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彻底认识GDP - 经济观察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59:25

深入彻底认识GDP

 2010-08-03 14:37:40

 徐昌生/文

[作者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说,中国经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有可能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在今年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易纲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问题是,中国的老百姓大都莫名其妙,我们经济总体水平都已经超过日本了,自己怎么还是那么穷呢?他们心有疑问,但又不明所以。诸位读者不要着急,耐心通读本文您定能明白关于GDP的许许多多。]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使全社会更快更多地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为了表示一国一地财富增加的快慢与多少,人们采用了GDP这个概念。GDP为什么能够表示财富的增加?这个概念又有一些什么缺陷?我们应当如何改进?大部分人恐怕对此不甚了了。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GDP与财富的关系做一详细的梳理,旨在让广大读者明白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应当追求怎样的GDP。

一、  物质与财富的区别

先从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说起。说是人类尚处在以物易物的蒙昧时代,某甲制造了两柄犀利的斧头,某乙射死了两只肥壮的野羊,甲只需其中的一柄便足够自己砍伐树木,另一柄只是闲置;乙一时半会也吃不了两只羊,另一只放长了时间就会腐烂变质。于是,两人自发用各自多余的东西进行交换,这样两人便都有了一柄斧头与一只野羊。试想,假如不发生交换,则甲的另一柄斧头并不能派上用场,乙的另一只野羊也无人可以享受,它们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只能算物质;而一旦交换发生,尽管斧头与野羊的数量与质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但它们立刻派上了新的用场,它们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它们就从物质变成了财富。

这个故事包含了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双方自愿(不妨碍第三人)的交换总能促进双方财富的增长。这个原理反过来应用,便是: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算不算财富并不能一厢情愿,而是只有通过交换被他人(现代社会就是市场)认可后,这样的产品才能变成社会财富,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换的产品充其量只能算是物质。

需要说明的是,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它可以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这一点我们初中学过的物质不灭定律(后改称质量守恒定律)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是,财富却是可以消失的,一种产品从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变成了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财富消失了。比如,一栋房子被烧毁,从物质层面上看,它只是改变了一种形态,变成了砖头瓦砾断壁残垣;从财富层面上看,它不能再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因此财富已经消失。

二、财富与GDP的关系

人类早已走进了货币年代,现实生活中的以物易物已经很少很少,但人们用货币购买他人的产品,其交换本质仍然是和前面的斧头换羊一样。因为,货币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用货币购买别人的产品实质上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与他人交换,但货币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换。由于有了货币的计量,人们还能对通过交换后财富的增加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这就有了GDP的概念。

什么是GDP?它是联合国颁布的国家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指标,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财富增加值总量。这个概念太文绉绉,一般人不好理解,还是举一个例子更容易使大家明白。

假定有电视机厂商以500元的出厂价卖给经销商,经销商经过选购、贮运、展示等环节后再以600元的零售价卖给了客户,此时GDP的数值就是600-500=100元。顾客愿意多出100元购买电视机,则说明顾客觉得多花100元是值得的,其获得电视机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多持有100元现金。这种简单的计算方法,表示了电视机从派不上用场的生产厂家辗转到了迫切需要观看电视的人手里,尽管电视机的形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它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财富增加了,而这个增加数值100元就是GDP。

也有形态不断发生改变的GDP。比如农民花2元钱的种子、化肥等投入,收获1公斤小麦,农民再将小麦以3元的价格卖给了加工商,加工商将小麦加工成面粉后以4元的价格卖给小摊贩,小摊贩用面粉做成馒头以5元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从农民到加工商的1元的增值(GDP,下同)表示了第一产业创造的财富,从加工商到摊贩的增值表示了第二产业创造的财富,从摊贩到消费者的增值表示了第三产业创造的财富。不管是电视机的流转,还是小麦到面粉的变化,其GDP的产生道理都是一脉相承,总是表示产品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和分配到更加需要的人手里。如果全社会这种交换越多,GDP数值就越大,则表明社会的有限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与分配,社会的财富就增加得越多,因此地方政府把GDP的快速增长作为自己任期内的目标是非常有道理的。

问题是,既然我们的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这个原理,因此我们在追求GDP时,就必须符合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

