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参考文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0:40:08

 


佛教部分主要参考文献:
汉译藏经典籍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册1。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中阿含经》 大正藏册1
宋、天息灾译 《分别善恶报应经》 大正藏册1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增一阿含经》 大正藏册2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央崛魔罗经》 大正藏册2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杂阿含经》 大正藏册2
北凉、昙无谶译 《悲华经》 大正藏册3
唐、玄奘译 《大般若经》 大正藏册7
后秦、鸠摩罗什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藏册8
扶南人、曼陀罗仙译 《文殊般若经》 大正藏册8
宋、昙无蜜多译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大正藏册9
西晋、竺法护译 《正法华经》 大正藏册10
后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 大正藏册10
唐、不空译 《普贤菩萨行愿赞》 大正藏册10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大正藏册11
唐、菩提流志译 《大宝积经》 大正藏册11
北凉、昙无谶译 《大般涅盘经》 大正藏册12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胜鬘经》 大正藏册12
北凉、昙无谶译 《大方等大集经》 大正藏册13
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大正藏册14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净律经》 大正藏册14
西晋、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大正藏册14
西晋、聂道真译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 大正藏册14
后秦、鸠摩罗什译 《维摩诘所说经》 大正藏册14
西晋、竺法护译 《持心梵天所问经》 大正藏册15
西晋、竺法护译 《魔逆经》 大正藏册15
后秦、鸠摩罗什译 《首楞严三昧经》 大正藏册15
后秦、竺佛念译 《菩萨璎珞经》 大正藏册16
唐、玄奘译 《解深密经》 大正藏册16
唐、不空译 《受菩提心戒仪》 大正藏册18
唐、不空译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 大正藏册19
唐、般剌蜜帝译 《楞严经》 大正藏册19
唐、菩提流志译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大正藏册20
北凉、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 大正藏册24
龙树造,后秦 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 大正藏册25
龙树造,后秦 鸠摩罗什译 《十住毘婆沙论》 大正藏册26
世亲造,后魏、菩提流支等译 《十地经论》 大正藏册26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册27
天亲菩萨造,唐、玄奘译 《阿毘达磨俱舍论》 大正藏册29
龙树造,后秦 鸠摩罗什译 《中论》 大正藏册30
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 大正藏册30
北凉、昙无谶译 《菩萨地持经》 大正藏册30
天亲菩萨造,梁、真谛译 《佛性论》 大正藏册31
无着造,梁、真谛译 《摄大乘论》 大正藏册31
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 《成唯识论》 大正藏册31
无着造,唐、波罗颇蜜多罗译 《大乘庄严经论》 大正藏册31
法称菩萨造,西晋、竺法护译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正藏册32
天亲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 《发菩提心经论》 大正藏册32
龙树造,隋、达磨笈多译 《菩提资粮论》 大正藏册32
马鸣菩萨造,唐、实叉难陀译 《大乘起信论》 大正藏册32
唐、不空译 《金刚顶菩提心论》 大正藏册32
莲华戒菩萨造,宋、施护译 《广释菩提心论》 大正藏册32
龙树造,宋、施护译 《菩提心离相论》 大正藏册32
龙树造,宋、天息灾译 《菩提行经》 大正藏册32
隋、吉藏撰 《金刚般若疏》 大正藏册33
隋、吉藏撰 《仁王般若经疏》 大正藏册33
隋、吉藏撰 《法华义疏》 大正藏册34
唐、窥基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 大正藏册34
唐、湛然述 《法华文句》 大正藏册34
唐、法藏撰 《华严经探玄记》 大正藏册35
唐、澄观撰 《华严经疏》 大正藏册35
唐、澄观撰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大正藏册36
唐、李通玄撰 《新华严经论》 大正藏册36
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疏》 大正藏册37
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通赞疏》 大正藏册37
唐、宗密撰 《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 大正藏册39
唐、慧沼撰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大正藏册39
唐、法藏撰 《起信论义记》 大正藏册44
隋、慧远撰 《大乘义章》 大正藏册44
天亲菩萨造,唐、玄奘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大正藏册44
唐、慧沼撰 《劝发菩提心集》 大正藏册45
隋、智顗撰 《摩诃止观》 大正藏册46
唐、潜真撰 《菩提心义》 大正藏册46
唐、法藏撰 《华严发菩提心章》 大正藏册45
唐、法藏撰 《华严经义海百门》 大正藏册45
唐、法藏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大正藏册45
唐、法藏撰 《华严经旨归》 大正藏册45
唐、澄观撰 《华严法界玄镜》 大正藏册45
唐、澄观撰 《三圣圆融观门》 大正藏册45
唐、宗密撰 《注华严法界观门》 大正藏册45
南宋、志磐 《佛祖统纪》大正藏册49


