两个,功夫就可以上身。至于“为什么”,就是纯理论,这个先别管。陷到这里面,就没完了。事实上面授的朋友也体会到了,有些东西,即使你不明白,只要按着老师说的做到了,马上就有效果,不用花什么意念啊,寻找什么解释啊。

       古代老前辈用阴阳五行解释武术,有练出来的,也有练不出来的。民国的时候,引入了西方体育的理论,还是有的能练出来,有的练不出来。所以理论这个东西,是解释结果的,就像经济学理论,它和赚钱本身是两回事。

       既然咱们是练传统武术,就先把思维换成传统的。咱们现在就奉行老祖宗的实用主义,怎么练身体好,就怎么练。至于为什么?还是留待以后,我们再慢慢研究。西方逻辑的、思辨的思维方式,大家可以在功夫上身之后,再捡起来,那时才能说是用科学的观点分析武术。想把理论全弄明白了再练,就什么都练不出来了。

       以上只是初级阶段的要领,已经这么多了,就此打住,说点闲话。可能有些朋友把我所说的看作一种思想方法而非技术,而我认为,阅读、理解并实践这些方法就是在获得技术。上面和大家谈的,实际就是所谓的“心法”。好象流水线的技术规范和造作说明书。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内企业只知道买机器,不重视相关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标准,结果钱花了不少,生产出来的还是次品。希望想练出功夫的朋友,认真的看一看,耐心的试一试,相信会有帮助的。   说说内家五字诀
飞龙在天大哥前不久跟我说过一句话:“德高自有人来度。”据说这是修真圈子里的话。听了以后,我感慨良多。加上最近碰上一些事,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和大家聊两句。

       在前面一个阶段,我们推广小组致力于推广内家功夫的技术,包括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理念。其中有一环我们没有太涉及,就是传统道德。本来我们考虑,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再把道德挂在嘴边上,唠叨说教,没什么意思。没想到有些人的素质,实在令人堪忧。我说如果这种人也自许为传统武术爱好者的话,那我们的推广活动不搞也罢。

       内家拳五字诀,“恭、慎、意、切、合”,“恭”是第一诀,这是长功夫的关键,为什么呢,这是一个人的学风啊。你对学术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你对老师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你对学术不尊重,知识不会上赶着往你脑袋里钻,你对老师不尊重,老师也犯不上追着教你。总以偷东西的心态学习的人,总以亵玩的态度对待学术的人,师厌友憎,自己都越活路越窄,别说成就功夫了。

       举个例子,前一段有个小伙子,通过我们师兄弟来找我,说自己是多么热爱传统武术。我说这是好事情呀,来了就教吧。也是从松静桩教起,大冷天的,折腾了半天,把桩架给他摆好了,告诉他回去好好站,有体会了再来,再加东西。过了一个月,来电话说,怎么站也没有感觉,想让我给看看。我那个时候家里正忙,但是又怕耽误了他,就跟他定个早晨,燕园里见。我一大早赶过去,边练边等他(天冷风大,活动也是御寒),没想到等我把一天的功课都做完了,这位才赶到。我也懒得多说,好歹是来了,就练练看看吧,怎么就没感觉呢?摆上桩,我一看也没毛病啊,一问,敢情他每天就站五分钟!哎呀,我当时就想……得,全当练我自己的性子吧。盯着他站了二十分钟,汗下来了,腿也哆嗦了。怎么着,有感觉了吧?回去练去吧。过几天拿短信问我,说这个桩太简单了,能不能站站浑圆,打打五行拳,练练十二形。我说了,我就会这一个桩,别的都不会,你想学就另寻明师吧。后来又过了一段,说改练太极了,但是还想学这个桩,问我什么时间能再给他看看。我就明说了,没时间!我也忙!你自己喜欢什么就练点什么吧。

      还有人,给我写邮件,说“本人自学形意拳,感觉很好,听说你通晓宋氏、孙氏两支形意,请你给我说说两家修炼体系的异同,讲讲两家发劲的要诀,越详细越好。”我心里话,这位别是考我来了吧?

