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作品类阅读学生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22:26
第1课时     整体感知作品
考点分解
1、整体感知作品是指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作整体的把握,不仅要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还要了解它们相互间的联系。
2、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着眼于全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核心,通观上下,观豹窥斑;切不可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真题引路
邂逅霍金
①自从《时间筒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③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④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⑤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 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⑥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⑦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人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⑧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⑨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自己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⑾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注:邂逅:偶然遇见。  翟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2005年南通市中考试题)
1、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

讲析
整体感知全文,搜集与“超常的魅力”有关的信息,再归类处理。答案:①取得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②直接挑战传统权威理论;③以坚强毅力战胜罕见疾病;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2、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讲析
作者邂逅霍金的感触,本文最后三小节点明了,归纳最后三小节内容,“霍金是幸运的”理由有三:①霍金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②霍金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③霍金生活在剑桥大学,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
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幕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罕见的疾病而瘫痪的霍金始终坚持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联系材料中他的精彩回答,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讲析
第一问: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坚韧乐观地面对不幸,热爱生活,珍视亲情和友情,终生追求理想等。第二问:不设统一答案,但应围绕霍金的人生态度中的一点或几点来写,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同步迁移
壶 口 走 笔
①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嗡嗡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②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③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④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洌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⑤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⑥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⑦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的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地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⑧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⑨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谐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1、认真阅读全文,请以下面的三个动词为开头,概括文章三个方面的内容。(每句10字以内)
听                         看                      想
2、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提到了一帧以黄色为底色的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第2课时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
考点分解
1、能辨识多种表达方式,在整体感知作品的基础上体会其某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作用。
2、表达方式的运用取决于表达的需要,要在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体会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在体会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真题引路
阅读《故乡》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
③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子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圃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④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③“阿!闰土哥,——你来了?……”
⑥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⑧“老爷!……”
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⑩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予,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11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戍了路。
(2004年辽宁省中考题)
1、“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讲析:
四个选项都是“我”“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原因,相比较而言,“根本原因”应当是D项,闰土叫“我”“老爷”时,作者对闰土的神态描写及“我”的心理描写突显了“我”的悲哀。
2、选文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讲析:
划线句主要写衣着,属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人物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写闰土的外貌,表明他的生活已陷入贫困之中。
3、选文第②段和第11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讲析:
第②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之情。第11段自然环境描写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表现出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记忆中的美丽的故乡具有象征意义。
同步迁移
爬上窗台的绿色
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想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若是在晌午呢,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选自2003年第11期《中华散文》,有改动)
1、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答:
(3)这一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作简要分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叙,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第3课时  品味作品的语言
考点分解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字词语义辨析、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语、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对词语或语句进行点评或赏析。解答此类试题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解题时既要研读文本,领悟作品表达的情感、意趣,又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依照一定的程序。
真题引路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奥地利〕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格尔哈仑的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经而好饶舌,热烈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塑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是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那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着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凝视着我,温和的眼光充满着激励,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支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塑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的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东西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思维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念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2005年宁波市中考试题)
1、如果把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请写出第二部分的起讫句,并用一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起始句:
结束句:
主要内容:
讲析
把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即文章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从“有一晚 ……”起始,到“用手搀着我的肩头”(或“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结束。主要内容:记叙作者拜访罗丹、目睹罗丹忘我工作的过程。
2、体味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1)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

讲析
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传递出罗丹在雕刻作品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变化:为成功而兴奋,为还未达到理想境界而苦恼。形象地表现罗丹对工作的热情与高度的投入。
(2)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

讲析
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罗丹在初步完成雕塑作品后,对心爱的女正身像倾注了深情,备受爱护。
3、罗丹忘我工作冷落了“我”,“我”反而“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其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         B、感悟、崇敬          C、豁达、宽容         D、同情、安慰
讲析
答案为B。标题“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开头处的“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结尾处的“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东西都多”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B项的解说一致。
同步迁移
雨  荷
⑴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⑵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⑶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⑷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⑸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
⑹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⑺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1.       第四节中破折号可不可换成分号?为什么?
答:
2、本文作者把生命比作“一场雨”(见第四节),这个比喻是否恰当?说说你的理由。
答:
3、联系全篇,说说“一池无声的歌”中的“歌”指的是什么(最少答两点)。
答:
4、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语句的表达作用。
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答:
第4课时  感知文学形象
考点分解
1、 感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体会其蕴涵,领会作者藉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何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的。
3、初步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真题引路
两个邮递员
王安忆
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地骑车走了。
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发出一些青春痘。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他说:“对了,他不来了。”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么好啊!”毫不掩饰对那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我说。“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地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地快乐地骑远了。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的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他的很黑的眼睛在帽沿下闪着亮光,令人很不忍心拒绝他,可是却从心底里觉得这报道写起来有些困难。
现在,我们这里的邮递员又换了一个白净的圆脸的女孩,说话很害羞,工作也负责,我问她:“新来的?”她小声说:“已经来了两个月了。”我不由得想:她是多么年轻啊!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而此时我却想起了那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
(2005年威海市中考试题)
1、本文写了三个邮递员,为什么却以《两个邮递员》为题?