日译藏经典籍


高楠博士功绩纪念会篡译《相应部》,《南传大藏经》第12~16册,东京,大藏出版社,昭和45。
高楠博士功绩纪念会篡译《中部》,《南传大藏经》第9~10册,东京,大藏出版社,昭和45。
高楠博士功绩纪念会篡译《长部》,《南传大藏经》第6~8册,东京,大藏出版社,昭和45。
高楠博士功绩纪念会篡译《增支部》,《南传大藏经》第17册,东京,大藏出版社,昭和45。


英译藏经典籍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amyutta Nikaya,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Bhikkhu Bodhi,Wisdom Publications,Boston,2000。
Nidana Samyutta Group of Related Discourses on Causal Factors from Nidanavavagga Samyutta,translated and edited from the Pali by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Myanmar Pitaka Association,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asana,Yangon,Myanmar 1992。
Khandha Samyutta Group of Related Discourses on Aggregates from Khandha Vagga ,translated and edited from the Pali by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Myanmar Pitaka Association,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asana,Yangon,Myanmar 1993。
The Dhammasavgani Enumeration of the Ultimate Realities,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Ukyaw Khine,edited by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Myanmar Pitaka Association,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asana,Yangon,Myanmar 1996。
The Dhammapada,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Daw May Tin, M. A., edited by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Myanmar Pitaka Association,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asana,Yangon,Myanmar 1995。

