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墨居 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6:47:30
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我国古代的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善于读书。他既认真钻研,又不死啃书本;读书很多,但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南朝名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有巴豆最能泻的记载。李时珍问他父亲是否属实,他父亲回答试一试不就清楚了吗!李时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巴豆剂量大,固然会引起严重腹泻,可是如果用得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这件事使他悟出一个道理: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
古医书说:穿山甲两栖,白天上岸装死,张开鳞片引诱蚂蚁,然后潜入水中,开甲让蚁浮出,进行吞食。李时珍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特地找人帮他捉了一只穿山甲来解剖,他从穿山甲特大的胃里看到约有一升蚂蚁,证明书中说它食蚁是正确的。但他又发现穿山甲常常是吐出舌头引诱蚂蚁,然后吞食。可见古医书并不完全正确。
作为医务工作者,李时珍深感迷信书本之可怕。他曾检查出:药铺根据错误记载,把漏篮子与虎掌当成同一种药。如果把有毒的虎掌当作无毒的漏篮子配给病人吃了,将加重病人的病情,甚至造成死亡。
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很可宝贵的。但是,这些经验有总结得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或者近似,或者有片面性。如果盲目搬用,比如把虎掌当作漏篮子配给病人,那就难免不闹出乱子来。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就在于此。
李时珍研读过八百多种医书、药书和各方面的参考书籍,又积累有大量的单方、验方和自己写下的医案、读书笔记等。当他整理这些材料,将各家关于同一药物的论述进行比较时,发现说法不一、相互矛盾之处很多。除一部分李时珍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鉴别外,有许多是他一时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李时珍认为对待书本应当是“采其精粹”,“正其谬误”,使之“是非有归”。此后的十多年间,他几次远出旅行,翻千重山,走万里路,穷搜博采,对每种药材都不辞劳苦地尽可能“一一采视”,对有些药物还亲自栽培、解剖、炮炙、炼制;同时,向成千上万的有实践经验的铃医、药农、樵夫、渔父、猎户、矿工等人请教。从而鉴别考证了历代诸家所载药物一千五百一十八种,订正了不少错误之处,还增辑了新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新方八千六百一十条。
既“博览群书”,又“采访四方”,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调查研究,三易其稿,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一百九十多万字的药物学巨著。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自《本草纲目》的药物和制剂达百种以上。
不但是在医学方面,任何学科都是必须读书而又不拘泥于书本知识,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