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18:39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
陈竺部长在浙江省爱国卫生暨卫生强市强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08-01-23 08:29:38 信息来源:浙江卫生2007年第23-24期 访问次数: 1048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我很高兴应邀参加本次召开的爱国卫生暨卫生强市强县建设工作会议。刚才,吕祖善省长讲话很重要、很精彩,对浙江卫生工作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分析,对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卫生工作重点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理念,谈了许多很好的看法和意见,我深受启发。下面,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学习十七大精神,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
联合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的概念,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平均的人类发展水平的参考指数,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指标,一是预期寿命;二是教育指标,主要包括毛入学率和师资率;三是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联合国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千年发展目标》,它提出了8项最主要的内容,其中3项是卫生指标,即: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卫生状况,防治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还有3项与卫生密切相关,如: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以发展为目标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这深刻表明,卫生工作已处在世界发展议程中的中心位置。
我们再来看看,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科技在卫生和健康方面的情况。分析1995至2005年世界主要科技论文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到近100万篇论文里,生命科学占53.45%。在综合学科的学术刊物里,如《自然》和《科学》这两个高水平的著名学术刊物里,生命科学的论文占到56%;再细分一下,生命科学里半数以上是生物医学。可以说,生命科学已成为新世纪第一生产力的前沿和主流。而生物医学包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从基因组、生命系统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健康的促进、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等,成为科学的主流。
卫生工作任务是预防和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疾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世界卫生组织对2015年的预测中,人类的死亡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在慢性疾病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癌症,而后是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尼日利亚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传染性疾病还是引起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但是在发达国家如加拿大,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死亡的次要原因,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就是我们讲的“文明病”、“富贵病”。目前中国的疾病谱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疾病谱。以前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传染性疾病,现在更多的要强调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它的危害性和在卫生开支中所占比重大大超过了传染性疾病!
医学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末又开始进入新的境界,就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类社会很有意思,我想这与个体的认识水平有关。我们的眼睛首先是看外部事物的,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对我们外界自然现象观察的记录很早就开始了。现代科学一开始,首先认识我们周围的环境,但是对自身的认识,实际上是20世纪后半叶才开始。现在大家都认为,对生命的认识一定要从系统的观念出发。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不能用还原到简单的物理学、化学来理解他。复杂系统的特点是整个系统有他的强健度,不是系统里面每一个子成份功能的简单叠加。比如,我们的大脑大概是1公斤,由1012个细胞构成,但它不是每个神经元细胞功能的简单叠加。我们大脑发生的活动,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没有什么运动能够超过其复杂的程度。人的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实际上是科学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是我们认识疾病和战胜疾病需要达到的境界,所以有必要提出一个系统生物学的概念。作为一名医生,或者是一名公共卫生的专家,认识人类疾病的时候,首先是看到一个整体,然后进入疾病发生的某一个局部,再从这个局部深入到分子。但是他在看局部的时候,绝对离不开对人体整个系统的观察。实际上这种思想,在中医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这就是整体论。我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其它系统的理论——系统生物医学。系统生物医学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路径和系统生物学自下而上的路径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互补的机遇。这个互补的机遇,我认为就是中西医学重要的汇聚点。
我非常赞成这样一种认识:由于中医和西医是平等的两个体系,因此提“中西医汇聚”比“中西医结合”恰当。当我们国内还在争论中医地位的时候,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主流科学家对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形成了支持的行动。所以我觉得从学科支撑方面看,能不能由系统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的汇聚来支持我们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由于有了对生命系统的整体认识,即使只是站在一个开端,我们已经有可能在那里憧憬着新千年医学的一种模式;新千年医学的这种模式由于有了分子标志,由于有了疾病发病网络的概念,由于产生了很多新药物的靶点,所以有可能提出一个所谓“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和“参与性”为特点的循证医学。
我国有中西医学汇聚的独特资源,包括临床资源,如果我们通过电子健康档案把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建立起来,以全面体检作为一个本底数据,然后对健康和疾病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其中加上干预的手段,我们就有可能在世界上走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所以,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上要注重转换型研究,就是从实验桌到临床再到疾病防控的第一线。
前两天,我接待古巴的一位政府部长。他说卡斯特罗在领导革命的时候,就重视教育和卫生,把卫生事业看成一个战略性的投资。古巴之所以能在超级大国的制裁和封锁面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将近50年,靠的就是这个。从某种意义上说,卫生事业做得好,可以成为一个产业:一方面是医药产业、医疗仪器设备的产业、装置的产业,另一方面可以产生一个很大的服务业。在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到GDP的16%,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去年美国的GDP是11万亿美元,其国民每人医疗卫生支出将近6000美元。美国的服务业占GDP75%以上,其中医疗服务业占20%。在德国,第三产业占到70%左右,其中医疗服务业占15%。这里面就可以延伸出很多就业机会。现在我们提出要扩大内需,实际上健康需求就是一个重要的内需。
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虽然一段时间、一个局部上我们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上说成绩是主流。在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卫生政策和措施,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应对卫生事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我国进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卫生体制的阶段,这一历史进程至今尚未完成。在这个阶段,我国依然坚持人人享有健康的理念。具体表现在:一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后,我国先后于1983、1988和1991年对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政治承诺,并制定了实施规划。二是我国的1982年宪法,继续强调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和公民患病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三是199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将卫生工作方针调整为“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阐明了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继续坚持这一方向,并根据我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和农村卫生薄弱的实际,特别增加了要“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
