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改进舆论监督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25:47

编者按
今年2月11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省委、省政府举行的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就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向省会新闻界提出“要努力破解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的要求。
为了落实卢展工书记的指示,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6月8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召开了“破解舆论监督难”研讨会。来自全省新闻界、理论界、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党委、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就如何认识和理解舆论监督,破解舆论监督难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现将会议发言及部分书面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⑩8
舆论监督要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常法武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依托舆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报,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舆论监督也是纸质媒体的传统做法,尤其是有深度的舆论监督报道更是纸媒的强项和优势所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更加独特、显著。
担任总编辑以来,我主持策划过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在工作实践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让我对舆论监督难有不少的感触,也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反复思索,从中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想法:
搞好舆论监督,首先要着力解决敢于监督的问题。卢展工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实际上是正面报道”,因为它有利于党和政府发现不足、提升认识、改进工作,这是从大局上讲的;但是在某些地区和部门的某些人看来,监督批评他们的报道就是负面报道,对任何舆论监督都持排斥、抵触、不欢迎的态度。我始终认为,身为总编辑,看准了就要敢于表态、拍板、撑腰、担责。要有一种责任感,把正确的舆论监督看得和其他报道同样重要,同样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为记者撑腰不是来虚的,总编辑的腰杆不硬,就会把压力转嫁给记者,发稿时要顶住说情,影响大的稿子要突出处理;见报后遇到麻烦,不推卸责任,不责怪下级,据理、据法维护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党报权威。
搞好舆论监督,必须注意把握时机,把握好“度”,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力求实现最佳的社会效果。在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召开一些重要会议期间或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就要以肯定成绩、鼓舞干劲的报道为主;除此之外,都应该把舆论监督也作为常规报道。只要问题抓得准,报道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就要大胆触及矛盾、揭露问题,这样的舆论监督报道才有分量、有影响,效果才会好。把握好“度”,就是要做到对一些问题,不能捂,也不能炒。搞舆论监督,就是要监督那些党和政府明令禁止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假、丑、恶。对推动工作、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有促进作用的舆论监督就要大胆去做。比如党委、政府明确了的大政方针,下面某些地方顶住不干的时候,我们去监督,省委、省政府肯定认可。我们还要关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乱收费等,多监督肯定没问题。
搞好舆论监督,还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抓好追踪报道,做到有头有尾,一抓到底,件件有结果,要让被监督对象做出明确答复,直至问题解决,决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提高舆论监督报道的水平,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群工部的力量,选调素质高、有能力的骨干记者充实到舆论监督报道的一线。另外,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舆论监督,发挥党报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更是无可替代,今后要继续强化评论功能,优化评论员结构,使之能够在破解舆论监督难中发挥独特作用。⑩1
主流媒体要掌握舆论监督主动权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张光辉
搞好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责任,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主流媒体作为舆论阵地的龙头,无论是在正面宣传还是在舆论监督方面,其特殊的地位非其他媒体所能代替。但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其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挑战,舆论监督弱化。而互联网等新媒体越来越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当前主流媒体遇到的新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这不仅关系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也关系到如何克服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自发、盲目、走偏、炒作等消极因素,提高整个舆论监督水平和质量。
主流媒体要牢牢掌握舆论监督的主动权,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要克服:“舆论监督违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开展舆论监督影响社会稳定,是添乱、抹黑、干扰正常工作”、“影响政府形象、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等观念。如果我们不纠正这些糊涂认识,主流媒体就难以正常地开展舆论监督。
二、主流媒体要勇于和善于开展舆论监督。主流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其开展舆论监督不同于其他媒体一般性的批评报道,它更易使被监督的内容为党委政府和群众所重视,也更易使被监督的对象对问题警醒和改正。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诉求容易集中爆发,主流媒体更要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有优势,为各种矛盾诉求提供一个畅通的疏导渠道。要敢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敢于触及热点、难点等问题,敢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要从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从促进工作,解决问题的角度,注意方式、方法,适时、适度、适量、客观、辩证、理性地开展舆论监督。
三、要有组织的监督,依法、科学监督。舆论监督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有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互为补充,增强威力。因此,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法律的框架内有效进行。