三、强制交易的GDP

假定交换的双方不是出于自愿,则强制交换就未必能够促进双方财富的增长。仍延用前文举例,假定甲自己除了有两柄斧头以外,自己也有一只野羊,他肯定并不想与乙交换,而是想去寻找丙换蔬菜或者寻找丁换锄头,可是乙却仰仗自己的蛮力强行与甲交换,甲因为惧怕乙的淫威,只好同意。彼时乙是增长了财富,但甲的财富却并未增长,只是多了一头吃不了很快要腐烂变质的野羊,也就是说乙财富的增长其实是来自于对甲财富的掠夺。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而且可以反映在GDP上。比方说,政府要在老城区拆迁建新房,按照同等地段的价格,应当每平米至少补偿5000元,但政府因为财力有限,强制按3000元收购后,政府再以5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开发商,开发商经过设计、施工等若干环节建成新房子,再以7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业主。此时,通常的GDP的计算是按照实际发生价格,即每平米的GDP应当是(5000-3000)+(7000-5000),总计为4000元;可是政府如果不强制交易,而是按照市场价5000元收购,则应当是(5000-5000)+(7000-5000),总计为2000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强制发生的价格,GDP的确是大幅增长,每平米产生GDP4000元;可是如果当初政府的收购行为是按照公平自愿的原则来进行,则同期社会每平米增加的GDP就只有2000元,远远没有我们所计算的那么多。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新房建成的确是增加了社会财富,但政府的强制拆迁行为却并没有产生财富,有的时候产生的财富为负数也有可能。

四、妨碍他人的GDP

假定交换双方自愿,但因为妨碍了第三人,则对当事双方来说也许是增长了财富,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未必是件好事,有可能会造成财富的更大损失。比方说,甲乙两人一个出斧头作为作案工具,一个出野羊作为作案粮食,两个合谋去抢丙的疏菜,结果甲乙双方的财富都有快速增长,但他们的财富不是来自于财富的创造,而是来自于对丙方财富的转移。假定这样的事不为社会坚决制止,则甲乙的行为必将会激发更多的人充实到财富转移的行列中来,社会的财富只会越分越少,过去的“打土豪,分田地”就有点类似的味道。

现实生活中这样公然的明火执仗已不多见,但也并没有绝迹。假定某钢厂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生产出来的钢材非常便宜,每吨所花成本只需2500元,再以3000元卖给了私人建房者,此时双方是自愿交换,按照正常计算方法应当是每吨钢材产生500元GDP。可是这些钢渣废水却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周边的良田颗粒无收,国家为了治理被污染的环境,需要按照每吨钢产量500元人工投入来治理方能恢复,则这家钢厂对社会的财富来说,增加量为零,因为钢厂所赚的500元正好被政府派来治理环境的人工费500元抵消。但按照现行GDP的公式,却是两个500元相加,莫名其妙地产生了1000元的GDP。如果国家不治理呢?那么GDP是增加了500元,但农民们是不会答应的,因为他们的农田本来也是要产生GDP的,可是却因为有了钢厂的GDP,使他们减少了GDP,或者干脆说,钢厂所获得的财富实际上是转移了农民财富!

五、出口创造的GDP

前文已经说了,交换产生财富必须符合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和交换必须完成三个条件。我们已经对强制交易和妨碍他人的GDP做了分析,那么有没有交换没有完成的GDP?有的,而且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也最容易被人忽视。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创造GDP(其实就是创造财富)有三种途径,俗称三驾马车,即出口、投资和消费,这其中出口与投资都容易产生交换没有完成的GDP。

先说出口,出口实际上是两国之间做交换,原本很正常,同样能够促进双方财富的增长。但是,出口与国内之间的交换却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各自的计价标准并不一样,美国人的产品是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中国人的产品是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这就涉及到汇率换算。如果汇率不能正确反映两国人民之间交换的真实需要,或者直接地说就是换算比率偏高或偏低,这就会造成双方的交换不平衡,要么是我多给了你,要么是你多给了我,这种贸易顺差一旦数值十分巨大,则说明交换就并没有全部完成。

以我们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已累计储备美元超过了2.4万亿元,也就是说我们给了超过16万亿元(按6.8元人民币兑1美元价格粗略计算,其实真正的数值还不止这个数值,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外汇比价是8.7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东西给美国,按照交换的原理,美国应该给我们2万亿美元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样才会在促进美国人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促进我们自己的财富增长。美国人当然同意给,我们储备的大量外汇就是他们给的,我们可以据此到美国的市场去买我们需要的东西。

