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体系》读书随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40:49
《伦理学体系》包尔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7月
本人一向喜欢读包尔生的《伦理学体系》一书,在读书之时,随手记两句,在于把一本大书肢解化,有些是书本上的,有些是自己理解的,总之是为了理解作者愿意,比较凌乱和简略,贴出来,有时间再完善。
第一章古希腊的人生观与道德哲学
导论
道德和人生理论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古代世界的发展及其转换期2、基督教的发展包括早期和中世纪基督教3、近现代至今。
古代世界的人生观是朴素自然主义的:人性在文明生活中的完善是绝对的目标。
基督教的人生观是超自然主义的:它脱离文明,要求以自然人及其冲动的死亡来达到一个新的、精神的人的诞生。
近现代的人生理论不是首尾一贯和自给自足的,受两种对立因素的影响,但以自然主义占优势。标志――文艺复兴(复活古代异教徒的人生观)
形成三种道德哲学体系:
古希腊伦理学从追求和行动的事实出发,提出至善的最终目标和如何达于的途径问题,至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这种生活形式又被作为实现至善的手段。故是德性论的形式,描述各方面都完善的人。(个人善)
基督教伦理学以道德判断的事实作为它的出发点。人的追求的行动是判断的对象,善恶的陈述被应用于他们。探究何为义务?何为罪恶?是一种义务论。建立规则而不指导我们推进个人与社会福利。
近代伦理学与古希腊伦理学联系密切。实质上是德性论(整体善),形式上是义务论。
古希腊人的人生价值观
亚氏:欲望有用,必有根本的目的和至善(不是手段,而是由于自身的缘故被欲望,它就是幸福)。幸福并不意味者一个主观的感情状态,而是一种客观的生活方式,是指一个受到善的daimon(精灵、小神)保佑的人有一个善的命运。在蛮族人,生活的价值在于占有财富和享受快乐,在希腊人,有德性的行为或行为的德性就是生活充满价值。
2、苏格拉底
道德哲学肇始于苏格拉底。他思考人类生活。德性是理智的形式,人的优越性也在于理智,无知识则无德性,反之,正当的行为必须依赖于正确的见解,无人故意做恶,错误知识导致违背道德。如知之,则守之。知识,即关于真正善的东西及其或的手段的科学知识,是所有优越和德性的主要条件。后继者柏、亚、斯、伊都认为,仅仅哲人、有科学知识的人才有德性和幸福。
3、柏拉图
他承担了创造伦理学和政治学这类科学的任务。和苏一样,在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德性的必要性,依于教育、习惯、权威,正确意见的德性是盲目的。善的科学知识使人意志正确。善和正当是绝对不依赖于意见得东西,是由事物自身的本性所决定的东西。
善是世界或现实本身。现实是在自身中存在,即在理念中存在。感觉世界不完善,是变化的,真正的现实,是绝对的现存,理想的、精神的、善本身,或者神。
特殊存在者的善和正当赖于全善、全真的理念世界。达到这样的知识,由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决定,达之,则定义善。他对善的科学进行了形而上学原则的人类学-伦理学应用。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为基本四德。一个人,理性实现他的目的,以真正现实的知识作为支配原则管理他的整个生活即智慧;如果他的意志执行它的工作,帮助他的理性支配和约束他的非理性的成分,则勇;如果他的动物性冲动平和地实施他的功能,不影响和打扰其精神则节制;这样一个管理的很好的灵魂配称正义。他体现人性典范,或人的理念。理性训练是生活真正的基本内容,理性存在于知识之中,而完善的知识就是哲学。这种正义的生活就是幸福。
但其伦理学的人生观方面和世界脱离,把人性完全精神化,视理性为人的本质,和神相似是人努力的目标,尘世的生命被理解为一个精神试图逃出的牢笼。和快乐主义相对,把生命看作理性与欲望的斗争,其中,较高的心灵的冲动站在理性一边。他对人的判断是乐观主义,而对人们则悲。
4、亚氏
第一个把实践哲学作为一个单纯的知识领域划分出去,即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认为至善存在于人类灵魂的特殊优越性。和动物、植物相比较,人才有理性,人类的特殊功能是一种符合理性或依赖理性的灵魂活动,人类的善就是一种符和德性的灵魂活动。
