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48:30
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中国也处在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日益增加的心理疾病患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大事。我刊特此刊登此文,欢迎读者就文中观点发表意见。
人类将进入“精神病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的"精神病时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4亿人受到各种精神疾病的困扰,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仅为9.5%。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据研究,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国外心理学家曾把心理问题比作精神上的“感冒”。有专家指出,中国有70%左右的人属于精神“亚健康”,正陷入一场“集体感冒”之中。据统计,目前中国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碍患者每年以11.3%的速度增加,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妇女、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突出。据专家估计,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心理疾病溯源
按照心理学理论,“人人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每个人都必然会在某些阶段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不健康,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心理问题。
越文明,病越深。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对人类的要求也越高,其欲望也就越强,人类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不少心理医生都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往往不是那些看上去喜欢吵闹或爱哭啼的人,因为他们往往通过这种方式把负面情绪进行了宣泄。而那些在生活或工作中看上去最正常的人,不少却有着明显的心理冲突,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自我要求高的人。
中国人的心理疾病之所以迅速凸显,主要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强度和广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给人们传递出一系列巨大压力,各级的腐败、各行各业的不公平、贫富悬殊拉大等现象导致人们心理严重失衡。
什么人才算心理健康?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
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总之,中外学者提出的标准中,较多认同的有:智力正常,情绪自控,了解、悦纳自己,人际关系良好,适应社会环境,人格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美国学者注意到了个人基本要求的适当满足与个性发挥,中国学者明确提出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也指“精神卫生”、“精神健康”。 美国把心理健康称之为mentalhealth”(精神健康),美国总统每年的政府白皮书报告中,总要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组织到施政报告书中去。台湾把心理健康称之为“心理卫生”。日语中“心理健康”称作“心の健康”,日本近年来在各领域中“心の健康”使用率相当频繁。
中西文化对心理治疗的不同态度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治理心理疾病多采用的是“中医疗法”:儒家讲究自我内省反思,不提倡交流,佛教追求“悟”,道教提倡“参禅”,封闭性的文化导致了封闭性国民性格。面对心理疾病,历来讳疾忌医的“中国病人”高度强调内功和忍术,更愿意寻求亲人朋友的理解和意见,要么喝酒解愁愁更愁,要么采用非健康方式发泄,要么随其自然发展成精神疾病甚至自杀。
在以前的几代人还可以靠觉悟、修养来维持讳疾忌医的局面,但现在已经颇有西方观念的年轻人尤其是“80年代后”,可是没有前辈们的内功和忍术,剧变的现实使他们成为心理脆弱的一代和心理多病的一代,但又在讳疾忌医上又与前辈们惊人相似。某所全国重点中学的一名优秀学生说:“学校里有心理辅导室,但因为同学歧视的目光会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绝对不会去。”一著名大学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很多学生认为心理上有疾病是可耻的,因而不愿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此外,社会上对心理医生也还另眼相看。一位心理医生就说,“别认为我们是怪人,而且明显有同情可怜我们的成分。”
所以在中国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免费的心理咨询所长期门庭冷落,连为实验招募志愿者都要颇费周折。
相对中国,西方人对待心理疾病就坦然多了。欧美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内心世界无法均衡的时候,可以向神父或心中的主倾诉,早期的心理咨询也就从宗教机构转化而来。
西方人普遍以接受心理治疗为家常便饭。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NossratPeseschkian指出:那些自认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对心理问题的人。当代美国人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两个人扶持的,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是心理顾问。”法律顾问帮助美国人获得各种现实资源的保障,而心理顾问帮助美国人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
当今美国公民接受心理咨询如同吃一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顾问,美国人连拔牙怕疼,都要先找自己的心理医生咨询。
西方人更怕自己的领导人心理出异常,总统的心理状况都不能成为隐私。从1972年开始,美国政府就特别设立了“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作为白宫办事机构,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以便他能更好地为美国服务。在“拉练门”新闻最张扬的日子里,美国人连克林顿服用“百优解”来缓解压力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老布什因竞选总统失败,接受了足足2个月的心理治疗。难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尔兹称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讲究实际的人”。
中西方的心理疾病在表现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人最容易苦恼的是具体的事情,而非本源问题,即使归纳到最后,也是一个“我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这样很实际的问题,而西方人却更容易聚焦到本源上,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我怎么变得和别人越来越一样,真正的我在哪里?”
急需“心灵鸡汤”
要治理心理疾病,首先要大力治理病源。但是治理病源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病源要彻底根除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的发展总是要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的,在人类的前进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永远伴随我们的,心理疾病的发生是不可能避免的。
其次,要彻底摈弃中国人讳疾忌医的“中医疗法”观念,要让人人都明白生活在世间,就像人吃五谷杂粮谁都得病一样,自己随时都可能有心理病患。树立有病正常,看病应当的正确观念。让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像到餐馆就餐,到音乐厅欣赏音乐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时尚和必需。
政府及社会要积极推动心理健康体系的建立。在美国,政府强行企业为员工的心理健康买单,心理咨询费含盖在个人医疗保险中。在中国目前看心理门诊是自费,不少人难以或不愿承担。若要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有必要在医保政策上进行调整,让更多患者看得起病。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队伍,大力发展本土化心理咨询业。现代心理咨询100多年前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咨询被喻为“心灵鸡汤”、“社会的晴雨表”,心理咨询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修复师”。但要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必须重视本土化研究,但同时它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道德教育和思想工作。要用中西疗法结合,真正解决中国病人的困惑与难题。
在美国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必须是博士水平,同时必须是不低于2000小时的专业培训。目前,中国心理咨询师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心理卫生保障体制非常薄弱,每100万人口中平均9个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对于美国每千人中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德国每两千人中有一名咨询师的比例来说太不适应中国的市场需求。
在求助于心理健康保健和治疗的同时,更需要人们用以下方法自救和预防。
树立人格和理想。爱因斯坦指出:“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人格上的伟大”。 良好的人格促使人超越自己进而延年益寿。
自制心理健康“营养素”。这里的“营养素”包括爱、善意的批评、坚强的信念、宽容、善待挫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