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苦难辉煌》的解读和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50:36
这是一部把党和军队的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描绘的著作;这是一幅用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画卷。作为众多高层领导争相阅读的一部优秀作品,作为中宣部、中组部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的重点图书,作为社会各界和当代青年读者群反响十分热烈的畅销读物,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创作的政治类长篇纪实《苦难辉煌》"叫好又叫座",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6月12日,国防大学召开"我与《苦难辉煌》"座谈会,来自军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各抒己见,不仅让人们获益良多,更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强大。
高端访谈
一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书
受访者:刘亚洲(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空军中将)
记者:不可否认,《苦难辉煌》一书,是近年来研究我党我军早期革命历史书籍中,内涵挖掘得比较深的一部著作。视野开阔、思路新颖,文笔生动、感情真挚,见解独特、分析透彻,史料丰富、引人入胜,受到军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国防大学领导专门作出指示,要以这本书为生动教材,在全校开展"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校政治部为每一名干部、学员、老干部购买了《苦难辉煌》一书,还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我军最高学府这么重视一本书的宣传和推广,好像很少见,为什么?
刘亚洲:一句话,我们就是想通过宣传这本书,扩大这本书的影响,进一步推动全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发展之风的形成。
记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也是一个错综复杂、变革深刻的特殊时期,研究这一阶段历史的文章和作品不少。为什么《苦难辉煌》这本书能别具一格,引起社会持续强烈的反响,拥有这么大的读者群?
刘亚洲:我觉得根本原因是,这是一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书;敢于立一家之言,不受陈旧观念的束缚,写出了新内涵、新境界。这本书许多见解是独特的、大胆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对这本书开始是有不同看法的,现在逐渐认同了。比如,讲到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当初实行"联共"政策时,对共产党也是有所防范,并随时准备"亦必弃之";比如,在对待革命领袖人物上,自觉站在历史的视角冷静分析、客观陈述,不迷信神化,说"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比如,在探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时,分析了汪精卫的五条理由、蒋介石的五条原因、毛泽东的五条原因等,还历史以全景式的展现和回望式的剖析,有思想深度,有历史纵深。这些进一步说明,解放思想出精品、转变观念开天地。不创新就意味着淘汰,不变革就意味着落后。早年陈寅恪先生说过:学术研究的精髓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国防大学是全军理论创新的基地,要肩负起为党中央、中央军委提供战略决策的重大使命,就必须认真贯彻胡主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重要指示,永不停歇地解放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大胆解除思想上的桎梏。金一南这本书的问鼎为全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供了"加油机"。我们学校要在理论创新上领解放思想之先,领转变观念之先,领敢讲真话之先,领包容并蓄之先。提倡百家争鸣,提倡敢于想象,提倡打破常规,创造容忍异见、力倡新见、奖励创见的氛围,在开创理论新风、开掘学术先河上走在全军前列。
记者:众所周知,金一南同志是战略专家,可他却因《苦难辉煌》一书在军史、党史研究上名声大噪,你对此有何评论?
刘亚洲:金一南是我校乃至全军全国知名的战略专家,在战略研究、人才培养上成绩突出,是我校少数几个具有大师资质的名师。作为研究战略的专家,为什么会在军史、党史研究上也很引人注目?我觉得最直接的因素,是他长期潜心治学、广积博闻的必然结果,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我常说,国防大学名师不少,但缺少大师。为什么?大师必须有大学问,有大境界,出大成果。王国维讲治学"三境界",我看不少人只进了第一境界,到第二境界的不多,到第三境界的几乎没有。进入第三境界,离大师就不远了。金一南同志为创作这部书,长期潜心研究、深度挖掘,先后阅读和分析了大量史料,写了200多万字笔记,最后形成52万余字的作品,到2009年1月出版,前后历时15年时间。这种坚韧的钻研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学术品格,需要在国防大学大力倡导。每一部好作品,都是作者长期积累、思考、沉淀的结果。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读了1500多种书,写了100多本笔记;恩格斯研究阅读范围也很广泛,甚至引起了马克思对他提出劝告;克劳塞维茨为创作《战争论》潜心研究了130多个战例。我们学校要多培养名师、出大师,必须在潜心治学上下苦功夫。要坚持素心治学,排除干扰,减少应酬,甘于寂寞,拒绝浮躁,心无旁骛做学问;坚持广闻博览,开阔视野,开阔胸襟,厚积薄发;坚持深度钻研,系统学习,长期跟踪,冷静分析,独辟蹊径。
记者: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研究《苦难辉煌》描述的这段历史有什么现实意义?研究这段历史是要揭示什么问题?