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并没有用这些外汇去购买美国人的东西,原因就是因为汇率偏低。本来是5元中国生产的东西可换1美元美国生产的东西,但我们的外汇管理部门却硬性规定要7元中国生产的东西换回1美元美国生产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出口企业生产繁荣而进口企业生产萎缩。因为,对出口企业而言,他们把7元钱的东西送到美国才卖1美元,美国人觉得非常便宜,故而愿意消费中国的产品,而这些出口企业把换回的1美元再在国内央行换回7元人民币,他们的产品即使卖得很便宜也有钱赚(但如果是1美元只能换回5元人民币则铁定亏损)。可是对进口企业而言,他们就没有了积极性,他们本打算到美国进口一批机床,可是因为他们必须花7元人民币才能在国内央行兑换1美元,他们觉得按照这样的价格进口设备成本太高,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只好放弃进口。再说中国人到了国外旅游之类也舍不得花钱,虽然他们已经兑换了一些美元,可是他们到了美国按人民币的比价一算,那里的东西价格都高得离谱,他们只好也不用美元。正因为汇率偏低导致中国人都不愿意使用或者说用不起美元,所以,央行的美元就越攒越多,结果到今天居然有2万亿之巨,用堆积如山来形容也不为过。

这2.4万亿的巨额外汇储备,相当于美国人给了一张欠我们16万亿元人民币的借条,甚至借条也谈不上,因为美元是可以由美国这个主权国家自行印刷的,它可以不断多印多发使之贬值,其他什么实际的产品也没有给我们,这种交换能算完成了吗(当然,这不能全怪人家)?但是如果按照GDP的计算公式,假定这16万亿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成本是13万亿元,则整个国家的GDP就增加了3万亿元人民币。从实际的结果看,是我们中国穷人白借了16万亿的东西给美国富人,而且没有利息,我们的财富大大地减少了(因为都送到美国去了,但却没有从美国拿回相应的东西),这个3万亿的GDP的增加在国内并没有财富与之对应,不仅没有,而且我们国内反而少了16万亿元的产品。

所以说,出口创造的GDP只有在外汇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才算为国内增加了财富,只卖不买或者多卖少买产生了巨额顺差,都表明我们还有相当多的交换没有完成,因此这样的GDP就不能算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六、投资产生的GDP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非常信奉凯恩斯主义,,即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采用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我们的国家也不例外。比如中央政府表态要在3年内投放4万亿元人民币来救市,而且主要领域是诸如铁路一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所谓拉动经济,其实是通俗的说法,其本质是促进社会财富的循环持续地增加。问题是,政府的巨额投资是否真的能够增加财富和促进财富的持续增加,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前面我们反复强调过,交换只有被他人认可,物质才能变成财富,否则物质能不能变成财富或者财富的真实数量就要大打问号。投资实际上是交换过程的过渡阶段,比如投资机器是为了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再卖出去,投资房产是为了今后把房产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他人居住,投资高速公路是为了今后向过往车辆收费再收回投资。如果是私人投资,一般都会按照市场需求事先反复考量仔细斟酌,因为私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假定他投资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被市场所认同(即无人与之交换),结果投资者极有可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此没有多少私人投资会冒冒失失。私人投资成功了,说明其产品与社会交换成功,意味着社会与企业主的财富都增加了,工人足额地拿到薪水、房东足额地拿到租金、财政充足地收到税款都分享了企业增加的财富。企业主再仔细研究市场的需求趋势,把剩下的利润重新投入到新的投资中,则昭示着财富已经进入循环持续的创造之中,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经济被拉动了。

但是,投资的主体换成了政府,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比方如,政府想投资办一个企业,这个时候决策的是官员,官员们也是经济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可能并不切实关心这个企业今后生产的产品是不是能卖出去,能不能够收回投资,而是办这个企业自己能不能得到好处,或者在自己的任期内能不能多出支撑门面的政绩,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利用公共财政的投资往往注重的是投资过程的本身,而并不在意其结果是否被市场认可,而不被市场认可的投资结果,则意味投资并没有产生财富,当初循环持续地促进财富增加的设想因为投资的沉淀或低效变得无影无踪。何况,政府投资的项目有的是垄断,垄断是靠行政强制来获取超额利润,是人们在没有选择下的交换,相当于强制交易的GDP;有的根本不考虑回报,比如修建一个超大规模的体育馆,平均10年或许才能用上一次,平时没人花钱来租用,或者说所租费用远不及日常维护开支,这说明这个产品并不被社会接受,这就相当于没有完成交换的GDP。不管是强制交易的GDP,还是没有完成交换的GDP,它们所表示的财富都不是真实可靠的。

