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减少43万多所 高校生源将受较大影响-何亚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24:14

全国小学减少43万多所 高校生源将受较大影响

全国小学减少43万多所 高校生源将受较大影响
2010-09-03 13:4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17年来,全国小学减少43万多所

  教育专家认为今后中学和高校的生源将受到较大影响

  【新民晚报推荐】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小学总数为28.02万所,这个数字“躲”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里,并不显眼。对比1992年的公报,我国那时有71.3万所小学。17年来,小学数量每年都在缩水,一共减少了43.28万所。

  看似枯燥的数字,与广东大埔的一片废弃建筑,和武汉的一批新任保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字背后的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关注,却常被忽视。

  平均每年减招60万人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全国共有小学28.02万所,比上年减少2.07万所;招生1637.8万人,比上年减少57.92万人;在校生10071.47万人,比上年减少260.04万人。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人数,同时减少,其中小学学校数量降幅最大,跌了将近6.9%。

  2009年不是特例,搜索1992年至2009年的18份《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找出每一年全国小学的数量。如果把对应数字放到坐标上,连接成曲线,你会发现:一路下滑,没有抬过一次头。

  曲线的最高点,是1992年,71.3万所;最低点是去年,28.02万所。17年间,减少了43.28万所,跌幅超过六成,达60.7%,全国平均每年减少2.55万所小学。

  与此同时,全国小学生在校人数连续递减13年,1996年曾达到最高峰约1.36亿人,之后逐年减少,到去年已下降为约1亿人,平均每年减少272.6万人。

  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除2002年、2006年和2007年略有增长外,招生人数从1994年最高时的2537.03万人,降到了去年的1637.8万人。15年减招899.23万人,平均每年约60万人。

        适龄人口减少是主因

       招生人数为什么锐减?长期研究人口与生育问题的学者何亚福认为,适龄人口减少是主因。他介绍,自从1991年以来,我国生育率明显下降,且保持在低位徘徊,新生人口不断减少。“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当年总和生育率2.31,而1991年的总和生育率一下子跌到1.65,1992年再跌到1.52。可见,1991年的出生人口明显减少了。”

  这个观点得到了人口问题研究学者易富贤的印证。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现。“从育龄妇女的结构推断,这次高峰应该延续到2000年,”易富贤分析,“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民进城,全国生育意愿下降,生育能力下降,第三次生育高峰在1991年之后戛然而止。”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1997年起陆续进入小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小学招生数量减少最多的两年,正是1997年和1998年。其中,1998年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降幅10.6%;1999年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降幅7.8%。减少效应“传递”到了这两年——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连涨多年后,连续两年下跌,前年1050万,去年1020万,今年946万。2009年和2010年的高考考生,往前推算12年,恰好是在1997年和1998年进入小学。

  小学生问题考验大学

  近两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下跌超过百万,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有关高考降温热的讨论不绝于耳。然而,小学生和学校数量已连续下跌十多年,却始终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青年教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这应该是一个令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他分析说,小学招生数减少、在校生减少,主要是因为适龄人口减少,看似与教育无关,但其实与初中、高中以至大学的办学都有紧密联系。

  “高考报名数减少,直接原因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明显下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高中应届毕业生还会继续减少,每年减少的数量可能达到100万。”熊丙奇认为,要想回到2008年1050万考生的历史纪录,需要10年甚至更久。这必将给高校生源带来较大影响,高校面临严峻的生源竞争,甚至是生存竞争。

  他同时注意到了《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另一个数据——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1032所,到2009年,已涨到2305所,增幅超过120%。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高校数量却越来越多,熊丙奇担心:“高校为未来的生源变化做好准备了吗?”

  “暂时撇开距离尚远的大学不谈,就小学自身办学而言,学生人数不断减少,特别是学校数量严重缩水,本身反映了一系列问题,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熊丙奇补充说。

  有的学校非正常关闭

  “17年来,撤并43万多所小学,其中是否有一定比例应该保留?”熊丙奇介绍,伴随小学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纷纷以“优化办学资源”为目的,撤点并校——撤掉生源少的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清退代课教师,公办教师并入新学校。

  熊丙奇分析,从表面看,生源减少,学校相应减少,并无不妥,但细究起来,问题复杂。“首先,撤点并校造成新的上学难,《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就近入学’无法实现,不少学生要么赶很远的路去上学,安全隐患突出,要么只能寄宿,但寄宿制并不适合每个年幼的孩子。其次,被撤校的地方,没了学校、走了教师、少了朗朗书声,更加缺乏吸引力,留不住人才。再次,保留下来的学校,大多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有些地区在撤校过程中引发当地家长强烈反对,导致的撤校矛盾,时常见诸报端。熊丙奇举例说,部分家长甚至联合起来,不让孩子去新学校上课,给孩子开办私塾,以表达对撤校的不满。“如果撤点并校之前,更多征求家长意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这43万多所学校,相当一部分应该还能开办。被撤并的学校中,至少有些是非正常关闭。”

  校舍废弃校长变保安

  近年来,陆续有媒体报道希望小学被废弃,甚至沦为猪圈,教育资源被大量浪费,令人痛心。熊丙奇提出一系列追问:“被废弃的小学,何止希望小学。43万多所被撤并的小学,有多少是近几年新修的?校舍撤并后派什么用场?有多少被完全废弃或成了猪圈?有多少学校置换了土地,所得资金进了谁的腰包?是否用于义务教育新增投入?当前各地大呼教育经费紧张,更应充分盘活闲置的教育资源。”

  这些担心并不过分。上个月,有媒体报道了广东省大埔县一所学校,4年前被撤并后,校舍一直废弃。有人想利用校舍养鸡,遭到村民反对。一些村民想不通,当初自己贡献土地支持建校,现在孩子却被迫到20公里外的镇上读书,还要支付高额车费和伙食费。在大埔,100多所被撤并的学校中,多达82所闲置。

  学校减少后,面临大面积“闲置”的,不仅仅是校舍,还有教职工。就在2天前,开学第一天,武汉市江夏区18名校长转岗当上了学校保安,21名校长到学生食堂服务,种菜、养猪。他们此前的学校,几乎都因教育布局调整被撤并。186名教师接受安保培训,136名教师换到了食堂工作。

  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坦言,近几年学校和学生骤减,教师超编,针对富余人员,目前只能在承认和保留教职工身份及待遇的基础上“内部消化”。

  【焦点关注】

  生源减少,发展为何仍不均衡?

  “我国至今依旧存在大批薄弱小学,发展仍不均衡,原因何在?”青年教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少学生被简单划归到其他学校求学,忽略了个人具体情况,也没分析学校是否有足够办学条件和承受能力,造成部分学校人满为患,本应40人一班,变成60人一班,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二是在撤校后,用于前一所学校的维护运营费,没有转投到新学校里,变相节省了教育投入。

  在熊丙奇看来,生源减少,本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机会,有利于普遍推进小班化教学,增加教学互动;有利于政府统筹师资力量,改变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失衡的状况。

  “遗憾的是,不少小学的大班化情况加剧。一边是校舍废弃,另一边是学生在条件艰苦的学校上学。”熊丙奇说,如果政府部门一心只想着减少教育经费投入,想减轻开办众多小学的运营负担,撤并学校就失去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权利的基础,变成了“撂挑子”。“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将生源减少作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契机,而不是走向反面。”(新民晚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