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深圳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6:57:09
——深圳经济特区30年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票选扫描
本报记者 胡 谋《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05日   06 版)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几经风雨,深圳经济特区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间,深圳经济特区演绎出一篇篇惊天动地的故事、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作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一项“重头戏”,深圳举行了特区30年的百年大事和30位杰出人物、30位优秀人物和群众性选票活动。
9月2日,深圳正式公布了评选结果。百件大事中,既有决定深圳命运的大事、也有深圳开创的“全国第一”的创举;既有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记忆。杰出和优秀人物中,既有特区初创时期的创业人物,也有特区发展进程中的创新人物;既有家喻户晓的精英人物,也有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物。这些故事、这些人物不仅唤起了深圳人对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回忆,更激起了深圳人对今天“走出一条新路”的激情。
改革开放的闯劲不能丢
1979年7月2日,蛇口炸响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拉开了深圳“历史交响”的序幕。
指挥点燃这一炮的,是当时已年过花甲的蛇口工业区总指挥袁庚。
奖金、招聘、民选、合资、股份、商品房……在多个领域,袁庚指挥点燃“第一炮”。
袁庚在蛇口“燃炮”,骆锦星则在罗湖“打擦边球”。
1980年,骆锦星肩负为深圳建房的重任,却又身无分文。“用地换钱嘛”,香港朋友点拨了这位深圳市房地局副局长。
骆锦星组建了中国首家房地产公司、收取中国首笔土地使用费、建起中国首个商品房小区、成为中国“土地第一拍”的竞得者。
罗湖“用地换钱”,宝安“以股筹资”。1983年,宝安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随着外资、股票、商品房的出现,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行长王喜义开始了一系列冒险的配套动作。
中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挂牌、办理中国第一个住房按揭贷款、组建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出生、后领准生证”……
“姓资”的指责、“违宪”的风险、“卖国”的骂名,甚至夹着子弹的恐吓信,都没能阻止改革“闯将”的开路步伐。
“面对黄沙海水没退路”,看着候选大事和人物简介,许多深圳人又想起袁庚当年这句话。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杨天平说,老一辈给蛇口留下雄厚家底,但蛇口绝不“坐吃山空”,而要转换角色、“再造新蛇口”;网民“布衣平民”在投票同时留言,为了深圳新的30年,“改革开放之初的那股闯劲与激情不能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永不灭!”
只有艰辛才能带来辉煌
蛇口微波山下,袁庚当年竖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牌,今天依然高高耸立。
站在口号牌下,深圳人都会向它行注目礼。许多深圳市民将它列为30年100件大事的首选,因为“正是这句口号和它传递的精神,创造了深圳30年的奇迹”。
从1个网点、8个人到跻身全球前100家银行之列,从仅有13名员工的保险公司到全球金融企业排位第二十名,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到集装箱世界销量第一的“世界集装箱大王”,蛇口走出的招商银行首任行长王世祯、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总裁麦伯良等当年的改革先锋,今天与“蛇口老帅”袁庚一起,成为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的候选者。
替人代理、却让人一脚“踹”了,逼得任正非用2万元全部“家当”打造华为,2009年入围世界500强;24年前倒卖玉米的王石,倒出了“地产大锷”万科,2009年荣登全球住宅企业销售之冠;向亲戚借钱、带着几个人在旧车间里“敲敲打打”,王传福敲打出全球“电池大王”比亚迪,并发誓要做“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许多参加投票的深圳人认为,这些创业者的成功“是深圳的骄傲”。
深圳人同时也了解成功创业者曾经的窘迫。中兴通讯的侯为贵用“来料加工”攒下的血汗钱“孤注一掷”起家、腾讯的马化腾一度因养不起而打算卖掉两只“QQ小企鹅”、“U盘之父”邓国顺参加“高交会”却交不起展位费……一位网民说,自己的一票“既为他们今天的辉煌,更为他们昨天的艰辛,因为只有艰辛才能带来辉煌”。
创新就是深圳的城市DNA