200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工作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对深化卫生改革与发展、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把追求人人享有健康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规模、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医疗卫生队伍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从建国初期的几十万人,发展到现在的600万人(包括乡村医生),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是462万人;形成了一批医学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达1.4万人。但在体现科技创新为民上,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从建国以来第一例大面积烧伤的成功治愈、第一例断肢再植,到一些癌症(包括绒毛膜上皮癌、肝癌、白血病)治疗的重要进展、青蒿素的发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也包括近年来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国际贡献等,其中大部分工作还是由老一辈医学专家做出来的。我国计划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那时候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要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对我们卫生系统来说,要支持民族医药工业的自主创新,把医疗药械产业做上去。
医改,是大家目前最关心的事情。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精辟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现在国家医改方案已经过几轮研讨。医改方案不是一个封闭的东西,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献计献策,特别是大医院的同志们。我们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这座大厦,必须要有梁有柱。目前这座大厦设计有四根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个支柱——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医改总体方案目前还处在紧张工作阶段,这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伟大实践。
这两年,医院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升医疗的质量和安全,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改革重点和难点就在大医院。有人提出把大医院从现在的医疗卫生体系里拉出来,放到国资委下面保值增值。这种做法,一是把医院当企业来看待,不符合公益性原则;二是卫生体系本来是一个整体,需要大医院发挥支撑和辐射的作用,如果把这个系统拉出来,就割裂了整个体系。我注意到浙江省卫生厅向省级医院委派总会计师和财务科长,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分开”中“管办分开”的一种尝试雏形。这个雏形能不能再向前延伸一点,变成医院管理中心,以财务总监、出资人代表、行业专家组成委员会,帮助、监督医院的院长决定一些重大的事情。
我们对浙江下一步的改革给予很大的期望。目前国际上有几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理想的模式。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医疗卫生实行的是市场体制,除雇员所在公司的开支外,政府的医疗卫生开支也占政府预算的第一位,达到每年8000亿美元。美国人均医疗费将近6000美元,但无医保的人近4000多万,占总人口的14%—20%,保障的公平性很差。其好的方面是服务提供灵活,医疗技术水平高,政府在把老人儿童和穷人纳入保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英国是另外一种模式,全部由国家出资,它的初级保健系统完善,预防的力量比较强,覆盖全民,公平性高。但由于官僚主义、效益低下,最近开始在搞一些改革。德国是社会保险模式,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个人出小头。欧洲大陆都是这样一种模式。我最近去了瑞典,感觉瑞典的模式还是不错的。它实际上是把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结合在一起。对于下一步医改,卫生部只能在全国制定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各省(市、区)还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落实。
什么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我们讲的人人享有,并不是说所有的高级服务都人人享有。国际上把医疗卫生服务成分五层。第一层是环境健康需要,我认为这是基石,其基本上解决的是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第二层是基本保健需要。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慢性病的管理等。第三层是必须的医疗需要,常常指的是一些需要在医院里解决的疾病和大病。第四层是健康的增进,这不是必须的,比如说视力校正,这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五层是大家理想中的健康服务。现在最难的是界定第三层,即必须的医疗需要。什么是基本医疗?有人说基本的医疗卫生就是维持人的基本生活和生产能力所发生的医疗和公共卫生的行为,我认为还要加个限定,即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力和老百姓自身可以承受的。我国现在面对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因,所以必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重视预防。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标志着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要从全局来考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我们的使命,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最近我们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这与浙江的卫生强省、强市、强县建设不谋而合。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国家的行列。这在国务院批转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第三步,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评价卫生工作,我们要看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妇、产妇死亡率、重大传染病和主要慢性非传染疾病控制指标;同时,我们还要看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要把本底摸清楚。本底摸清楚以后,才能提出重点工作领域和目标,才能制定一系列行动计划。“健康中国2020”战略重点领域应是,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妇幼卫生,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是根据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要危害因素以及相关国际承诺来确定的。
“健康中国2020”战略将针对重点领域和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这些重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网点,以公共卫生机构和医学中心为骨干,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揭示我国人群疾病与健康决定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干预方案,既实现全民疾病防控的目标,又对我国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到巩固和提高作用。
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建立体制、财政、科技、人才、道德文化和国际合作六大支撑体系。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而体制是有效发挥科技和人才作用的枢纽,公共财政是杠杆和保证,道德文化是灵魂,国际合作是重要资源和保证。
关于体制支撑,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疾病模式转变需要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制。
关于财政支撑,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确保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有序高效运转。要特别强调公共财政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责任。
关于科技支撑,以防病治病为中心,实施“科技振卫”战略,建立四大科技体系,包括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现代生物医学“转换型”研究机制,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体系和科普宣传体系,公共卫生和医学服务信息体系和高新技术的评估、准入及监管体系。卫生事业是依靠科技的事业,一定要提高我国卫生科技尤其是转换性研究、临床科技能力,包括中央财政都要有专项的制度渠道。
关于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人才保障。构筑公立大医院和基层(农村、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建立卫生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和配置机制,完善卫生人才评价体系,着力优化人才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卫生人才队伍。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放到基层去,最重要的是通过政策引导,把人才放到农村去,放到基层去。
关于道德文化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基础重塑卫生系统职业道德。要实施以德兴卫战略,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要发扬抗击非典精神,继承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学伦理道德,要学习先进模范的精神,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