讲析
前两个邮递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第一个邮递员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周到、负责,第二个却不负责任,文章正是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比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世故的处世方式的委婉批评的主题(表达作者对耐心的工作态度和纯真的处世态度的赞美也可)。第三个邮递员与这一主题无关,在文中只起引发写作动机的作用。
2、作者塑造第一个邮递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任选其一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它的作用。答
讲析
运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例如 “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语言描写,表现他工作有耐心、细致,而且关心别人。又如 “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动作描写,还是表现他工作有耐心、细致。至于对他的神态描写,如“欣喜而温文地道谢”“腼腆地低了头”“红了脸”等,则表现他的善良、文静、纯真的处世态度。
3、假如你是第二个邮递员,看了这篇文章,会引发哪些思考?

讲析
开放题,不设统一的答案。应当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拓展,从工作态度、处世方式方面作答,思考的内容要以原文为依据,且基本合乎第二个邮递员的性格特点。此题未限定字数,但4分的分值在提醒我们,切不可“一言以蔽之”。
同步迁移
教授的救心丸
①车厢在晃动。满头华发的心理学教授沉浸在遐想中,偶尔也调过头来瞟一眼陌生的旅伴——斜对座那未脱尽稚气的小伙子。不过,当这个长发小伙子发现教授的目光后,即刻就离开座位,再没有归席。
②当抵达旅行目的地时,教授才发觉自己的圆筒包插袋里的那只小黑包不见了。好在里面也没有什么特别贵重的东西,除了三五十元钱,就是两盒速效救心丸,那是因为老伴有心脏病。想到这里,老教授又恢复了平静而愉快的情绪。
③他是应邀到风景极美的海滨城市讲学的。抵城的当天,他在东道主S校长的陪同下,去海滩蹓跶。游人云集……初夏的海滨傍晚,另外有一番迷人风光。突然,教授的眼睛一亮,不远处那个彩色的大凉伞下,有一个很面熟的人影,是那个留长发的未脱稚气的陌生旅伴:不错,正是他!在此同时,教授的心脏猛地跳动一下,他感到浑身不适,胸闷异常,少顷,便瘫坐在沙滩上。
④S校长吓坏了:“教授,您怎么了?怎么了?”教授不语,手捂胸口,作痛苦状。宽阔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⑤S校长顿悟,急中生智,亮嗓:“哪位有救心丸?这里有位……哪位有医心脏病的药?谁有救心丸?”于是就有数人围过来,却都无奈地摇摇头。有人送来矿泉水,也有人学着S校长的样,向游人发出征药的呼吁。
⑥大凉伞下的长发小伙子,显然闻悉此事,犹豫了一下,就疾步赶去。见瘫坐的病人是同趟车厢上的教授,他露出了极惊讶又恐惧的表情。而教授却用痛苦的目光鼓励他。长发小伙子终于从随身携带的拎包里,取出一盒救心丸,打开盒子时,他的手指颤抖得很厉害。
⑦教授接过小小的救心丸,放在唇边,喝了一口水,却并不急于服药。教授紧拉着小伙子的手,慈祥、欣慰、责备中兼含着希冀的眼神,使得这位白发老者的脸孔格外生动:“我知道,你还有救。你还这么年轻,振作起来。生活第一要自尊……你还有救!”表达出这个意思后,他便松开手,爽朗地笑了。旁人皆懵懂。
⑧小伙子走远了,S校长发觉教授的膝下,多了一个小黑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本文的标题“教授的救心丸”有哪两层含义?

2、老教授果真心脏病发作了吗?请你从文中至少找出三个依据,由此可以看出老教授是怎样的一个人?