因此,从追求GDP的角度来看,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资;从追求真正财富的角度看,政府应当减少公共财政的投资,鼓励私人投资。当然,私人投资也会出现失误,但错误的频率与烈度恐怕要比国有企业或者公共财政低得多,这也就是当初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救市时,很多经济学家呼吁应该把更多的钱交给民营企业来使用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私营企业的投资,同样也不能违背公平自愿和不违背第三方的前提条件,否则其产生的GDP也存在严重缺陷。也许有人奇怪,私企并非政府,它如何能够强制与人交易?这其中是因为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助纣为虐,目前正在风靡全国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便是一例。由于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正在把GDP当作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指标,而招来大量的项目投入是快速产生GDP的最佳办法,因此,各地都纷纷推出一地比一地更加优惠的招商条件,比如零地价、税收返还、融资担保和环境污染不追责等,导致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在中国遍地开花。那么,这种通过招商引资产生的GDP,是不是为社会增加了财富?对照前面提到财富产生原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GDP未必能够带来真正的财富,因为,从本质上说它也是属于妨碍他人的GDP。地价便宜,那是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因为政府往往是依靠强制手段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税收返还,那是侵害了社会大众的利益,因为税收本来可以用于更多的社会公益项目。各类优惠条件的堆砌,使企业人为地获得了战胜对手的绝对成本优势(失去了优惠条件就绝对办不下去),这将无可置疑地引发企业的投资冲动。假定这类因为获得优惠条件而办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取胜,则说明招商引资所投入的项目原本就没有必要,是无端地浪费资源,对社会而言是财富净损失;反之,如果这些仅仅是依靠优惠条件而办的企业居然在市场竞争中战胜了那些遵章守法的企业,则情况更加糟糕,它不仅消灭了财富,而且是“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更加颠倒混乱!

七、消费带来的GDP

消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真实自愿且不妨碍第三人的交换,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分配,意味着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社会的财富总量是实实在在地增加,故其产生的GDP最值得提倡。当国内储蓄总量太多的时候,这意味着有许多的居民没有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来与人交换,妨碍了社会财富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储蓄率太高一直被经济学家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障碍。

消费的重要还体现在其最终让投资找到到落脚点。倘使大家都不积极主动消费,则意味着当初大量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人愿意与之交换,这就使投资活动不能持续,从而抑制了社会财富的大量和快速地创造。已经投资的项目因为产品不能销售,企业难以为继,当初的投入的财富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无用物质。当然,这些过剩的产能也可以转向出口,可是国外的经济也不会永远高涨,一旦遇到诸如金融危机之类的事情,他们的居民也舍不得消费,这时企业仍然难逃倒闭的命运。因此,中央把扩大内需激发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是不会有问题的。

需要说明的是,消费固然能够增加社会的财富,但消费同样要遵守自愿和不妨碍第三人的原则,否则,产生的GDP同样不能准确地描述财富的真实数量。现在政府的许多做法 在促进消费方面有点误入歧途,正在全国开展的家电下乡活动就是显著一例。政府规定,在农村购买指定品牌与型号的家电,可以享受13%的财政补贴。从表面上看,农民购买到了便宜的家用电器,企业也卖掉了产品获得了利润,似乎是促进了双方财富的增长,但这种行为妨碍了第三人,即农民获得的低价与企业所得的利润其实是来自于财政的补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并没有增加财富,或者增加的数值需要打折扣。比方说,家电经销商电视机的购入成本是500元,市场零售价是600元,,农民因为有80元的财政返还,于是就出价600元将电视机买回家,此时产生的GDP应该是600-500=100元,但这100元的GDP的数值是有水分的,因为其中有80元并非来自农民的自愿,而是来自财政的补贴,换句话说,家电经销商因此增加了100元的财富,而财政却失去了80元的财富,整个社会实际上是只增加了20元财富。

这台电视机的出售固然为社会增加了20元的财富,但它却妨碍了社会其他财富的进一步增加,因为消费是投资正确与否的检验途径。家电下乡是针对特定产品的促销,当政府动用财政补贴来鼓励人们消费家电时,人们可能会贪图电器的低价而减少当期对衣服、食品或者其他产品的消费(只是举例),结果造成了本应大力发展的服装、食品等产业的萧条,反而促成了本已过剩的家电业的更大发展,也就是说,民众的消费行为会对未来的投资产生了误导。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政府补贴农民,但如果真要补贴农民,就直接把钱发给农民,让他们自行消费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产生的GDP也许财富的数量要打折扣,但至少它反映了百姓的当前的需要,同时更可以引导产业的正确发展,从而避免了社会投资的浪费。

