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56:57
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一)
《文泉杰散文:像他们一样生活》 文泉杰 郑国明
序:人生只在一念间
谈到人生,我们往往有很多话要说。古往今来,有不少前辈为人生作了诠释和注脚,可是临到自己头上,似乎仍有些迷惘。人生究竟是什么?人活一世有什么意义?怎么度过才算有意义的人生?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开始阅览古籍,遍观世事,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观念,作为自己的生活指针。生活观念决定人生的取向,也决定人生的价值是否有意义。
晋代的时候,有位隐士名叫陶潜,因不满社会现实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归隐田园。当他无奈地面对社会黑暗的时候,不得不放声疾呼,“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了现实生活而扭曲心志实在是不啊!不如归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器之易安”,田园生活能够还我本真,何乐而不为呢?隐士的生活一方面被人们视为无力抵抗现实而做出的逃避行为,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又为人们所追求。因为田园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宁静、安详,虽物质贫匮,却精神饱满,心灵得以滋润,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世事经历得多的人,机巧涉入太深的人,对田园生活尤其向往,那里是唯一的解脱之地,那里能找回自己!所谓“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恬淡宁静的隐居生活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
南北朝以降,隋唐相继,禅宗勃兴,禅师居士聚在青峰古刹的深处,传不言之教,布拈花之义,禅宗顿悟的思想遂成风尚。和僧人一起参禅悟道成了既有品位又不失文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卿相士大夫出入禅府,附庸风雅,蔚为壮观。有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去见佛印,见面就互相吐露彼此在心目中的印象,东坡问佛印:“佛印,我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呢?”佛印含笑说:“一尊佛。”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又问东坡:“贫僧在你心目中呢?”东坡说:“一坨屎。”佛印亦含笑。东坡以为取笑了和尚而暗自高兴。到了家里,东坡就对爱妾朝云提起此事,朝云却说:“先生丢丑了!佛印心中有佛,故看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佛陀的影子;而先生心中有屎,万物入得眼中自然是屎形状。”东坡大惭不已!这一千古佳话反映了禅家的玄奥。和尚是禅的载体,和尚的生活就是跳出红尘的滋扰,不被物质利益所牵引,而求得自身的宁静,宇宙间万事万物要懂得拾起,更要懂得放下。
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以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的精神,用如椽巨笔,为世人描绘了或千奇百怪,或崔嵬壮丽,或气势磅礴,或悲慨沉郁,或飘逸潇洒的人间万象。此外,还有学者的思虑,艺术家的激情,军事家的谋略……处于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身份含义。
本书综合归纳了处于不同位层的几种人的生活精髓,以期世人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独特之处借鉴过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指针,作为自己的人生向导。
人生百年转瞬即逝,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如何在如此匆急的人生轨道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表演得有声有色,如何在平凡的背景下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而盲目地生活永远都只会走进死胡同,没有目的的航行只能导致搁浅或撞礁的结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向“他们”一样生活,活得自我,活得自信,活得出色,活得精彩!苟能如此,就不枉费作者的一片心血了。
一、像诗人一样浪漫
你想做一个诗人吗?
你的回答或许充满犹豫。曾经我们都是诗人,而现在读诗的年代已经远去了。
如果我再问你,你希望像诗人一样浪漫吗?你的回答将毫无疑问。
我们并不都要做诗人,但我们都需要浪漫。
浪漫是湖中的涟漪,是和煦的风,是流星,是花朵,是两个人的牵手,是一个人的远行……
因为浪漫,我们的生活从此与众不同。
多情自古伤离别
唐代时候,泾县有个人叫汪伦,家道殷实,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公元755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中秋节后要到邻县宣城漫游,饮酒赋诗,豪兴勃发。他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李白到泾县来玩玩?这里山好水好酒也好,正适合这位大诗人的脾性。他当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宣城去。
李白在宣城遍访旧友新知,登上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建造的谢公楼,怀念他所钦佩的这位前辈诗人,日子倒也过得畅快。自从他受人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丢了翰林学士职位离开长安以后,十年来一直漫游江湖,感受到各地友人的热情温暖,跟宫廷中一些官僚的勾心斗角大不相同。
这天,他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邀请他到泾县游览,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再看后面署名是汪伦,却从来不相识。不过,这些年来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少了,他的态度向来是这样:“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何况这位汪伦的信写得既热情又爽快,很合李白的心意,他便决定应邀前往。
李白来到泾县西南的一个村子里,受到主人汪伦盛情接待,陪着他住在自己的别墅里。宴席上,当李白提起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时,汪伦哈哈大笑说:“这里有十里桃花潭,是一条清秀美丽的河流,还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名字就叫万家酒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一阵。有个陪客忙对他说:“先生,东道主家里酿的酒,在此地就很有名气,先生不是已经尝到这美酒了吗?”李白点头说:“这酒确实好!绝妙!”
