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学院精品课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43:15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教育、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
教育一词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语了,但教育究竟是什么?在中外教育史上,诸多学者们对教育有着多视角的众说纷纭的解释,有着不统一的回答。现在我们从中寻找那些合理的、共识的因素,对教育做出如下的界定。
一、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将我们生存的大干世界中的各种活动,按其性质做逐一分析,便不难看出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性活动。从教育的起源看,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从事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人与人也发生着性质不同的和多向的交往关系,并形成着一定的社会习俗与风尚,这一切都需要向新生一代传递,这些传递的活动便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再从人类的个体来看,作为人的个体,必然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生长,而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广泛的影响和教育,渐渐成长、成熟,人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过程比任何动物都要漫长,这标志着人类成熟水准绝顶地超过了任何动物,这使人的个体成长、成熟的过程充满教育。
教育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它与动物界中代与代间看似“教”和“学”的现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老猫教幼仔捕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水之类的动物界现象,是一种为适应环境、为维持生命、为独立生存的亲子本能行为的传递,是自发的本能行为.只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而且是简单不变的重复,没有任何发展,更没有不断丰富与创新。这些动物界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决然不可同日而语,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类的教育从一开始便是一种为了社会、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共存、共发展,并渐渐成为推助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
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如教育不同于生产活动、商业活动、医疗活动、军事活动等等。教育是如何区别于其他的社会活动呢?我们援引几种关于教育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概论》(叶澜著):“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
以上定义包涵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第一种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有目的的按计划进行,有班级的整体施教、小组施教和个别施教等形式。第二种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电脑、广播、函授、图书、报刊等形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第三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通过示范、模仿、交往等方式传递信息和经验,产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第四种自我教育,受教育者为提高自身和形成个性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活动。这些教育形式进行的场所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工作部门等。在上述各种教育形式中的教育活动,——般称为广义的教育。在广义的教育中包括有计划的与偶然的,有组织的与无组织的,有人教的与自学的,所有年龄人的以及采用不同手段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综上所述,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三)广义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
学校教育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着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它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它具有可控性强和达标性强的特点。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学校,它们接纳入学的人群不同、学业方向和层次不同、教学手段不同、主办人员和管理办法不同以及地域与规模不同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标志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什么是学前教育?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可谓仁智各见,国内外对此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但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我国学者黄人颂先生提出,“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
我国学者梁志焱先生认为:学前教育是对“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学前教育是从胎儿到正式受教育前这段时期的幼年照管和教育。
国外还有一些专家对学前教育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能够激起出生至进入小学的儿童(小学入学年龄因国家不同而有5—7岁之别)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活动总和。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人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遗传学、优生学的研究表明,青年男女在成立家庭的时候,就应慎重择偶,精心选择受孕时间,注意孕期保健、营养、教育,以有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胎教的思想,认为这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儿童未来的生活影响极大。
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岁前是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发展的巨大潜力储存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及时得到开发,有助于早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育实践证明,胎儿教育和婴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密切相联的,对胎儿进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们格外重视孩子的优生优育、优养优教工作,而胎儿教育是其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孩子健康出生,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反之,如果不注意胎教,孩子先天残疾,就难以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我国许多地方在80年代先后创办了一些新婚夫妇学校,向即将做父母的年轻人传授优生优育知识。而正规胎教机构的建立始于90年代初。据报道,1991年12月,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创办了国内第一所胎儿学校,这预示着我国把研究运用胎教培养和开发人才基因的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学前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胎儿、婴儿教育。如英国科学家研究认为,从受孕后最初8周起,胎儿就已具有灵敏的感觉;胎儿是可以“学习”的,通过有意识的“宫内学习”措施——胎教开发潜在的智能,使胎儿出生后具有同龄孩子不具有的智力水平及良好的个性。美国医生还创办了胎儿大学,专门对怀孕5个月左右的孕妇进行语言、音乐、动作方面的训练,使出生后的孩子不仅智力发达,学习站立、走路都比别的孩子快些。日本学者也提出0岁教育太晚了的呼声,倡议采取多种胎教方法,如子宫对话、交流体语,给胎儿听音乐,使孩子今后的人生过得更加幸福而有意义。我国学前教育要与世界接轨,面向21世纪,也要重视对胎儿、婴儿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