       我的遭遇还不算什么,前两年,我的启蒙老师李贤康先生在网上发声明,免费传艺,后来不了了之。我问老爷子怎么回事?老爷子说了,来电话问东西的有七八十个,来见面的有七八个。但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连个发短信问候的人都没有,老爷子寒心了,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样?再来的一律不见!其中有个人还特别可笑,是练吴氏太极的,打电话问李老师,开始是请教,后来就变味了,说你学的吴氏太极里有筋经变换的功夫,我学的怎么没有?言下之意,是不是你自己编的呀,把老爷子都气乐了,告诉他:您没学到,应该问您师傅,你师傅没学到,应该问您师爷,你问我干什么?

       所以说,“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怎么远的?就是耍小聪明,琢磨着从老师那里套点诀窍,骗点绝招,回去自己一练,就是大高手了,压盖同门,甚至超越老师——想什么呢?自古就听说“天道酬勤”,没听说过“天道酬刁”的,学风不正,还能做出学问的,古往今来恐怕也没有吧?老师说过,师徒之间是以心换心的感情,没有血缘,胜似血缘,所以也希望有志于学习传统武术的朋友,好好点检自己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态度来学习,才会有“正果”,否则必为小聪明所累,误人误己。

文能素手发科 武能舍身临阵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孙存周先生有句话,真武者,“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也就是太平时参加科考,能高中状元,取卿相位,治国安邦。危难时,能投身行伍,捧元帅印,十荡十决,方是男儿本色。
  传统文化里的文、武二字,大得很,没有点儿指点江山的气魄,接不下来。国术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宝石里的金刚钻,翡翠里的祖母绿,他是传统文化里“文武两道”的精华沉淀凝结而成。学习传统武术,必须把自己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里去,才能真正理解武术的本质。研究传统武术,更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探寻他的发展脉络。
  我一直想把自己在学习传统武术期间,从传统文化中的得益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参考。不过这个话题太大,小弟严重的底气不足,所以想好好读两年书,练两年拳再说。但是现在推广活动在不断的扩展,我感觉有些朋友练功总不太对路,反思一下,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方法的问题,现代教育的思维模式,放在武术上,未必好使。所以只好把这些年的一些想法,胡乱攒攒,提前出炉了。思维上、逻辑上比较混乱,但因为咱们不是专门做学问,只是通过探讨古典文化,来寻找修习武术的“钥匙”,所以我就漫无边际的聊聊,对错与否,兄弟们一笑了之。有考据典故失误之处,还请大家包涵。有愿意参加讨论的,也请畅所欲言,小弟在这里抛砖引玉吧。