汪伦邀集一些朋友,天天陪着李白观赏当地山水胜景,备了家养家种的荤素菜肴以及好酒招待李白。诗人在这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兴致极高,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有《题汪伦别业二章》等名篇。
过些日子,李白向汪伦告别,要到别处去。开船时,汪伦带着一些朋友赶来,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一边高声唱着当地民歌,热情地欢送客人。
李白看到这种情景,感动极了,当场口占七绝一首赠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汪伦对他的深厚友情,真挚自然,富有韵味。据说,汪伦的后代长期把这首诗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
多情自古伤离别,朋友之间总是不能常相厮守,离别才是人生的正题。俗语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面对离别,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洒脱,把深深的情谊牢记于心,即使海角天涯走遍,朋友永远都是朋友。
友情似水,淡而绵长。纯洁的友情,给予心灵无数的感动和安慰。即使长久的分离,天涯海角的相隔,也会感到对方深刻而清晰的存在。友情如泉,清冽酣醇,美得如同一坛千年陈酿,开盖就可闻到沁人心脾的酒香,令人心旌摇荡。
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涵盖了你我,涵盖了宇宙。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尽了友情,道尽了宽慰。友情似水,抽刀断水水更流。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首纳兰性德的词,让人深有感触。“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朋友相遇,自然慷慨高歌,载歌载舞,只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再加上英杰落寞,只有互相宽慰,这样的友情就像如水的月光那般皎洁。
朋友就是这样,在你落魄的时候会鼓励你,在你得意的时候会警醒你。要是有相同的经历,坎坷,落寞,孤寂,还会彼此产生共鸣,相互慰藉。有时会借一杯酒,或一根烟,或默默的注视。
朋友不需多,一知己足矣。知己是朋友中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怨无悔的付出,一种披肝沥胆的诚恳,一种不加掩饰的坦荡。友情可以是平淡的,却是真实的,是心底最深处情感的迸发。友情似水,淡却含蓄,天长地久。
胸襟豁达为人淡泊
唐代诗人刘禹锡,性格耿直,经常因为直言相谏而得罪权贵,但他从不在意。
永贞元年,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宦官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与改革派合作,也被先后贬至连州、朗州。十年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召他回到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后,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韩哗、陈谏四人,字面的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花回来,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的啊!
其实,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大官,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的谄媚之臣。
因为这首诗,权贵们大为恼火,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当时,播州是最边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亲,于是便改为连州刺史。
十四年以后,即唐文宗大和二年,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这年三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这时的景象已和十四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召回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层的含义。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但是坚持正义的“刘郎”却又回来了。可见争名逐利不过过眼云烟,胸襟豁达,为人要有几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后,做最后的胜利者。
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要不然,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
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擎。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平淡中充实自己。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很轻。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平常岁月,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们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潮涨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禅机,便会豁然开朗。
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二)
《文泉杰散文:像他们一样生活》 文泉杰 郑国明
二、像和尚一样达观
暮鼓晨钟,咸菜稀粥,屋前瓦后,木鱼声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这就是和尚。
和尚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一切都看得开,看得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是要我们去做和尚,而是希望我们像和尚一样拥有一颗豁达的心,对待一切我们要学会“放下”。
是的,要学会“放下”。我们不放弃努力,失败了也不绝望。
饮水思源,做人要懂得感恩
马祖道一禅师派侍者送给弟子百丈禅师三坛酱。百丈禅师收到三坛酱后,立刻鸣钟集众上堂,拿起拄杖子指着酱坛,对大众说道:“这是老师道让人送来的盐酱,你们如果能说出个什么来就不打破,否则就打破!”
学僧大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百丈禅师见大众不答,便用拄杖子把三坛酱缸都打破了。
侍者回到马祖禅师那里,马祖禅师问道:“你把酱送到了吗?”
侍者答道:“送到了。”
马祖禅师再问道:“百丈收到我的盐酱以后,有什么表示?说了些什么?”
侍者回答道:“百丈禅师收到盐酱后,就集合大众上堂,因没有人道得,就用拄杖子把酱缸都打破了。”
马祖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赞美道:“这小子不错!”
