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易经—Earls360馨醫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16:01
医易学
“不知《易》,不足以信太医”,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中医与易学的关系是如此紧密,至今亦然。
最初,《内经》以易学思想为核心确立了中医的哲学基础。而后,又有《周易与参契》完成了对人体的气的运行与作用的研究与实践。到唐代孙思邈,则易学与医学的统一,医易学已经逐渐确立。但只是到了现代,才真正开始了医易学的研究。
具体来说,医易学的研究范畴包括:
其一,中医的哲学基础与易学之关系的研究。
其二,中医的藏象学说与八卦之生尅关系的研究。
其三,中医的阴阳学说和运气学说与易学及参同契学之关系的研究。
其四,中医的药理学(时间医学)与易学中月体纳甲之关系的研究。
其五,中医诊断治疗学与八卦之生尅关系的研究。
我们先将几个表例如下:
乾 坤 离 兑 艮 震 巽 坎
首 腹 目 口 手 足 股 耳
乾 坤 离 兑 艮 震 巽 坎
大肠 脾 心 肺 小肠 肝 胆 肾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木 火 土 金 水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木火土金水
筋脉肉皮骨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
目舌口鼻耳 泪汗涎涕唾 爪面唇毛发
乾 坤 离 兑 艮 震 巽 坎
公孙 照海 列缺 后溪 内关 外关 临泣 申脉
这几个表格代表了八卦与人体之间的象学关系。于是卦与卦之间的生尅转化关系,也就可以表现在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生尅转化关系,为诊断与治疗打下基础。因此,明代张景岳在《医易义》一书中说:“《易》者,易也:具阴阳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
中药的药性可分为阴阳两大类。
归为“四气五味”,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其实就是“寒、凉”与“温、热”两性,也就是阴阳两类。而寒与凉和温与热只是个热性或凉性的程度不同。所以药的四气,就是药的四性。
五味,是从药味上分类的,即:酸、苦、甘(淡,淡归于甘)、辛、咸。其中,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药的五味对应五行、八卦、脏腑:
酸--肝、胆、木,震、巽;
苦--心、火,离;
甘--脾、胃、土,坤、艮;
辛--肺、大肠、金,乾、兑;
咸--肾、膀胱、胞宫、水,坎。
脏腑辩证
心、小肠
一、心血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失     眠,多梦健忘,头晕,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二、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或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 ,舌质淡,脉弱或结代。
四、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是指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 悸,胸闷或疼痛,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  或结代。
五、心阳虚脱   心阳虚脱证是指由于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现为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   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六、心火亢盛证与小肠湿热证   心火亢盛证是指由于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身热,或见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谵语,舌红糜烂或溃疡,苔黄,脉数。若兼见小便赤、涩、灼、痛,尿血,为心火下移所致之小肠湿热证。
七、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出现以心悸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瘀阻心脉证 兼见痛如针刺,舌暗紫或有斑点,脉细涩或结代;痰阻心脉证兼见心胸闷痛,体胖痰多,  身体困重,舌苔白腻,脉象沉滑;寒凝心脉证兼见遇寒痛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  紧;气滞心脉证兼见疼痛而胀,常喜太息,脉弦。
八、痰蒙心神证   痰蒙心神证是指由于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甚则昏不知人。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并见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九、痰火扰神证   痰火扰神证是指由于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烦躁失眠,面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吐痰黄稠,喉中痰鸣,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十、瘀阻脑络证      瘀阻脑络证是指由于瘀血阻滞脑络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头疼如刺,固定不移,头晕,或健忘,失眠,心悸,甚至昏迷,面晦,舌暗紫有瘀斑,脉细涩。

一、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肺机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喘无力,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语声低怯,动则尤甚,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二、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是指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风寒犯肺证    风寒犯肺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清稀,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咽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是指由于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五、燥邪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是指由于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口、唇、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咯血,便干溲少,苔薄而干,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六、肺热炽盛证     肺热炽盛证是指由于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气喘,气粗,痰稠色黄,甚则鼻煽气灼,胸痛,咳吐脓血,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七、痰热壅肺证     痰热壅肺证是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粗,胸闷,咯痰黄稠量多,或喉中痰鸣,烦躁不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八、寒痰阻肺证      寒痰阻肺证是指寒邪与痰浊交并,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量多,易咯,胸闷,或见喘哮痰鸣,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滑。
九、饮停胸胁证  饮停胸胁证是指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疼痛,咳唾转侧和深呼吸时痛甚,或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十、风水相搏证   风水相搏证是指风邪侵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肺闭水泛证。临床表现为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一、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为纳少腹胀,食后胀甚,大便溏薄,倦怠神疲,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二、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临床表现为脘腹重坠,或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肛门重坠,甚至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三、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由于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临床表现为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四、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于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并见出血,或便血、尿血,或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无力。
五、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纳呆,恶心呕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胖,苔白腻和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六、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溏泄而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胃、大肠
一、胃气虚证      胃气虚证是指由于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纳少,胃脘隐痛或痞胀,食后胀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二、胃阳虚证     胃阳虚证是指由于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绵绵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三、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四、肠燥津亏证    肠燥津亏证是指由于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又称大肠液亏证。临床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数日一行,口干,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五、寒滞胃肠证      寒滞胃肠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肠,表现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冷痛,痛势暴急,喜暖畏寒,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肢冷不温,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六、胃热炽盛证     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痛,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七、肠热腑实证     肠热腑实证是指由于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又称大肠实热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
八、饮留胃肠证   饮留胃肠证是指寒饮留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肠鸣漉漉,呕吐清涎,口淡不渴,头晕目眩,舌苔白滑,脉沉滑。
九、食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是指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 ?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十、胃肠气滞证      胃肠气滞证是指由于邪气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致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胀疼痛,肠鸣矢气或便秘,苔厚脉弦
