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新疆语言文字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40:35
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王京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德语系,北京 100024)
(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4年第1期)
摘要:本文以翻译教学为主题,讨论21世纪的新形势下翻译课程的任务、目标;阐述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理论和经验的区别;探讨了和教学质量有关的诸因素:教材、教师、教学法、教学目的性。其中重点介绍了对现代翻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几种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王京平,男,汉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留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
关键词:翻译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4)01-0054-06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翻译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知识更新快、涉及面广,它要求翻译教学人员与时俱进,迅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调整以往的教学思想和目的,探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改变翻译教学观念,以培养掌握基本翻译理论、具备一定翻译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为目标,使他们了解必要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具有解决翻译困难的能力,这是新世纪为每个开设翻译课程的院系提出的努力目标。
开设翻译课,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翻译课的目的不是以给出翻译作业的最终答案为目标,而应向他们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用它指导翻译过程,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翻译职业的要求。
本文试图澄清两个与翻译课有关的误区,介绍几个和教学有关的翻译理论,阐述几个和翻译课程有关的问题。

对于翻译教学,迄今为止没有专门研究翻译课如何上的理论,更没有系统化的教学法,以致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局面。不少老师认为翻译课不过是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一种强化语言知识的途径罢了。他们的态度,使翻译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翻译教学的效果取决于翻译教学的目的。不同的教学目的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把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作为翻译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翻译结果。也有的老师采取技能性训练方式,他们看重翻译过程,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给统一的答案。目的不同,效果迥异,因此有必要认识翻译教学的目的。这里首先要澄清翻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两个误区:
(一) 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
很多承担翻译教学的老师头脑中不清楚翻译课和语言教学中的翻译练习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或者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去区分它们,学习外语就是学习翻译,只要掌握了外语,就应该会翻译。而实际上,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
教学翻译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练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外语词汇和语法,提高运用能力,练习材料以词句为单位。通常结合所学的语法、词汇,要求学生模仿教材中的例句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以机械性、局限性和单一性为特点;而翻译教学是为培养翻译工作者而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培训,它的目的不是巩固外语知识和结构,而是运用翻译理论全盘规划翻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理念、技能和方法。它所采用的翻译内容是来自于翻译实践的篇章,和学生的外语学习进度无关。二者的区别是,前者以外语为中心,是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后者将外语能力视为获得翻译能力的前提条件。后者是自成体系的翻译职业的培训,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吴刚、龚芬提出翻译课是一门独立学科①,笔者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翻译课程有理论铺垫,有独立的体系和方法。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主要区别可归纳为下表:
区别点
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
学科位置
附属于外语教学
独立学科
教学目的
巩固外语知识
掌握翻译职业的
理念、技能
语言
外语
双语
教学重点
外语的语言结构
翻译技巧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二者的前提也不同:前者不要求学习者有很高的双语水平,而后者建立在对双语都比较熟练的基础上。语言教学以外语能力为训练重点,翻译教学以外语和母语能力为基础,培养翻译能力,其中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而且包括实现相对等值翻译所特有的策略、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理论和经验
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另一误区是,忽视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现在担任翻译课的老师大部分是有一定翻译实践经历的人,他们能够把个人的翻译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颇有收获。但是问到理论时,有些人却感到茫然。他们认为翻译不过是经验的积累,无理论可谈,因为许多翻译大师就没有受到翻译理论的指导。但是经验和理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经验和理论被视为生产力发展的两个阶段: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人类没有适当的科学手段去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他们的经验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化的、片面的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经验不能被验证、没有体系,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很有限。而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使人类能够借助科学手段和方法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通过它获取的认识是揭示事物本质的、系统性的、可验证的、比较全面的理论性总结,因此它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类尽快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
