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网 --《科技日报》-- 奇迹世界殊 科技创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23:10
奇迹世界殊 科技创新路
——写在深圳特区三十岁生日之际
发布时间: 2010-08-26  |   作者:刘传书
http://www.stdaily.com 2010年08月26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传书
    本报记者 刘传书   今天,是深圳特区三十岁生日。   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年,在各方面资源都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财富的最大化,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来过深圳的中外专家学者无不赞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深圳提出,2015年深圳的GDP将达到1.5万亿元,接近新加坡的经济总量。2009年,深圳的GDP为8201亿元,这意味着深圳在6年内几乎要翻一番。这一目标是不是太夸张了?目标会不会立得太高?新当选的深圳市市长许勤站在聚光灯前信心满满,没有问题。深圳要再创奇迹!  站在而立之年,深圳已不再摸着石头过河,不再凭着感觉闯,更多的是科学理性。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深圳特区30周年,就像一个人的而立之年一样,还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王荣说,而立之年的梦想又不同于早期甚至童年期的不切实际,因为有积累、有基础,30岁的时候精力旺盛,梦想也更理性。但30岁也很关键,既要有梦想,更要有切合实际的举措,走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探究深圳如何铸就了了不起的奇迹,离不开科技。  探究深圳如何信心满满地要再创奇迹,还是离不开科技。  深圳三十年,走过的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深圳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是唯一的,是别无选择的。  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  深圳不辱使命、敢为人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突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思想,全面、扎实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使深圳从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科技沙漠”,成为第一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特区建立初期,深圳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贸易和“三来一补”的来料加工业,经济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贸易、金融、房地产三大行业。深圳通过承接香港电子工业的转移而开始建立“前店后厂”式产业垂直分工为特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加工业,完成了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和产业资本的初始积累,奠定了后来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股市、贸易、房地产出现滑坡,产业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圳认识到依靠贸易和来料加工这种模式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提出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当时的这一决策导致“三来一补”工业向周边地区的迁移,使经济增长面临工缴费大幅下降的直接损失。面对激烈的争论和质疑,深圳市坚持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重心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重大突破,自主创新活动围绕高新技术领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1995年,深圳市提出“科教兴市”,进一步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政策创新主要在分配制度和人才政策上实现了突破,使深圳成为“孔雀东南飞”现象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大规模的创新资源聚集。  九十年代末,珠三角地区的“外资潮”向长三角地区发生大规模转移,创新活动出现萎缩的危机。本土的自主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规律的支配下,为寻求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向创新创业机制完善的地区流动和聚集。深圳市抓住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在1998年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科技创新提供土地、资金、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有效降低创新的门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扩大创新的获利空间。这就是当时在全国产生轰动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2条”。这一决策,充分发挥了深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再次吸引了国内外自主创新的资源。在这一个时期,深圳成功地把“高交会”搭建成为创新成果交易、创新资源交流的平台,创造性地设立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为成员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园”,扶持院校在深圳设立公共研发机构。此时,本土的自主创新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使自主创新活动实现了质和量的跃升。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创新人才和资源,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出现了新的特点,全球范围的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IT产业正加速与传统经济融合,从八十年代的产品转移、九十年代的产业转移变成以制造集中化、研发分散化、采购区域化的“定单式”、“游牧式”为特征的过程转移。高新技术产业的这种过程转移,为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也造成了很大危机。这个时期,深圳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经济和社会的形态处于转型期。这个发展阶段,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土地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对社会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深圳作为全国先行发展的地区,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面临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硬约束,自然资源匮乏、空间限制方面的“软肋”、弱势开始显现,深圳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深圳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的加剧,引进外资的增速减缓,再次引发了关于深圳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  2006年,深圳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决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06年4月,深圳市18个部门整体推出20项配套政策。深圳制定创新配套政策注重“操作性、应变性、差异性、有效性”,各部门都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绿色通道”,并通过改革政府资源配置方式、优化流程等具体措施,在创新机制、政府采购、财政资助、人才教育、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力图实现政府资源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2006年深圳出台的配套政策共计340条,4万6千字,成为国内第一个一次性推出大范围、大规模、大容量配套政策的城市。  2008年9月,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又一次大规模推出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其中,《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系统性规划,成为全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一次创新政策,体现了深圳自主创新政策追求立意目标“高”、发展理念“新”、可操作性“实”的理念。深圳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仅抓住了深圳发展的大方向,体现了深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将创新型城市视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表达了深圳勇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担当探路先锋的坚定决心。《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在发展理念上拓展了创新内涵,提出“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跃升,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创新”,在发展动力上第一次提出“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创新主动权,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性地提出向基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基于技术突破的产业空间、基于国内外区域合作的合作空间索取创新发展新空间。  2009年深圳市在推出一系列保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密集推出了LED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面向未来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在国家产业政策取向从地区性优惠政策向产业型优惠政策转变的新形势下,制定促进深圳市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振兴计划和政策措施,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也是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客观需要。