后来,马祖禅师带口信给百丈禅师,希望他将修行的近况不时地写信回来报告。
百丈禅师在回函上诚恳地报告说道:“老师!谢谢您的关心,自从将酱缸打破以后,三十年来,弟子从来不曾缺少过盐酱。”
马祖道一禅师非常满意,特别再写了八个字送给百丈禅师,这八个宇为“既不缺少,分些给人”。
后来马祖创了丛林,百丈就立了清规,从此禅林繁衍不绝。
既不缺少,分些给人,马祖道一的言外之意就是说,百丈禅师既然你已经知道感谢我的恩德,就不要对后世有所保留,要把我的禅心,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既不缺少,分些给人”的心境就是感恩的胸怀。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却自己何以生,何以乐,何以得福,饮水思源,才是做人的根本和正道。
基督的世界中人们要经常向上帝感恩,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并拯救人类于迷途当中。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要存在感恩的心。感恩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是谁帮助了你、关怀着你才要感恩。感恩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要对恩人感恩,无可厚非。但是不仅仅恩人才值得感恩。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着感恩的情结,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谊、恋人的爱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都需要我们用感恩的心态感知和对待。
人的一生纠缠着很多事情,爱情,亲情,友情,成功,得失,进退,荣辱……总有一些带给你苦痛,总有一些带给你欣喜,苦乐酸甜才是人生。惟有常常感恩,才能时时收获慰藉和幸福。
有一句话,大致是这个意思:父母思念儿女,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汩汩的从泉眼中流出,一年四季没有休止,而儿女对父母的思念,就像秋风扫落叶,嗖的一下,风歇叶落,戛然而止。读来让人好不愧疚。
父母恩,似海深。有了时间,不要忘记带着妻儿一起去看望父母。不用带什么贵重的礼物,父母这个年纪,还有什么特别的需求?他们能见到你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还有爱情,想一想就让人怦然心动,久久不已。记得当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双方羞涩含情,脉脉流盼,也忒温存。后来,彼此进入内心的世界,相约相誓,共度一生,无论风雨坎坷,还是贫病交加,都只同心同德,毫无后悔。自己曾经的爱情故事,从青丝凝结演绎到双鬓飞雪,忠贞可鉴,竟验证了诗经上那句古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感恩爱情,至爱难得。彼此能走到一起,就是一种缘份,要珍爱这个缘份,否则定会饮下悔疚的苦水。爱是一份使命,要相爱的人去把爱传承,发扬,使整个人间都能嗅到爱的味道。
感恩友情,友情跨越千山万水,把两颗思念的心系在一起,犹如一种心灵的碰撞,更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优美、温暖、情深,有说不出的曼妙。友情没有隔膜的时候,纵使有瞬间的误会,也会消弥于时间的过滤中。友情如河,脉脉的流入,脉脉的流出。流入的是倾听不尽的交心话,流出的是绵绵不绝的呵护和忠告。
亲情,爱情,友情,没有先后,一样的重要。人何以生,人何以不生,全在“亲、友、爱”上。人其实不过是一副空壳,有了这三者才丰富了血肉,变得饱满和充实起来。若没有,臭皮囊而已。
人生不要悔,也经不住悔。倘若你现在有悔,请及时挽回。等到了无以挽回的地步,泪也无用。
感恩吧,生命中的感动太多了,不必轰轰烈烈的,平凡中照样有许许多多感动的故事。感谢生命赐予了我们如许的感动,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和质感。年轮在不住地增长,岁月在一天一天逝去,惟感恩可以滋润生命。
平平安安就是福
慧光禅师四处云游,行大慈悲之道,普度众生。
一天,禅师正在大道上行走,看见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可现,游来游去毫无挂碍。禅师对身边的人说:“做人要像鱼儿一样,明心见性,从容自得,要是做什么事情都执著,不懂得提起放下的道理,人生便苦恼不堪。”徒弟们合十称是,若有所悟。这时天已将傍晚了,暮色苍茫,野鸦归巢。徒弟们都劝慧光禅师返回寺院,以免受傍晚清冷之苦,慧光禅师却摇头说到:“你等先回吧,不要以我为牵挂。别人若是问起你们我在何处,你们怎么回答?”徒弟们说:“不在那时,不在那处,四方云流,了然无痕。”慧光禅师很满意,摆手让徒弟们退下了。
暮色越来越浓,慧光禅师来到一家饭馆。禅师刚坐下,老板娘就迎上来,一看是个和尚,便双手合十,连忙吩咐小二将素斋素饭给禅师端上来。禅师称谢,埋头吃饭,可是边吃的时候,却听见老板娘愁苦的叹息声。慧光就问:“女施主,有何事解不开,不妨说与老衲听听。”老板娘道:“大师,我们这个小店小本经营,没有多少收入,我丈夫是个老实人,不会钻营取利,一天忙下来没有什么收获,心中十分的苦恼。这样下去,我们的生活实在没有什么起色,也没有什么劲头,哎……”
慧光禅师说:“一天之中,你的孩子可曾遭遇不幸?你的丈夫可曾有损身体?你的小店可曾遭遇强盗?”老板娘说:“没有。”
