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重演日本股市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44:29
中国股市重演日本股市悲剧?
(英国)FT中文网   (2007-09-20)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托尼杰克逊(Tony Jackson)
中国市场没有受到西方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这一点自然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这里却响起了一个微弱但令人不安的回声。是否只有我,或者还是所有人都回忆起了20年前的日本?
乐观的人会说我胡说。我们都知道,日本从容躲过了1987年的华尔街崩盘,却在两年后从更陡峭的悬崖上跌了下去。但是,中国不是日本,中国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它代表着未来。
这样想是忘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那场可怕的遭遇。在全球市场,日本人曾被视为不可阻挡的力量。“他们无情,”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表示。“他们登上一座高山后,会四处寻觅更高的山峰。”
美国国会曾奋力疾呼,希望保护美国经济不受日本的摧残。底特律汽车界的一些高管们前往东京,恳求日本减弱其向美国的出口势头。《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曾讽刺地建议,如果日本继续向美国出口汽车,则大可将那些美国高管留在日本。
同时,日本企业收购者在世界范围内四处寻觅收购目标。 在美国西海岸,他们收购了电影产业的大片河山。在东海岸,他们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在伦敦,野村证券(Nomura)收购并大举占领了老的邮政总局大楼(General Post Office),而该公司的一位高管曾在不久以后遗憾的告诉我,说这是一座“泡沫建筑”。英国《金融时报》曾将位于金融城的总部大楼,出售给了一位日本开发商,审慎地搬到河对岸相对谦逊一些的总部大楼。如今,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也是一支不可阻挡的力量。如果中国行业迄今尚未横扫全球,那么他们将很快做到这点。他们正走向价值链的高端,从玩具、鞋子到软件和药品。
中国收购者正在大规模地走出国门。他们的收购目标从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到巴克莱(Barclays)和百仕通 (Blackstone,前译黑石)的部分股权。在整个西方世界,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潮,市场都感到兴奋。
两国的对比还可以再深入一些。当年,投资者对日本奇迹的反应是将股市推升至神奇高位。1989年底,就在日本股市崩盘之前,日本市值折合成美元几乎是美国市值的两倍。你猜怎么着?如今,中国市场(包括香港)的规模比日本还大。
当年,看好日本的人士曾辩称,东京股市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昂贵,因为大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交叉持股。尽管这一逻辑有些晦涩,但中国目前的状况恰恰相反。有人估计,今年上半年,上海股市半数收益增幅来自于不断上涨的股价。
当年,乐观人士会告诉你,日本股市只能上涨,因为日本投资者没有其它投资途径。如今,我们得知,中国投资者的银行储蓄回报率只有3.5%,而通胀率则高达6.5%。他们毫无选择,只能购买股票。这种谬论相当诱人,因为它暗示,从逻辑上而言,中国股市没有上限。当基本面因素无法解释的时候,这一谬论通常会被用作最后的救命稻草。而每次我看到这一谬论时,“日本巨额资金”这个词就会跳入我的脑海。总之,我并不是要对中日经济体进行直接的比较。它们从本质上截然不同。实际上,中国经济不同于我们曾看到的任何一个经济体。对两国的比较,更多在于比较人的行为。如同基本面因素一样,在类似当前的时期,人的行为将确定市场价格。
人们仍会问,中国股市下跌会出现什么结果。毕竟,日本股市崩盘曾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因为房地产价格也出现暴跌,同时,也令银行背上了巨额坏账的包袱。
问题在于,我们缺乏关于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可靠数据,就算我们拥有这些数据,多数人也不会相信它。至于中国的银行,如果一个基本由政府控制的体系掌握了商业贷款的技巧,这会令人吃惊,但那也难说。
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感觉。就像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查尔斯?杜马斯(Charles Dumas)所言:中国处于一个自成一体的泡沫中。至少,这一点与日本是相同的。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