深圳在制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时,注意发挥创新政策的组合配套优势,按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度身订做,以发挥创新政策的最大效用,力图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和产业优势。  经过30年的探索,深圳建立和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拓展海内外,辐射周边地区,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四个90%”的鲜明特色,创造了“四个为主”的鲜活经验。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集中体现在“四个90%”,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二是以市场为主导。深圳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目标、主攻方向,都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直接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是政府主动。政府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突出重点,抓战略导向、政策实施、环境营造和分类指导。四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明确了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不是什么都要自己来,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  30年来,深圳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从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科技沙漠”,成为第一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探寻深圳自主创新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几乎每隔几年,深圳都会遇到一次或大或小的“前途危机”,都会引发对特区发展前途的讨论,都会使深圳面临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深圳的自主创新道路,就是伴随着这些危机和选择,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进程。总结历史经验说明,深圳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客观现实逼出来的,深圳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危机的重要关头找到出路,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关键时刻走出困境,关键就在于深圳尊重客观规律,选择了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发展模式,制定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要求的政策。只有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够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科技、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可以获得发展的资源,可以扩大发展的空间,可以赢得发展的优势。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脱技术依附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资源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使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模式。深圳的发展比国内任何城市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深圳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是唯一的,是别无选择的。  辉煌璀璨的创新成就  深圳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在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资源比较缺乏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洲”,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造就了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队伍,拥有大量技术专利和一批自主品牌,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优势,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高了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深圳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296.5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62%,远远超出了全国1.62%的平均水平。这个水平相当于世界R&D投入强度排名第二的瑞典在2007年时的水平(3.60%),体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显著特征。  政府对自主创新“舍得投入”。建立了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2009年深圳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为79.16亿元,占市级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10.51%。在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财政经常性收入预计增幅下降的情况下,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大幅增长,充分体现了深圳将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投资的决心。  创造出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30年前,深圳只是个边陲小镇,一个小小的渔村,只有两名工程师,一名是兽医,一名是修拖拉机的。不论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从事应用研发的企业,都寥寥无几。深圳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按市场化原则培育、整合创新资源,对创新资源进行最大化动员,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深圳市在创新成果上获得了丰收。  截至2009年底,深圳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有98.58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4.38万人。在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2.94万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约25万人,博士有4千人,硕士有7万3千人。近五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62项。其中,华为公司的TELLIN智能网系统和深圳大学的S2150型超高速等待式分幅摄影机分别获得了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深圳市政府完成的“深圳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全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表论文3357篇,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入648篇、EI(工程索引)951篇。  培育出自主创新型的企业梯队。从1980年到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241家发展到8718家。截至今年5月底,深圳市上市公司共计227家,其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共57家,占两个市场总数的11%,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1998年,全市仅有125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只有51家。2009年,深圳有高新技术企业(市级)30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44家,数量占全国4%,是广东省的31%。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有3万多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605家。  深圳在计算机及外设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深圳已经形成的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创新企业梯队中,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等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和全球影响力的跨国经营企业;腾讯、迈瑞、创维、大族、研祥、海普瑞、金蝶、宇龙、同洲、A8音乐、朗科、东江环保、芭田、拓日新能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经成为行业龙头;国民技术、科陆电子、远望谷、奥特迅、宇顺电子、拓邦电子、达实、迅雷、芒果网、任子行、中青宝、华大基因、微芯生物、深南电路、莱宝高科、创益、诺普信等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中坚力量。  形成了国内知识产权的“高地”。近年来,深圳专利申请量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9年深圳市国际专利合作协定(PCT)专利申请3800件,同比增长40.3%,占全国年申请量47.5%,申请量连续6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华为公司PCT申请2059件,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中兴通讯PCT申请1520件,增长量排名全球第一。两家企业申请合计3579件,占全市总量的94.18%,占全国总量的44.74%。截止2009年底,深圳专利申请总量累计212642件。  2009年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数量为23663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94800件。2009年全市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543件,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二位。截止2010年2月,深圳拥有有效注册商标9万多件,自主品牌产品8万多种,形成了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自主品牌7个,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自主品牌10个,超10亿元的自主品牌30多个。