“这就对了,”慧光说,“小本经营却没有破产的风险,收入不多却可以供给己用,丈夫老实,自是没有三心二意,至于生活没有起色,全在于你的一个心境。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羡慕你这殷实的小康之家。施主,平平安安过一天即是福,没有什么比这还重要,难道你为了生活上的起色,愿意你的丈夫涉险吗?所求过多则痛苦丛生,切记!”老板娘豁然开朗,面露微笑。
人生若只有欢乐,便显得轻浮,没有沉淀。若只有愁苦,又显得沉郁,让人压抑。故此,人生需要些许的欢乐,也需要些许的愁苦,这样的苦乐相间,既有意义又有内涵,方为真切的一生,要是有不切实际的欲求,就会无比糟糕,痛苦非常。很多时候应该怀着“平安即是福”的心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必然和偶然。
现实生活中,行色匆匆往往是迷惘的表现,自己对自己所追逐的价值都不热切也少信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尽管终日的忙碌,无休止的营求,到头来并没有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时时感到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原因就在于心中丈量幸福的尺度有所不同。我就是我,我的幸福不是别人的,标准只在内心。学别人一样机械的追逐,幸福的标准就会脱离实际,衍生出许多的烦恼来。
平平安安的度过每一天就是福分。不要被镜花水月的念头所滋扰,不切实际的追求是痛苦的根源。淡茶粗粮虽比不上满汉全席,如果吃得顺口,心中有惬意,便胜过熊掌燕窝。一家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相守,愉愉快快的过活。
只自觉心安,东南西北都好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打水车
缘如风,随时来,随时散。缘分总是飘忽不定,你越是有强烈的要求,它就离你越远。强求只是一厢情愿,到头来方知一切不过是个玩笑。难怪苏子说,心安处即故乡,不一定生你养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乡,那只不过是个具体的物态定义,而抽象的故乡就是精神栖息的地方。
真正的随缘,不是这样的,而是平常胸怀,坦荡人生,得亦不欢,失亦不恼,悟得得失进退不过寻常人生小小插曲,终究会弃我们而去。我是谁,何须问。我不过沧海一粟,不过千山一石,尘埃般的微渺怎敢强求千仞崖顶的笑傲天下?与周围的人相比较,似乎我们还要进取,还要奋斗,还要竞争,但与宇宙相比较,我们算什么呢!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心中肯定老大失意。一次野游,途中遇雨,密雨如织,哗哗的落下来,片刻路上一片泥泞。苏子一行人等,浑身尽湿,如落汤之鸡。随行之人,怨声载道,大骂不已,心中颓然。而苏子却等闲视之,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感时伤神,大鸣不平,相反,诗兴陡起,吟词《定风波》一阕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的人一生,汲汲于名利,终究逃脱不了名缰利锁的羁绊。其实,有什么用呢?我只要一蓑烟雨就足矣了。你可以说我清高,但不可诬蔑我虚伪。人总要些名利的,但何必执着呢,人的痛苦全来自于执着。
苏子大雨浇头终得妙悟。事物往往这样,你怎样看待,便是什么样子。你的心境是乐观的,纵使是再大的困厄,也便无惧;相反,如果你的心境是悲观的,纵使是处于大欢喜中,还是能瞧出愁郁来。
其中,苏子在《赤壁赋》中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却。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三)
2008-10-17 16:19
活出你的个性
唐朝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奉唐玄宗诏令来到长安,被封为翰林待诏,成了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第二年春天,兴庆宫沉香亭畔的牡丹花逢时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摆起酒席,观赏名花。乐官李龟年拿起檀板刚要开腔歌唱,唐玄宗止住他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词章呢!”遂命小太监赶快把李白学士召进宫来,写作新歌词。
李龟年和小太监到处去找,好不容易在长安的一个酒家里找到李白,那时他正和一些诗友饮酒谈天,已经醉了。李白被扶到沉香亭,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尚未告终。待到舞曲终了,唐玄宗笑着把刚才的意思告诉李白,他便执笔思索起来。一会儿,三首《清平调词》写出来了。第一首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玄宗和杨贵妃读了都极口赞好,尤其是诗中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更加觉得高兴。他们继续读第二首: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最后一首,是正面写人又写花: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杨贵妃天生丽姿,经过李白这三首诗的赞扬,就变成国色天香更加艳丽了。这使她非常快乐,常常吟哦这三首诗。
可是有人却不快乐,近侍太监高力士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不久前李白起草一份重要文书时,曾经乘着酒兴命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心里一直对李白怀恨在心。现在,高力士见贵妃娘娘这么喜爱李白的诗,更加火冒三丈,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毒辣的主意来。