学前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学前教育的机构来进行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胎儿学校
胎儿学校是对胎儿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主要由医务部门管理。胎儿学校招收的对象是孕妇及其丈夫,教育方式是让孕妇对胎儿说话、听音乐,适当拍打、抚摸肚皮上的一定部位,使胎儿出生后的学习更容易,发育更正常,同时还可巩固家庭关系。国外胎教学校的产生早于我国。
(二)托儿所
托儿所是对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托儿所的儿童按月份或年龄分班,1岁以下的儿童在托小班,1岁以上、2岁以下的儿童入托中班,2岁以上、3岁以下的儿童进托大班。现阶段我国托儿所主要是为1岁以上的儿童服务的,每个班级的儿童数量都较多,往往在30名以上,只有2个保育员照看,且保育员仅受过较少的培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托儿所相比,我国托儿所招收的儿童的起始年龄稍大,班级规模、师生比例都偏高,物质设施也较差,保育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均差强人意。
(三)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3—6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儿童按年龄分班,小班一般有25名幼儿,中班有30名幼儿,大班有35名幼儿;每班有2名教养员,1名保育员,或两个班级合用1名保育员;教养员职前经过专门的幼教师资培训,还要接受在职的学历培训和业务提高训练。如上海市要求幼儿园教师职前要有中专以上的学历,在职要有大专以上的学历,2010年,部分教师的学历要达到大学本科以上的水平。
(四)托幼园所一体化
有些学前教育机构是托儿所、幼儿园联在一起的,招收出生几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这种机构主要是由工厂兴办,由厂工会负责管理监督,根据工人上下班时间制定作息制度,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实行24小时开放。
(五)幼儿班
幼儿班也称学前班,多半建于城镇、农村,附设在小学,作息制度仿照小学进行。或招收学前一年的儿童,按年龄分班,或招收学前几年的儿童,混龄编班;每班约40名儿童,由1位教师负责教授各个学科。
(六)儿童福利院
儿童福利院也称儿童教养院,是一种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我国的儿童福利院由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管理,原则上招收被父母遗弃的0—15岁的残疾儿童,这些儿童按年龄、残疾程度分班。儿童福利院重视锻炼残疾儿童,帮助他们恢复已丧失的机能。
(七)SOS国际儿童村
SOS是SaveOurSoul的简称,意为拯救我们的灵魂,是国际通用的呼救信号。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 1949年由奥地利医学博士哥麦纳在维也纳创办,旨在给儿童“母爱”。目前,世界上已有90多个国家建立了250多个国际儿童村。我国于1986年在天津、山东烟台、湖北武汉等地也建立了儿童村,一切费用由国际儿童村总部提供。儿童村内建有若干个家庭,每个家庭由5—7名孤儿、1位“妈妈”组成。“妈妈”大都是从当地女青年中招聘,年龄在25—38岁之间,经过培训、实习,与儿童村订下7年合同,履行教育职责。
(八)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父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之中去,易于因材施教。五天工作制实行以后,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儿童游戏场、儿童玩具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玩具图书大篷车、玩具图书流动站等非正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负责对偏远的山区、牧区儿童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
四、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比如,幼儿园应如何安排儿童的一日生活,才能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如何创设游戏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游戏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等都是它所要探讨的问题。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例如,儿童观的基本内涵与种类;(2)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比如,如何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3)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如学前儿童体、智、德、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各是什么;(4)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例如,公开课程与隐蔽课程各有什么特点,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什么;(5)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比如,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幼儿园如何设计、观察、评价儿童的社会教育活动;(6)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例如,教师怎样为幼儿创造开展游戏活动的条件,怎样观察、评价幼儿的游戏水平;(7)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比如,幼儿园为什么要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其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哪些;(8)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例如,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哪些,如何构建幼儿教师的智能结构,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等。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从以上教育的概念出发,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对象、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场所各不相同,但都共同存在着构成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它们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属于人的因素,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属教育的措施,为物质条件方面的因素。教育的上述基本要素存在于所有形式的教育活动之中。下面分别对各教育基本要素做简要解释。
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从广义的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家庭中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学活动中的个人也承担了部分教育者的责任。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控制以及执教的地位,也就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的要求,并为之付出努力之后,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方可变为现实。这就是说当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适应受教育者或全然不被受教育者采纳时,则教育活动无法进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便自然不存在了。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参与相关,而不能建立在纯主观所为。