  首先从武术的思想谈起。武术的指导思想成分很杂,基本上儒、释、道、法、兵、阴阳、纵横都有。而且这几家的思想,在武术这个熔炉里,又进行了融合和再生,所以武者眼中的孔子、老子、如来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奉劝朋友们,千万不要拿书本经卷的道理来套武术,用李仲轩老人的话来说“形意拳有自己的歪理”。武术的思想核心其实是实用主义,合则留,不合则去,这点大家一定要认清楚。没办法,战场上下来的东西,不实用的,在刀光剑影中都被淘汰掉了。学武术,得从孔老夫子开始。为什么呢?讲学习,他堪称“万世生表”,是当学生的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这个态度,什么学问也做不好。
  我曾给朋友们提过“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站桩是练内功的东西,内功来自道家,所以站桩脑子里东西越少越好,混混沌沌最妙,等着灵机自现。但是武术他是个技术活,学武术是要“为学日进”的,这方面,就要研究儒家的道理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绝对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不是单拿某一家的思想能解释的,所以练武术的人得有大心胸、大气魄才行,眼界要高,兼容并蓄,别没练几天,自己就挖个某某派、某某宗的坑把自己埋了。那样一辈子掉在“文字障”、“知见障”里出不来了。
  怎么认识和学习武术?灵山有个观点:武术是个人的国防。现在的传统武术是从古代冷兵器战场上脱化而来的,所以传统武术和过去政治、军事思想密不可分。大家就跟着我从这个视角切入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吧。先看《论语》,下面两段,我用的是南怀谨先生的诠释。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是《子路》一篇的结尾,这篇开头说:“世而后仁”,又说“善人为邦百年”才可以建立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础。我们知道周公、孔子,都在身死百年之后才慢慢弘扬出他的文化思想,然后影响了后世几千年。至于军备武功,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善人来领导,只要七年之间,就可以保家卫国了。“即戎”,把军事上的国防建设做好,可以用兵应敌。但要有上面的重点——善人。善人并不只是做做好事,拿点衣服去送送人,做做冬令救济的善人。这个善的意义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学问、才能。这样的人领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国强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是《子路》的最后一段。这篇第一段,是子路问政。现在把孔子这句话放在《子路》这篇的最后作结论更妙。因为子路的个性比较冲动,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孔子骂过子路,“暴虎冯河”,只晓得用武力、用军事,偏向于武功,而不懂得为政之道。可是在这里的结论,却主张一个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军事。如果不教人民军事的知识和技能,不巩固自己国防上的战备,等于自己要把国家丢掉,是不可以的。
  孔子在许多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不大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对于国防的战备,他认为非常重要。个人的修养也是如此,随时要准备战斗的精神,但不轻易用兵。
  中国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样,练拳、练刀、练剑的人,要练到最高的武功,不是为了轻易杀害别人,而主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卫。这是南先生《论语别裁》里的文章,我认为说的透彻极了——文武兼修,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宗风。儒家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其中射就指格斗类的体育技能,在当时他兼有强身和护国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这里面其实就藏着一个学习武术的思想方法:把自己当作国家来管理,当作军队来训练。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把自己管好了,逐渐也就明白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了。反过来,也一样。“顺中用逆”是武术的“歪理”之一。你看咱们自己的身体,头足胯膝手肘肩,七处十四拳(丹田也算一拳),就象十四支军队。肌肉、骨骼就是士兵,大脑是司令部,神经是通讯系统,耳、目是侦察系统,内脏肠胃是后勤系统,基本构成了一部战争机器。内家拳的指导思路实际是总体战的思想。怎么发动这台机器呢?肯定是从招兵、训练开始。

  大家都知道,人身上力量最大的肌群在腰、胯、腹、股几个部分,但是一般人不会利用它们来格斗,他们只是起个支撑身体的作用。就好象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人口基数最大,但是只会种地、做工,打起仗来只是乌合之众,什么战斗力都没有。现在要打仗了,就要把他们唤醒,不能按照平时的习惯过日子了!告诉他们,要团结起来,准备打仗了!让大家站桩,其实就是唤醒那些平时懒懒散散的肌肉,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急,不能压力太大,一急老百姓自己就乱了,国家的根本就要动摇了。得从休养生息开始,所以桩功是从养开始。就象一个国家,在慢慢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经济实力增强了,才有能力打仗,否则就是穷兵黩武了。内家拳强调养练,养筋养骨养气血,所以花甲年龄的拳师还有实战的能力。

  慢慢的,队伍建起来了,但是不能马上上战场,那样还是炮灰。得训练啊,站动桩、盘架,过去叫知己的功夫,就是搞新兵训练的。其实你看,我们做动作,和训练新兵一样,站军姿、练队列、单兵技术动作,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很枯燥,但是慢慢的,士兵的体质增强了,对军队纪律理解了,一些最基本但是最重要的战术意识、战术动作也内化在士兵体内了,队伍的协调性、凝聚力也出来了。一句话,一群老百姓已经变为一队军旅了。这在自己身上是可以验证的,大家练上一段时间的动功就会发现,骨骼的质量、肌群的协调爆发力、神经的反射速度都会提升,具备应付格斗的基本素质了。