对自然物力量的顺利和成功的训练伴有满足感,对人来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理性的训练。别的功能的训练要靠机会,而智慧的训练是自足的,以自身为目的的。是内在的。哲学具有神性成分,具有纯粹和确实的快乐,其生活是至善的。但纯粹理性的生活是神的生活。这样就出现了伦理德性的优越性,以区别于理智的或理论的德行。
德性是中道。“伦理德性是一个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存在于一个中道中的审慎的道德意图的状态,这一中道是由理性来决定的,或是象一个明智的人所要决定的那样。”
柏和亚建立善的科学,考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试图确立人的观念,即他的自然和神圣的目的,展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提出了完善的人的概念。符和希腊人的理想,但理智的纯粹理论训练构成了人的完善的主要成分,这是他们哲学家的理想。
5、斯多葛派
和前辈一样,他们把出于人的本性的目的的实现作为人的至善和最大的幸福,并概括为:按照本性生活。活着的存在物的基本冲动的目的是自我保存,人有理性,服从普遍法则,即幸福和安宁。存在物的本性的气质是德行和完善,幸福存在于德性之中。外在的善不是真正的善。
6、伊壁鸠鲁
至善存在于幸福之中,幸福是一种快乐的感情。这是德性成了快乐的手段。快乐不是享受而是清醒的思考,德性与愉快并存、与幸福不分。
7、希腊伦理学的共同特征
自然存在物的人的完善就是至善。理智对完善很重要。理性时所有人的顶点和根基。智慧和哲学既是幸福的手段又是其内容。科学沉思和职业生活不相干。知识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信念。实践生活等于政治生活。哲学家从这种生活中撤出。
第二章基督教的人生观
1、基督教是超自然主义的
古代世界向基督教世界的转变是欧洲人经历的最伟大的革命,意味着推翻原有人生理论意味着所有价值的转换。希腊人对世俗世界的肯定和基督教对世俗世界的否定是两条路。希腊人把人自然力量的完善和发展看作人生的伟大目标;基督教把自然人的死亡和一个新的、超自然人的复活确立为人生的最后目标。希腊人认为死亡即是在宗教意义上也不好,而对基督徒来说,死亡是和他亲近的思想,是通往永生之门。
2、对学识的轻蔑
3、对自然德性的轻蔑
4、对勇敢的轻蔑
5、对正义的轻蔑
6、与国家的关系
7、与娱乐和艺术的关系
8、与财富的关系
9、与荣誉的关系
10、基督教的德性――怜悯
11、基督教与家庭生活
12、永恒生活
13、基督教的自由主义观点
第三章旧世界对基督教的转变
1、旧世界对基督教的看法
2、转变的原因:古代道德在罗马帝国中的衰落
3、帝国时期的道德自我意识――伊比克泰德、奥勒留、新柏拉图主义
4、对一个救赎的宗教的渴望
5、基督教的优势――裁判世界、团体精神、自我牺牲、满足理性。
6、古印度社会中的类似发展
一个民族向一个救赎的宗教的转换是其整个精神生活发展的最后一步。救赎的宗教是一个民族老年的产物:一个民族在他年轻的时侯产生神话和英雄故事,在他成年产生哲学和科学;在他晚年则产生一种安慰的哲学和一种救赎的宗教。可以比较与观念世界平行发展的现实世界中的发展:年轻人渴望追逐和战斗;成年人转向工作和收获,转向商业和工业;老年人则放下他的工作,靠他以前的生活成果生活,他渴望休息、从现实撤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来世的思考中生活。新宗教代替诗歌和科学、工作和斗争,给人生的黄昏以希望的微光。
在印度社会中可以看到修道院、僧人及其三个誓约:贫困、怜悯和卑微(服从)。创造着也决定了两教的一些区别:释伽姆尼没激情,没意志是一位温和的教导者,以旅行的方式传播生活即痛苦的真理,宣称得救的方式是通过对存在本质的认识。耶稣的生活是跟世俗生活邪恶的战斗,释的死是一团火焰的安静的熄灭,耶稣则是一个英雄的胜利的死。耶稣的话引起的火焰,释的宣教则是单调的重复,有催眠效果。从纯粹人类的和诗意的立场来看,基督教的价值胜于佛教。
第四章中世纪的人生观
1、日耳曼诸民族向基督教的转换
中世纪代表日耳曼诸民族的学生时期,服从誓约(确实、贫困、贞洁0意味着根绝自然人的冲动(财产、家庭、名望和权力)。古代人的转换是自发的,不靠武力(伊斯兰教)、文明、政权。基督徒皇帝出现,基督教与世俗世界达到调和。
日耳曼诸民族的转换是向教会转换,政治和高压起主导作用,查里曼大帝的战争和统治的历史讲述了撒克逊人的血腥转换的故事。
2、心情与生活方式
