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15:05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解释一】:子张求学谋求食禄的方法。先师说:“多听,保留有疑问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议论,谨慎地表达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减少错误,减少失言的怨 尤;多看,保留有疑惑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行动,谨慎地实行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尽量避免轻举妄动导致失败的懊悔;言论少过失,行为少后悔,食俸禄就 在这里了。”
【解释二】:“多汲取知识以减少疑问,谨慎地表达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减少错,减少失言的怨尤;多长见识以为借鉴避免失败,谨慎地实行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尽量避免轻举妄动导致失败的懊悔;言论少过失,行为少后悔,食俸禄就在这里了。”
【讨论】:“干”读“刚”音,“谋求”之意;唐朝每值次年春试时,在头年秋天,举子们就上京了。到京城后利用考试前的一大段时间,除了办手续,温功课, 还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干谒。即把自己的诗文送给那些文坛老前辈或朝中重臣,以期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荐, “干谒”,就是求得谒见之意。例如白居易就以一首“离离原上草”而“干”得文坛前辈、老资格的京官顾况的赞赏,顾先生认为虽然“长安米贵”而这才华横溢的 白家小伙子“居亦不难”。
“禄”有“福气”和“薪酬”之意。古代常“俸禄”并称。“俸”指政府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官员们的工资;而“禄”则 指实物配给,政府按月配给给官员或候补官员们每人每月多少米面等。古代只有出仕从政才能够从政府中获得“禄”。而本章句所指的“禄”即指为生活而谋求官职 以得到“禄米”。非指传统人生观念中积善行德而得善报的福禄。
“疑”指有疑问的部分。“阙”者,如果解释为“暂且搁置一边”的话, “阙疑”即保留有疑问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议论,“慎言”即谨慎地小心地用恰当的方式、语气,在恰当的场合、选择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疑问的先放在一 边不管,暂且搁置疑问部分的“其余”的自然就是有把握的部分了,也要小心谨慎地表达出来,自然就减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怨尤,就可以减少错误了。
“殆”是敏感的甚至是有危险的疑难问题。多见即可以暂时袖手旁观而能多长见识,“阙殆”保留有疑惑的部分,特别是那些人人都不敢轻易去捅的马蜂窝问题, 人人都不会轻易去触及的敏感点,要特别小心而不要轻易行动,惹来嫌疑,如果胸有成竹,也要谨慎地就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实施行动。就可以尽量避免 轻举妄动导致失败的懊悔。这是解释之一的陈述。
但如果将“阙”释为减少;“殆”释为失败;“多闻”释为“多汲取知识、多听取意 见”;“多见”释为多经历多长见识;即为解释二中所述,多多学习,多多向人请教以增长各种知识,如此可以减少疑问,谨慎地表达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 以减少错,减少失言的怨尤;多长见识多积累人生阅历以为借鉴避免失败,谨慎地实行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尽量避免轻举妄动导致失败的懊悔。
这上述二种解释,都能够通达,因此我们并列采纳。总之都是说明一个道理,涉世之初,阅历与经验都不足,在职场上、社会上处处要做到言论少过失,行为少后悔,这样职位食禄可以保住,生存不成问题,做人的修养也算成功,那么人生的成功也只是时机问题了。
请问,求“干禄”与“为政”有什么关系?很简单,儒家学说是天底下极富人情味的。并不勉强他人攀附高标准道德修养,人生在世,第一件事就是吃饭,圣雄、 英雄、狗熊都要吃饭。北京白云观有付对联说:“天下莫若修道好;人间无如吃饭难。”可见吃饭是与修道一样是人生绝对必需且相当有难度的事。尤其是现在我国 人口压力大,职业机会又相对少的环境里更是如此,我们的父辈与我们刚离开院校,走上社会时,首先就遭遇到生存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也是如此,千秋万世亦如 此。
简单点讲,以儒家循序渐进的人生修养规程,是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中庸之道,一个人怀着远大理想步入社会,但首先必须谋求一席生存之地,承担方方面面的责任之后,才能有余力帮助他人,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精神修养,拓展自身的德行,达到“仁”的境界。就已经不错了。
无论找饭碗或者想要建功立业,首先要多多经历,多听多看多请教,不要轻易发言,更不要轻举妄动。言语与行为一定要谨慎。中国有句古话讲:“不求有功,但 求无过。”初入社会,或初入官场者,能无过即是成功。这里的无过,是指不让他人抓住小辫子之意。要能做到这种功夫,除了谨慎航空稳重外,还要有一定的经 历。多闻多见,又能阙疑阙殆,再继之以慎言慎行,而达于寡过寡悔,如此则谋职求禄之道即在其中。多闻多见是谦下博学,阙疑阙殆是沉着,慎言慎行是稳重,寡 尤寡悔则是践履平实。人生之初,谋生求职乃至于成功立业之道必植基于此。孔子此言实古今通义。
再问,孔子为什么要让子张慎言慎 行?他对这位学生的评价是:“师也辟”、“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子张脾气怪辟,性格可能较偏激,恃才傲物,可能还好出风头,因此常把事情做过 头,他来问为官之道,孔子当然要告诫他多多地支起耳朵听、张大眼睛看,少说点话,不要盲动。言行一定要小心谨慎,确保后果无虞。这样,年轻人不但不至于丢 掉饭碗,而且能赢得做人处世的成功。
子张在做学生的此时问怎么出仕求官吃俸禄,毕业后却未在政治上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可能他的个性始终是不适合官场的。于是他和老师孔子一样,当了一辈子教授先生。但他在学术上确有成就,在孔子逝世后,他开山立派成为儒家八派之一,他的学说列儒家八派之首。
为人行世,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社会、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这表明孔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的观念,也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为人处世的“为政”之道的进一步解说。
最后谨陈关于子张的资料如下: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又称琴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公元前502年生,比孔子小48岁,孔子寓居于陈国时子张才12~13岁。颛孙 师出身微贱,曾犯过罪。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为人雍容大度,才貌过人,交友广泛。子张成年后参与鲁国国政,于鲁哀公八年曾参与商讨抵御吴国侵略。约于 孔子晚年归国后慕名投师求学。孔子逝世后创立了自已的学派。子张才志高远,至东汉而人不忘其德,也誉为亚圣。
子张崇敬孔子,敏而 好学。把孔子对于“忠信”的教诲写在衣带上,以示牢记。他还说过:“如果守德而不弘大,信道而不求笃实,这样的人,怎能是有,又怎能算无呢?”后来还以有 关忠信的言论教导自己的学生。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 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应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该 悲痛哀伤。他与人交往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侮辱、 攻击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子张虽秉性孤僻偏激(师也辟),但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 “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 、“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的理想人格。
子张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 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氏之儒的文献。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 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即墨之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 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 兵以刈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陈连庆认为《大戴礼记》中的《千 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等七篇为子张氏之儒的著作。 后人称有“亚圣之德”。
但荀子这位人称儒家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在其著述《荀子·非十二子》中严厉批评子张之儒为“贱儒”,但未列出其根据。近人郭沫若从子张与孔子问对的资 料中得出“子张氏的后学们似乎更和墨家接近”。但墨子倡导的“墨学”晚于子张儒学,应说“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见《儒家八派的批评》)。
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中,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 “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