有一天,当杨贵妃又在吟诵《清平乐词》时,高力士阴险地说:“奴才本来以为娘娘读了这诗一定要恨死李白的,却没料到娘娘这样欢喜。娘娘上当了。”杨贵妃连忙追问:“为什么?”高力士便说:“李白第二首诗中把娘娘比作汉代轻贱的赵飞燕,这不是存心在讽刺、毁谤吗?”杨贵妃经高力士一挑拨,顿时气得满脸通红,怒火中烧。她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再加上高力士及某些权贵也用种种手段排挤他,所以唐玄宗最后用“赐金还山”的名义,把李白赶出了长安。
李白再次流浪江湖,写出了不少震烁古今的诗篇。他的自由无拘的神思,飘逸的实情,放荡不羁的性格,造就了一代诗仙的传奇和传说。
关于李白的死,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传说,就像是雾里看花一般的迷蒙和梦幻,完美和升华了一个诗仙的结局。流放的途中遭遇大赦而返,李白心中庆幸不已。是夜,李白驾舟载酒,顺江而下,一泻千里。在江心,李白见水中明月的倒影姿态婆娑,意蕴深长,不禁心旌荡漾,遂放歌逐舟,浪花激荡。他在船头举酒,一觞又一觞,酒香迎风殒散,醉倒万物。李白醉了,江水醉了,水中的月影也醉了。他多年的难酬壮志如今都被明月清风化解吹散,心中好不爽然。李白醉舞起来,长袖飘逸,宛若仙人,他俯身见江中月影皎洁明亮,心中大喜,举酒邀之,不得,又伸手欲揽,竟随青波而逝,一去不返。
李白的传说,瑰丽凄美,像一泓浪漫壮阔的心泉滋润着一个民族的心灵。我们每每沉醉于他的传说,在他的传奇色彩的记忆里寻找着自己骨子里曾有的影子。我们曾经都是诗人,和李白一样,只不过现在诗性萎缩了,灵魂的荒芜送给我们一个苍白污秽的心灵,血液里流淌的先辈的遗传和积淀,也难以骤合成激情点燃乏力颓废的四肢。
做人要学一学李白的风骨,学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学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学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学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学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学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道夜郎西”的深情,学他“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超迈,学他“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豁达,学他……
像李白一样,活出自我,活出个性,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热烈的去爱,直到地老天荒
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任岭南节度使。
他年轻时到长安考取进士,结果名落孙山,于是他就在当地找个旅舍刻苦读书,准备下一次再考。清明节这天,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崔护也趁此休息一下,独自一人信步踱到长安南郊,观赏春天的景色。这样东逛西游,时间久了,崔护感到口渴难受。正好前面有个村子,一家小小的庄院就在不远处。他走近看时,院内桃花茂盛,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崔护上前敲了好一会儿门,方才有个姑娘从屋里出来,在院门缝隙里偷偷看着他,细声细气地问:“谁呀?”崔护忙说:“我叫崔护,是到长安来应试的士人,今天独个儿出来踏青寻春,路走得多了,非常口渴,求姑娘给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话,回身从屋里拿一杯水出来放在石桌上,开了院门让崔护进内,又从屋里搬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着喝水。
然后,这姑娘退到一棵盛开的桃树旁,把身子微微斜靠着,脸上现出腼腆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魁梧英俊的崔护。崔护看到姑娘秀丽的容貌,在红彤彤的桃花映衬下,显得格外美艳,不觉产生了爱慕之情,便跟她攀谈起来。可她却一句话也不答,只是含着微笑,看了他好久。
崔护见天色将晚,就向姑娘道谢,告辞要回去。姑娘把崔护送到门口,脉脉含情几次想要开口,终于没有说,突然转身急匆匆进屋去了。崔护也频频回头张望,不胜依恋地离开了。以后,崔护心中老是忘不了这位姑娘,但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只好专心攻读,一次也没有再上她家小院去。
光阴如梭,第二年清明节又到了。崔护蓦然想起了姑娘。这是,长期潜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难以抑制了,崔护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寻到那里,只见小院门墙依旧,门上却扣着一把铜锁。崔护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门上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他写完了,后面又具上姓名,这才怅怅而归。几天后,崔护又去看望姑娘。他来到门前,听得屋里传出哭声,连忙敲门。有个老人出来,问道:“你就是题诗的崔护吗?你可把我女儿害死了!”