中文论著部分


木村泰贤着,巴壶天、李世杰译《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1958。
印顺着《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1968。
印顺着《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1968。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1968。
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1971。
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1971。
印顺着《中观今论》,1971。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卢译《印度哲学宗教史》,1971。
印顺着《中观论颂讲记》,1973。
印顺着《性空学探源》,1973。
印顺着《般若经讲记》,1973。
D.M.Dattan&S.C.Chatteyee着,李志夫译《印度哲学导论》,1974。
佛光出版社《佛光大藏经.阿含藏》,1983。
印顺着《杂阿含经会编》,1983。
印顺着《空之探究》,1985。
聂秀汉着《原始佛教四谛思想》,1987。
中村元编,叶阿月译《印度思想》,1987。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1988。
吴老择编,《杂阿含经之研究》,1988。
和辻哲郎着,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编委会译《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1988。
木村泰贤着,演培译《小乘佛教思想论》,1990。
蔡美丽着《胡塞尔》,1990。
杨惠南着《印度哲学史》,1993。
D.M.Dattan&S.C.Chatteyee着,伍先林、李豋贵、黄彬译《印度哲学概论》,1993。
庄春江着《阿含经随身剪辑》,1994。
季羡林着《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1995。
水野弘元着,刘欣如译《佛典成立史》,1996。
中村元着,见慈译《原始佛教》,1996。
黄家树着《杂阿含经导读》,1996。
Th.Stcherbatsky着,宋立道,舒晓炜译《佛教逻辑》,1997。
郭良鋆着《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1997。
Th.Stcherbatsky着,宋立道译《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Dharma(小乘佛学)》,1998。
Th.Stcherbatsky着,宋立道译《The Buddhist Conception of Nirvana(大乘佛学)》,1998。
弘学着《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1998。
中村元着,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想方法》,1999。
舟桥一哉着,余万居译《业的研究》,1999。
水野弘元着,达和译《巴利论书研究》,2000。
水野弘元着,惠敏译《佛教教理研究》,2000。
巫白慧着《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2000。
A.K.Warder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2000。
林承节着《印度古代史纲》,2000。
高杨、荆三隆着《印度哲学与佛学》,2001。
悟殷着《部派佛教》,2001。
平川彰着,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2002。
黄家树着《中观要义浅说》,2002。
林煌洲着《印度思想文化与佛教》, 2002。
净海着《南传佛教史》,2002。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1986。
水野元弘等撰 《印度的佛教》,1988。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1989。
方立天 《法藏》,1991。
印顺法师 《佛法概论》,1992年修定二版。
印顺法师 《唯识学探源》,1992年修订二版。
印顺法师 《我之宗教观》,1992年修定一版。
印顺法师 《如来藏之研究》,1992年六版。
印顺法师 《印度之佛教》,1992年三版。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1993年修定版。
印顺法师 《学佛三要》,1994年重版。
印顺法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1994。
如石法师 《入菩萨行译注》,1997。
如石法师 《菩提道灯抉微》,1997。
全佛出版社编辑《文殊菩萨——智慧之主》,2001。
全佛出版社编辑《普贤菩萨——广大行愿守护主》,2002。
吴汝钧 《印度佛教的现代诠释》,1994。
吕 澄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1991。
吕 澄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1998。
宗喀巴着、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2002。
马定波 《中国佛教心性说之研究》,1978。
郭朝顺、林朝成《佛学概论》,2002。
佛光星云编《佛光教科书》,第一册《佛法僧三宝》,第二册《佛教的真理》,第三册《菩萨行证》,第四册《佛教史》,第五册《宗派概论》,1999。
张曼涛主编 《大乘佛教之发展》,1979。
张曼涛主编 《佛教与中国文化》,1987。
曹仕邦 《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1990。
杨政河 《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1982。
杨惠南 《印度哲学史》,1995。
慈舟法师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2002。
刘贵杰 《华严宗入门》,2002。
贤度法师 《华严学讲义》,2000。
蓝吉富 《提婆达多》,1999。
释恒清主编 《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995。
释智谕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2000。
释智谕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2001。
释谛闲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2001。
霭亭法师 《华严一乘教义章集解》,2000。
叶均译 《清净道论》,2000。
叶均译 《摄阿毘达磨义论》,2002。


外文论著部分


三枝充惪着《初期佛教的思想》,东京,东洋哲学研究所,1978。
和辻哲郎着《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东京,岩波书店,昭和15。
木村泰贤着《原始佛教思想论》,东京,大法轮阁,昭和43。
舟桥一哉着《原始佛教思想的研究》,东京,法藏馆,昭和27。
平川彰着《原始佛教的研究》,东京,春秋社,昭和39。
山本启量着《原始佛教的哲学》,东京,山喜房佛书林,昭和48。
水野弘元着《原始佛教》,京都,平乐寺书店,1962。
宇井伯寿着《佛教思想研究》,东京,岩波书店,昭和18。
宇井伯寿着《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东京,岩波书店,昭和40。
宇井伯寿着《印度哲学研究》第三卷,东京,岩波书店,昭和40。
中村元编《自我と无我》,东京,平乐寺书店,1963。
中村元着《原始佛教的思想》,东京,春秋社,1971。
松本史朗着《缘起和空》,东京,大藏社,1990。
平川彰等编,《大乘仏教和何》,东京、讲座"大乘佛教,1981年12月。
田上太秀,《菩提心的研究》,东京书籍出版,1990年9月
Hermann Oldenberg,The Doctrine of The Upanisads and The Early Buddhism,trans by Shridhar B. Shrotri,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pvt.Ltd,1st edition,1991。
Alfonso Verdu,Early Buddhist Philosophy,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pvt.Ltd,1st edition,1985。
Chandradhar Sharma,A Critical Survey of Indian Phylosophy,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pvt.Ltd,1st edition,1987。
Baldev Raaj Shaarma,The Concept of Atman in the Principal Upanisads,Delhi,Dinesh Publications,1st edition,1972。
Sayadaw U Silananda,No Inner Co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octrine of Anatta,Penang,Malaysia,Inward Path Publisher,2nd edition,1999。

