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腐败"低龄化"发人深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4:57:35
香港文汇报:官员腐败"低龄化"发人深省
2009年06月01日09:50   来源:中国新闻社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香港《文汇报》31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官员腐败“低龄化”发人深省。倡导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年轻化,应该科学看待年轻化,并不是唯年轻化。年轻化应建立在德才兼备基础上。对于年轻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应该建立有效的反腐预防机制。
文章摘录如下:
原来只听说官员腐败“59岁现象”最严重,意为临到退休捞一把,下了台想捞也捞不到了。可现在却演变成“35岁现象”,年轻官员腐败成主体了。
不信吗?那就请看看来自媒体的报道吧。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另一条报道更是佐证了这一说法。报道说,广州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在前不久召开的广州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年轻干部已成为案件发生的高危人群。两年来,广州因违纪违法被立案查处人员中,31岁至45岁年龄段违纪违法案件占大多数,共计127人占55.95%。
联想到2006年轰动一时的邱晓华案,不也是官员腐败低龄化的典型代表吗?1993年,35岁的邱晓华就成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和新闻发言人。而国家统计局纪检组长章国荣事后曾说:“邱晓华从1993年就开始出现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学历要求是越来越高,年龄则要求越来越低,20多岁当个科级领导,30来岁升为处级干部是很正常的事。年轻化、知识化是培养干部的发展趋势,是大方向。因为年轻人有朝气,敢想敢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
然而,年轻人身上也有不少弱点,他们涉世不深,经历肤浅,免疫力较差,没有受过传统教育,更没有吃过什么苦,思想比较活跃,在金钱、色情的进攻下,更容易败下阵来。
加之年轻干部大多是官场的“宠儿”,是领导和前辈们所赏识的后起之秀,有些年轻官员还有很深的背景,因而监督在他们面前更脆弱,有些别人不敢过的“雷区”,他们却敢铤而走险。加之现在一些行贿者将年轻官员看作重点投资的“潜力股”,称兄道弟想法设法进行感情拉拢,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潭。所以官员腐败低龄化也就不足为奇。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完成改革开放的新事业,如何更好地贯彻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如何积极预防年轻官员成腐败案高危人群,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科学看待年轻化
倡导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年轻化,并不是唯年轻化。这与当年不唯文凭论是一样道理。年轻化应是建立在德才兼备基础上的,缺德少才或有才无德再年轻也不能培养更不能提拔。再则德才兼备也不是个别领导说了算,必须深入考察,多看实践,多听民意,这一点很重要。
现实培养、提拔年轻干部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裙带关系严重。老子大官儿小官,亲友任官好谋官成了官场潜规则。二是“一言堂”。各部门上报的年轻后备干部人选,往往都是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领导说了算,很少有征求群众意见后再上报的。这就难免在后备干部中不会出现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亲领导疏群众的小人。
倡导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年轻化,决不能一刀切。不能认为这个人再有本事可不符合年轻化的标准就不提拔重用。如这样做会打击一大批中壮年干部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年轻或是年长,在德才兼备的原则下,都能获得同等的升职机会。
建立有效的反腐预防机制
年轻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就现有的监督机制还不足以保证他们能廉洁自好,严厉查处可以起警示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让他们能健康成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因此,除了让年轻干部加强学习多上廉政课,增强自身免疫力,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以及发挥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外,还必须建立有效的反腐预警机制。在“亡羊”之前就“补牢”,在干部滑向泥沼之前就修好“防护栏”。
打个比方,这就如同停放的小汽车、摩托车,单上锁是不够的,有些车主都装上了预警器,谁动了邪念想接近它,预警铃就大作,阻止你作案。反腐预警亦同理。
预警来源于信息,没有信息就谈不上预警。因而首先应该建立预警信息收集网络,拓宽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取得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内部收集、外部采集的方法,来掌握年轻干部的预警信息。
内部收集主要通过员工监督、日常工作反馈以及效能考核等渠道和途径收集。外部采集主要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网站、群众来信来访和定期召开座谈会以及明查暗访等进行收集。特别要注意保护信息提供人,违者严加处理。
从预警信息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正确分析和判断违法乱纪行为的苗头和动向。超前预防,源头治理,把不良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值得一提的是反腐预警体制的负责人应隶属于上级纪委,以便更好地行使职能。(王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