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散文《劝学》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07:32:34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变得善良,因此他特别重视为学的作用。《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荀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且不同地域的人“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是“教使之然也” 。确实如此,一个人的能力虽说与遗传很有关系,但知识的积累以及素质的提高基本上都靠后天学习积累。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外物,提高能力,“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因而可以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湼,与之俱黑。”君子必须谨慎选择居住的地方,交游时注意选择朋友,做到“防邪僻而近中正”。
接下来,荀子又指出学习要坚持不懈、注意积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以及注意积累的道理。学习要做到“不舍”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本文的第二部分,荀子论述了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荀子认为“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而且学习要真知力行,才能持久,并一直学到老。这里的“经”是指《诗经》和《尚书》,礼则指《礼记》。荀子之所以特别重视礼,是因为他认为礼是“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紧接着,荀子又详细论述“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学习方式不同:君子为学注重心有所得,并用于实践,而小人为学只是道听途说,夸夸其谈。其次,二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君子为学是为己,而小人为学是为人,将它作为见面礼,取悦他人。
关于学习途径,荀子认为要与贤师益友多接触、多切磋。他认为,《礼》与《乐》仅有成法,而没有详细的解说;《诗》与《书》多记载以前的事,与当前实际不切;《春秋》微言大义,难以理解。所以要效仿贤师益友的行为并学习他们的言论,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养成尊贵的人格,获得全面的知识。而且,读书不能读死书,要学以致用,做到尊礼,不然只是学到一些读经训诂之学,不过是为书作注解,做个陋儒。因此要学礼,探求先主施政之源,以仁义为本,“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不然将劳而无功。学有所得之后,与他人交流时要注意,对待不合礼道的人,要“勿告、勿问、勿听、勿辩”,与人言道要“礼恭、辞顺、色从”,做到“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最后,荀子又强调为学的重要,要求学者努力窥学问之全貌,并且应力求把学到的东西贯彻实施。做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做一个有德操,有坚定意志,有应付本领的人,这才是真正成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成人”。
《劝学》在《荀子》一书中历来最为传诵,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另一方面也是写作上颇具特色。《荀子》作为一部子书,虽然正如萧统在《文选》中所说:“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但作者为了说服读者,语言朴实浑厚、详尽严谨,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对行文亦颇留意。
首先,本文浑厚朴茂,逻辑性强,善于运用比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用“假舆马”、“假舟楫” 两个比喻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至于“青出于蓝”、“驽马十驾”之喻,已经成为人们口头习用的成语了。
其次,作者善用对偶、排句。有时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连用几个譬喻,字句整齐,自然成对,读来颇具美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