3、请对小说中的“小伙子”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第5课时  把握三要素,领会小说主题
考点分解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构思的巧妙。
2、从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认识人物思想性格特征,探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体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通过环境分析,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从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特征。
4、整合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真题引路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⑧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上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  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工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个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抱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2005年黄冈市中考试题)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讲析
确定小说的标题,应当依据小说的主要内容、所表现主题,题(1)在考查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构思的整体把握情况。答案是C。A、D项不能具体概括小说的内容,B项概括得不全面,因为两个外出打工者一个是失败的,另一个却是成功的。题(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讲析
此题要求能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构思。第一次相遇是故事的开端,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第二次相遇,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讲析
概括人物性格特点,首先得了解人物的性格;要了解人物的性格,就得对怎样的故事、有关人物的怎样的表现、为什么会是这样等问题作分析思考,最后加以概括。成功者: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等;拾破烂的人: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保守懒惰等。
4、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讲析
小说塑造两个打工者的形象,通过对比,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就得勤劳务实,积极进取,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此来看,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结局也不会改变,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同步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①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
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②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 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白沙滩上……
1、那些纤夫为什么把一丈青大娘的断喝当作耳旁风?

2、一丈青大娘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这样写她是褒扬她还是贬抑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轨铁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小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铁轨边上,丝毫无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进一步的采访中了解到,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没迟到、早退、旷工或误工过一秒钟。
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1、“卧倒”故事的情节可分为四部分,请概括写出。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末段说“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认为如何?
答:
第6课时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
考点分解
1、分析小说构思技巧,诸如悬念、跌宕、反复回环、对比照应、抑扬、虚实 等,体会其表现效果
2、分析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诸如象征、夸张、映衬、烘托等,体会其作用。
3、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诸如平实、雅丽、幽默、含蓄、活泼、冷竣等。
真题引路
灯——梦
我是一盏小油灯。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
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脸。
“风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
“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哪有钱念书。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比地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延伸向无边暗夜的连绵群山。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有说。
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睑,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 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父亲的鼾声响起。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 桌上,是一本书——《我的老师》。那书,隐隐的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纸上躺着的一首诗——《梦》。
夜深了 。
我灭了。
梦亮着。
(2004年贵阳市中考题,有改动)
1、结合小说的有关内容,具体说说凤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

讲析
“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 “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哪有钱念书”等说明生活的贫穷,“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说明人的落后与愚昧。这些便是凤生活的环境。
2、本文表现了凤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讲析
她想读书,也深知家里的艰难,准备辍学打工,这说明她深明事理、善解人意;她“炽
热的眼睛”,坚定的目光,桌上的书,纸上的诗,说明她执著、刚毅,对理想充满强烈的渴望。
3、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某一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讲析
本文写法主要特点有二:其一,用小油灯自述的方式叙事,拟人的方法,使叙写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其二,用映衬烘托的手法,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背景,也在映衬、烘托人物。
语言表达方面,质朴简洁、含蓄隽永是其特点的特点。凤的表现,作者写的很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同步迁移
白卷
[美] 沃莱恩达·沃恩·斯君伯格
这是大学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幢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作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四年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甚至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任何他们想带的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谈。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考题时,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
他俯视着他面前这些焦急的面孔,然后问:“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人?”仍然没有人举手。
“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不安地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么一道题呢?肯定有人完成一道题。”
整个教室仍然沉默。教授放下了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学习,但关于这个学科仍然有很多的东西是你们还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将通过这次测验,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也还只是刚刚开始。”
随着时间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但是他的这堂课却没有一个学生遗忘。
1、测验前学生们的自信有哪些具体表现?作者为什么要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他们的自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教授进行这样一个测验的目的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结合上下文,试着分析教授的这句话可能有哪些含义?

第7课时  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领会散文蕴涵的情思
考点分解
1、了解散文特点: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2、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的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
真题引路
生死胡杨      刑增尧
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1)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③遥遥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的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的折腾下,竟会有如此灿烂的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好一派“泰山石敢当”模样。在目力所及的无边无际中,这里简直是一个最为苍凉壮丽的生命场,铺天盖地的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
④陪同的友人介绍说:“戈壁滩,独领风骚的乔木就是胡杨;它们只生长在这一带;胡杨,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它以磐石般的信念独守千年岁月,你走近它、体味它,方知什么是真汉子,什么是伟丈夫……”听罢,旅途的疲惫和困顿刹时成了过眼烟尘。于是,(2)我一马当先,跃入胡杨林,让这卓尔不群的雄奇浸润自己的眼睛和心房。
⑤越往前行,越显幽静。蓦地,一泓波平如镜的海子裸呈在我面前。阳光轻洒,映现高天流云的碧水便忽闪出锦缎般的光来。掬一口,每一根神经都透着清冽怡爽。在这仿佛混沌初开的漠野中,除了胡杨,还有什么能护住这晶莹透亮的海子呢?
⑥怀着依依不舍心绪,我驱车赶往另一片已然死去的胡杨林。
⑦那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永难忘怀的景象啊!
⑧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①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膛目的脊梁。大气中闪跃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威光。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⑨据说,世界上,似这般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胡杨林已是屈指可数的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将它当成城市中的绿化地,小心翼翼地逡巡,认认真真地思量。我忆起了劬劳(劬:qú,劳苦)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当然,更有让西路军绝处逢生的伟人徐向前、李先念……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是的,不深入胡杨林,也许永远不会清楚什么是生命的坚忍和昂扬,什么是生命的风采和永恒,什么是震憾人心的本象……
⑩这时,“打道回府”的唤声响了!②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离去,然那颗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
(文章有改动)
(1)
(2)
示例①: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
示例②:“只得”二字表达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2005年浙江省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
1、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苍凉”“壮丽”在此段中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讲析
托物言志类散文,先写胡杨之形。
苍凉: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壮丽: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
2、第⑨段中,作者看到胡杨林,为什么会忆其劬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等人?

