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根”在哪里?-天山园丁-中国教育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03:36

教师的“根”在哪里?

 

    “昨天,全体教师使用的是一种‘目标教学法’,而且是唯一‘合法’的教学法,不用这种教学法,课上得再好也是不好;今天,全体教师使用的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而且是唯一‘合法’的教学法,不用这种教学法,课上得再好也是不好;明天,我们全体教师肯定又要使用一种先进的教学法,而且是唯一“合法”的教学法,不使用这种教学法,课上得再好,也是不好。”昨天新课程的理念势如破竹,所有教师都必须学习新课程理念,不学习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今天“校本教研”破土而出,所有教师都必须参与,不参与就不能发展,就没有希望;明天“有效教学”又成为“新生代”,所有教师都必须马上转变,不转变就是在进行“无效教学”,就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其实,类似的现象何其多? 

    就这样,教师需要不断改变,不断参与,不断超越。而教育的新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学者、学校推波助澜,普通教师只能疲于应付,照单全收。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习,集中精力参与,进行彻底转变,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不合法”、“落伍”等字眼就和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到底有没有规律”、“当了多年教师现在却不知道怎样做教师了”、“所有的人都能要求教师,可我们教师自己在哪儿呢?”等想法成为许多教师的一种心声,教师的心灵因此迷惑,情绪因此浮躁。

 

咬定青山不放松─―借我一双慧眼,领悟教育真谛

    任何一项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但其外在表现却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教育规律亦不例外。对同一教育规律的描述往往因时代、文化背景不同而各异。如对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要善于启发学生这一教育规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夸美纽斯则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又如,同样是对全面发展的描述:孔了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培养全面和谐的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你能说上述观点中每一种观点都代表一种教育规律吗?如果能,对于同一种教育现象的认识可能有不同的客观规律吗?

    实质上,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家对其描述自然不同。有人不承认或者没有意识到教育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他们对教育进行研究或者发表看法时,往往是主观看法或经验描述。而正是这些在混淆着教师的视听,使教师不知所措。尤其是近年来国内不少教育学者、教育理论翻译家编译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界,近而影响到许多普通教师。由于教师对现实教育改革的迫切期望,对教育规律的认知不够,再加上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这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模式等等往往就成为一种短期内的垄断者,剥夺了教师的话语权─―教师只有洗耳恭听,努力实践的份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能并不真正懂得他所接受和实践的是什么东西。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种现象。潮起潮落,教师成了像追星族一样的“追潮族”。而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却逐渐被大潮所淹没了。虽然任何一位教师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教师的经验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的。追风逐浪的过程成了钳制教师思想,扼杀了教师原创力,压抑了教师激情的过程。教师渐渐地不说话了,不会说自己的话了。

    所以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弄潮儿,而不是盲目追潮族的最好办法就是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把握教育真谛。而掌握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最好是读一点中国教育史、了解一点外国教育史。果能如此,我们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幼稚和羞愧。因为我们的某些想法、提法,甚至做法,在几百年、几千年丧,我们的先哲就倡导过、实践过;许多经典著作就有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并且就其根据性和语言文字的功底来讲,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与此同时,新理论、新模式、新教材也就不能轻易主宰教师,教师也不会盲目跟随面不知所往了。相反,我们恰恰能从那些真正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中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吸取营养。

风物长宜放眼量─―树立一个目标,促进专业发展

    新教师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几乎把时间都花在教师这个新角色的学习上。可教师这个新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从承担的角色来说就有任课教师、班主任、青年教师、团员等,与此对应的是知识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传统继承者、党员预备队等等。从应具备的知识来说,教育学、学科知识、心理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要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其他职业无法与之相比。说得通俗点,真正的好教师除了要是教师外,还得是管理者、保姆、演员、谈判者、心理专家、社交家等等。作为一名教师都想把这此角色扮演好,把这些知识掌握好。而这些角色、知识也都应该扮演、应该掌握,也都应该扮演好、掌握好。能做到吗?

