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灰霉病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35:09
时间:2010-08-16 15:54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作者:admin 点击:30次
为了摸清豫西地区蔬菜生产上病虫发生危害和农药使用情况,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蔬菜上防病治虫用药趋于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量和用药次数,确保蔬菜生产的质量安全,从而使广大居民吃上“放心菜”。我们于2009年1月11—16日对汝阳县城关镇武湾村、城东村,上店镇汝南村,小店镇小店村的蔬菜大棚和60多个菜农进行了调查,调查与有关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一、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一是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严重,而且病害明显重于虫害。汝阳县大棚蔬菜种植的品种主要是番茄、青枯病、叶霉病、煤霉病、早疫病、病毒病、茄子褐纹病、茄子黄萎病、发生的害虫主要有潜叶蝇、盲蝽象、棉铃虫、斜纹夜蛾、烟青虫、红蜘蛛。其中以斜纹夜蛾、潜叶蝇,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二是病害发生早,发病快。大棚蔬菜一般于11月中旬前后普遍定植,11月底番茄、黄瓜苗期灰霉病就开始发病,12月至第二年1月形成来霉病第一个发病高峰,第二个发病高峰为2月中下旬至3、4月份(花果期),主要危害幼果、幼瓜,常导致幼果、幼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幼果、幼瓜附着在茎上时,级引起茎部腐烂。病株率和病果率在7—10天内即暴发流行。因此,茄科类蔬菜的花果期既是病害发病的高高峰期,更是药剂防治保护的关键时期。
三是发病重,发病广。番茄、黄瓜、茄子的灰霉病发生最为严重,2006年暴发流行,番茄的病株率为14.5%—65.7%,平均49.75%,病果率21.7%—46.8%,平均35.8%,黄瓜病株率为38.7%—75.8%,平均51.6%,病瓜率25.9%—41.7%,平均34.8%。
四是危害损失严重。蔬菜病害不但发生面广,发病率高,而且造成的损失大,番茄、黄瓜、茄子感染灰霉病后,导致植株嫩头、叶片枯萎死亡,瓜果发霉腐烂、脱落,品质降低,损失严重,有的田块在番茄青果核桃大小,或黄瓜幼瓜1—2厘米时就被迫拔除改种,一般田块减产20%--30%,经济损失惨重。
二、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是气候条件适宜。由于大棚大多采用双膜覆盖,棚内湿度高,白天空气相对湿度可达80%左右,夜间可达90%以上,而大棚内长时间75%以上高湿,是诱发茄科类蔬菜灰霉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大棚内昼夜差大,特别是低温时间持续越长,发病就越重。温度直接影响大棚放风强度,温度低时,为了保证棚内温度,常常不通风或缩短通风时间,使得棚内湿度过高,有时相对湿度达到100%,加重了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是用药品种不合理,大多数菜农对黄瓜、茄子、番茄的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防治药剂及使用技术不熟悉,误认为是霜霉病之类,所用的药剂为甲霜灵、乙磷铝、杀毒矾、代森锰锌、农用链霉素等,由于选择的药剂不合理,尽管用了多次药,结果防病效果仍然很差,甚至无效,浪费了药剂和人力。
三是防治用药不适时。大棚蔬菜病害多数是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的病害,而且病害一旦发生后,迅速扩展蔓延,短期内就暴发流行,防治过迟后,造成的危害损失严重。由于广大农民普遍不能做到短期用药,只坚持7天打一次药,频繁用药现象严重,一般的用药都在25次左右,造成亩用用药成本成本在250—300元,约占蔬菜收入的8%—10%。
三、有效的防治对策
一是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在蔬菜苗定植后,采用双垄覆膜,膜下滴灌技术,减少棚内湿度;中午前后当温度达到25℃—30℃时,通风降湿降温,增加二氧化碳,使温度降到20℃—25℃,湿度降到70%左右。在幼果(瓜)1—2厘米,摘除番茄、黄瓜等幼果、幼瓜上的残留药瓣及柱头,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引导菜农科学用药。在调查中发现广大菜农对大棚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需求迫切,殷切期望农技人员能送科技到田间、到家中,指导他们选用高效药剂,进行适期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创造更多效益。因此,我们农技人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印发资料、集中培训、田间指导、咨询服务、广播讲座,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把大棚蔬菜的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诊断识别,发生条件、防治适期、防治方法、对路药剂及其应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他们学会掌握并灵活应用与生产之中;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蔬菜病虫测报,随时掌握蔬菜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向农民提供病虫信息,供应高效低毒药剂,开展适期防治,引导菜农科学用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生产无公害放心蔬菜。
三是选用对路的药剂,开展适期防治。防治蔬菜病虫害一定要对症用药,特别是防治病药剂更是如此,只有在病害诊断正确的基础上,选择高效对路药剂,才能保证防病效果。同时,用药时还要做到适期用药,防治茄科类蔬菜灰霉病等病害的最佳适期为发病初期,即药果期。防治灰霉病常用的杀菌剂有4类:第一类是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噻菌类、甲基托布津等。第二类是甲基酰胺类及其它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如腐霉利、异菌脲等。第三类是氨基甲酸酯及其复配剂。主要为乙霉威、硫菌霉威、多霉灵等。第四类是抗菌素类杀菌剂。如多抗霉素、抗霉菌素120、武夷霉素、特立克等。
四是改进施药技术,提高防治质量。
大棚内茄科类蔬菜灰霉病是高湿型病害,为了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降低内湿度相当重要,除搞好大棚适当通风降湿外,大棚内最好选用烟熏剂防治,尽量少用喷雾方法,即使要选择喷雾时,最好选用低容量喷雾,即选择0.7—1.0毫米的喷水片,替代常规的1.3毫米的喷水片,药液雾滴细,粘着力强,植株接触的药液多,防治效果好,用水量为30—40公斤。同时,对茄科类蔬菜的灰霉病等病害要在花果期连续用药3—4次,间隔7天用药一次;选择不同药剂品种,交替轮换使用,确保防治效果,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