中世纪不厌倦世俗世界和讨嫌生活,而是充满要完成伟大事业的精力和渴望。在教会诗篇的旁边繁茂的生长着大众的叙事诗或英雄诗篇,最受赞扬的德性不是放弃和忍受,而是凶猛的勇敢,日耳曼诸民族的生活不是基督徒的,战争是伟大的事业。
3、牧师
是尘世世界的主宰,主教是王族和总督。中世纪的理智生活是直接受教会支配的,经院神学本身就是一种使神圣的教义理性化的最初的谨慎尝试。安瑟尔谟“信仰为了理解”,表现了中世纪的神学特征。理智努力的最终目标是要依靠自然的理性来掌握那根本上市通过信仰解受的东西。基督教和日耳曼人混合
4、教会与世俗世界同化的历史必然性
其存在须模仿王国形式,与世俗世界建立联系。
第五章现代的人生观
1、现代的特征
十五世记标志着西方社会生活进入新时代,现代开始,标志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精神运动。国家排挤社会,新哲学基于理性和自由探讨原则,其内容基于自然科学。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构成了转变的出发点,但变化绝非革命,只是被遮蔽的文明外壳的破裂。
2、文艺复兴
意味着古典的即前基督教的异教的古代文化的再生。在意大利达到至高的完善。但宗教改革遮住了复兴的光芒,18世记德国出现第二次光芒,两次的功同他特点――对个人自由的热烈渴望。这也是希腊精神成为人性的理想。
3、宗教改革
路德绝不是一个具有现代教养和学识的人,他在信仰中排出理性,要求深刻的扎根于上帝。改革夺走了复兴已在握的胜利。但二者都帮助了现代精神从中世纪外壳下的解放,推进了主体性、个人精神和人类理性文明的发展。使生活类型还俗、时代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形式亦然,使人的心灵与永生的思想断开,路把基督教带进世俗,把日常生活又引进了圣神的礼拜。总体上改革使人脱离来世转向尘世和文明,主观思想得到解放。
4、对知识的热爱
一个时代对科学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在旧基督教上帝眼里,有价值的是信仰和热爱。现代人回到希腊。认为是理性在科学知识中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的骄傲,但对希腊人,知识是因为自身的缘故而被欲望的至善。而现代人则高估知识的实践用途。对希腊人寄予厚望的实践哲学考虑不多,评价虽高,但少被遵循。人类的进步是靠自然科学。
5、培根及其对未来的梦想
他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确定现代的开端,知识就是力量是新时代的特征。就科学给于他的占有者的是在辩论中战胜对手的技能,新科学则是靠技艺征服自然力量。
6、笛卡尔及其对文明的计划
现代哲学的开创者,通过它的方法达到了使他极为喜悦的新而上学的和道德的新概念。新哲学区别于经院哲学:《哲学原理》“正是靠他使我们区别于野蛮人;一个民族的文明教养是根据真正的哲学繁荣的程度来确定的,因而拥有真正的哲学家是一个国家所能享受的最高荣幸”“全部哲学像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是干,所有其他科学都是从这干上生的枝。有三根主枝,医学、机械学、伦理学。
时代的目标是地上的天堂,自然科学是通路。科学形成大无畏精神,中世纪沉思自然形成敬畏,视科学如妖术。现代抛弃敬畏,人对自身自然力量的自信增长。
7、现代国家学说-霍布斯
现代自然科学是由有关现代国家和社会的科学补足的,设课是一种实践科学,熏球构造一个完善的国家和法律秩序的理想并实践之。政治上的乌托邦式自然科技乌托邦的对应物。16-19是社会主义乌托邦贯穿的整个时代。机械学、医学、政治学就是地上的天堂。
8、莱布尼茨
为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铺平道路。科学的目标在于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有用决定价值,现时代的纲领建立在科技上,有完善的政治制度保证的文明――尤其是科技文明。
9、现代的自我满足
现代在实行纲领的工作中是热烈而有成效的,在征服自然,完善律法,推进幸福,达于理性国家方面成绩斐然。启蒙运动到18世纪末可以带着一种纯粹的满足和骄傲的感情凝视他的成就。
10、19世纪悲观主义、尼采主义
19世纪,悲观主义一以贯之,愤怒和绝望成为现代人情感中的两个主旋律。叔本华指挥合唱并告诉我们:文明增加了我们的悲惨,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过失。