原来,姑娘在崔护走后,非常思念他,前几天与父亲走亲戚回家,看到门上的诗写得情真意切,心里更是难受,不禁生了病,突然昏死过去。崔护听了,赶紧进屋扶起姑娘的头喊道:“崔护在这里!崔护在这里!”昏过去的姑娘终于苏醒了,崔护悲喜交集。老人见女儿和崔护这样相爱,便让他们结成了夫妻。
崔护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一世要爱得热烈,直到地老天荒。爱情是人类唯一永恒的话题,氤氲爱情的诗篇里有多少让我们落泪的感动?我们追寻的时候,感受到了超越时空的爱恋。爱情才是让人铭刻肺腑的,才是让人难离难舍的,才是让人久久心动的。
岁月长河,淘尽了功业,掩尽了风流,惟有真爱难以磨蚀。人心目中的对于真爱的记忆,哪怕就那么一点点,便意味着天长地久。感恩爱情,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感动,人生因爱而充满深情。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基督的话语把爱的真谛阐释得淋漓尽致。在人类的各式各样的情感当中,爱情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复杂的。因为最复杂,物极必反,也就最单纯。爱是恒久的忍耐,但却眼里不揉沙子。爱情是极端自私的,但往往也因为爱才能做出惊人的牺牲。爱能扩展,由小小的恋人之爱拓展为人人互爱的博爱世界。
爱情能冲破生理生命的极限,把永恒的意义延伸到无限深邃的时空中,所以我们现在还深深感动于梁祝化蝶的爱恋。感恩吧,爱情是心中永不褪色的一道风景,头发会变得斑驳,肌体会变得衰老,眼睛会变得昏花,但爱情却永久的鲜活。每当徜徉于爱河之畔,掬一口爱情之水时,枯竭的心灵便得到滋润和丰盈,再一次年轻起来,感知生命的复苏。
功名利禄如浮云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早晨,润州西北的芙蓉楼上,来了两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昌龄,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渐。
昨夜的漫江寒雨现在渐渐停了,寒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两位朋友在这个属于古代吴国的地方,俯视楼下滚滚流去的长江,望望西北面的楚山,互相交谈着。王昌龄说:“辛兄,这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能见面啊。”原来,辛渐要从这里渡江北上,取道扬州到洛阳去,现在船已经停泊在岸边了。
辛渐说:“昌龄兄情深义长,你从江宁送我到润州,昨晚已在这里为我饯行,今天又来送我,叫我如何报答呢!这回我们谈得畅快,使我明白了这些年来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开胸怀,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受到当时某些人的批评指责,甚至进行无中生有的诽谤。为此,几年前他就被贬官岭南,然后又被任为江宁丞,终是屈居在下级官吏的行列中,对此王昌龄淡然处之。此刻,他感到惆怅的倒是辛渐走后,自己又少了一个知心朋友。辛渐知道,王昌龄在洛阳有不少亲友,他们也一定听到了外界不利于王昌龄的谤议。他便关心地问:“昌龄兄,我去洛阳,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那边的亲友吗?”
