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情况汇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05:44
备课组长  孙卉
要用好学案,首先必须要对学案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认为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当前两大背景要求的:一是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这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执行新课标的突破口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二是我校积极倡导生本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这种生本教育的模式就是从学生“学”的层面出发,去研究他们学习的模式,先学后教,教以学重。
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生源一般,学生的基本素质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动力不强,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不尽人意。残酷的现状,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而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能比较好地放大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学生的学习品质,尽可能地提高学习成效。
综上,我们认为学案教学不仅是时代呼唤的产物,也是最适合我校学情教情的教学模式。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们是怎样设计学案的。
教学中的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在"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近期使用的两份学案,我们设计的想法是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体现较为系统、完整的学习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渗透必要的学法指导;呈现层次性,以利学生达到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以现象、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学案,不编制成单纯的题案。
在做《六一居士传》学案前,我们五位老师一起分析了本文的特点及学情:学生已经学过了欧阳修的三篇文章,对作者已经非常了解;本文难易适中,学生根据注释可以读懂全文;文章内容涉及欧阳修名号的来历,学生能产生阅读兴趣;文章隐藏的主旨表现了欧阳修的快乐观,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困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看懂全文;一般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可以理解文章并归纳主题;学优生在老师引导下可以扩展阅读其他散文大家的文章来探索古代文人不同的快乐观、人生观;全班同学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课外阅读《欧阳修评传》来对欧阳修其人其文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来完成研究性学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两位老师进行资料搜集;两位老师进行试讲演练,梳理顺序,查找漏洞;八个科代表提出预习中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及建议;一名教师定稿排版,于是,形成了一篇学案。本课学案对文章的处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注重对问题梯度的把握,又注重夯实文中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得的是做到了把学生引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复习课的学案我们同样是群策群力,而且考虑兼顾的内容更多。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之比喻比拟》一课学案为例。首先我们一起研究了考纲中对本知识点的要求及考查方式,在历年各地高考题中精选了典型的带有比喻比拟考点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课前热身,通过考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来增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重视。其次,让学生自己查阅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完成学案中比喻、比拟的种类及作用。针对本课的难点——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我们精心查找整理资料,在学案中详细解说,并附上例句来让学生辨清差异,使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活动,找出广告中和流行歌曲中的比喻和比拟,看谁找的最多最好。对学优生我们还追加了一个活动,就是仿写同学找出的好句子。这课学案的成功之处在于:①紧贴高考命题要求及形式②学生在课前做了适量的习题及查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及独立学习的能力③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自己教自己,自己归纳总结,自己拓展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本教学④实行梯度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信,都能有收获,都能树立更高的目标。但为了完成这课学案,我们五位老师却像着了魔似的,下了班就回家上网看广告,找歌词,查高考试题,只为了能加满自己的一桶水,以使学生能得到他的那一碗水。
总之,每一份学案都凝聚了我们教师的心血,都是群策群力下智慧的结晶,只有不断地进行摸索、探究、论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本教学!
教必有法,学无定法。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的喜悦,中学生更是如此。通过学案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认知水平提高了,分析、概括、综合能力提高了,这充分体现了我校探索实施“以生为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