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筑之——市井民居竹筒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11:43
老广州建筑之——
市 井 民 居 竹 筒 屋

(参考照片)
【竹筒屋简介】
竹筒屋,顾名思义,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称竹筒屋。竹筒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他还有一种叫法,那就是“商铺屋”。
广州的竹筒屋产生于19世纪。当时广州工商业进人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内地皮开始紧张,地价上升,在这种形势下,竹筒屋这种商住屋建筑形式应运而生、成为近代广州传统住宅形式之一,普通市民和部分富裕人家都成为其居住者。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广州工商业的发展,竹筒屋或称商铺屋亦随之迅速发展。那时广州几乎所有商业比较集中的街道都大量建筑这种屋式。
【建筑格局】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O多米。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
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卧房和厨房、厕所。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联系,竹筒屋与竹筒屋之间形成非常狭窄的街巷。
门口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吊扇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竹筒屋很少朝外开窗,完全形成封闭式。
楼上临街一面设有内阳台,阳台用木质或有图案的彩瓷筒作护栏,多为半月形。阳台既可采光通几,晾晒衣物,又可作消闲休息,观望街景,是竹筒屋惟—一处关闭底楼大门后通向外界的“空中楼阁”。
最顶的楼面的图案,有各种不同的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设计。

(从竹筒屋发展来的骑楼外立面)
【岭南特点】
广州的竹筒屋具有低层、高密度、节约用地、邻里关系密切、适于南方气候的特色,是广州一个时代的民居建筑。
在19世纪后期,广州的竹筒屋仍然保持着岭南传统特色。也就是说面窄而进深大,进深常达12米以上,由于纵向狭长的外墙及天井两侧外墙不受太阳暴晒,防热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屋内形成的通道的墙面温度低,起到冷辐射的作用,形成一条所谓“冷巷”,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另一方面,侧墙不开窗起到隔热和遮阳的作用,冬暖夏凉。
通风、采光、排水及交通主要靠天井和巷道来解决,进深的加长则天井相应增多。
有的首层高达四五米,外观看似为一层,其实常设夹层和增设楼梯;墙基以麻石砌筑,墙身用青砖,山墙承重,木构架,瓦顶。
室内地面铺设大阶砖,广州人说的阶砖是一种质地较疏的大方砖,吸水能力相当强,一杯水倒在上面嗖地就只剩一个水印子,很快水印子都没了,用来防潮正好;天井多铺石板,屋顶采用双层隔热顶,家人洗澡多在厨房、厕所或天井解决。
在炎热潮湿的广州,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都有明显的适应能力。缺点在于底层较潮湿,屋内光线不足。
那时亦出现前部为单层,中、后部为二层的竹筒屋。
民国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广州的竹筒屋也发生了变化。层数增加,出现二三层,甚至四层的建筑,楼层和门楣的梁和过梁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水泥制造,以混凝土代替砖木结构,上设小阳台,并采用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屋顶改为平顶。人称这种竹简屋为“洋楼”。

(古老残破的老“洋楼”)
【分布区域】
除广州以外,竹筒屋还分布于省内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以及汕头、湛江等地。原属广东省的海南岛海口市也有许多这类屋式。越南河内及东南亚一些城市也有竹筒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建工作的进步,许多竹筒屋也逐渐被拆除,改建成现代化的商住大厦。
目前荔湾区西关一带仍保留一些竹筒屋,以惠吉西路、盐运西和将军东、西街段最为集中和典型。
【参考资料】
中华商务网:
中国广州网: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691/node_609/2005-06/111984075554711.shtml
中国知网:http://dlib.cnki.net/kns50/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00743.htm
http://www.chinaccm.com/16/1601/160101/news/20010628/09565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