讲析
因为胡杨和这些人都具有不畏劬劳艰辛、骁勇刚正的特点,他们都在胡杨林的生存环境中生活过,作者睹物思人。文章至此,由物及人,由形见神。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参考文章右边的示例①和示例②,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1)(2)两处加上批注。

讲析
例:(1)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有气候特点。或: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或:“硕大无朋”一词写出了戈壁滩一望无涯的特点。
例:(2)句中的“一马当先”、“跃”表明了作者急于走近胡杨、体味胡杨的心情。
4、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唯有一处(指胡杨林),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除胡杨奇特的外形及生长环境外,还有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迷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讲析
胡杨磐石般的信念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坚忍、昂扬、壮丽、永恒的特点。这是文章主旨,本文首尾照应,形散神聚。
5、常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讲析
此题进一步考查对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情况。开放题,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如:胡杨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生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也能成功。
同步迁移
榕树
泰戈尔
(1)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的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2)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3)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似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4)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
(5)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坐在那里静静地想着。
(6)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1、文中的“你”是指谁?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它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可知,本文是长大了的“孩子”重回故地,对童年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
B、第(2)段中的“诧异”表达了孩子对榕树的好奇,为下文表达孩子喜爱与榕树为伴作铺垫。
C、第(3)、(4)、(5)段描写了窗前的孩子所见的美妙景象,是下文孩子产生奇妙联想的基础。
D、最后一段写孩子的心理活动,这些幻想体现了孩子喜爱玩耍的天性,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厌倦。
3、对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达了孩子对榕树依恋,因为它曾是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天堂。
B、写孩子对榕树依恋,表达了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追念。
C、孩子只能徒劳地幻想着与榕树嬉闹,对禁锢儿童天性的做法表示不满。
D、表达了孩子喜爱榕树,渴望与榕树朝夕相伴、尽情嬉戏的愿望。
4、从语言的表达效果来看,你最欣赏本文的哪一句话 ?为什么?

第8课时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考点分解
1、了解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诸如: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等。
2、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体会其作用。
真题引路
鸟是树的花朵
吴忌
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是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缘由呢?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日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有时候只是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江南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
(2004年淮安市中考试题)
1、在作者心目中,树上的鸟儿是一种怎样的花朵?

讲析
鸟与花的相似之处,一是美丽,二是缀于树上的绿叶之间。把鸟儿比作花,这种“花”当然不同于一般的花,它“是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的花朵”,是“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形态、动态、色彩、声音等方面。
2、第三段写了冬天得人单调、寂寥、缺少生机等感受。联系上下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讲析
写冬天的人单调、寂寥、缺少生机,是为了衬托了树上的鸟给冬天带来了美丽、生机和活力。此题考查对衬托的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情况。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心理?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

讲析
结尾这句话与第三段的内容相照应。冬天我们只有等待,而鸟儿却给冬天带来了生机;鸟在一年四季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为自然增色添彩,人类却没有主动地去寻求改变。人与鸟之间还是一种比关系,表达的是对给世界带来的美丽和生机的鸟儿的感激之情。
4、作者写树上的鸟,许多语句十分耐人寻味。请从上文画线句子中选一句(也可以另选其他句子),加以赏析。
句子:
赏析:
讲析
(1)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这句话细腻地写出了冬天的风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在突出鸟儿的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2)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小鸟活泼欢快的动态美和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3)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间接地写出了鸟在一年四季中给树木带来的美丽和生机,也引出下文人类对小鸟的感激之情。
同步迁移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注]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体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一个大起大落的朝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了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的眼中已经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太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注] “文章憎命达”出自杜甫诗《天末怀李白》,意思是有文才的人往往命运坎坷。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现成的句子)