深圳共拥有世界名牌产品3个,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0个。共拥有“驰名商标”53个,拥有“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1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4个。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10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06件。全市名牌产品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一;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  栽培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产田”。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园区成立于1996年9月,面积11.5平方公里,仅有14年的历史。2009年高新区深圳湾园区在占全市0.6%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市16.47%的工业总产值和17.49%的工业增加值。按照高新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来计算,每平方公里创造工业总产值221.80亿元,创造工业增加值52.12亿元,创造税收12.03亿元;按照高新区工业用地3.28平方公里来计算,每平方公里创造工业总产值777.65亿元,创造工业增加值182.73亿元,创造税收42.19亿元。  深圳高新区作为深圳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域,以自主创新、内生式发展、集约式发展为特色,创新型人才高度聚集为特征,14年来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单位面积规划用地和工业用地产出连续多年居全国高新区之首,2009年在全国55个国家高新区测评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二。  积聚了国家级的创新资源。深圳有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为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兴的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与终端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迈瑞国家医用诊所仪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中。2009年5月,国家在深圳布局建设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获科技部正式批准,投资规模约10亿元。  深圳是科技部命名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香港)产业化基地、深圳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和深圳国家工业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深圳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国家数字电视试验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圳还是工信部认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商务部认定的国家科技兴贸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深圳还拥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个国家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从1999年至2008年底,深圳市累计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130个,组织实施市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60个;国家补贴资金10亿元,市财政配套补贴资金3.4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272亿元。2009年,深圳市入围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7项课题,涉及“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等四个专项领域,专项经费总额38.5亿元。  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30年来,深圳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实现了“三大转变”。即,实现了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实现了从生产经营的小型化、分散化到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实现了从受托加工到自主生产和自主研发的转变。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和文化产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60%。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大大提升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工业发展从依靠“三来一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依赖外资的“订单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199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8.1%。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8507.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9%。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总量的59.5%。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18年间年均增长38.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12.2%上升到2009年的50%以上。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2611.15亿元,占本地GDP的近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提供了直接贡献。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和《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年深圳在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评价中排在第71位,是内地名列第三的城市,并连续4年列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榜首。科技创新对提升深圳的城市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前程似锦的创新蓝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圳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深圳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突破创新瓶颈,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圳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深圳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围绕《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所确定的总体目标,落实《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继续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根本,以聚集创新人才为关键,以产业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把深圳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将加强研发载体建设,规划布局若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构建支撑有力的城市创新体系。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大力拓展科技创新发展空间,着力形成以“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积聚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继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着力保持政策制度优势。  再过5年的时间,到2015年,深圳将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生院和大学,聚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拥有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一批跨国创新企业,建成国际化高技术产业基地,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创新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城市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成效、创新环境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5.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每万人口年度专利授权数量32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产值40%以上。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的产值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再过10年的时间,到2020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7%以上,城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拥有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聚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一批跨国创新企业,建成国际级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  深圳将继续科技创新之路,深圳将再创奇迹。附件:attachment1 attachment2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8/26/content_223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