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室的故事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13:42

休息室的故事4

(2010-06-01 09:19:39)转载 标签:

杂谈

藏族笛子的故事

藏族人都爱吹笛子:牧羊人爱吹笛子,流浪的人爱吹笛子,出家的喇嘛也爱吹笛子。为什么人人都爱吹笛子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藏王朗达玛统治西藏的时候,苦差役像石块一样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瘟疫、山洪、风暴,接二连三侵袭着人民。

有一次,朗达玛出来打猎了,尘土飞扬,遮蔽了半边天日,人喊马叫,惊动了整个山林。朗达玛牵着猎狗走进一个猎人的帐篷,帐篷里的小黑狗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吓得躲在一个美丽的女子身后,女子紧紧地抱着狗,头也不敢抬。朗达玛吼道:"当家的哪里去了?你这个女子怎么见我来了理也不理?来人,把她带回宫去!"


人群像风一样刮走了,帐篷里祇留下小黑狗在"汪!汪!"地叫,帐篷顶上的小幡在风中"咯咯"地响。

猎人回来了。在老远的山坡上就高兴地喊道:"卓玛!卓玛!你看我给你带了什么回来啦!"喊了几声,不见人答应,他还以为是她在开玩笑哩。跨进了帐篷,他被吓呆了。这是什么景像啊!茶桶碎成八块,青稞洒了满地,缝了一半的一只靴子躺在门口。他山上山下到处找,"卓--玛!卓--玛!"地叫喊,除了山谷的回声,没有人答应,他带上小黑狗出去找妻子。

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渡了一条河,又是一条河。就像在草原上找一根羊毛那样困难。他还不知道卓玛正在朗达玛的王宫里受苦受难呢!

在朗达玛的王宫里有洗不完的羊毛,有织不完的毡子。最可怕的要算是侍候朗达玛梳头。早上谁去替他梳头,下午就不见她回来,女伴们一天少一个,到哪里去了呢?谁也不知道。因此,每天轮到谁去梳头的时候,一定得向自己的女伴们挨个地告别。

这一天,卓玛被喊去侍候朗达玛梳头了。她告别了女伴,来到国王跟前,惴惴不安地打开他头上黄麻一样的头发。呀!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在他的头顶上长着一只又尖又硬的角。难怪梳头的人都回不去了,发现了他是个长角的人,他还不杀了她!卓玛替他编着发辫,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下面颊,滴到朗达玛的颈项里。朗达玛抬头一看,原来是那次打猎带回来的女子,便问:
"喂!你为什么哭?"

"我想您一定要杀掉我了!"

"我怎能不杀掉你呢?你会到处去讲:‘朗达玛是个妖精啊!朗达玛头上有角!'那还了得!"

卓玛哀告说:"大王,你不是怕我乱讲吗,我一定不对第二个人讲,我永远替你梳头,那么永远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你的秘密了。"

"不行,我不相信你的话!"

"我可以起誓!"

朗达玛也舍不得杀掉这美丽的女子了,他想了想说:"好吧!那你就起誓吧!"

卓玛起了誓。

朗达玛没有杀她。她是第一个梳了头又回到女伴当中去的女子。

卓玛虽起了誓,但心中实在憋不住,她对这个仇人,这个大魔君恨透了。他的这桩事让人们都知道多么好啊!可是自己亲口起了誓,起了誓就不能犯誓了。一天,当她又出去洗羊毛的时候,四周没有一个人。朗达玛头上又尖又硬的角又在她眼前晃,她真想把这件丑事讲出来。这时,她伏在地上对老鼠洞说:"喂!你们知道吗?朗达玛头上是有角的呀!"说完以后,心里感到十分舒服、畅快,并且心安理得,自己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

说也奇怪,从那天以后,在老鼠洞上长出了一棵竹子,一天天长大,长得细细的,长长的,好看极了。

这时候猎人带着小黑狗找寻妻子,到处流浪,也漂泊到这里。他发现了这棵竹子,心想:"把它砍下来,弄支笛子来吹吹,解解闷吧。"于是砍下了竹子,做成了笛子。这支奇怪的笛子吹不出欢乐的调子,也吹不出悲凉的调子,却从这里头发出他所熟悉的声音:"喂!你们知道吗?朗达玛的头上是有角的呀!"猎人明白了,卓玛是被朗达玛抢走了。
他带着笛子,到处跑,到处吹,吹遍了所有城镇,吹遍了所有村庄,吹遍了所有牧场。人们知道了压在头上的朗达玛原来是长着角的妖精,纷纷起来反抗。最后,一位穿白衣骑白马的英雄,终于把朗达玛一箭射死,替百姓除了害,大家纔脱离了苦海。

从那以后,猎人带着妻子,吹着笛子到处游逛。这笛子一直吹出欢乐的调子。他把自己的故事编成曲子,到处吹,到处唱。人们喜欢这猎人,也喜欢上了笛子。


君子淡如水 岁久情愈真


 宋朝王谠的《唐语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改写后大意如下:

有个叫崔枢的人,赴汴梁赶考,与一南方商人住在一起,长达半年之久,两人因此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后来,这位商人不幸得了重病,临终前对崔枢说:「看来,我的病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

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

商人接着又说:「我有一颗珍贵的宝珠,价值万贯,得之能『蹈火赴水』,愿奉送给你。」

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这颗宝珠。可是事后他仔细想一想,觉得很不妥,怎么能够接受朋友这么贵重的礼物呢?

商人死后,崔枢在安葬他时,不露声色地,把宝珠也一同放进了棺材,葬入了坟墓。

一年后,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赶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的下落。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他却坦坦荡荡、毫无惧色,且心平气和、胸有成竹地说:「如果他的墓还没有被盗汤挖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

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

由于崔枢的道德、品格确实出类拔萃,因而官府千方百计地挽留他做幕僚,但他不肯。

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且出任主考官,一直享有清廉的名声。

不难想象,假如当年崔枢带走了宝珠,商人的妻子又不知实情,告他「谋财害命」,恐怕他有口也难辩白了。官府再追查下去,他和商人的友谊就可能另当别论,史书也就不会留下此一「葬宝珠」的美谈了。

与崔枢葬宝珠的故事相比,李勉「葬黄金」的故事也毫不逊色,内容倒是差不多。

唐代天宝年间 ,有一书生旅途中暂住在宋州。当时李勉年轻却很贫苦,与这书生同住在一家旅店里。

然而没到十天,书生因急病发作,很快就生命垂危。

书生临终前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这次原本准备到京城求职,可是才到这里就病得不行了,这大概是天意吧。」

随后,他拿出黄金百两,递给李勉,说:「我的仆从没人知道我带了这么多金子。先生为我办完身后事,余下的金子就赠送给你了。」

等到丧礼之时,李勉把剩下的黄金一同埋进墓中,一点也没留下。

几年后,李勉在开封为官,那书生的弟弟沿路寻找书生的下落。

到了宋州,得知当时是李勉主办哥哥的丧事,就专门到开封府拜访李勉,顺便打听黄金的下落。李勉请了假,到书生的墓地取出黄金,交给了书生的弟弟。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朋友之间物质上的往来,在彼此真诚互助的基础上,当然可以进行,这也是人之常情。

即使有些很贵重的礼物,有时也可以接受。但是,这种物质往来,必须拿捏好一定的程度,如果超过了特定条件下的限度,就很可能播下祸患的种子。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这句话,是经得起时间长久考验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