2、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指出有哪些方面的对比(至少讲三点),再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了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又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B.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的历史意义。
C.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第9课时 阅读欣赏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考点分解
1、概括戏剧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戏剧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品味戏剧语言。
2、了解寓言、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的特点,领会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真题引路
贪心的紫罗兰
在一座孤零零的花园里,有一株紫罗兰,花瓣艳丽,芳香四溢,幸福愉快地生活在同伴之中,得意洋洋地在群芳之间左右摆动①。
一天早晨,紫罗兰戴着露珠桂冠,抬头朝四周一望,看到一朵玫瑰花,躯干苗条,翘首天空,恰似一柄火炬,插在宝石灯上。
紫罗兰咧开她那蓝色的嘴唇,叹息道:“唉,在群芳当中,我最不走运;大自然造就了我如此低矮渺小,我只配伏在地上生存,不能像玫瑰那样,枝插蓝天,面朝太阳。”玫瑰花听到邻居紫罗兰的哀叹,笑着摇了摇头,说:“在百花群里,你最糊涂。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自然赋予你其他花草都不具备的芳香、文雅、美貌。赶快打消你这些奇怪的念头和有害的愿望吧!满足老天赐予你的福气吧!”
紫罗兰回答:“玫瑰花,你之所以来抚慰我,因为你已得到了我欲得到的一切;你之所以用格言来掩盖我的低下地位,因为你伟大高尚。”
大自然听了她们的对话,提高嗓门说:“紫罗兰,我的女儿,你怎么啦?我了解你,你朴实无华,小巧玲珑,温文尔雅。究竟是贪欲缠住了你的身,还是虚荣占据了你的心?”
紫罗兰乞怜道:“力大恩深的母亲,我谨向您倾诉我心中的恳求和希望,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让我变成一株玫瑰花,哪怕只有一天。”
大自然说:“你不知道你的要求意味着什么。你不知道华美外观的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灾难。倘若你的身躯变高,外貌改观,成为一株玫瑰花,恐怕到时候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紫罗兰说:“改变我的外貌吧!让我变成一株身躯高大、昂首蓝天的玫瑰花……到那时候,无论如何,我的愿望总算实现啦。”
大自然说:“我答应你的恳求!倘使遇上灾祸,你只能抱怨自己太傻。”
大自然伸出她那无形的神手,轻轻触摸紫罗兰的根部,顿时出现了一株高出群芳之首、色彩斑斓夺目的玫瑰花。
那天傍晚,天色突变,乌云急聚,暴风骤起,撕破世界沉寂,电闪雷鸣相继而来,风雨一齐向花园发动攻击。刹那间,只见万木枝条摧折,百卉躯干弯曲,枝长秆高的花草被连根拔掉,幸免者只有伏在地面上、隐身石头间的矮小花木荆棘中。
与此同时,那座孤零零的花园遭受了其他花园所未经历过的浩劫和冲击。风暴未停,乌云未消,已见园中花落满地。风暴过后,只有隐蔽在墙根下的紫罗兰安然无恙。
一位紫罗兰少女抬起头来,望着园中花木败落的惨状,得意地微笑了②。她当即呼唤同伴:“姐妹们,快来看看吧!看看风暴是怎样对待那些高大花木的!”
另一位紫罗兰姑娘说:“我们低下,匍伏在地面上,但经过暴风骤雨,我们安然无恙。”
第三位紫罗兰姑娘说:“我们虽然躯体微小,但暴风雨没把我们压倒。”
就在这时,紫罗兰王后出来一看,发现昨天还是紫罗兰的那株玫瑰就在自己身边,只见它已被风暴连根拔掉,叶子散落了一地,仿佛身中利箭,被风神抛到湿漉漉的草丛之间。
紫罗兰王后直起腰杆,舒展叶片,呼唤着:“我的女儿们,你们仔细看看!这株愚蠢而不听话的紫罗兰为欲望所怂恿,变成了一株玫瑰花,挺拔一时,然后被抛入了万丈深渊。愿她成为你们的明鉴。”
玫瑰花战栗着,使尽全身气力,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知足安分的傻姐妹们,你们听我说:昨天,我像你们一样,端坐在绿叶中间,满足于天赐之福。知足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它将我与生活的风暴分离开来,使我心地坦然,无忧无虑。我本来可以像你们一样,静静伏在地面上,冬来雪花裹身,未知道大自然的秘密,便与同伴一起步入死一般的沉寂。我本可以弃绝那些超越我天性的东西。但是,我在静夜里听到上天对人间说:‘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存在以外的东西。’于是我一直在渴望得到我没有的东西,致使这种背弃心理变成了一种巨大力量,我的渴望变成了异想天开的幻想,于是要求大自然将我变成一株玫瑰花。大自然当即令我如愿以偿。大自然改变了我的形象。”
玫瑰花沉默稍许,又自豪、得意③地说:“我当了一小时的皇后。我用玫瑰花的眼睛观看了宇宙,用玫瑰花的耳朵听到了太苍的窃窃私语,用玫瑰花的叶子感触了光明。在诸位之间,谁能得到我这份荣幸?”之后,她弯下脖子,用近似喘息的声音说:“我就要死了。在我的心中有着一种特有的感触,这是在我之前的紫罗兰不曾有过的感触。我就要死去了,我了解到了我出生的有限天地之外的一些事情。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玫瑰花合上叶子,浑身一颤,便死去了。此时,她脸上浮现出神圣的微笑──愿望实现后的微笑──胜利的微笑
(南京市2005年中考模拟题,有删改)
1、下面对紫罗兰甘愿为一天的光艳照人付出生命代价的理解有错一项是(       )
A、她向往“枝插蓝天,面朝太阳”,希望了解到“出生的有限天地之外的一些事情”。
B、她不愿意 “知足安分”,“满足于天赐之福”,“一直在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
C、她迫切渴望变成一株玫瑰花,因此她变得固执而听不进别人的忠告。
D、她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甘愿冒可能遇到的“巨大灾难”而不顾。
讲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紫罗兰渴望变成一株玫瑰花,并非爱慕虚荣,想入非非,而是希望了解到“出生的有限天地之外的一些事情”,不愿意 “知足安分”,她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选项中A、B、D的理解是正确的,C项的理解不正确。
2、大家反对那株紫罗兰变成玫瑰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点。