中文博硕士学位论文


张瑞良《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1982。
陈英善,《华严清净心之研究》,1982。
郭朝顺,《智者与法藏圆顿思想之研究》,1990。
黄俊威,《华严“法界缘起观”的思想探源──以杜顺、法藏的为法界观为中心》,1993年。
郭朝顺,《湛然与澄观佛性思想之研究》,1995。
黄靖芠,《文殊师利菩萨本愿研究》, 1999。
吕姝贞,《慧沼《劝发菩提心集》研究》,2003。
陈瑞熏,《从“意义治疗”观点论”普贤行”之意涵——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主》,2005。
杨郁文《初期佛教“空之法说及义说”》, 1991。
杨郁文《缘起之“此缘性(idappaccayata)”》,1996。
杨郁文《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1988。
杨郁文《佛法的人间性及现实践性》, 1997。
林崇安《世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 1997。
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1998。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1990。
林崇安《阿含经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1991。
蔡耀明《判定《阿含经》部派归属牵涉的难题》,1998。
林煌洲《古奥义书(UpaniSads)与初期佛学关于人的自我(Self)概念之比较与评论》, 2000。
元弼圣《原始佛教的佛陀观》,2000。
傅伟勋《关于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铨释学考察》,1991。
宇井伯寿《关于阿含经成立之考察》,1983。
夏本文雄,《阿含经典之成立》,1983。
安井广度,《阿含经讲义》,1983。
吴永猛《《阿含经》中的印度经济社会》,1983。
周含柔《安纳般那念十六胜行“身行”之探究》,2001。


日文博硕士学位论文


长尾雅人《仏教的主体性》《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期pp. 49-54。
川田熊太郎《仏教哲学的特质》《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期pp. 39-48。
佐藤贤顺《仏教哲学的方法论》《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期pp. 45-49。
金児黙存《原始仏教于轮回的思想》《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期pp. 108-109。
田村芳朗《法和縁起》《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期pp. 145-146。
宫本正尊《縁起就》《印度学仏教学研究》6期pp. 120-121
金児黙存《原始仏教无我的意义》《印度学仏教学研究》6期pp. 262-265。
上野顺瑛《阿含経縁起的论理的构造》《印度学仏教学研究》7期pp. 112-113。
水野弘元《心不相応法的概念的発生》《印度学仏教学研究》8期pp. 112-117。
金児黙存《原始仏教无明的意义》《印度学仏教学研究》8期pp. 151-152。
中村元《縁起说的原型》《印度学仏教学研究》9期pp. 59-68。
上野顺瑛《十二縁起的灭》《印度学仏教学研究》9期pp. 146-147。
上野顺瑛《原始仏教无我轮回说的论理的意义”》《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3期pp. 190-193。
宫地廓慧《原始仏教縁起说和无我说的位置》《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4期pp. 187-190。
丸山孝雄《十二縁起成道说的成立─特律蔵犍度部中心》《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5期pp. 190-191。
上野顺瑛《原始仏教无记说的论理的意义》《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5期pp. 307-310。
上野顺瑛《原始仏教轮回的论理的构造》《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7期pp. 120-121。
桥浦寛照《四谛》《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7期pp. 122-123。
山本启量《原始仏教“触”的研究》《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7期pp. 204-208。
水野弘元《无为法》《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期pp. 1-11。
宫地廓慧《五蕴和六处》《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期pp. 24-28。
上野顺瑛《十支縁起识名色的论理的意义》《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期pp. 122-123。
舟桥一哉《身心的二受》《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0期pp. 106-107。
高瀬法轮《原始仏教三昧的内景》《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2期pp. 156-157。
上野顺瑛《十二縁起的成立》《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2期pp. 216-217。
上野顺瑛《原始仏教无我和縁起的关系》《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5期pp. 183-186。
井上善右卫门《第六识的根》 《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5期pp. 235-238。
増田英男《无我和主体性》《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7期pp. 110-113。
今西顺吉《我和无我》《印度哲学仏教学》1期pp.28-43。


