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9-11”而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55:31
世界因“9-11”而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09:19国际先驱导报
六年前的9月11日,象征美利坚帝国繁荣、强大的纽约双子塔,在恐怖袭击下轰然倒塌,数千个生命随之灰飞烟灭。定格的一刹那,世界从此改变。恍惚发生在昨夜,醒来时却已记不清“9·11”前世界的模样。它如此深刻地改变了美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芸芸众生
“9·11”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炸毁的大楼可以很快重建,但是对被袭击的恐怖记忆和心灵之痛却可能延续几代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曹卫国发自洛杉矶) “9·11”事件已经过去六年了,美国人的生活归于平静。但由于反恐措施的强化,一些变化正悄悄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登天”之难
对于贾什·范德林来说,“9·11”以后,“上青天”成了一件难事。
50多岁的贾什·范德林是洛杉矶一家金融公司的高级经理,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在美国各大城市之间飞来飞去。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说,“9·11”事件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表现在航空旅行上。“由于机场加强了安检,现在我每次坐飞机出行大约要比‘9·11’以前在机场多花至少一个小时。安检人员要求我把衣服口袋里的所有物品都取出,甚至脱下鞋子检查。”
机场加强安保措施后,延长了安检时间,特别是在航班高峰期,每个安检口总是会排起长队。不过范德林对机场的这种做法并不反感。“这是保证安全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严密的安全检查才能使恐怖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记者在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时,也曾被“刁难”过。安检处的工作人员一边说着“sorry”一边微笑着打开记者随身携带的电脑包,而且翻来覆去检查好几遍,甚至还把显示屏打开了。“能藏在哪儿?能发现什么呢?”对于记者的问题,检查人员只是一笑,有些深沉地回答:“这个,不能告诉你。”
安全之忧
范德林的办公室位于洛杉矶市中心金融区的一幢高楼中。当地媒体披露说,“基地”组织曾计划把洛杉矶第一高楼美国银行大楼作为攻击目标,甚至制定了用飞机撞击大楼的方案,联邦调查局和洛杉矶警方因此如临大敌,加强了对市内高层建筑的安全防范。
“我妻子担心我工作场所的安全。”范德林告诉记者。不过他本人对此并不为然。“当年的‘9·11’恐怖袭击是在美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现在‘基地’组织正在被美国围剿,他们怎么还有能力对美国发动大规模的袭击呢?”
的确,“9·11”事件后美国各地的联邦机构、政府大楼和法院等都加强了保安措施,来访者需要经过严密的安检程序方可进入,不少重要机构还要求有内部人员的陪同才能入内,这也给经常前往这些部门采访的记者带来了不便。
洛杉矶一家地方报纸的女记者雷切尔·尤拉加专门从事司法报道。“在‘9·11’以前我去联邦调查局大楼、洛杉矶警察局及高等法院等部门采访时还可以进到官员的办公室,而现在这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尽管保安人员和我都很熟,但每次去采访仍要按章办事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
心灵之痛
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发生后出台了《爱国者法案》,赋予执法人员在获取公民隐私和截获个人通信方面更大的权力。而这也成为影响美国人日常生活一项的重要法律。此外,布什政府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赋予国家安全局秘密监听美国人与海外电话通信的权力,这些做法在美国国内引起极大争议,民权活动者指责这是布什政府借国家安全和反恐名义对公民宪法权利的践踏。
不过在加州一所小学任教的丽莲·托普兰却不把这放在心上。“我不担心政府调查人员是不是在关注我在图书馆查阅的资料或是与朋友在电话中的谈话内容。”
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托普兰很头疼,那就是如何在每年的9月11日给自己的学生解释当年的恐怖袭击。“我们一直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最自由的国家,全世界的人都在向往美国。可是‘9·11’事件却让我们发现世界上竟还有人要以这么绝望的方式攻击美国。”