讲析
大家反对那株紫罗兰变成玫瑰花的原因有许多,譬如:她们知足安分;不理解那株紫罗兰的理想和追求,认为她身在福中不知福,被贪欲缠住了身,虚荣占据了心;认为她的念头是奇怪的,愿望是有害的等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她们知足安分;其二,无法理解那株紫罗兰的理想和追求。
3、小明同学读完文章后有许多感悟,她在读书笔记上用名人名言对那株紫罗兰行为作出评价,其中评价与文意不完全吻合的一项是(       )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鲁迅
B、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C、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D、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讲析
答案是B。那株紫罗兰不顾伙伴们的反对,执意要变成玫瑰花,A句评价恰当;那株紫罗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死而无憾,C句与D句评价恰当;B句中“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评价是恰当的,但“世人皆浊我独清”的评价不当。
4、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讲析
在完成以上三题的基础上,解这一题便水到渠成了。答案要点:生活中不能知足安分,要不断地追求;人要追求远大的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坚定信念等。可集中谈一点,适当展开。
同步迁移
一、读《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按要求答题
(祝英台父母逼她嫁给马文才,梁山伯身心交病而亡,马家的花轿已到祝家门口……)
祝夫人:你看你,有话慢慢说嘛!英台啊,婚姻大事总是要父母作主的,你爹爹已经答应了马家,怎么能再更改呢?再说马家财大势大……
祝英台:他财大势大是他马家的事,我的心早许给了梁家了,我与山伯生不同衾死同坟,宁死不上马家门。
祝老爷:岂有此理,为父替你攀了这门高亲,难道委曲了你不成。(1)
祝英台:爹爹一定要女儿上轿?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还有什么一定不一定?
祝英台:也好,女儿就依从爹爹。
祝夫人:这才对了!
祝英台:不过,求爹爹也依我一件事。
祝老爷:说吧!
(祝英台):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後三千银纸锭,花轿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桥镇上祭兄坟!
祝老爷:今日马家来迎亲,怎可去拜山伯坟!
祝老爷:太不成话,那有新娘上轿去祭坟的道理,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祝英台):爹爹若是不答应,要我上轿万不能。
祝夫人:员外,时候不早了,你就暂时依了她吧!
祝老爷:这怎么可以呢!
祝夫人:等她祭坟之后,再到马家拜天地也不算迟呀!
祝老爷:也只好如此了,你这个冤家真把我气死了!
祝夫人:好了,好了。
(祝英台):梁兄啊!楼台一别成永诀,人世无缘同到老。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
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
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
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
(大合唱):梁兄啊!
(祝英台):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
文才。
(大合唱):梁兄啊!
(祝英台):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大合唱):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地老天荒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开头加括号者为歌唱部分,穿插于说白部分中的歌唱,以此方式区隔。〕
1、见划线句(1),合理想象并描摩出祝老爷此时的心理。