中文期刊资料

蔡光超, 《愿的体相用》,1994。
尤惠贞 《略论菩萨弘誓与留惑润生》,1994。
陈英善, 《就《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思想之演变》,1995。
陈娟珠 《普贤菩萨善导群伦略解》,1995。
王惠雯,《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的“发心”之对观——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1997。
释如石, 《《入菩萨行》初品补注》,1997。
游祥洲,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深广化的进路》,1998。
陈英善, 《大乘菩萨道与儒家伦理》,1999。
李富华, 《《华严经》普贤菩萨思想》,1999。
魏道儒, 《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1999。
潘桂明 《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1999。
水野弘元, 《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2002。
释宗穗,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2002。
杨维中,《论善财童孓五十三参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2003。


日文期刊资料


平川彰,《大乘佛教的兴起和文殊菩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8卷2号,1970年。
长谷冈一,《善财童子的遍历——“入法界品”思想》,《讲座"大乘仏教——华严思想》,春秋社出版,1983年5月。
平川彰, 《大乘仏教的教理和教团》,东京、春秋社,1989年6月。
平川彰,《文殊师利的法王子意味和一生补处,《北海道印度哲学佛教学会"印度哲学佛教学》第10号,1995年,页1~19。


英文期刊资料


Cook,Francis H., 《The meaning of vairocana in Hua- Yen Buddhism》,Pgilosophy
East and West,1972。
Hans Ruelius, 《Ma–ju§r碽hR"ita-Citrakarma§Rstra:Amahayanistic §ipa§Rstra from Srilanka》,Buddhism in Ceylon and Studies on Religious Syncretism in Buddhist Countries,edited by Heinz Bechert,1978。
A. M. Quagliotti, 《Manjusri in Gandharan Art:A new Interpretation of a Relief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East and West》,1990。
Taigen Daniel Leighton, 《Samantabhadra:Functioning in the World》,chapter 6,Bodhisattva Archetypes:Classic Buddhist Guies to Awakening and their Morden Expression,London:Penguin,1998。
Paul M Harrison, 《Ma–ju§r?and the cult of the Celestial Bodhisattvas》(文殊师利与神圣菩萨崇拜),《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下),2002年,页157~193。


其它主要参考资料


清、省庵(实贤)大师,《劝发菩提心文》,1995。
释观慧法师, 《华严〈十地品〉研究》,1994。
金起贤,《〈华严经〉〈十地品〉所谓“三界唯心”的意涵之探讨》,1995。
李治华, 《无尽缘起与唯心论》,1998。
陈传集, 《入法界品明智居士章中的精进般若蜜》,2001。
释修谛,《〈华严经〉 〈入法界品〉逆行度生之讨究》2001。
曾琼瑶,《智悲双融的菩提心——〈菩提心离相论〉之义谛探讨》,2005。
释性空, 《业与正、依二报的关系》,2005。
 

工具书(中外文)


1. 望月信亨等编《望月佛教大辞典》,昭和48。
3. 杨郁文着《阿含要略》, 1993。
4. 赤沼智善着《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昭和4。
5. 蓝吉富着《佛教史料学》, 1997。
6. Buddhist Dictionry─Manual of Buddhist Term & Doctrines (4th edition),edited by Nynponik, Buddhist Publication,Kandy,Srilanka,1980.

 

方法书


1. 吴汝钧着《佛学研究方法论》,1982。
2. 安井广济着,关世谦译《佛学研究指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