托普兰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越战老兵,幼年曾经历过“珍珠港事件”,“父亲对我说,‘9·11’事件给他心灵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珍珠港事件’,因为这是美国人在本土第一次遭到敌人的袭击。”
炸毁的大楼可以很快重建,但是对被袭击的恐怖记忆和心灵之痛却可能延续几代人。
西方国家的新年关
每逢9月11日,美国都要对任何可疑行为保持高度警惕,而如今这种“年关”的压力在无形中已经波及到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晴川、聂立涛、何大隆发自华盛顿、柏林、伦敦) 又到“9·11”纪念日了,西方各国的反恐神经也开始高度紧张起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这天的到来就像过“年关”那般令人煎熬。9月8日,“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丹在录像中露面,也给这个“年关”带来了浓浓的“年味”。本·拉丹露面的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还在悉尼出席APEC会议,获闻此事,立即提醒与会诸位“我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世界”。
美国:难过心理年关
六年来,美国人年年都会纪念“9·11”。今年,尽管不少美国人表示希望“以遗忘的方式来纪念”,可是越是刻意淡忘,越是难以忘怀。因为对美国而言,6年前的那场浩劫,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恐惧。每个纪念日,都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心理年关”。
最近几天来,华盛顿特区的警方明显加强了戒备,政府所在地和国会所在地街道两旁及各主要路口都增加了许多警车。机场更是严格执行多道安检,每个人都要脱鞋搜身。美国土安全部部长还在6日提醒民众,恐怖组织“亡我之心不死”,要人们多加警惕。
对于美国政府而言,似乎一切的灾难都是自“9·11”开始。如果没有“9·11”,就不会有关塔那摩,就不会有中情局的“黑狱”,也不会有闹得沸沸扬扬的窃听事件。没有“9·11”的悲剧,可能就没有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而这一切,都是美国政府以防止“9·11”重演为名而进行的。
美国政府用尽全力反恐,尤其是在“9·11”之际,更是盯死了“基地”组织的各个动向。包括德国4日那起袭击,都是在美国的帮助下破获的。可是六年后,80%的美国人还深信,不出十年,另一次“9·11”式的恐怖袭击将会再度发生。
德国:不再是后方
其实“9·11”的“年关”效应不仅仅局限在美国。9月4日,德国安全部门逮捕了计划对法兰克福机场和美国驻德机构实施恶性炸弹袭击的3名恐怖嫌疑分子,幸运地避免了一起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
事后,德国联邦刑警局局长奇尔克表示:“德国将成为国际恐怖分子实施具体袭击计划的目标,而不再像从前那样,仅仅是恐怖分子进行休息和撤退的后方基地。”根据德国警方所掌握的情况,有德国公民接受了境外恐怖组织炸药爆破的训练,目的是在德国从事恐怖袭击活动。他们作案动机主要是出于对美国人的仇恨。
这一切都加重了德国人的恐惧心理。德国一民意调查研究所9月5日随机调查了1000名德国人,结果显示,76%的人担心德国会再次遭受恐怖袭击。早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伊拉克连续发生绑架德国人的事件时,蒂宾根大学的托马斯·豪西尔德教授就指出,“德国同美国走得更近,将是德国遭受恐怖袭击的一个导火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只有不断加强反恐措施。
英国:担心越反越恐
对英国而言,“9·11”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六年来,英国警方共破获30起恐怖阴谋,对200多个恐怖组织和2000多名恐怖分子的活动进行了监视。这不能不说是下了苦功的。2005年7月7日的伦敦发生地铁连环爆炸后,英国政府就一刻也不敢松懈地防备恐怖袭击。
去年8月10日,英国希思罗机场挫败一起制造爆炸客机事件。而今年6月29日和30日恐怖分子又计划在伦敦和格拉斯哥制造汽车爆炸事件,幸亏被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英国政府将全国安全警戒提高至最高级别——“危急”状态。
尽管各种反恐措施卓有成效,可是英国民众反而存在一种“越反越恐”的感觉,认为英国政府跟随美国的反恐政策太紧,结果“引火烧身”。“9·11”纪念日原本只是属于美国人的,如今英国人也感到一种难言的压力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