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良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56:34
邢良坤在当代是中国唯一一个世界级的陶瓷大师。
古人告诫术业专攻者:一心不可搏二兔。这句话似乎已被证明是真理,而邢良坤的所作所为却证明这是谬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决定了一个人只能瞄准一个目标点射。邢良坤则认为,目力所及范围内,只要是兔子都应该打来别在腰上,万万不可放走一只!这种野心和实绩让人目瞪口呆之余只能感叹生命和创造力无限和无穷,人类历史上的这种人因为难以归类,大家只好含糊其辞地称为“鬼才”。
邢良坤手捏着陶,嘴却一刻不闲着地“大放厥辞”: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上自宇宙浩瀚下至众生万象没有他不可以发言的,机锋所指处顿起狼烟,他出口成章的“反动言论”自成体系,有着谨严的“邢氏逻辑”贯穿始终,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这些话题上和他争论能占上风。他一手捏着陶,另一手建起了二千多平米的陶艺茶楼,两只脚又同时趟进了石油产业,这还没完,他脑袋里正构划着建一个世界最大的陶艺博物馆:模样和埃菲尔铁塔差不多但派头要更大一些……邢良坤的言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党”,随着时间的推移,邢良坤开始要对所谓的正统陶艺美学观念进行“反攻倒算”,他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开创陶艺领域的新纪元。
一、陶碗上的“新文章”
在邢良坤的陶艺作品中,“茶道碗”是重要的一大体系,邢良坤几乎所有的陶艺专利都在他的碗上有所体现,“茶道碗”是邢良坤在陶艺领域进行革新突破的一个试验场,他的阶段性创新成果,“茶道碗”就是一篇篇提交面世的论文。
2005年夏天,笔者看到了邢良坤最新完成的一批“茶道碗”作品。邢良坤说:“这批碗和我过去的碗相比,在艺术性上更强一些,如果说我过去的碗还多数停留在技术的探索上,现在的碗在艺术性上就更纯粹一些。”邢良坤的作品最具个性化的审美特点就是新、奇、野、怪,他前无古人的十二项专利自然会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
就工艺层面而言,过去的珍珠釉、立体开片、网纹釉、拉丝等邢良坤的绝活依然保留在他的新作中,但这些工艺的组合产生了重要变化,这种组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效果,不是加法的效果而是开平方的效果。“过去的碗主要是传统工艺结合我个人的发明专利,新倒是新,但以我个人的标准衡量艺术个性还不够强烈”,邢良坤拿起一只碗:“你看我现在的作品,大轮廓拉丝层次分明,视觉冲击力更强;过去的窑变丰富性有了,但有时显得杂乱无章,现在的作品‘杂’而不乱,复杂之中有秩序,这就是艺术性的加强。”
邢良坤新作依然保有那种神秘、原始、荒野的冲击力,而符号性更强,造型符号细节也更趋立体化,这些细部和衔接方面的微妙之处正体现了邢良坤陶艺的一个新突破,他的作品更为耐看,文化内蕴也更为丰富厚重。
二、“邢氏陶艺”与毕加索
邢良坤经常提到的艺术家就是毕加索,在他看来,毕加索和他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体现在艺术探索上过人的旺盛精力俩人有得一比;二是从立体艺术的角度上看待陶艺,他们可谓是没见过面的知音。“现代艺术史上毕加索开创了立体派,其原因就是因为毕加索作为一个在画布上作画的画家,他发现了二维空间对于现代造型艺术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在陶上作文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改变!”邢良坤转动着手中的陶碗,从各个角度展示上面的釉彩和窑变。“但毕加索只是在陶上作画,等于是在立体上搞平面艺术,这是他做为画家的局限,他毕竟不是陶艺家,而我的陶艺,你会发现,每一块釉色,每一块开片从细节上看都是立体的:凸起的、凹进去的……”在邢良坤看来,毕加索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古老的陶艺身上蕴藏着最前卫最现代的艺术基因,而做为西方画家的毕加索对于陶艺现代化的探索,在陶艺的故乡中国竟然被大多数人所视而不见,这是令邢良坤愤怒不已的。
前些时候,一位景德镇仿古陶瓷专家来到邢良坤工作室,看了作品后对邢良坤的釉彩提出了异议:陶艺的釉彩怎么可以这么鲜艳?这不对呀,历史上的陶哪有这么艳的?邢良坤说:“难道古人烧不出来的釉彩今天的人也就不准烧?这是谁家的法律?有这么一批专家在,陶艺怎么发展?