四、要加强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合作。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与网民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其在舆论监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主流媒体可凭借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网络挖掘素材,提高舆论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比如在网络媒体抢先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可以在调查性报道和言论方面体现权威媒体的高度和深度,从而找到舆论监督“引领者”的途径。⑩8
把握好“度” 提高监督水平
□新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邢亚平
当前,在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着“新闻媒体监督难、基层部门工作难、宣传部门协调难”的“三难”现象。“新闻媒体监督难”具体表现为,一是选题难,为媒体如何准确把握舆论监督增加了难度。二是采访难,对待舆论监督普遍存在“躲、拒、瞒、缠”现象;三是报道难,被监督对象采取各种办法对监督报道进行封堵;四是维护公信力难,有些新闻事件本身情况复杂,报道不慎就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基层部门工作难”主要表现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存在认识偏差,不善于利用舆论监督推动工作。另外,党委宣传部门在舆论监督中也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针对以上情况,近年来,我们把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与媒体沟通联谊机制、强化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完善新闻策划通气会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九项机制,正确引导舆论,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此,我对舆论监督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提升认识高度。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热情支持舆论监督。各级各类媒体也应正确有效地履行舆论监督的责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观念,把舆论监督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二是把握选题准确度。面对繁杂的新闻事件线索,媒体要认真把握,确保客观、公正、准确。选题的原则是:站稳立场,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公正选题;吃透政策,熟知党政方针、法律法规;领会精神,围绕重点工作和重大决策研究选题;关乎民生,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分析研判,评估结果,对报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三是掌控报道适度。舆论监督应掌握时机、节奏和尺度。要讲求整体真实,而不是局部真实;要言及全面、兼顾各方,不偏听偏信;要言语妥帖、收放有度;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不横加指责;媒体和地方党委政府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为促进问题解决而共同努力。⑩8
加强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华社河南分社  王云河
“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和“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是一种“正本清源”的提法。无论从新闻媒体的属性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开展舆论监督都是新闻媒体的一种天然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是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构成的。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
在这个监督体系中,任何一种监督形式、任何一个监督机构,都没有“包打天下”的本领,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选择各自的监督重点。舆论监督同样应该遵循监督规律,确定自己的监督重点,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上选择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就是突出重点,这样组织舆论监督报道,容易做到“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新闻工作者满意”。
“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对于舆论监督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和规范地运用舆论监督这种监督形式。
要想使舆论监督收到很好的效果,还要借助“硬监督”的力量。在我们的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等属于“硬监督”,其显著特点是对违法、违规、违纪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都分别拥有“依法处理”、“依规处理”、“依纪处理”的权力。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评判”。尽管这也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社会控制力量,有助于阻止和抑制不正确、不道德言论和行为的蔓延,但由于舆论监督除了“曝光”之外并不拥有“依法处理”、“依规处理”、“依纪处理”的权力,只能被称为“非权力性监督”。为了防止“舆论监督失效”现象发生,新闻单位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使舆论监督得到“硬监督”的合理支持与帮助,讲究策略,有理有节地推进。同时,这也需要被监督对象和单位正确对待监督,把监督看作是促进工作的动力,否则,舆论监督报道是很难正常开展,收到实效的。⑩3
增强监督功效 搞好舆论监督
□省纪委办公厅 徐基良
舆论监督作为我们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主要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在日益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也面临监督难的困境。
舆论监督难,首先难在认识,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既是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又是舆论监督的对象,能否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积极解决舆论监督所反映的问题,是决定舆论监督能否真正健康、有效开展的前提。
其次,舆论监督难,难在面临的新形势。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真正的“多媒体”时代,当前,“网友曝光、媒体跟进、政府查处”已成为常见的监督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却使传统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处于滞后、被动的尴尬境地。
舆论监督难的第三点,难在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不是有好的出发点,是不是能够帮助推动和改进工作,既反映舆论监督的质量水平,也是制约舆论监督的难点。
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手段之一,舆论监督本身无所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分,各级党委、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检验,承受一定的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作为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监督。