教育者的资格是依据一定的条件,按一定的形式由社会相关部门认证而确立的。目前在多种类的教育中,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对教育者采取聘任制、考核制,并对教育者进行继续教育,以保持教育者质量使之有效地承担教育的责任和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在广义的教育中,受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身份、不分职业背景,凡是进入学习过程的人都成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相对教育者来说,则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接受教育的地位。
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因而受教育者应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反之,受教育者没有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没有获得充分发挥,便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从总体上说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在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某方面的思考超过了教师,如学生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设想有标新立异的表现;如学生中常出现学习速度的快与慢,学习效果上的好与差,以及学生的各有所长等等,这些便形成了老师向学生学习以及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等现象,这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作用发挥得当,教育者创造了使受教育者发挥自身能力的条件都将引起上述的变化,我们期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这种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相对变化虽经常发生,但不能改变在总体上的教育者的地位与责任。
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受教育者变得“我要学”,而不是教育者要受教育者学,即“要你学”,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受教育者的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接受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表现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而言所处的地位是接受者、受控制者的地位。但绝不因此而影响其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而是以主观能动的主体姿态参与、接受教育的过程。
总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不构成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二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互相取代,而要把握二者的不同责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三、教育内容
任何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从范围看教育内容涉猎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水平程度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等级的;从表现形态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等。
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表现,但又不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部,学校教育中尚有诸多教育内容并未包含在学科教材之中。而体现在环境布置、教师风范以及一些信息载体中。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各类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同,教育内容则对应目标进行组合,产生了不同教育活动的不同教育内容。教育者选定教育内容后,应把精力集中到怎样教,这便需要掌握和研究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动态变化;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还要不断丰富和修改教育内容,以适应受教育者的实际。
四、教育的物质资源
从教育的发展进程看,由教育者选创的物质资源更多地进入了教育过程,它的丰富性、先进性、优质性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教育的物质资源有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现代教育必须具有的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的场所及设备主要有校舍、教室、操场、园地、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计算机房、艺术室、医务室等,其内部应有与各场所功能相符合的教育设备装置。各种教育的场所与设备,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各个教育活动之间差别很大,它既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国家或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一定教育观的物质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形式的模式下,学校校舍则以教室为主,教室外的场地狭小;教室内部则是固定桌椅面向黑板,完全适应着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观强调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也更看重户外活动,则学校的校舍和场地结构就有很大的变化,户外活动的空间增大,校舍除教室外还有多种教育场所,教室内的设施与布置、桌椅的排放将按教育活动的需要灵活设置。
教具与器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教具、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盘、电视、计算机等等,成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学习工具,受教育者操作教育媒体接收信息、传递信息,教育媒体还对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的增多与更新、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等产生影响。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教师的一部分或全部职能由计算机媒体代理,学校教育形式由家庭学习形式代理。由此可见教具、器材等教育媒体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
教育的物质资源能够成为教育媒体,必须是教育目标的体现,是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使用的,否则虽为物质资源,但不能作为教育媒体。如与发展水平不适应的图书、不健康的录像带或光盘、易损坏或易伤害的教具等均属不合格的教育媒体。
以上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进行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者的主导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控制着教育目的和采用的方法手段,教育者创设环境、选择教具与器材,调控受教育者的活动,教育者的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影响着其他各基本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
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
从历史到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十分迅猛,教育从少数人所享有,渐渐已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教育也不限于青少年的范围,而日益成为全民的、终身化所需的教育,受到人群广泛的选用,这是由于教育有着对社会发展及对个体发展的巨大功能,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基础。