2、分析祝英台最后的唱词(梁兄啊!楼台一别成永诀……不能同生求同死啊!)的表达作用

二、读下面的童话,按要求答题
“这是昨天的事情,”月亮对我说,“我向下面的一个小院落望去。它的四周围着一圈
房子。院子里有1只母鸡和11只小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在它们周围跑着,跳着。母鸡呱
呱地叫起来,惊恐地展开翅膀来保护她的一窝孩子。这时小姑娘的爸爸走来了,责备了她几
句。于是我就走开了,再也没有想起这件事情。可是今天晚上,刚不过几分钟以前,我又朝
下边的这个院落望。四周是一起静寂。可是不一会儿那个小姑娘又跑出来了。她偷偷地走向
鸡屋,把门拉开,钻进母鸡和小鸡群中去。它们大声狂叫,向四边乱飞。小姑娘在它们后面
追赶。这情景我看得很清楚,因为我是朝墙上的一个小洞口向里窥望的。我对这个任性的孩
子感到很生气。这时她爸爸走过来,抓着她的手臂,把她骂得比昨天还要厉害,我不禁感到
很高兴。她垂下头,她蓝色的眼睛里亮着大颗的泪珠。‘你在这儿干什么?’爸爸问。她哭
起来,‘我想进去亲一下母鸡呀,’她说,‘我想请求她原谅我,因为我昨天惊动了她一家。不过我不敢告诉你!’”
“爸爸亲了一下这个天真孩子的前额,我呢,我亲了她的小嘴和眼睛。”
(选自《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1、月亮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

2、“爸爸亲了一下这个天真孩子的前额”,他想借此表达什么?请最少讲两点。

第10课时    感受、体验与评价
考点分解
1、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对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真题引路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教师报》,作者张彩虹,有改动)
(2005年嘉兴市中考试题)
1、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讲析
体现在两个方面:⑴学生起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⑵最讲信用,答应学生什么事,总值做到
2、本文写孙老师,采用了概括叙述与具体描述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对此作简要的分析。

讲析
先概括介绍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再叙写一件事具体说明“无可挑剔”。写孙老师的鞠躬,写他抱歉的话,这是正面描写;写学生坚信孙老师“一定会回来”,是对孙老师的侧面描写。多种手法,相辅相成,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真实感人。
3、“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讲析
不好。“印”字突出了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用“留“字显得平淡。
4、本文开头便介绍说“孙老师最讲信用”,后来,他因家属出车祸,依然恪守信用,赶回来给学生上课。作者写这件事仅仅告诉我们“孙老师最讲信用”吗?请就此对孙老师的为人做一点评价。

讲析
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孙老师,用孩子的口吻来评价他们的孙老师,他们的“讲信用”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情况下坚持给学生上课的,这不仅仅是讲信用的问题,更反映了他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
5、如果你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反映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讲析
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表达自己对孙老师的感激之情、畅想孙老师的行动对自己的影响、表示对孙老师家属的祝福等。
同步迁移
半亩方塘
谭岩
①有田的地方,就会有塘。往往蓄了半塘的水,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它就照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它就照出牛的模样。鸟从空中望见了自己俊巧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塘知道,还有更多的田等着吃了草的牛去耕耘。鸟从上空飞走了,水中仍是一方蓝天白云;牛从堤坝走过去了,          。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②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下雨的时候,鸟也会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幕雨怨声叽叽。但是塘却开放自己,拥抱每一颗雨滴。那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泥水更是流归到这田野的大海。带泥的雨水流下堤来,污染了塘,清亮的一塘水一时浑浊不堪。但是塘知道,要获得就会有牺牲。不过不要紧,几天的风吹草动,波澜微惊,那一塘的水又会澄明如镜。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原。如果秋天的雨水还不能让她蓄满,还有冬天飞雪的晶莹。枯草上的积雪融化。冰凉而洁净的雪水又悄悄溶进了塘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③正是这一塘的清水,浇灌了一亩又一亩的庄稼。春天到了,         。清亮的塘水就会一路歌声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中无一丝雨,禾苗枯焦,农人的心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④ 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次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更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的菱角,冬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
⑤ 只有这半亩方塘,有着日的光亮,月的清阴。在那如梦的星辰里,晚风送来的蛙声是它为疲惫的人们准备的夜眠曲似的唱吟。
⑥只要有田野,就会有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如果有人路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1、文中两处 内依次选填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①塘堤上是一处处踩跨的蹄痕      ③人们就会抽取她一年的积蓄
②一处处踩跨的蹄痕在塘堤上   ④她就让人们抽取一年的积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注意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简要分析每组两个句子间的关系。
(1)①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
②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
(2)①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②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3、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原”,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100字左右)
第11课时  拓展探究
考点解说
1、阅读文学作品能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有关内容进行拓展,丰富作品的内容 。
2、联系实际,对作品的有关内容作拓展性探究。
真题引路
石缝间的生命
林  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遏制。
③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④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⑤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白已,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⑥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2005年徐州中考试题)
1、阅读全文,指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使作者“感动得潸然泪下”。

