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39:46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少阴经之原穴。
【功用】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主治病症】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 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 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2.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配伍】
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文献摘要】
《甲乙经》: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大成》: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
《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研究进展】
喉痹 以太溪为主,治疗阴虚咽喉肿痛,效果良好。
肾绞痛 据报道刺双侧太溪,以患者有发麻发胀感向足跟部放射为度,治疗23例,经针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对肾功能影响 据报道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增高,尿蛋白减少,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这种效应维持约2~3小时,个别可达数日,浮肿亦减轻,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本文来源于 响石潭http://www.chinadocto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