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澧:假如“国学天才”进了复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2:13:03
作者: 吴澧

陕西有位小孙同学,被中学老校长称为“难得一见的国学小天才”,却因严重偏科,数学和英语不好,今年高考成绩比一本线低了6分。尽管有复旦大学8位教授举荐,因省招办不肯投档,他还是未能进入复旦,按顺序被第二志愿山西大学录取。消息经《中国青年报》(8月25日)报道后,在网上和媒体上都有热烈讨论。有人责怪高考安排太僵硬,也有人觉得陕西省招办坚持原则做得对。不过,似乎人们都认为,复旦欲招“偏才”,用对了学校自主招生的好处。

现在,假设孙同学如愿进入复旦,后事将会如何?

复旦是国内最早进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孙同学要在核心课程的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里,取得相应学分。复旦前校长王生洪教授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6年7月)谈到这一改革时曾说:“很难为‘创新性人才’给出一个精当的定义,但是,无论如何,一个汲汲于知识的一隅、对专业以外的事物一无所知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看来,复旦办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狭隘的专业化倾向——或曰“偏才”。

虽说复旦通识教育所强调的,是为理工科学生补充人文知识;但为文科学生补充一点科学知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谈到本科课程改革时就说过:讲不出5部莎士比亚剧本是羞耻,不知道基因和染色体的区别却无所谓,这种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从媒体报道来看,复旦有教授在讲解“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这一模块里的课程时,减少了原理和公式,增加了科学家的思路和生平。显然,这是为了适应文科学生的水准。虽然大学理工课程已经被上成了科学普及,孙同学是否能接受,仍然有疑问。毕竟,复旦今年在陕西的文科录取线为639分,比一本线559分高了80分。小孙的文科同学,考分要比他高90分甚至100分,他们能读下来的,小孙未必顶得住。

新的同学圈里,各地来的高分考生,对孙同学未必那么佩服。复旦从2005年开始,新生进校,宿舍就是文理混居的。孙同学的室友,可能来自数学系或英语系。说不定英语系里哪位有家学渊源的,还要给他纠正一下:你博客里那首关于王国维的“七字唱”,“班马有才真不添”这句是套用李商隐《筹笔驿》的“管乐有才真不忝”,下一句“先生有道出素王”来自杜甫《醉时歌》的“先生有道出羲皇”,你还把“忝”字错写为“添”了。

要是孙同学通不过第一学年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后又通不过外语要求,复旦怎么办?为他开后门,开小灶,一路开下去?其他同学会怎么想?

复旦答应在一本线录取小孙,相当于为他的国学“专长”加了80分。高考招生任何些微变动,都会在中学和社会上放大出相当反应。如果明年各地冒出来十几个国学“偏才”,不写清清白白的作文,专给你胡诌什么颠三倒四的“古风”,半通不通的文言,复旦准备收几个?这类学生收多了,是不是和复旦五年来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本科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而且,如果其他各科的新生都是正正常常的,国学却成了“偏才”的大本营,这对国学的声誉,究竟有什么益处?

每当这种时候,总会有人举出钱锺书数学考15分但被清华破格录取的例子。这已成了听得耳朵起茧的陈词滥调。钱锺书读书时,科学教育是什么水平?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考试成绩六丙一丁。他一回国,就到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担任初级师范化学教员和优级师范生理教员。这是当时浙江省待遇最好的学校,校长是后来任民盟中央主席的沈钧儒。鲁迅化学大概算不上出色,但他对学生还不满意,他们上课捣蛋,搞到他燃烧瓶爆炸。鲁迅回国后一年,钱锺书出生。教钱锺书这代人的中学教师,就是杭州两级师范里做过鲁迅学生的那批人。那时的学生数理考不出,有什么稀奇的?如果钱锺书在家乡无锡的当今条件下读中学,谁敢说他数学只能考15分?

国内大学跟着美国的榜样搞通识教育,说白了讲,是因为中学放弃了这一责任。我国的中学早已文理分科,美国的中学则实行宽松的选课制。两国中学培养的都不是全才,大学不得不重上那些曾经属于中学的内容——这“曾经”指美国引入杜威教学法之前,或我国的1950年代——专业教育则开始上移至研究生阶段。一个中学里已经严重不适应、严重偏科的学生,有什么必要去念大学里的中学?还是今后直接考研究生吧。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