三、邢良坤的“漆釉”
邢良坤的釉彩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他的釉彩最为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艳丽异常,这与传统陶艺釉彩的暗沉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邢良坤对于传统制陶工艺的诸多颠覆性革命中,釉彩的烧制是重要的一环。他的釉彩鲜艳到了很多人不相信是烧出来的,一位欧洲人看见了邢良坤的“瀑布红”大为诧异,拿出一把水果刀又刻又划鼓弄了半天,他以为是刷上去的油漆呢!
邢良坤认为,人们的异议和惊讶就是最好的肯定。“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艳丽色彩的喜爱和追求也是人的天性,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想办法搞出鲜艳夺目的色彩来,古人为了好看,用一些石质颜料调合在一起画在俑和古陶上,后来瓷出现了,瓷上烧制出的色彩达到了很艳的程度,后来出现的刻漆、雕漆都是以瓷的色彩为参照发明出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了油漆,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艳丽的色彩”。邢良坤从人性美学心理角度分析了色彩的发展史,在他看来,艺术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法则,但艺术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根据是人的天性。艺术需要发展就是因为人需要新的东西,陶艺也是如此,没有创造就没有生命力。“而人性对色彩一方面要求艳丽,另一方面又希望鲜艳的色彩能永恒,目前最好的油漆5年之后也就灰了。我用硅酸盐加上火烧出的陶,再艳的釉彩一万年也不会变,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创新吗?”
邢良坤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当大多数人都以复古、仿制为创造、创新的当下,真正的创造和创新反而被看成了另类,在他们眼里,邢良坤是当然的“反动派”,而邢良坤的出现则证明了这种现状下的“造反有理”,他的作品和观念所造成的冲击波已远远超出了陶艺界。
故宫博物院因其打破惯例 首次收藏当代陶艺作品 专家认为技术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
故宫博物院从没有收藏过当代陶艺作品,直到邢良坤的作品走进博物院后,这个惯例终于被打破了。因为邢良坤的陶艺作品,无论是技术含量与艺术品位都堪称国宝级。
明天,俄罗斯艺术沙龙就将推出邢良坤作品展,展出的30多件作品中将包括他获得多项专利的独门制作的代表作。
说起邢良坤的作品,此次展览的负责人介绍说,有许多代表性的数字可以显示出他的成就。
■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
是当代陶艺家中首位
1994年,邢良坤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看过展览,立刻就被其作品独一无二的制作技术与造型精美的艺术性吸引,认为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许多甚至是至今还没人做过的。
于是,首次破例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这是故宫博物院建国至今首次收藏的当代陶艺作品。1995年,故宫博物院再次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千万元作品无偿捐
故而得名“邢疯子”
邢良坤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从他喜欢上陶艺开始,还不断地收藏日本陶瓷,从中汲取营养。而当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别人已无法超越时,就把这些价值千万元的作品无偿捐献给了辽宁省博物馆。他还因此被称为“邢疯子”。
■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
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
说起邢良坤其人,在他身上还有许多传奇故事。他只念过5年书,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是现在已拥有20多项国家级陶艺专利;为了收藏陶瓷,他甚至卖了自己的房子和所有家当,最后连妻子也难以忍受他这种疯狂离他而去;当他成功后,有一次展览后美国人出1300万美元想买下他的作品,却被他一口回绝。
邢良坤还是个个性鲜明的人,他完成了许多创造性的作品,他从来不讳谈自己那些别人无法超越的技术。因为这些他还经常把世界第一的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甚至曾在电视上说要拿诺贝尔奖。
从邢良坤想到中国玉雕大师
邢良坤何许人也?许多人不知,邢良坤大连人,当之无愧的陶艺家,也是一个艺术狂人。
邢良坤出身贫寒,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其创造的釉彩世界是史无前例的。邢良坤以其自身的实践探索,突破了传统的陶瓷的概念。其作品色彩之艳丽,密度之丰富,开片之诡秘是前无古人的。看到他的作品的第一感觉全新的,是具有创造的,是具有冲击力的,而此人也是狂人一个。大口一开就讲五亿中国人加到一起也没有他聪明,诺贝尔奖如三年不颁奖给他,那评委就该回家了,对此大言,不敢苟同,但中国当今确实没有第二者创造这样丰富艳丽的釉彩作品,那多少人加到一块也没用,至于诺贝尔奖那实在不知可将邢大师的创造归到那一科。
不管如何,邢大师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突破传统,真正的创新,他的釉彩是全新的;他的釉彩开片的表现是全新的;他的珍珠釉是全新的,关键其对作品的创作从思想到技法的全新的。本人不是陶艺史学家,但从宏观的历史观上可分析出一种长势,那就是在当今众多的陶艺家中,邢良坤的与众不同的,他的作品与时代不同,与历史不同,其作品是具有创造性的。
对邢良坤及作品的思索,引发了我的的思考,中国当代玉雕大师缺少的就是这种划时代的创造力,是那种继承传统而又打破传统的创造力。我们这个时代的玉器更多是传承,传承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历史上的表现手法,传承历史上的造型,传承历史上的典故,而缺少的是以玉石为载体,以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一种全新的理念。这种表现手法和理念,可能会随一个人的出现而变成现实,我们期待着……
陶艺狂人—邢良坤
作者:  来源:CCTV    日期:2006-4-26 9:47:30
..
