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主刘文彩:集体记忆的重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02:47
2010年第2期 炎黄春秋杂志918
刘文彩(1887—1949),四川成都大邑人。曾几何时,在中国,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都流传着刘文彩这个名字;在语文课本、小人书、忆苦思甜图片展及电影电视中,刘文彩小斗放贷、大斗收租,私设地牢、草菅人命,喝人血、吃人奶以强筋壮骨的种种暴行让人领略了旧社会的暗无天日。以刘文彩的故事为原型的大型雕塑《收租院》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文化符号,与《长征组歌》、《回延安》等一起镌刻在历史上,恶霸地主刘文彩也因此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反派明星,他几乎代表着中国人民推倒的三座大山中的一座,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恶霸地主的总典型。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刘文彩不折不扣地是一个恶魔。  但刘文彩的家乡——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在当地人和他的儿女们的记忆中,刘文彩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目。学者笑蜀经过数年实地调查,寻访了诸多刘氏家庭的后裔及相关人士,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挖掘出众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于1999年著成《刘文彩真相》。其后十年,他又做了大量考证和修订,一部严肃的史学专著《大地主刘文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得以问世。作者尝试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揭示历史的真相,复原刘文彩的本来面目:一个既搜刮过民脂民膏、助长烟毒,又慷慨兴学、济困扶危的复杂的刘文彩,以取代传说中面目狰狞的恶霸地主形象。  据《大地主刘文彩》介绍,刘文彩晚年热衷于维护地方公益事业,俨然是地方上的开明绅士。刘氏家族保持了传统社会中尊师重教的家风,刘湘病故后当局按遗族之意办了“甫澄中学”,刘文辉在成都办过“建国中学”,刘文彩个人出资2.5亿元和3000亩田产兴办了其时全四川师资设备最好的“文彩中学”。从1945年到1950年,文彩中学共培养毕业生700多名,1951年大邑县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并改校名为“安仁中学”。“以当时‘文彩中学’的校园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如果中国后来的政权更替不对教育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话,‘文彩中学’一定能为中国的现代化贡献出更多的人才。”(赵诚:《读〈刘文彩真相〉札记》)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视角观之,此话是比较中肯的。如果联系到而今国家对陈嘉庚、包玉刚、曾宪梓、李嘉诚等著名实业家因慷慨办学所给予的崇高政治地位,那么,倾家兴学、曾两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与行政院嘉奖的刘文彩最后竟落了个“在劳动人民的白骨堆上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骂名,就不能不让了解真相的笑蜀等人为之抱屈鸣冤了。  上面的叙事表明,过去单一的恶霸地主模式的官方的解释和宣传,现在正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其标志就是,在刘文彩的故乡,“刘文彩神话”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当地人们的怀疑,很多人都宁愿把刘文彩视为开明绅士;笑蜀们更是将这种感性上的怀疑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从恶霸地主到开明绅士形象的转变,这中间隐含着一种对于社会历史事件真实性的质疑,而这种质疑会引发新的思考模式的出现。两种说法当中的哪一种更接近事实真相,自然会有水落石出之时。倒是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即人们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忆是如何改变的、这种改变会在什么情景下被提出、提出者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论证其看法更值得关注。《大地主刘文彩》对于刘文彩原型的挑战方式是迂回的,质疑者提出了许多从前不为人所知,或者是被遮蔽的历史细节,一些往事被以“历史真相”的名义重新挖掘出来,成为一种“重新发现的记忆”。“重新发现的记忆”是挑战旧有历史记忆的核心杠杆和有力手段,一旦新的至关重要的事实被回忆起来,则整个记忆的基本模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同法庭上的辩论,一个关键的事实可以改变人们对整个事件的理解方式。  在强调阶级斗争的社会中,对于恶霸地主这类人物的记忆,情节几乎是按照国家话语中对于他们的描述来记忆的。彼时,只有一种历史重构模式,相对而言人们对历史真实的怀疑也不太强烈。如今出现了另一种模式——对固有的恶霸地主模式的挑战,人们开始反思过去恶霸地主人物历史的真实了(全文4050字) ...[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