需要我们大家思考的是,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追求生活幸福快乐应当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何以会捂紧口袋而不肯消费呢?原来,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生病、遭灾、退休、失业或者孩子上学,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如果有钱的时候不积攒一些,困难来临时就会束手无策。为什么美国人的储蓄率会这样低?不但不存钱,还借钱消费,今天敢花明天的钱,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人的传统文化所致。其实,当初美国人的储蓄率也是非常高的,只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大,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来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的国民在失业时有失业救济金,在生病时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在孩子上学时可以接受免费教育等等,这样国内的消费就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参照美国人的经验,我们的政府在投入4万亿进行救市时,有些做法就很值得商榷。如果用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前文已经分析过,这里面有可能会造成太多不必要项目上马,造成太多的社会浪费,其产生的GDP可能存在许多水分,甚至不仅不会增加财富,有可能还会消灭社会财富;如果我们把这些钱用来保障国内居民的失业、医疗和教育时(比方说直接当作农民工失业救济金投入),这种用法既能促进GDP的产生,更因为有了这种保障,使更多的居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安全和放心,他们将会大胆地消费,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GDP快速增长,最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

八、对GDP概念的修正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GDP虽然有许多的缺陷,但的确能够表示社会财富的增加,目前还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概念。对于GDP概念的缺陷,我们也并非完全一筹莫展,可以在现行GDP概念的基础上作一些修正,使GDP的概念更臻完美。我们姑且把这个概念叫做GDP的有效累积,它增加了两个要素,一个是有效,一个是累积,它的计算方法是当年的GDP总额,减去无效的GDP和消失的GDP,它比纯粹的GDP概念更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富足程度与发展速度。

什么叫无效的GDP?什么叫消失的GDP?

现在各地都在搞工业园,省地县甚至乡镇一级也有,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在园区内跑马圈地,许多厂房建成以后并未投产就闲置起来,有的企业圈了一块地之后便杂草丛生,这些厂房与围墙的投资虽然也使当地产生了GDP,但周边的老百姓都非常痛心,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究其本质,这种方式产生的GDP是一种徒有其表的无效GDP。

某地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大量房屋被冲毁,大片庄稼被淹没,老百姓哭天喊地痛心疾首。次年,他们硬着头皮或支储蓄或举债务搞灾后重建,建筑运输等业一片繁荣,这一年的GDP是往年的130%,但老百姓反倒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原来差了一大截。原因很简单,洪水把多年来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而劳动成果就是往年GDP的累积,这些GDP因为洪水瞬间消失。

如果一边是GDP增加,一边是GDP的消失;或者是GDP在不断地增加,但增加的却是一些无效的GDP,那么再高的GDP发展速度也并不能证明社会的财富在增加经济在发展,因为,只有保留下来并为人们所需要的GDP才是真正的财富。一个地方不断出现消失的GDP或者是无效的GDP,只能证明我们过去做了太多的无用功或者我们现在的决策有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大马路大广场大公园层出不穷,有的学校斥资数千万修造一个大门,有的城市在几无人烟的郊区大道上通宵亮灯,这些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的面子工程,难道不是无效的GDP?很多地方的城建规划是朝令夕改,房子是拆了建,建了拆,再拆再建,屡建屡拆,每一次的拆迁过程不都是过去GDP的消失?

流行全球并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奉为圭臬的凯恩斯理论中最有名的挖沟理论,表面上似乎的确能够使挖沟与填沟的工人能够得到工资,但其产生的GDP同样属于无效的GDP。这种GDP越多,表明社会的资源浪费越大。倘使这种无效劳动也能够使社会越来越富有,那么洪水来了我们也不要抗击,地震来了我们也不要预报,每隔几年便将城市烧毁一次,岂不是能够拉动更大的内需?须知,拉动经济目的是促进财富的持续循环创造,而不是制造垃圾。任何伟大的理论,都不能对抗常识!

如果起用了GDP有效累积这个概念,我们对一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财富拥有程度就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一地 GDP的总有效累积数值越大,表明这个地方越富有;当年的GDP有效累积越多,说明当年此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因此,启用这个概念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与迫切,但愿政府与学界能够采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经济学概念里,其实蕴藏着一系列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非经深入研究透彻了解,并不容易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正是我们喜欢经济学的理由,同时也正是经济学被大多数人所滥用所误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