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中医讲堂》第九讲 宗旨 - 清阳客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23:50
《龙图中医讲堂》第九讲 宗旨
发布: 2010-2-22 12:26 | 作者: 吴见非 | 来源: 《龙图论医》 | 查看: 81次
对病情的诊察首当其冲。人不能悬其病,有病就会表现出迹象来,从这些病标的迹象中看到病机、病本、病因,是需要大明的。这种大明不仅是知几、见微知著,而且是有纲领的。这个纲领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学医,有望诊、脉诊、舌苔、脏腑辩证、经脉辩证、营卫气血辩证、三焦辩证、八纲辩证等等,各执一端,杂然混淆,昏昏然。尤其是后世所说,僭越纲常,例如说几个脏病,分立肾阴肾阳等名。到了现在,各种懵人的脉学、针灸用药术派、针刀、刮痧、手诊之类都出来了,欺世盗名,医道为之裂坏。“大制不割”,这些小术小言即使有些文章,也是不足道的。我们需要知道中医诊治的纲领,以为明法。在黄帝时期一定有大明贯通的法则,至今暗而不彰,这得冀望未来的大医了。
对人体而言,有下图:
五脏(根)         六腑(干)       十二经脉(枝)       形骸(叶)
脏腑在内,经脉形骸在外,脏为阴为根本,腑为阳为天干,经脉为阴为地支,形骸为阳为叶,就像一棵树一样。在这里面流淌着营卫气血,营注五脏,卫注形骸,气注六腑,血注经脉。病在根本,则干支叶皆受影响;病在干,枝叶受影响;病在枝,叶受影响。邪从叶而入枝,从枝而入干,甚则入根。因此,病有在五脏的,有在六腑的,有在经脉的,有在形骸的。所谓病在,即为邪气所客之处。
五脏有病而实或五脏虚,则会因为五脏的生克关系而有乘侮胜复之变,有病传之势。论五脏只言一脏之病或虚,或者言一脏之病兼相克之脏虚,也就是实虚并见。五脏有病,除了有五行的病传之势,还会出于阴阳配合的六腑,例如肺受邪则大肠当燥。五脏虚,会影响阴阳配合的六腑,造成脏腑阴阳失调,例如脾土至阴虚则见胃燥。五脏变,则三阴三阳经脉之象必变,以五行河图为德,先天八卦图阴阳为道,是失德必违道也。三阴三阳经脉之象变,五脏不一定变,是德以持之。若阴阳之象过变失治,则德不得不改,是害道必败德也。五行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联,《内经》有说,如“二阴二阳,病在肺”、“二阳之病发心脾”等,后世医家无有说明者。若能通明于此,则医理贯通。目前只有脏腑辩证、经脉辩证,以五行河图、阴阳先天八卦图而分应之。我认为沟通五行阴阳的是洛书后天八卦图,应天八纪,在人为神运,取法阴阳之道、和调五行之德,如果纲纪失治就会失德背道。阴阳和五行的交关变化正是通过洛书实现的。阴阳之气、五行之精,同归于八纪之神御。
我们先看看阴阳辩证的纲领,如何知道病在何经以及施治法则。病邪并于何经,意味着经气之盛,就会显示出相应的阴阳之象。如先天八卦图,一阳为震兼离,代表阳少而阴衰;二阳为兑、离,代表阳盛;三阳为乾,代表阳壮;一阴为巽兼坎,代表阴微而阳衰;二阴为坎,代表阴壮;三阴为艮、坤,代表阴盛。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阳实生外热,这是最基本的阴阳情势判断。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之间有相互关系,张仲景因之演绎出八纲辩证。后人独立出阴证、阳证、虚证、实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八个证候,已经与阴虚内热之类意义不一样了,也不见得是张仲景之意。张景岳并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此指导论治,但是感觉并没有一目了然的法度。后人的总结就更乱了,例如阳明病说为里实热,这个里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对八证加以重新定义,并且阐明纲领。
如下图:
乾(表)
兑(实)                 巽(阴)
离(热)                                     坎(寒)
震(阳)                 艮(虚)
坤(里)