十一、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十二、虫积肠道证      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面黄形瘦,睡中磨牙,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睛见蓝斑,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肝、胆
一、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由于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爪甲干枯不荣,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脉细。
二、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由于肝之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口燥咽干,或见手足濡动,或胁肋隐隐灼痛,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三、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证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和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或见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涩。病情轻重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小。
四、肝火炽盛证      肝火炽盛证是指由于肝经火盛,气火上逆,而表现以火热炽盛于上为特征的证候,又称肝火上炎证。临床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耳聋,不寐或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五、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头重脚轻,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六、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由于由于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泛呕,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见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阴部发痒,或带下色黄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七、寒凝肝脉证   寒凝肝脉证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凝滞肝脉, 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或阴囊收缩引痛,遇寒加甚,得温则减,或见巅顶冷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象沉紧或弦紧。
八、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是指由于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燥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九、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证候。
㈠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是指由于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导致的一类动风证候。临床表现为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肢体震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或突然昏到,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
㈡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是指由于邪热炽盛,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临床表现为高热烦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志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㈢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是指由于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临床表现为手足蠕动,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㈣血虚生风证      血虚生风证是指由于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临床表现为手足震颤,肌肉颤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弱。
肾、膀胱
一、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是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发脱齿摇,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大便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面白和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二、肾虚水泛证   肾虚水泛证是指由于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滥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腹部胀满,或见心悸气短,或咳喘痰鸣,小便短少,舌质胖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三、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发脱齿摇,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和经闭,或见崩漏,失眠健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证是指由于肾精亏损,表现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主症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发脱齿摇,小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性机能低下,成人早衰,舌淡,脉细弱。
五、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证是指由于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而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六、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证是指由于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并可伴有阳气虚衰或阴虚内热之象。
七、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短赤,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脏腑兼病辨证
凡两个和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现将常见脏腑兼病证型作一介绍。
一、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心火亢盛证候。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惊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遗精,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瘀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淡暗青紫,苔白滑,脉沉细。
三、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肺两脏气虚,表现以心悸、咳喘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喘无力,自汗,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目眩,语声低怯,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沉弱或结代。
四、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又称心脾气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而表现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五、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肝两脏血亏,表现出心神及所主官窍组织失养为主的血虚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肢体麻木,震颤拘挛,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六、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声低懒言,少气乏力,或吐痰清稀而多,或面浮肢肿, 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
七、肺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是指肺肾两脏气虚,降纳无权,表现以短气喘息为主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语声低怯,自汗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弱。
八、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火内扰,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虚热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或见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消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九、肝火犯肺证     肝火犯肺证是指由于肝火上逆犯肺,而使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胸胁灼痛,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烦热口苦,急躁易怒,咳嗽阵作,痰黄稠粘,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十、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是指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善太息,食纳减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十一、肝脾不调证   肝脾不调证是指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为主的证候,又称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十二、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肝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胁痛,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三、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指由于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临床表现形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泄久痢不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面浮身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舌质胖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