翻译理论是近些年来从语言学范畴分解出来的独立学科。现代翻译学者指出,翻译有规可循,研究其规律的学问就是翻译学。翻译学的宗旨是,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其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做深层分析,用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理论是对翻译规律的系统性的研究,翻译理论不是对翻译行为做出规定或者限制,而是引导翻译工作者能动地掌握和运用翻译的客观规律。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二者有高低、快慢之分。理论的导向功能可使知识迅速转换为能力。将翻译理论引入课堂,会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指导他们毕业后的翻译实践必然有良好的作用。当然翻译课不应盲目推崇翻译理论,要避免陷入翻译理论的论战中,以致不能自拔,从事翻译教学的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介绍对翻译培训有实际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此介绍从三个视角出发的翻译理论:
文本视角:它用静态视角看待翻译,聚焦在单纯的语言结构上,追求译文忠实于源文,理想境界是严复所创立的“信、达、雅”标准,研究的目光局限于篇章的表面结构,以词论词、以句论句,探求词语之间转换的规律和技巧。由于它拘泥于语言的表面结构,忽视了交际环境对语义的决定作用,以致不能树立这一标准的权威性。例如德国人的问候语“Guten Tag!”如果按照字面,必须译成 “白天好!”, 在翻译时如果逐字翻译,就会使中方感到别扭。德国人的书信称呼“ liebe(亲爱的)”,是对已经认识人的习惯性称呼,而在中国,一般人们不会轻易地用“亲爱的”称呼一般关系的同事、商务伙伴。如果“忠实地”把它翻译出来,难免要造成误会或笑话。由此可见,翻译违背了目的语受众的交际规范,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看来,翻译的“信”除了考虑文本之间的语言对等外,还必须考虑影响文本的语言外的多元因素,如:背景信息、源文类型、翻译目的、读者群。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不是一成不变的笼统的原则,而是依附于各种因素的动态标准。因此,文本翻译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靠性。
交际视角:鉴于文本翻译理论的缺欠,翻译理论学家开始试图换一个视角去看待翻译,评价翻译质量。20世纪80年代,翻译学的跨学科性日益突出,翻译被视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人们更加重视源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性,而二者的背景也成为研究的内容。翻译被视为综合性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研究的重点不是源文和译文的字面是否对等,而是二者是否功能对等。
奈达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行为,主张用交际学理论诠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从而使翻译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扩大到译文的使用者。他们用动态眼光审视译文与源文,所考虑的因素不仅是孤立的文本内的语言结构,而且还有篇章的语境,包括从源文作者到译文读者的完整的交际过程,追求源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有相应的感受。功能翻译理论重点研究译者在服务于源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过程中的作用、工作步骤、衡量标准,说到底,翻译被视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他认为所谓的翻译等值在过去被认为是语义对等,而脱离了交际环境无法孤立地评价等值问题,在顾及交际环境对语义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来考虑的首先应是译文读者获得和源文读者相应的感受,这就是“功能对等”,它比“意义对等”更加准确。奈达的新观点更加接近客观实际的新标准,他被称为功能翻译学的开拓者。② 奈达的理论对现代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翻译的功能对等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排除功能不对等的情况。因为功能对等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例如:语篇类型、翻译目的、读者的期望和价值观。读者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共同感受,要看文体类型和读者反应的共时、历时差异。例如对科技读物的译文读者的感受和源文读者可能会很接近,而对文学类读物却很难达到一致。因此,读者的反应是个变量。试想西方读者对“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悲切情感不可能理解得象中国读者那样深透。所以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译文和源文之间的“等”是不存在的。交际情景中源文语篇和译文语篇的相对关系在审查翻译成果时也不可忽视。
符号视角:符号学理论是由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创立的,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把人类语言也视为符号系统,因为他具有符号所共有的特性,即“所指”和“能指”③,“能指”是符号的存在形式,“所指”是符号的意义。符号理论为翻译的可译性和符号的文化义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涉及三个基本要素:符号形式、符号意义和它所代表的外界事物,这里可以借助美国语言学家奥特根和理查茨的符号三角理论来解释语言符号三要素④:
语言符号:
符号意义

符号形式          概念
图中涉及的构成语言符号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认识语言符号本质的基础:语言符号通过它的物质载体(语音和文字)代表某一意义,语言符号的物质性的感知载体通过意义与外界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概念连接在一起。符号三要素的关系对翻译理论提供了两个启示:
可译性 在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符号的载体和符号所指的概念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索绪尔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⑤,“任意性”是说,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不可论证的,也就是说,符号载体与概念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完全是随意的, 就好比给刚出生的孩子起什么名字,完全是父母的主观意志的结果。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为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语言群体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的命名:中国人所称的“太阳”在英美国家的名字是sun, 在德国的代号是 Sonne,各个国家对同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命名。因为人类共存于一个世界,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决定了语言符号之间的可转换性,即可译性。
主观性 符号三角中的前两个要素(形式和意义)涉及语言内部的关系,它们和概念的关系属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此要强调的是,语言符号的所指不是客观外界,而是符号使用者对外界的想象。索绪尔说:“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的名称和事物,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⑥, 索绪尔在这段话里揭示了语言符号主观性的一面,说明语言符号反映的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而是各个语言群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暗示了语言符号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正是这种复杂的所指关系造成了各个语言之间交流和沟通方面的障碍,这是当前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阐释学的研究热点,也是翻译不同语言所遇到的障碍。符号理论揭示了语言深层的文化义,为阐述由此带来的翻译等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威尔斯指出:“世界上没有脱离文化的翻译。”⑦ 任何翻译作品都是译者对源文理解和想象的产物。
除了以上视角外,还有从语义学、语用学出发的翻译视角,前者研究不同语言的语义差异在翻译中的规律、困难和解决途径,后者探讨语境对语义确立的作用,强调不同语言群体的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地位。
总之,指导翻译教学的理论林林总总,各有侧重,虽然它们对翻译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翻译教学不能盲目接受各种翻译理论的成果,它必须以“唯我所用”为原则,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教学重点选择适合于其教学目的的理论,必要时进行适当删减。不问理论的埋头教学固然不可取,但是盲目地介绍理论而不与实践相结合,也会徒劳无功的。

除了理论指导,把翻译课上出质量来还不可避免地涉及下面几个和翻译教学直接有关的问题。
(一) 翻译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国始终没有一本适合于全国的、相对稳定的统编翻译教材。长期以来,专业人士在评判了现有教材的种种缺陷后,极力主张并且呼吁出一本具有权威的统编翻译教材,但是始终未能如愿。究竟有无必要出一本一统天下的教材,笔者对这一主张持否定态度,在此提出商榷,仅供专家参考:
在高等教育中,不宜推崇千篇一律的教材,因为高校以科研教学并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要不断反映在教学中,以一本教材为标准,势必会限制教师的独创精神,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能力,用中小学的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模式来设计大学课程,难免会与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相悖;
近些年,各个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分别调整了自己的培养方向,各校要创造自己的特色产品,这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和正确决策,在这样的局面下仍然提倡统一教材,未免太脱离实际了;
以往教材采用的模式大同小异,所涉及的内容过细,通常以几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评判,而这些文章的时效性很短,面很窄,这大概是许多老师宁可自己编教材,也不愿使用书店里有的教材的原因之一。
鉴于以上原因, 随着时代对高校教学要求的变化,我们不应再追求传统模式的统一教材,而是设置一个能够提供翻译教学理念、策略、方法和实施建议的粗线条的教学框架。如,德国高校教育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标,他们的各个专业都没有规定教材,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遵循的学习条例和考试条例,目的是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个人能动性的自由空间,这促使老师和学生必须学习,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它不是一本教材,而是帮助老师设计课程的参考书。它试图以宽泛的视野为教师构建翻译课程的框架,不规定翻译练习材料和练习模式,而是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参考理念和方法,使他们运用这些资料,自己设计有个人特色的翻译课程,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它应该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注入新思想、新观点、新设想,使翻译教学获得新的生机。
(二) 教师
一本好教材不是教学质量的唯一因素。它能否发挥作用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把握。因而要把翻译课上出质量来,上出兴趣来,老师的筹划和运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对老师的要求是:
1. 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投身于教学,因为全部的教学内容、步骤、选材都由任课老师自己设计,要求老师有大量的精力投入。有质量的翻译课不是老师知道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该教什么,就教什么,懂得在教学实践中扩充自己的学识;
2. 掌握或具备学习翻译理论和相关理论(语言学、交际学、文化学)的能力,翻译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学者的认可,因此老师不但要熟知各个翻译理论,而且还能将有关的理论与翻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理论指导的课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3. 老师应该具备翻译实践的大量经验,一方面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去解释说明翻译理论,使授课内容生动活泼,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他知道翻译实践对学生有何要求,以及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何处;