  在这里插点闲话,跟大家提一下整体力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内家拳以弱胜强,靠的就是整体力。这个“整体”很多人理解是站得象铁柱子一样,推不动,有些人还喜欢卖弄这个。现在我们用军队作战的视角来分析,就知道这是多可笑了。给你一个师的士兵,你会让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湫成一个人堆往上冲么?肯定是有冲锋的、有迂回的,有掩护的,有后备的,最好是天上有飞机、远处有导弹,看着是分成了好几支,其实这才是发挥了整体的力量呢。所以武术里的整体力,也是全身个各个系统协调一致的能力,应该是很灵活的,是坦克,而不是铁陀。
基本训练完毕之后,有了一定战斗力,但还只是一队新兵啊。这要是立马上战场,肯定血本无归。所以要继续训练,逐渐接触实战。    先来一些最基本的战术训练,怎么冲锋、怎么撤退、怎么迂回。然后遭遇战怎么打,伏击战怎么打?攻坚战怎么打?游击战怎么打?阵地战怎么打?大概的几个模式得清楚。然后要考虑战场的问题,平地练完了,丘陵地带呢?森林里呢?城市里呢?海上呢?一样一样来。拳术里叫做“本身已具有,反向身外求”。自身的筋骨比较坚强了,气血比较充足了,精神比较饱满了,就可以进行带有攻防意识的单操手训练了。    知道怎么打仗了,还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战对抗,上了战场还是要心慌,还是容易吃败仗。怎么办?搞对抗演习吧。两个目的,一是习惯实战的感觉,二是部队各系统之间经过训练,逐渐磨合,以后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战场。武术里,这阶段要找同伴,进行推手、拆手和散手训练。同伴的水平越高,你的进步就越大。    训练完了,就该接触实战了。这就得研究兵法了。形意拳练功的两部经典是《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实战的经典就是《孙子兵法》。    光琢磨《孙子兵法》来打架,真有点屈了武圣人了。
    我在“孙子兵法——绝世剑法”那个帖子里,转贴了一个武侠小说的片断,里面对孙子兵法和武术的论述,可以说是经典。大家不可不看啊!武术与兵法的关系,先放一放,聊点道家的闲话。
内家功夫还是偏重于道家。
道家,不是道教,他是一种思想,一种世界观,是很自由的,不是宗教模式。所谓道,是古人对世界的本源的称呼,这里即指世界,也指世界运行的规律,二者本是一体,老子里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但为了方便认识,所以把他分开。学道,实际是指认识世界,了解他运行的规律。按照世界本源的规律来行动,就叫德。所以,《老子》又叫《道德经》。道德二字,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从这一观点出发,道家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世界。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研究世界、改造世界,都是要让人活的更好。在这个过程中,道家孕育了中国自己的科学体系。求长生,产生了养生术、医药和冶金,研究社会,派生了兵法、帝王术,研究自然,产生了术数和堪舆等。总之,内容非常丰富,大学科的有文、武、医、兵、政,小学科的看相、测字、看风水,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在此提一点,中国道家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不同,道家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与自然融合,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长久的、高质量的享受人生。与西方为了成就个人而不惜破坏自然是不同的。
对整个世界的宏观认识和把握,称为大道。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叫小道。老前辈说“技击是武术的末道小技”,就是说研究格斗终归离不开两个人打斗的那点事,即使是练成天下第一高手,也不过是个武夫,如果对武术的追求停留在这个层次,终身成就也就是“金牌打手”而已。所以,练功夫,一定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往大道上去。
一说大道,大家可能就觉得遥不可及,玄而又玄。其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本身就在大道之中,你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无一刻不在天道运行当中,你的行为合道,可能生命就比较顺利、美好。不合道,可能就比较坎坷、不如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肺是用来呼吸的,你非要抽烟,这就是不合道,所以肺病就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等着你呢。如果你一咬牙,把烟戒了,这段灾祸自然就消失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道”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他和你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命由天定”但是“命随心转”。大家有什么理由不接触他、了解他、通过体验他让自己的生命更美好呢?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武者求道,和道教修真们又不一样,咱们有自己的追求。比如长生不老,咱们的理想是本来有七十年的寿数,通过练武术,活到了八十岁。或者七十年的生命里,有四十年的状态处于二十多岁的状态。在有生之年,咱们要活的有声有色,顶天立地,不钻深山老林,不枯坐冥想,更不说一些哑谜般的妙论愚人自娱。
武者求道,就是调节自己的身心,改变自己的一些积习,使自己和“天、地、人”的运行规律相符合,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所以今后我再提到“求道”的时候,你就把他理解成“优化生命手册”好了,简称“优生手册”,呵呵。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道德经,不用抠字眼,就囫囵吞枣的看,模模糊糊的去理解,对练功静心有特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