讲析
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本文写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在恶劣的环境里,顽强拼搏,茁壮生长,它们表现出的倔强的性格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使作者被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歌颂的是生命的顽强,表达的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白已,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主旨。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石缝间的生命”是美学的。品赏全文,你认为“石缝问的生命竹美在哪里。

讲析
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文学作品有关内容进行拓展的考查方式是多样的:仿写句子或语段,依据前后文填写或补写有关内容,对文学作品有关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等。此题要求考生说出对“石缝间的生命”的审美体验。大致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艰苦环境里蓬勃生长的外在美;与险恶环境拼搏斗争求得生存的内在美;使世界变得神奇辉煌的创造美。审美体验因人而异,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言之有理即可。
3、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由自然界生命本体的认识提升到人生哲理的一段议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个能体现这段议论内容的人物的生活经历,作概要的叙述。 (必须交代书名和作者)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
界得到升华。”

讲析
这是一道拓展题,由文学作品欣赏拓展到议论文写作。故事概述应体现“困厄”“锤炼”“升华”三个关键词。具体要求属议论文写作的范畴,示例如下,供参考。
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了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度产生自杀念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重新安排生活,开始艰难的写作,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理想:“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
同步迁移
田世国为什么会感动中国
我这已经是第三次观看央视播出的2004“感动中国”候选人的故事。
每看一次,便要泪流满面,我敢说任你是铁石心肠的人,听过或见过发生在2004年9月有关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断然不会熟视无睹,定当被齐鲁大地的这位铮铮汉子捐肾救母的壮举,让灵魂受到一次触动、震撼。
田世国之所以入选2004“感动中国”候选人,是因为虽说亲人间通过捐献器官延续病人生命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的病例却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献身体器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仅38岁的田世国在自己生命周期的巅峰将肾捐给了年届68岁的老母,像他这样晚辈捐肾给年迈的长辈,慢说在我们中国尤为罕见,就是在世界也实属少有。田世国的义举,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解读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我们的生命是父亲母亲给与的,作为儿女,我们能给与他们什么?”田世国这番听似平常其实蕴藏丰富内涵的话语,给我们诠释了“孝道”这两个久违的汉字。何为“孝道”?“孝道”是人类繁衍的起码伦理、道义,是对于父辈舐犊之情、养育之恩的无偿回报。“孝道”既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又是无法重复的幸福。“孝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或许会在直到中央电视台正式向国人宣布田世国把自己的肾脏换给了重病的母亲并成为2004“感动中国”新闻人物的一刹那,喜获重生的母亲会如梦方醒,最终完全破解这个被儿子隐藏很久的秘密。然而,围绕着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整个过程,这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情节,包括那个伟大而善良的“谎言”(母亲宁愿一死,也不情愿接受儿女捐肾,于是儿子谎称是他人肾源。),和田世国“只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生活在幸福里。”的祈愿,已经宛如缕缕春风,悄悄温暖、打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弦,且同时成为佳话,在勃发着绵绵春意的我们中华大地传诵。
1、你认为田世国能入选2004“感动中国”候选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的解答:
2、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对“孝道”的理解,请你也试着写一句话。
我的仿写:孝道是                                                         ,是                                                          。
3、探究下列材料,结合田世国的事迹,说说你的感悟、认识或发现。
材料一:2004年9月20日,上海复旦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陈平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题: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结果两个班104个学生中,完成作业的,也就是说亲手给父母洗了脚的只有24人,然而这24人中通过给父母洗脚有所收获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仅有15人。
材料二:2004年(10月6日《成都晚报》)成都市律师李宗发向省人大提交了一份《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关系规定》即《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议,希望为孝立法,让子女尽亲情孝敬、奉养义务,要求国家、社会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无独有偶,江苏一个人大代表也疾呼要求惩治不孝顺父母者。
材料三: 据报载,某一位暴富起来的家长,将5万元人民币划入他那还在读初一的独生子的账上,造就了一个小“款爷”。于是,这孩子上学路上雇同学代背书包,作业也雇成绩好的同学代做。结果这个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更不用说孝顺父母了。
材料四: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深感日本当前青年问题棘手,提出要用儒家的“仁”、佛家的“慈”、基督教的“爱”来教育和挽救下一代。
材料五: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鲁迅《二十四孝图》)
4、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的节目中,主持人在颁奖时,首先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导引出感动中国的人物,接着便深情并茂的诵读一段感人肺俯的颁奖词。请仿示例一、二,为田世国写几句话。
示例一:
甘受清贫,在贵州深山小学任教的青年志愿者徐本禹。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示例二:
雅典奥运会上,用风一样的速度向世界展示中国,并重新书写中国田径史的运动员刘翔。
12秒91,他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