时代萧条的原因是缺少普遍承认的能联合所有心灵的希望和理想,民族靠希望和思慕而非现实以自保。希望要比实现希望更好,
11、与基督教的关系
旧基督教――抛弃尘世、逃避文明、信仰上苍。现代在很大程度上被基督教支配,其历史甚至是基督教教的一部分。三个伟大的真理被基督教铭刻在人们的心理了:受苦是人生的一个基本方面;罪恶亦然;这世界是靠正义者和纯洁者的死为代偿而生存的;对超越的渴望。现代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特征是基督教和希腊成分的混合、敌对、调和。所以伦理学上的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只是逻辑上的设计。
有三种对善的生活的观念:在感官的享受中求善(亚细亚野蛮人);从人的精神力量在一种变化发展的文明的中的训练那里发现善(希腊人);超越世界,在来世的幸福中发现了生活的最终目标,而在此世间只是从期待中得到欣悦(基督教)。
第六章中世纪道德哲学和现代道德哲学
1、神学的道德哲学
基督教会的基本原则绝对的排除了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伦理学的可能性。是与定论的理论。
2、天主教道德神学
其特点在于把基督教的神圣和人类的完善结合起来的欲望。是忏悔书最体系的必然产物。
3、现代道德哲学
霍布斯应列首位,他的实践哲学的基本观念是自我保存。
4、斯宾诺莎
伦理学是关于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正当行为的知识。知识、对上帝的爱、幸福的统一视其伦理学的开端和终点。
5、沙夫茨伯利
放弃霍和斯的严格个人主义给自我保存的伦理学以一种较宽广的人类学基础。在冲动和感情的基础上建立起德性。有三种感情:私人自利的、和善社会的、反省理性的。道德哲学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体系是一种由基督教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事物的方式扩大和丰富了的古代伦理学的理论。社会的德行和良心在个人的德行旁边得到了他们适当的位置。
6、休谟、边沁、穆勒、斯宾塞
休谟对伦理学的讨论已经表现了一种纯粹主观而忽视生物的观点,以满足代保存,以主管代客观。快乐本身是善而且是唯一的善。
边沁把联想心理学应用于道德现象。
密尔功利主义,斯宾塞生物进化论。
7、莱布尼茨、沃尔夫
莱布尼茨把新的哲学引进德国。沃尔夫把它搞成一个体系。在18世纪取得德国科学文化的支配权,驱除了经院哲学,拒绝给道德以神学根基,内外部状态都达到完善即为善。
8、康德
可与英国直觉主义的比较来确定(善恶是人类行为的绝对性质只能被人类直接的直觉和决定)。他的伦理学是对功利主义幸福论个反对,开始也是一个幸福论者。他明确的应许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建立道德,他的批判伦理学是对自己经验主义幸福论的一个反对。在道德哲学和人认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
他否定了所有功利主义或幸福论的原则。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绝对的独立于它的效果,而仅仅被意向决定(善良意志)。
一个意志当它不被一个实例的目的决定时而只被对义务的尊重决定时即善。伦理学并没有许多事情要做,规定应当做什么不是他的任务,他的任务是集合义务的命令,整理他们。
他是如何达到形式主义的特点的,是从他的认识论中的一种先验的理性主义类推的结果,理性给自然立法这种自然哲学的先验图式被带进了道德哲学,实践理性也为意志立法。
他对那些欲望成为“义务的志愿者”的人的强烈反对,和对道德律和爱好者之间的对立的着意强调。他在道德宣教者的心理复活了对义务法则的强烈意识。
他把重建人类的权利,然后是普通人的权利看作它真正的使命和任务,一个人的价值依靠它的意志而不是贵族式的和自我欺骗的文明所相信的那样依靠它的知识――这决定了其整个哲学的基本理论。卢梭教导他不要过高的估计教养、科学,即文明。他更是一个道德宣传家,上帝并不是根据一个人有什么而是是什么来评价一个人的。
9、歌德――人格的完善
10、思辨哲学
之前,伦理学是关于正当行为的科学,而思辨哲学则以理论的沉思和精神历史生活的概念构造来代替一种实践的训诫。伦理学变成了精神科学或历史哲学,成了自然哲学的伙伴。
11、施莱尔马赫(略)
12、赫伯特(略)
13、叔本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