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心中的“书”?——敬答贾如泽先生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35:11
贾宝玉心中的“书”
——敬答贾如泽先生问
在上一篇博文中,我浅显地分析了“禄蠹”与“除‘明明德’外无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内涵。贾如泽先生在审阅了拙文之后,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贾宝玉所骂“禄蠹”与“除明明德外无书”并不矛盾。另外,在这篇文章里,先生应该对“书”这个概念的不同内函,作必要的解释。
针对贾如泽先生的高见,我想确实应该解释一下,贾宝玉心中的“书”。
“除‘明明德’外无书”,这里的“书”肯定不是指儒家经典——《大学》,其中原因,我在上篇博文中已经简要的分析过了。对于“书”,贾宝玉曾经在第三回说过这样一句话: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贾宝玉所提及的“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什么他认为只有这四部书不是杜撰的呢?首先我们简单的认识一下“四书”。
“四书”是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传承体系。我们从每本书的作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这条“体系”的承袭情况。《论语》虽然不是孔子直接所著,但是他代表的却是孔子的思想与言论;《大学》的作者是曾参,他是孔子的弟子;《中庸》的作者是子思,他是曾参的弟子,同时他又是孔子的孙子;《孟子》的作者是孟子,他又是子思的学生。可以说“四书”的师承关系,一脉相承,核心思想一气贯通……
《论语》要教会我们的是“为人之道”;《大学》要教会我们的是“如何达到至善之境”;《中庸》要教会我们的是“最高的‘德’”;《孟子》要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做到完美的‘仁’政”。
贾宝玉肯定“四书”,肯定的是洋溢在四书之中的精神与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读孔子得“仁”,读孟子得“义”,贾宝玉虽然憎恨“禄蠹”,但是对“仁”与“义”的核心,是他始终追随的人生境界。什么是“仁”——“仁者爱人”,“仁”往简单了说,就是“爱”。什么是“义”,这是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极致境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大情”与“大爱”的化身,所以他肯定“四书”是肯定这样的人间“真情”。他鄙视“禄蠹”,归根结底是鄙视“沽名钓誉”之人。他肯定“四书”就是肯定人间正道。
这个时候,你可能要问,他的天性既然和儒家的精神相匹配,那为什么他又厌恶读书呢?其实这需要放到社会特定环境中来思考。儒生们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专研“四书”以及“五经”,但是,在国家组织考“四书”的时候,又规定必须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为参考书籍。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了,这种“集注”,他代表的到底是谁的思想?是孔子?还是“集注”作者本身?恐怕后者站的比重要大得多了。例如刚刚我们提到的“仁”,孔子的原话就是“爱人”,但是朱熹怎么解释“仁”的呢?他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完全将“仁”抽象化了,没有了孔子的明了化,而是将“仁”提升到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层面来讲。这个时候,借“仁”来阐发自己的思想就孕育而生了,宋明的理学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所以在贾宝玉心中,才有了“除四书外,杜撰得太多了”的话。“杜撰得太多”言外之意,就是偏离了应有的“核心本质”,为政治计,为统治谋,牵强附会得太多,太多。这也是中国古代对经典“述而不作”的弊病。
既然都是“杜撰”的书,那就是假书,伪书!还有什么值得去学习的,贾宝玉的不屑,是对“伪书”的厌恶,并不是对儒家核心思想的唾弃。
那么贾宝玉自己心中的“书”是什么样的呢?他心中的书就是——《古今人物通考》。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世间并没有这样一本书,这是贾宝玉杜撰的,其中的内容我们也不甚了解,但是仅从这个“书名”,就能窥见贾宝玉用心良苦,以及他所期待的文化状态。
“古今人物通考”,从字面上说,它包涵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古今”,就是古往今来,在历史之中。第二“通考”,就是指全方面的认识。第三“人物”,这是核心,这里的人物,是指天下所有的人,不论尊卑、富贵,人人都在其中。
《古今人物通考》它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存在”,这也是贾宝玉在书中对“人”的尊重。贾宝玉尊重的人,在很大层面上是平民百姓,是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被历史遗忘了的“普通人”。 在中国文化中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所谓“天有其时”就是“日过亘古,四季轮替,永恒不变”人们根据这个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谓“地有其才”就是时间万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皆是大地供给,为万物之母。所谓“人有其治”,人处在天与地的中间,因时而作,因地而治。只有人上可通忙忙宇宙,下可接浩浩尘世,所以最贵。而在《红楼梦》时代,历史书中表记的往往是帝王将相,而普通民众,随着岁月的流逝,就被历史的尘埃埋没了。但在《古今人物通考》中,贾宝玉要要彰显的,要突出的就是这样的普通之“人”。
所以贾宝玉心中的“书”,就是囊括了“天下之人”的一本大书,是情系苍生,以人为本的“大情”“大爱”之书。他所期待的文化状态就是对普通人、对生命个体的敬重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