王昌龄昂起头,目光炯炯地说:“有!昨夜为你饯行,我做了一首诗。现在再做一首,一方面为你送行,一方面表表我的心迹。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好比是玉壶里一片冰凌那样的洁白,决不会被功名利禄的欲念和别人的谤议所左右的!”于是,他对着浩浩江水,朗声吟了题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被感人的佳句打动了,连连赞道:“好诗!好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这表明你始终坚持自己清白自守的节操,多么高尚,令我钦佩!这句诗,足可告慰你在洛阳的亲友了。我也很高兴,因为你的大作对我无疑是一件难得的珍宝哩!”两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别,辛渐登上了江边的船,扬帆而去。岸边的王昌龄,遥望远处矗立的楚山,觉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样孤零零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堪不破名利二字,就会受到终身的羁绊。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锁,束缚了人的本真,抑制了对于理想的追求。现代人生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诱惑始终存在,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让我们身心疲惫不堪。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气魄,一种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的气魄。
一片冰心在玉壶,追求自身的高洁,用淡泊的心怀看待世事,这是高超的做人和处事的哲学。自己内心纯洁,就不怕别人的恶意诋毁和诽谤;抱着淡泊的胸怀,名利如浮云一般,入不得耳目,扰不了心志。只有这样,人生才踏实、充实。
不拘于物,是古今许多人一生所求。功名利禄如浮云,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也不必为未来的不幸而忧愁。甩开名利的束缚和羁绊,做一个本色的自我,不为外物所拘,不以进退或喜或悲,待人接物豁然达观,不为俗世所滋扰。
烦恼和羁绊都是由于自己的不能舍弃或是看得太重而引起的。人生于世,君子圣贤雅士也好,小人俗人凡人也好,谁也不能无所谓的舍弃。俗人爱财,君子就不需要吗?圣贤若是没了一日三餐,也要去赚钱的。但不要执著,要懂得舍弃,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才是俗世的淡泊。
德国哲学家康德非常厌恶“沽名钓誉”,他幽默地说:“伟人只有在远处才发光,即使是王子或国王,也会在自己的仆人面前大失颜面。”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淡泊的心境,世界的角落才又多了几丝温暖,几分快乐;也许正是少了几分对名利的竞逐,世界的角落才又多几分自在,几般快慰。
独善自身,淡泊胸怀,人生便不存困扰,心神一片安泰。
酒逢知己醉,情是故人浓
沿长江一带的大小酒店,千百年来,总爱用“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店号,用布帘写好,挑在门前廊下,称“酒旗”。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这首诗深切地悼念了老朋友纪叟:纪叟在阴间,应该还是做你的老本行——酿造“老春”酒吧,可阴间没有李白,你卖酒给谁呢?
诗里的纪叟,据说以前在幽州老家时,老伴被老虎吃掉,幸亏李白正在狩猎,刺死二虎,救下了纪叟和他儿子。后来他在宣城开了家酒店,并四处寻找李白报恩。
李白是个爱酒如命的人,有酒才会有诗。那年冬天,李白常到采石矶边上鲁财主开的酒店去饮酒。鲁财主却经常在酒中掺水,李白气得要命。一天,他路过一家小酒店,便进去买酒,发现店主原来是纪叟。纪叟见了李白,高兴极了,忙用好酒来招待他。两人边饮边谈,畅谈旧事。李白酒足之后,诗兴勃发,眼望滚滚大江,青山红日,便提笔在门外的“联壁台”上写了一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从李白题了这首诗,过路人都要停下来看。知道是“仙人李白”所写时,便一传十,十传百,纷纷从远道而来看这首诗。纪叟总是自豪地说:“这是李白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来的好诗呀!”
从此以后,过路的人都到纪叟的“太白酒家”来饮酒赏诗,纪叟的酒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而鲁财主的酒店,却很少有人光顾了。于是他便特地带了两坛美酒,到江边找李白求诗。李白正要登上船去游历,见了鲁财主,便拱手说:“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呢!”说罢飘然登船而去。鲁财主只能灰溜溜回家,不久便关门大吉了。
一年后,纪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听说消息后,十分悲痛,亲自祭奠,泪洒长江,并写了上面那首新诗来悼念这位“酒中知己”。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许多东西,甚于爱情,都已因另一些东西而变了质,惟有那真挚的友情,犹如心底的一股泉水,汩汩流泻,源源不断,使我们的内心丰盈而润泽。所谓知交,可得心灵之默契。友情所传达的微笑中涵盖一种振作,一种坚强,是热情和友善,具有接纳和体贴,具有宽阔与豁达。
友情是永恒的,永恒得让人看不到它的凋零,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馨香,陪我们走过春夏秋冬。即使我们会烟消云散,变成和土一样的存在,但是我们的友情却如松柏,终年都是绿的,丝毫不改颜色。
就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去摔琴,琴断知音死,情义流千载。钟子期俞伯牙虽都已成一抔黄土,可他们的故事却还在流传,让后世之人仰慕。
铁骨铮铮,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左右为难: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看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的消息,便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面,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和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苦难经历如同在黑暗中行走,迷惘和失落的感觉时时地困扰着他,他只能求助于诗歌以疏解心中的忧愤。他的死,向混浊的尘世表明了绝世独立的清白,也剖开了一个诗人的磊落和赤诚的胸怀。