4. 老师要有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他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实现教学目的,他的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领会翻译理念。“教师职能的核心是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范例,诱导学生建立技能意识,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性,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提倡科学性、功效性,循序奋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目的。也就是翻译的功能教学观。”⑧
(三) 翻译教学法
迄今为止的翻译课大多采取一种模式:课堂轮流做题(每人翻译一句),老师鉴别对错与否。课下学生翻译一份老师规定的短文。第二次课上,老师讲解作业,给标准答案。这种单调的上课模式存在较多弊端。
如何上好翻译课,应该说是一门学问,大有可研究之处,可是至今国内还没见到一本探讨翻译课的规律和教学效果的论著。应该重视对翻译教学法的研究,把它作为翻译课的基础理论。翻译教学法的任务是,为翻译课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南,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外语课一样,翻译课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师生互动,只有他们亲身参加,自己动脑才能获得知识,并且记忆深刻。翻译教学法和翻译课的关系是,教学法为翻译课提供编排课程、选材和解决问题的准则,在合理的构思基础上设置翻译课。翻译教学法应该密切结合翻译实践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交际变化的动态型的、便于执行的教学规范,有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步骤、方法,为教学人员展示一个有益的课程设置蓝图。
(四) 教学目的性
能否上好翻译课,取得预想的效果,首先要看老师头脑中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必须明确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从宏观目的到微观目的。即:整个翻译教学的目的、本学年的教学目的、本学期的教学目的和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每个次级目标都必须和上一级目标相匹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形成统一的一盘棋。以我系的翻译教学为例,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以翻译理论为指导,与翻译实践密切结合的技能性训练,建立学生的翻译意识,使他们能够运用功能翻译学的理念,初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确立了四个训练领域:媒体、经济、大学应用文、法律文本。每个训练课都结合所定领域的特点,训练从宏观到微观的翻译过程。而每次的翻译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都有特定的目的,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例如:鉴定的文本类别、判断篇章的体裁、认识“翻译病”和原因。担任教学的教师必须明确自己为什么要上这次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还不够,还必须让学生也知道来上这次课的目的。开学时讲清楚本学期的目的,每次上课告诉学生今天上课要达到的目的,学期结束时,和学生共同总结是否达到了目的,还存在什么影响实现目标的障碍。

以上是本人对开设翻译课的思考和设想,希望对促进翻译教学,提高其质量有所推动,使高校的翻译课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减少它的盲目性、无序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学术素质的目的。
注释:
① 吴刚、龚芬:关于大学本科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引自: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20页
② Kautz, Ulrich: Handbuch Didaktik des übersetzens und Dolmetschens, München: indicium Verlag, 2000, S. 36
③ Ferdinand de Saussure: Grundfragen der allgemeinen Sprachwissenschaft, Aufl.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01, S. 78
④ 节选自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第四章),北京 2003
⑤ Ferdinand de Saussure: Grundfragen der allgemeinen Sprachwissenschaft, Aufl.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01, S.79ff
⑥ 同上, S.77
⑦ Wilss, W.: übersetzungsfertigkeit,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1992, S.39
⑧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第265页
参考文献:
[1]Koller, Werner: Einführung in die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Heidelberg: Quelle & Meyer.
[2]Volmert, J.: Grundkurs Sprachwissenschaft, 1997 München.
[3]Nida, E.A.:The Theory and Practive of Translation. Leiden: Brill,1982.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6]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The Task Objectiv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WANG Jing-ping
(Department of German Language,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of the paper is translation teaching which has to do with the task and objective of translation cour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21st century.A line has been drawn between language-centered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as well as theory and experience;Factors related to quality,(such as textbook,teacher,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objective)have been discussed.Also, several translation theories which have great effect on modern translation teaching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ranslatology;teaching method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