就舆论监督而言,一是报道选题要深思熟虑,要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慎重选题。二是采访工作要深入细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仅是对读者、对党委政府负责的体现,更是维护舆论监督权威的必然要求。三是报道要客观、公正、准确,要把握报道的切入点,客观反映事实真相,在适度反映问题的同时,要重视反映群众的意愿、有关部门的说法,更要重视反映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做法。四是后续报道要及时跟进。舆论监督重在促进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能一报了之。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对舆论监督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回应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及时组织开展后续报道,做到有始有终,促进社会和谐。⑩3
舆论监督需要改进和加强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李建伟
就部分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来看,舆论监督报道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虽然报道的内容取向存在一些差别,但民生话题是这些报纸监督报道不变的主体;第二,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及群众反映的社会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与政府相关部门紧密联系的问题是监督报道的一大重点;第三,重在披露政府及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内某些个人或集团的不法行为和腐化丑闻的报道也占据了一部分比例。
另外,舆论监督非常关注教育方面问题。我省是教育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竞争的加剧,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教育问题涉及整个社会,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但就舆论监督的整体状况而言,大概还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1.舆论监督的领域较为狭窄。作为省委机关报,应该是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河南日报》在舆论监督的同时,过重地注重正面宣传,而对某些政府机关或党政干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揭露不够充分。
2. 民生问题关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百姓利益无小事,舆论监督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领域。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河南日报》对于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舆论监督关注不够,所占比例较小。舆论监督应该更多地向民生领域深入。
3.地市级党报普遍处于“难监督,监督难”的窘境,主要体现为: 对服务业、公共事业和生态环保方面舆论监督报道较少。服务业、公共事业是老百姓特别关心的行业,牵涉到千家万户。而生态环保问题是政府应该长期密切关注的,也关系到千百万市民的切身利益。在这三个领域作为党委机关报应该更多地给予关注。
4.“三农”问题舆论监督报道较少。
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媒体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破解舆论监督难这个问题,营造一个激浊扬清的舆论氛围,为中原的崛起、河南人民的福祉创造一个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媒体工作者满意的舆论环境。⑩3
舆论监督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新闻爱好者》主编 孔祥科
卢展工书记6月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舆论监督的重点应当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是否民主、科学,以及各级干部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党中央的重大政策是否有力、到位。它和宣传地方政府的工作部署、社会发展、建设成就不同,这就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使“舆论监督”成为我们今天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破解舆论监督难的问题,必须在理论上使大多数干部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如卢展工书记不止一次讲到什么是负面报道的问题,就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说,舆论监督只要出发点是正确的都应该叫正面报道。我们自己揭露自己的问题并不损害我们的形象;有了问题,自己不去揭露,让别人去揭露,这就损害形象了。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在批评报道问题上,对我们过去的某些认识又一次“拨乱反正”。这些年来,把揭露问题的报道简单地视作负面报道,只是某些官员的认识,老百姓不一定这么看。
此外,卢展工书记关于地方媒体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央媒体报道中央领导人那样来报道地方领导人的观点,对我们来说,也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特别是有些理论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乱搬乱套。比如,我们不能把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说成是“党委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更不能简单地把地方媒体说成是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的“耳目喉舌”。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不能随意“变通”。这个理论观点的澄清,对于我们搞好舆论监督也有重要意义。⑩8
尴尬中的困惑与坚守
□郑州日报社总经理、副总编辑  李洪太
按一般人的理解,我国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公众舆论的监督。我党的舆论监督几乎是与党的媒体(早期主要是报纸)的发展相伴而生的,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2年2月,《郑州日报》刊登市公安局治安科司永才等19人的联名来信,指名道姓批评当时的市委书记——《赵武成同志的汽车肇事却采取不闻不问的官僚主义态度》并要求赵书记公开检讨。而赵武成同志也致函《郑州日报》,对自己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缺乏群众观念”进行自我检讨,并对批评的同志表示感谢……类似这样的公开批评、舆论监督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1997年10月,初创仅两年时间的《大河报》对张金柱事件的报道更是应该载入中国的舆论监督史册。
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回顾我们自己、环顾左邻右舍时,不难发现相当多的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维护形象是破解“舆论监督难”的难点。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发生某些不良事件有可能被舆论监督时,那边采访的记者还没回到编辑部,这边说情、求情的人就已经赶到;那边记者的稿件还没有写完,这边的电话就已经打到了上级领导那里。归结起来目的就是三个字——不要发!理由更是冠冕堂皇——“维护形象”!
面对舆论监督,一味地拒绝、应付决不是上策。当一些突发事件来临时,不敢积极主动地应对而是消极地应付拖延,其结果只能让社会公众对当事人或政府丧失信任、丧失信心,造成更不好的后果。
在当今信息通讯日益发达的时代,要想杜绝一些负面事件发生是不可能的,要想阻止这些事件的传播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当事件发生后,积极应对,正确处理。没有大道消息,小道消息就四处流行;主流媒体失语,街头传闻、网络跟帖便风起云涌。事实证明,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负面事件,堵不如疏。负面事件不一定就是“负面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负面新闻”,不一定就是负面效果,反而有利于推动工作,这同样也是正面报道。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