屈原在流放的途中,依然没有冷却自己的激情,他没有失去对国家的信心,也没有放弃对楚王幡然醒悟的希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苍白的呐喊,时代的强音。屈原怀瑾握瑜,浑身上下散发着椒淑的清香,宛若救苦救难的神人,在污浊的世上再次爆发了最后的反抗。
屈原的痛入骨髓哓谕了宿命的不可违抗。但他不甘心,不愿被宿命之神所摆弄,于是,他要用自己的死证明自己的高洁和不混同于俗世的清白。“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不得已的告白,无可奈何的喟叹。国家没人理解我,我又何必对故都恋恋不忘呢?还是舍弃吧,水底彭咸的居所才是我的归宿。终于,屈原怀沙自沉。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这是一个诗人的胸怀。自己的抱负虽然难以实现,但做人要傲骨铮铮,绝不流俗,绝不把自己的灵魂放逐在长满野草的荒野,而应是冰清玉洁的圣殿。宁肯忍受孤独寂寥,也不牺牲人格以换取他人的认同,这也是一种气概。
不牺牲自我,就是诗人的胸怀。这里的自我,不是肉身的,而是精神世界的,灵魂的。江流亘古不息,水底散发出来的隽永和悠长的韵律也似淙淙流水,万古不改,那里流淌着一个诗人的灵魂,一个诗人博大、惟美和仁爱的胸怀在汪洋恣肆。
历史不息,精神不灭,每一个时代的诗人,都引屈原做榜样,把沸腾和浓烈的诗歌传承,发扬光大。到了水深火热的境地,诗歌就是凝聚民族的动力。
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接一)
2008-10-17 16:23
坚守爱情,浪漫到老
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湖泊,一座小山依傍湖边,名叫孤山。孤山上立着一
座小亭,名叫六如亭。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之手,联
是这样的: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不是副普通的亭联,它包含了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而这种感叹最终
又是维系在一位红颜知己的身上,她就是长眠在六如亭下令苏东坡“暮雨倍思”
的爱妾王朝云。
王朝云,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她天生丽质,虽混迹烟尘
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
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王朝云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
目。舞罢,王朝云恰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
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
,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香,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后苏东坡对
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善解苏东坡的心意。一次,苏东坡退
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你们有谁知
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
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王朝云,她微笑道:“
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惟有朝
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宋哲宗时候,章惇为宰相,和他政见不同的大臣遭贬。苏东坡被贬往南蛮之地的
惠州,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
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因产后失调,终日与药为伍,不久便带着不
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34岁。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
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这就是开头那副楹联的
来源。
苏东坡和王朝云的爱情让人嘘唏不已,没有坚守,哪里能够收获最终的浪漫?浪
漫是建立在忠贞不渝的爱的基础上的,要是没有忠诚的根基,怎么能浪漫得起来
呢?爱情是一道坚守,无论狂风暴雨,无论崎岖坎坷。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拥有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人有诸种诸
样的追求,惟有对爱情的追求是永恒而深刻的,一个人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很多东
西,一个人可以为了爱情奉献自己的一切。
坚守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使相爱的两个人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坚守是一个需要
耐心和付出的过程,甚至要耗费青春年华,但也是无悔无怨的,如果有,绝不会
坚守到最后。人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诱惑,事业和爱情始终不能兼顾,离别之苦
使爱情饱受煎熬,要坚守就要解决这些困难。只有忠贞能挽救一切,要不然爱情
必将中途夭折,曾经的山盟海誓也会烟消云散,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坚守的规则是同甘苦共患难,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者寥寥无几。人
往往是可以一起享受,但面临困难的时候却不顾昔日的感情。荣辱与共,荣耀的
时候彼此分享,屈辱的时候彼此承担,风风雨雨人生路,有这样的人相伴,什么
样的艰难困苦不能战胜?只有经历过煎熬和痛苦的爱情才是热烈而永恒的。
爱情的力量永无穷溃。一切宿命中的厄运,如失败、落魄、挫折、衰老、灰心…
…都会得到爱情的滋润而修复受伤的心灵。爱情就像一盏明灯,在灰暗潮湿的人
生旅途中,让获得它的人接受指引,感知温暖。希望是爱情的附属品,动力是爱
情的衍生品,而充实和幸福则是爱情的最终奖品,这一切都得益于爱情的无私的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