    毋庸置疑,大多数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在各个方面都要优秀,但不是任何一个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使每个方面都很优秀。教师若想优秀就要一步一步来,一项一项干。可在现实的生活中,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却往往面面俱到,并且要样样优秀。于是有的教师就面面俱到,疲于应付,结果很可能是就样样努力,样样平庸。现实中,同时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工作多年后,有的成长为优秀教师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的虽然尽力而为却最多成为合格教师。排除诸如主观不努力、领导赏识、机遇不降临之类的因素外,起主要作用的就在于教师本人是否进行了个人发展规划,是否确定了分阶段的明确目标,并付诸行动。

    只有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教师成长过程中才能不必应付繁琐的检查,不必进行勉强的创新,不必担心时间的限制,不必拘泥于权威人物、理论的限制。一切以进步发展为目的,值得与否,但凭长期教育教学效果来检验。由于有自己的事要干,有明确前进方向,可以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师的心灵才不会空虚迷茫,工作才不会浮躁抱怨,胸怀才会越来越开阔。长此坚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也有苦恼:由于工作不是面面都抓,不是全部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往往会使教师的业务量化考核处在下游,进而影响了在领导、同事、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他们觉得你不够听话、不够进步,不够……,毕竟学校还是讲究统一的地方。可如果你顺从了统一,那么你就会饮鸩止渴,你就会湮没在尘埃之中。

    故此,教师要想真正地有所发展,就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发展的全部内容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攻坚战,不战则已,战则力争将“敌人”歼灭,就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以十当一’”。同时还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摆正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接受暂时落后的现实。坚持对专业发展进行规划,坚持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这样的教师往往更具有发展的后劲,更具有不断增值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

  

不识庐山真面目─―知道自己是谁,心平气和工作

    当今教师本来就已经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这“三座大山”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与此同时,由于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其工作得接受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行政部门以至整个社会的评价,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尤其是大家一方面希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能减轻孩子们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又希望学生考试的成绩节节攀升。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于是教师左右为难。在重重包围之中,教师到底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很让教师头疼的问题。

    无所能不能形象是他人最希望教师扮演的角色,当现实中教师的多种角色发生冲突时,教师往往就自觉不自觉的扮演起无所不能的角色来。更何况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一位教师或许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某节课所教的知识,他也知道有许多他所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这种希望不能实现。然而,在整年的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希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似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如果期末考试的结果是班上有60%的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20%多的学生勉强过关,还有几个根本就没弄懂。他失败了吗?有两种可能,他或许对自己非常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或许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是选择了第一种看法。虽然我们得承认,当今学校中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可谁去关注这些呢?家长还是社会?

    所以做教师的不妨经常当当阿Q,改变一下植根于教师心灵深处的“无所不能”的形象。“无所不能”的形象很高大,但是很辛苦,因为你本来就不是无所不能的。你的无所不能是各方赋予的,是自己虚构的。说这话没有鼓励教师降低对自身要求的意思,而是希望教师有一个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不要盲目根据他人的评价而给自己下定义。也不要总是试图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没有缺点的“我”。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合理要求自己。由己及人,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接纳并理解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才能对教育教学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

尽量地保持业余爱好,不断地丰富阅读视野,努力尝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改变教师“无所不能”病症的另一剂良药。因为心灵的放松,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加,可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自我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对自己也就更自信。教师就不会像墙头草一样,经常不由自主地受外界影响而扮演林林总总的角色了――角色可能是自己不喜欢的或实际上不能承担的。一个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专业发展和真实自我有清醒认识的教师,才能对他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处之泰然,才能在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教育的问题的时候,心态平衡,语气坚定。

    教师把握了教育的真谛,明确了专业发展目标,坚定了自我的概念,也就有了深埋于地的教师之根,才能够从土壤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这时的你不但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即使遇到了潮流、参与了变革也能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①中国教育报:《师本教研,你选择了吗?》

②孔子:《论语·雍也》

③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④孔子:《论语·述而》

⑤苏霍姆林斯基:《帕雷什夫中学》

教师的“根”在哪里?-天山园丁-中国教育人博客 中国教育人博客 名教师成长在课堂-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如果教师没有知识【暑期博客征文】-王立宏的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亚里士多德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马尔库塞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维特根斯坦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苏格拉底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当教师遭遇学生的质疑-李红岩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新课程实施的瓶颈___教师质量-思索的芦苇-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初中科学汤洪波的blog-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师怎样做研究-自在飞鸟的网上家园-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师怎样做研究-自在飞鸟的网上家园-中国教育人博客 评课:站在执教者的角度想一想-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一堂好课的标准-吃亏是福-中国教育人博客 学习高考状元的家教方法-顺其自然-中国教育人博客 写文献总结的提纲--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育惩罚的误区-陶李满-中国教育人博客 把关教师该把什么关-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过度教育”过度在何处?-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鲁安新华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需要商榷的三个教学观念-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给天下母亲的一封信-爱读书的人的书房-中国教育人博客 温总理:做人的基本原则-乡下之玉的blog-中国教育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