刘亚洲:《苦难辉煌》这本书描述的是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应该说,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金一南为什么单单选择这段历史,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我觉得从我党我军发展史看,这段历史确实惊心动魄,具有里程碑意义,值得大书特书,最能回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问题。但仅仅是这样吗?我觉得还不尽然。这本书看似讲历史,实则讲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现在,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经济规模、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差距还很大。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与精神层面的东西轰然而遇。当物质极大丰富后,我们的信念寄托、精神归宿在哪里?社会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伦理危机、丑恶现象?这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走向未来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梁启超讲过,过去中国失败,表面看是器物上有差距,再细看是制度上的差距,再往深里看是文化上的差距。金一南同志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创造性。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牛顿的问题意识的确很强,在他之前苹果从树上掉下多少年,唯有牛顿把它当作问题,这才有了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那么发达,后来落后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这些问题都引领了前进的方向。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提问题,给世界提问题。当前,在国家安全战略、军事理论创新、学校建设转型和高级军事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并通过我们的研究,给中央、军委提供决策咨询,给我们党和军队提供解决问题的良方。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作者自述
这本书是"非设计之作"
金一南(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所长):
我不是事先设计好、事先规划好要写这样一本书或者要产生多大影响。它还是"非最初之想"。最初的主题是写长征,后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于是想借这个题目把以前积累的很多感受写进去。
我们经常讲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必不可免。我们以前写这部分历史,过多地集中于我党的内部,比如把党史写成路线斗争史,写我们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或者把党史写成一部仅仅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历史。我觉得这些都不够全面。也有一些人讲,说是共产党的胜利是利用了很多机会,包括抗日战争等。后来我跟一些人争论这一问题,我说你要仔细看历史,历史给了国民党很多机会,却只给共产党很少的机会。共产党没有太多的机会,但是共产党人能够抓住这仅有的非常少的机会,最后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本书最初好像是写给自己的,回答自己内心的疑问: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中国军队的力量来自哪里?它没有任何资源,资源全部掌握在对手手中,但是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获得胜利,它的力量来自哪里?对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及国际共运史等大量资料的广泛接触以后,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地出现一个概念:先有真人,后有真理。那批人追求什么?就为了心中的主义,那种不变的信仰。
很多想法都是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写完之后,别人评论说人家写史是从"事"开始,你从"人"开始。这不是我的主观故意,是无意中形成的东西。我就想描写这批真人。当然这批真人不限于共产党的队伍,国民党里面也有一批真人,否则他们也不可能使北伐战争变得摧枯拉朽。
我们今天物质条件极大的充盈,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条件、这种信仰的力量,那对我们的力量来源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今天我们这个国家、对这个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经常讲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50年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绝对不仅仅是一堆物质指标。如果没有精神层面东西的支撑,那么我们这一堆物质指标,最后真的能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吗?当然,这些已经超出了本书探讨的范围,但却是本书写作的动意。
专家点评
具有文学元素的历史书
李书磊(中央党校副校长):
这本书首先是一部历史书,而且是具有文学元素的历史书,被网上评为"军事类小说",这可能是网上的一种理解。我认为首先是一部历史书,所有的叙述都是有史料、有根据的。我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有情境化的叙述。近现代以来,我们有时候写史,情境化有特别突出的特点。金教授这本书是放在历史的进程中来写的,文中出现的情境化,包括场景、细节,写整个历史进程中突然体会到的情境,梗概性的凸显这种场景。这种情境化特别能传神,有时候能显现历史真实的情境、气氛,包括鲜活的精神,这个让我印象很深刻。
书中的语言,包括整个书中的分段,词汇和语言确实很有才气,很有文采。实际上我觉得写作本身的能力高下,最后归结为语言的丰富性、语言的色彩。金教授书中的语言一下子显示了个人的才华,读起来一下子会被书中的语言所感染。
对历史戏剧性的敏感和揭示。近现代的中国历史特别的起伏跌宕,复杂性、反复性、曲折性都表现出来一种很强的戏剧性,包括人、事、历史情境的变化。金教授对历史戏剧性的揭示非常敏感,这种眼光和中国现代史本身的特质特别吻合。
这本书的作者有非常强烈的内心旋律,有一种诗的旋律。金教授本身对革命史有强烈的审美冲动,包括对历史过程中的英雄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本身有压抑,但是有压抑不住的强烈冲动,这是这本书特别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显示了作者本人有这样一种英雄情怀,这样才能对历史的审美元素有所共振。
讲红色历史可以"叫好又叫座"
刘泰(华艺出版社副社长):
全新的写作和全新的表达,打造了这样一部史诗一般的作品。第一,场面宏大。能够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有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以及包括共产党、国民党这样一个大的场面去描写,我们觉得是不多的,没有这种空间感,我想他的很多结论是得不出来的。第二,人物众多。包括像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包括其他阵营的,还包括共产国际李德,昭和军阀的一些人物,整本书的人物有300多个。这300多个人物,金教授有时只是寥寥几段甚至是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的整个发展历程、立场以及他在关键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勾勒得清清楚楚。第三,视角独特。作者不是从写大事入手,而是从小事入手,一点一点往下挖掘,从而展开一个宏大的事件,得出一个宏大的结论。第四,文笔生动。很多人读过这本书以后感觉,一颗充满年轻跳跃的心在写这样一个沉重的、厚重的事件,能够把这样睿智的思想和富有激情的文字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者不多。