为何兑艮当实证虚证?因为兑为阳盛斥阴之卦象,阴气不足以柔濡于阳,为燥;艮为阴盛阻阳之卦象,阳气不足以运化于阴,为湿。天包乎地,表里之象。为何巽震当阴证阳证?这里的阴证指阴象显现,阳气败亡,阳证指阳象显现,阴气衰败。巽卦为阴不宁处之象,阳失守阴而阴逆,故为阴证;震卦为阳潜于内之象,阴不主阳而阳屯,故为阳证。从上图可以看到,表证病在太阳,实热证病在阳明,里虚证病在太阴、真寒证病在少阴。病在少阳,少阳兼见离热而主有阳证,阳当潜于里而或行出,故表里寒热往来;病在厥阴,厥阴兼见坎寒而主有阴证,阴当逆于阳而或散入,故四肢厥热胜复。唯有伤寒少阴病,若从少阴本气作热化,则当详之,必无实证,故非阳明病。以上与三阴三阳之阴阳完全吻合,可以作为六经辨证的指南。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阴证回阳救逆、阳证和解之。
先天八卦图所示天地气化,至阳天气乾居上,至阴地气坤居下,火热燥居左,风寒湿居右。洛书、后天八卦图是取法之的,以五行之数应主于先天气化,肝主火热,肺主燥、天气,心主风寒,肾主湿、地气,脾居中转枢。把后天八卦图取法先天之义分演,则有下图:
雌     上     表
阳            阴
里     下     雄
离九坎一应先天乾坤而主上下,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以卫外也,水、月以演化于地。乾六巽四应先天艮兑而主雄雌,艮山者男,兑泽者女,雄之道乾健、作强,雌之道随顺、相传。兑七震三应先天坎离而主阴阳,悦言以主阴,动以主阳。坤二艮八应先天巽震而主表里,坤以闭阴之入散,艮以止阳之动出。以上八纪主于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井井有法,是五中所主,五脏之道也。
如果五脏出现了精气夺而生机匮乏以及有邪相并而病实的极端情况,则五脏的生数、成数之精就会不足于主持,那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状,导致其主持之气的失治。另外,德全则不危,德偏则有兴废,由于五脏虚实会导致神的执著,相应的现象、气化当机而昌,因此也会产生新贵之气。这就如同任命某人去主治某个行业,如果所任非贤而失德,则不仅行业会失治留淫,而且还会因其人造成新邪。得贤则治、失贤则乱,一定之理。故有:
肝病则病里,有湿气滋生并且火有留淫;肝虚则病阳,有火气滋生并且热有留淫;肺虚则病雌,有风气滋生并且燥有留淫;肺病则病上,有热气滋生并且天气有留淫;心虚则病表,有阴闭并且风有留淫;心病则病阴,有燥气滋生并且寒有留淫;肾病则病雄,有阳亢并且湿有留淫;肾虚则病下,有寒气滋生并且地气有留淫。
根据这个原理就能知道五脏虚实的病状。病雄者,失艮之纲而阳亢,故或巅疾而骂詈妄行;湿有留淫,下半身水肿。病雌者,失兑之纲而出入气,故不足于言语而呼吸困难。肺病热兴,故二阴二阳病在肺,离热当机也。二阳之病发心脾,兑燥当机也。从中还可以看到为何要以千金茯神汤治风眩心虚、解闭通阳,为何金匮肾气丸治肾虚,有附子去寒,有泽泻接引地浊之气,有山药摄脾土地气。
洛书、后天八卦图既是五中所主的八纪,也是四时八正之气应天当机的次第。治政之道若取法于此,则为法天而转神治。
诊病要以八纲作为大略,以色脉作为精微,以信息的推演作为过程,以类比、形象思维作为工具,大方从容,而得出结论。剖出所有症状、现象乃至病史的因缘,贯通于一,有秋毫在目之感,如此则诊符。诊病是从“一间微明”的状态出发,反复推敲切磋,直到产生洞见感,然后勤求印证贯通,如庖丁解牛,豁然开朗,踌躇满志。因此不是心审谛的人,必不能进于此。每个病都不是那么容易看通的,只有经过对每一个病锲而不舍刻苦的琢磨,以求完全落到心中实处,这样分析了十几个病之后,才会上路。表面上是你在理解疾病,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在无声地造就你。疾病本身的教训无足轻重,那个在应对疾病中自然成就的才是真正的手眼。就像学习佛法,一切法皆非法,那在一切法中自然成就的才是法。绝大多数中医师是不肯这样用心揣摩的,因此一辈子停留在似是而非状态。我们见过很多下象棋的,一辈子都那个水平,因为随手惯了。如果努力学习大师的手眼,很短时间里你就可能超凡入圣。正因为此,就是一个娃儿学棋,也可能很快胜过整天厮混在棋摊的。