一、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依靠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社会物质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仅指人的繁衍生存,还指人的个体社会化,不断生长对社会有为的新生一代,显然这需要教育的培养过程。社会物质生产的革新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经验、科学技术,而它们的传播与革新则必须依靠教育。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教育是沟通社会各方面、社会各地域及世界各国社会的手段。通过教育增进了社会的交流和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现代教育是开放的,网络手段的应用更加剧了教育的开放性,从而教育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负有特殊的使命。教育的正确实施对稳定社会、倡守科学、宏扬道德风尚和加强法制都是有利的推动。这些因素是社会持续与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如何实现个体发展呢?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为遗传、环境与教育。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呢?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第三,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如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主客观的关系及师生间的关系,使之有利于提高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第四,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使个体积极地、能动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
第四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是一个历史时代教育的标志,更是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概念。现代教育是和现代社会生产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内容、方式、方法。
一、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教育有共同的特征,也融入各国的不同特点,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以下表现:
(一)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处于革命性的变革,其增长的模式有以下特征:
1.规模庞大:不仅接受正规中小学教育的人数增多,接受成人教育的人数更为庞大。
2.增长速度快: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数增长有着超常的发展。
3.不均衡性:发达国家教育的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增长;许多国家中、高等教育的增长又快于初等教育的增长。
4.波动性:由于人口在不同年代有剧增和减少,造成各级教育的规模相应出现剧增和空余。
(二)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由双轨制 (一类学校教育系统收费高,设施精良,培育各种高级人才;另一类学校教育系统质差费低,培养有一定文化和掌握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向单轨制急剧转变,建立起统一的具有多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学校系统。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结构均有变化。如中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设立小学向中学过渡准备的中间学校;初中阶段开始实行定向教育,升学和就业指导;中等教育最后阶段实行分科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预备。又如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高等职业大学大量涌现,美国有初级学院、日本有短期大学、英国有科技学院,还出现除正规全日制教育形式外的非正规高等教育。在中国当代也出现了职业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
(三)教育的内涵扩大
教育覆盖了正规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是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非正规教育是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非正式教育是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四)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教育的责任由被认为是私人的事变化为举办教育的责任主要落在国家和公共团体上,如教育经费、教育改革创新,政府的作用明显增强了,国家有责任提供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政府对教育的组织与调控日益加强,国家主要通过教育立法和拨款管理教育。
(五)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民主化,教育在平等化上迈进了一大步,但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区域上的不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差别,成人文盲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还表现在性别上的不平等,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都长期普遍存在,它与一定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
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将以它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现代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地位和作用的体现,现代教育将沿着以下趋势发展:
(一)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全民教育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能力,是社会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要选择,同时又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先决条件。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国际性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给整个教育带来了革命。
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终身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限,是对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满足。
(三)教育民主化
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
(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
1.确立培养现代人的观念。
2.教育发展水平应有显著提高。
3.科学技术在教育中普及和深化,教育内容科学化程度提高。
4.教育手段方法信息化程度提高。
5.教师的学历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
6.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大大增强,个人的志趣和潜能将获得更大发展。
7.教育制度不断创新,教育结构越加丰富多样。
8.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学校内部的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进入家庭、国际间教育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
(五)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将根据社会提出的问题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教育。
(六)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教育的规划和决定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