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可见,一部主旋律的作品、一部讲红色历史的作品,它可以"叫好又叫座"。
从历史深度与战略高度俯视中国革命
张强(北京电视台副总编):
《苦难辉煌》一书是金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阅读该书时,我们被内容深深地吸引。他的研究既有独到的理论高度,又有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他从历史的深度与战略高度俯视中国革命的历程,独具慧眼、去伪存真,真实再现革命岁月中的人与事,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我们的《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已经开始了与金教授的合作,录制24期,以电视化的语言讲述中国革命的光荣岁月。《走向辉煌》系列讲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成功是金一南教授执著追求、几十年如一日学习和思考的结果。金教授认真严谨的态度使我们深受感染,他在讲述中国革命光荣历程的时候,用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具有震撼性和感染力,又不失机智和洞见。
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媒体平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首次将共和国创建的革命历史呈现给观众,为电视观众开启了一个近代思想变革的窗口;一个拥有军事战略高度的革命史讲座走出军营,面向更为庞大的全国电视观众,一部意义深远、不同凡响的军事著作借助电视化的包装手段,以视觉化的语言传播出去,大大提升了著作的影响力。
珍惜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
王鸿生(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捧读《苦难辉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走进了那样一段历史,真切地目睹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从作者对一百年来中国革命史全景式的展示和深入细致地剖析中,我们可以溯源而上,更深更真实地看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史命运的根脉和起点,以及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个拐点。顺着作者揭示出的历史规律,我们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联结起来看,就能更远更清晰地看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作者从那个时代的乱象中,思索提炼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在历史的每个转折点上,怎样转换成反映人民召唤的历史自觉,从而清楚地揭示出历史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共产党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新的复兴的执政党。
回望历史,着眼现实,从这段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追寻品读中,可以举一反三地得到许多现实的启示。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思想、精神、品格的教育提升,使崇高的信仰转化成内心的自觉,变成"真信"、"真学"、"真作为"的行动。让我们好好珍惜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这段历史。因为那里有我们党的、民族的、军队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以精神之苦难铸造思想之辉煌
毕京京(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
《苦难辉煌》写的不是小掌故、小轶闻的历史,而是战略思维视野下恢宏壮阔的历史,体现了战略思维通观全局的宏阔视野。作者把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解读,透视那个时代多维的社会历史联结,把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股力量的猛烈碰撞综合在一起,来分析理解中国革命。这种全景式的描写、俯瞰式的解析,"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达到了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又探究到了精细详尽的微妙境界,使读者登高望远,豁然开朗,发现中国革命运动及其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际上是20世纪以来全球大背景条件下的民族觉醒,是面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积极应对。《苦难辉煌》启示我们,要善于用宽广的世界眼光来分析中国发展变局,善于用系统的全局思维来运筹中国发展战略,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战略博弈中肩负起中华民族的历史担当。而只有为国为民者,才堪称"民族的脊梁",才可能不惜以精神之"苦难"铸造思想之"辉煌"。
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传下去
读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吸引、被感染、被震撼。随后由这本书带来一些思考:我们做主流媒体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责任和影响力?
第一个启示,要做一个勤奋的讲述者。因为我们的工作有意无意地在记录历史,所以必须有一种客观、冷静、科学、严谨的态度。作者15年磨一剑,做了大量史料搜集融化工作,在网络时代非常难得。这是一部宏大的著作,里面有相当多的细节,历史的细节,真实的细节,血与火的细节,生命的细节,都非常感动人。
第二个启示,要做一个深刻的思想者。一南同志是搞战略安全研究的,也是军事理论工作者。我觉得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描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巨历程。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但是他描述出来的跟别人的不一样。西方历史学家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没有经过深刻思考、没有独特思想的历史那是肤浅的历史。作者得出的历史逻辑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解放军才能打天下。只有我们党能够引领中华民族的未来。
第三个启示,要做一个虔诚的"布道"者。这是借用宗教的说法,也可以说做忠实的宣传者。这一点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来说都非常重要。这部著作贯穿了一种献身使命的激情、伟大的责任感。作者用真实、真理、真情的方式来作用于我们的读者。历史不仅是命运,更是财富,他让这种财富焕发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我们必须把我们党历史中那种最有价值的部分,最有感召力的部分,最能够凝聚我们党、凝聚我们国家、凝聚我们民族的强大精神元素、核心的价值观念传下去,感染教育我们的后人,使我们的事业永远不改变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