诊病得到结论后,就是如何治病了。头几天在社区和人下象棋,我随意说只用20步就能将死对方,那几个人急了,冷嘲热讽都来了,还说就是胡荣华、柳大华来了都白扯。我早就知道如果能20步将死一个人,一般可以让一车一马,我还没说这个呢。被他们一顿数落,我就和那人下,五个高参帮他。结果是12步就将死他了。我的棋力很差,来个业余高手对我就可以像砍瓜切菜一样。这件事说明了人难得有自知之明,高手和低手的手眼差别无法以道里计。这种差别关键在哪里呢?高手关心的是神势,辅以算度谋划,低手关心的是棋子,下随手棋。“粗守形,上守神”,世界上人才的优劣都是这个道理。蒋介石和毛主席的角逐就是一个证明。“莫不贪强,鲜能守微”,守微的人能够知几,所谋都是围绕神势而展开。“得神势者昌,失神势者亡”,不识神势,就无法担兴亡之任,既不能医国医人,反足以杀身。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讨论一个新公司的问题,分明地感觉到自己几乎和一个朋友的见解处处相左,我须臾也不敢失神势,考虑的是从微渐而光大,他所想的则几乎全是自取败亡。信乎,神势得失是兴亡之机,苟非其人,则不知以神势为本。
医生是辅助人神、降服病魔的,握生死之机,针灸、中药就是法宝。既是法宝,安可轻施?因此不知道宝而珍之的人,是其不知以心驭物,不知以心驭物则不知任转神势,如此则必为庸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千金方》,都是珍重之意。针灸是利器,中药是护生之宝,秉如此心则能用之。如今人心浮躁,与道德相失,所思所想自然处处与神势相悖,因此杀人者多,活人者少。“勿药得中医”,有病了不着急吃药反而得到了一个中等的医治。这是因为病人会有敬畏、有休养、有五味喜好、精神调理等,病有可能自然减退;而且病势如果发展,各种迹象充分显示出来,医师就容易判断了,有可能一举而治;否则吃错药导致病情复杂化或者一利一弊而有转归,那就是无穷的后患了。不轻施治,而是深思熟虑,直到心中有了定见,仿佛有种神犀,因之感到敏捷而愉悦,再一发必中。不轻施治而怀敬畏是戒,定见有毅是定,神犀颖悟是慧,找不到那种感觉就不出手。张景岳治病就是那样,熟筹一阵半晌无语,到了神机迅发,开出寥寥几味药、药量不轻,一举而治。
要识神势而得之,除了当如上驾驭、安隐自心之外,还应做三种经略。第一种经略是兵法,如将尚奇任势,取法先天八卦图,长在除阴阳经脉之邪淫;第二种经略是道德,如相尚正和服,取法河图,长在安五中;第三种经略是神治,如王转神兴废,取法洛书之八纪及其代谢之理,长在去故就新。兵法所思在形势权变法,借重人谋,最能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紧紧抓住关键,懂得予夺之理,所用之方常行霸道。例如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甚则从之,虚则夺之;治病必求其本,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等。机势是兵家的核心。道德经所思在阴平阳秘,顺而治之,深根固柢、中庸和合保其生机,所用之方常行王道。例如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五脏虚实补泻推转之道;治未病、肝病先实脾;善补阴者,必借于阳,善补阳者,必借于阴;脾胃论,等。这些无不是大匠手眼,平淡中意味深长。资生是道德家的核心。易经所思在以简驭繁,以易御险,远取诸治国治人、天地之理,近取诸天时、禀赋、人之欲求,以解神之羁縻而昌之转物,所用之方简易而明。例如病人欲酸即当合其欲而与酸,肝病四季脾王则不实之,看人八字以知其禀赋、天机,木郁达之等。驭神是易家的核心。洛书、后天八卦图是神治政的枢要,既知如何主持运转于阴阳,又知代谢兴废之理。这三种经略都做到位,并加以取裁并合,思考既能辅周又突出要点,一条完整的治法就涌现在心里了。然后加以模拟,衡量治法与病势的情状,觉得足够降服之了,就因之形成决心。然后再去选贤任能,找能够担当这种决心的药物,并思考药物的配伍之道。不能够在治法没有深思成熟、决心没到就去搜罗药物,那不是胸有成竹的做法,将会既被药物所吸引而又内怀狐疑,造成心智迷惑而误入岐途。
“我思仁,斯仁至矣”,心在神势而从容经略,则得之。常行之,智珠自生,而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之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