在参加投票的深圳市民眼里,“创新度”是一个分量颇重的标准,因为“深圳的辉煌和创业者的成功都离不开创新”。
饱受“代理”窝囊气的任正非、侯为贵,以专利打造出通信制造业的“中华双雄”;握有电池核心技术的王传福,一步就与世界汽车巨头站到了同一起跑线;邓国顺用“U盘”终结了“软盘”;1985年,拿到大宗土地的华侨城没去赶“开发区”的时髦,却凭着“想象+创造”,在寸草不生的深圳湾滩涂建起今天的中国第一“旅游城”……
“中国航天员戴的中国手表”,飞亚达让世界知道航天表不再是瑞士“一枝独秀”;迈瑞在纽约上市,“用美国资本收购美国企业”……不仅是技术,深圳人把创新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1995年,“三来一补”在国内“遍地开花”,深圳却以高新技术取代“三来一补”;当“文化的出路”众说纷纭,2003年,深圳断然将文化作为“立市之业”。高交会、文博会,被称为深圳的决策者两大创新之举。
政府机构实行大系统管理体制、公开选拔高层级政府官员、成立尝试“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区……不仅是经济,深圳的决策者将创新的触角伸向了更多领域。
创业者在创新、决策者在创新、普通市民在创新。大芬村民通过租房,竟然将小小的“城中村”变成“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画工用999幅油画拼绘的“大芬丽莎”,代表深圳微笑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案例实践区。
“第一个30年,深圳的崛起靠创新,又一个30年,深圳的发展更得靠创新”,一位投票的网民写道:创新就是深圳的城市DNA。
普通劳动者书写的传奇
看着候选特区30年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简介,招工、加班……那一幕幕又在当年的玩具车缝工郑艳萍眼前浮现。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分别从韶关、汕头等地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
劳务市场、劳务中介、劳务交流,1989年的百万民工“南下潮”,更是让深圳成为外来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1992年,25岁的梅县打工妹安子以她8年的深圳打工经历,写下了中国第一部打工纪实小说《青春驿站》。
几乎与郑艳萍来蛇口同时,1983年秋,100多军列载着2万名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随后集体转业、“下海”谋生。在特区30年杰出人物的候选名单中,53岁的“电焊状元”靳传勇就是其中普通一兵。
风餐露宿,积水解渴,“下海”的基建工程兵建成了深圳第一幢高层建筑、第一条干线道路、第一批商品住宅、第一片工业小区……
1984年,深圳市委大院门前为深圳的拓荒者立起“孺子牛”铜雕,2008年,宝安建起“中国劳务工博物馆”。2007年,郑艳萍等凯达姐妹登门探视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突然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们深深地鞠躬:“我要向你们鞠躬!”
和郑艳萍、靳传勇一样,深圳许多老一代建设者和外来工都忘不了这30年:“我们改变了深圳、深圳也改变了我们。”
在深圳大学副教授肖俊看来,特区30年的许多大事都离不开这些普通劳动者,他们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30年巨变”的深圳传奇,他们还将续写新的深圳故事。
展示特区人的精神标高
在深圳的许多地方、场合,往往都能见到许多身穿“红马甲”的深圳义工。
1989年,深圳创立中国内地首个义工团体深圳义工联合会。“有困难找义工”成为深圳最温暖的口号,“有时间做义工”成为深圳人的时尚。
目前,深圳已有注册义工超过18万人。
178名贫困山区娃的“深圳爸爸”,“扶贫济困”累计捐款300多万元、去世后用眼角膜让6人重见光明的“义工歌手”丛飞;身患血友病、轮椅代步、输血维生,带领1000多名残疾人就业的深圳残友公司“无股份董事长”郑卫宁;15年为社会义务服务3万小时的“爱心一族”协会会长、退休女工曾柳英;深圳首位无偿献血超过100次、发展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1万多人的深圳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分队长高敏;给予众多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深圳义工联关爱探访组组长高正荣;资助259名贫困生重返校园,带领全体员工加入“爱心一族”、为社会义务服务11年的“义工港商”承明……这些特区30年杰出人物的候选者都是“深圳义工”。
中英街上年过七旬的“活雷锋”陈观玉、“一心为民的好医生”郭春园、为劳务工追讨工资数千万元的“模范人大代表”吴立民、群众“100%满意”的“人民好警察”黄联明、背着婆婆打工的“当代孝媳”李传梅……许多投票者说,他们都够格当选“杰出和优秀人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韩树林说,在关注大事、精英的同时不能忘记平凡事、普通人,“这些普通人用不平凡的精神,向全国诠释了深圳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了特区人的精神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