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的代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29:29
(2007-03-28 18:38:41)转载
标签:古代年龄的代称
分类:古代常用代称集汇
古代年龄的代称
黄口:雏鸟的喙为黄色,因用以指雏鸟。杜甫《义鹘行》:“ 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后比喻幼儿。有时带怜爱语气,如汉乐府民歌《东门行》:“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有时带轻蔑语气,如唐代杨莱儿《答小子弟诗》:“黄口小儿口莫凭,逡巡看取第三名。”
孩提:又作“孩抱”,指两三岁的儿童,也泛指儿童。 元稹《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我昔孩提从我兄,我今衰白尔初成。”《列子·力命篇》:“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
垂髫(tiáo):古时童年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指童年、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髫龄”、“髫岁”、“髫年”均同意。
总角:总,聚拢束结。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借指童年。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陶渊明《荣木》诗序云:“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是说自己很小就听人说到道,但直到老了还一事无成。
始龀(chèn):《说文解字》:“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儿童七八岁时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以指七八岁小童。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始龀”指刚开始换牙,七八岁。《管子·小问》:“未龀不入军门。”“未龀”是还没有开始换牙,不到七八岁。《史记·周本纪》:“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龀”指已经换完了牙,过了七八岁。另外,童龀、龀年、龀岁、龀髫、龀龆等词,也都指童年。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kòu):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诗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季节未到盛夏,比人未到成年。后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志学:本义是专心求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借指男孩十五岁。
结发、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及笄(jī):笄,用簪子盘头发。《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亦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始笄、加笄、笄岁、笄年等,与“及笄同意。未笄,指女子未成年或未婚。逾笄,指女子超过十五岁,已成年。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南朝乐府民歌《碧玉歌》云:“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诗中的“碧玉”是晋宗室汝南王所宠幸的一个姬妾。后亦以“碧玉”代指女子十六岁。
弱冠:《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花信之年:有一句话叫做“二十四番花信风”,指的是人农历冬季的“小寒”、“大寒”,一直到春季的“清明”、“谷雨”,一共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轮流开三种花,从“小寒”的“梅花、山茶、水仙”开始,到“谷雨”的“牡丹、酴醾、楝花”为止,总共有二十四种花。把“开什么花”和“吹什么风”联系在一起,就有二十四种“花信风”了。“花信年华”就是指二十四岁。因为和花相关,这个词通常只适用于女性。
而立: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立,指在社会上立身。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有室,指结婚成家。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不惑:代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迷惑,不糊涂,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命:代指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艾、耆:《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后用“耆艾”、“耆老”等泛指老人。
耳顺:指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花甲、还历之年:指六十岁。古人以天干、地支的名号相配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用来记人的年龄,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经六十年一循环后,两年的天干地支完全相同,所以六十岁又被称为还历之年。
古稀:指七十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指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是说 臣子八十岁时,上朝可以拄着拐杖;九十岁时,天子如果要问什么事的话,就要亲自去臣子的家里。
耄耋(mào dié):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毛传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泛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上寿、中寿、下寿:九十为上寿,指八十岁以上为中寿,六十岁以上为下寿。
木寿、米寿:分别指八十岁和八十八岁。皆由拆字法而来。“木”可拆为“八、十”,“米”可拆为“八、十、八”。
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岁。
眉寿:耄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黄发、台背: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通“鲐”。台背,即“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冻梨:指老年。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称。略带不逊意。
期颐(jīyí):指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这是说,“期颐”的意思是,人到百岁,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一切要靠子孙赡养。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意思与郑玄大致相同,只不过认为“期”为一个完整的时期之意。
椿龄:喻长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成玄英疏:“大椿之木长于上古,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也。”唐吴筠《步虚词》其七:“绵绵庆不极,谁谓椿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