编导王延胜责编王少华
他说自己是上下五千年世界陶艺第一人
他说他将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有26件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有人真就为他的作品出价上亿元
他就是中国陶艺界的一个特殊的人物,提起他的名字圈里人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的张力,似乎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恨,则是因为这个人说话太张狂,动不动就把世界第一的帽子往自己的身上扣,还四处宣扬要得诺贝尔奖,这个人出身贫寒,只念过五年书,没有经过任何美术学院的专业训练,但是十年来他却创作了四万多件陶艺作品,获得了二十多项国家专利。他的作品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收藏。有二十六件作品还作为国宝永久的保存在了故宫博物院,这个人就是邢良坤。
第一次听说邢良坤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那次到山东济宁外出采访,当期的被采访人说,他知道辽宁大连有一个“怪人”,“狂人”,说话狂的厉害,从不服人,可他也真有些本事,烧出来的陶艺作品竟然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等。栏目制片人当即表态,这个人有故事!!随即安排要我联系,这就是本期节目的开始。
邢良坤1955年生于山东,长于大连,初中文化,下过乡,当过钳工、木工、电工、钣金工、维修工,干过个体:养花、卖花、弄盆景、做根雕,后来迷上了收藏,苦修十年,成了陶瓷艺术的收藏家、鉴赏家。1989年,邢良坤开始潜心研究陶艺,至今已取得“立体开片”、“网釉”、“红天目”、“吊球”、“转心瓶”等20项国际发明专利,获得了吉尼斯“国家发明专利之最”证书。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众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据说,还被多国家地区的政要个人收藏。当然比这个更有名的是邢良坤的狂言,有人说他太爱吹,用东北话说,老邢那嘴没个把门的,不管是干活还是闲着,总有说的,吹得挺狂:
他说,日本人做的陶,半小时就能看明白了,他做的陶,日本人却研究也做不出来。
他说,陶艺要突破,只能靠他邢良坤。
他说,他做的陶,前人没法达到,后人也不能超过。
这些都成了在网上邢良坤的“语录”,有点狂得没边了,似乎真得由他称王称霸。可如此狂的一个人,能配合我们的采访吗?恰好,一个同事的朋友认识邢良坤,我便拜托同事,先帮忙跟邢良坤联系一下,算是先跟他大声招呼。几天后,我给邢良坤打了电话,电话那端的邢良坤听上去比想象的要好,很豪爽的感觉,当然,谈起他的陶艺作品他在电话里就已经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正如传言:老子天下第一。
几天后,我跟摄像便飞往了大连,一路上我都在想象,这个如此有争议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面容、神态。飞机到达大连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邢良坤的茶楼,也是他的陶艺作品的展厅,可仍然没有见到邢良坤。两碗米饭、两个菜,我们的晚饭已经准备好了,正放开吃饭,一个声音响起在背后:“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晚,所以没有等你们吃饭,出去忙别的事了”,嗓门又粗又大,扭头一看,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粗眉毛,小眼睛,短头发,黑黑的皮肤,一口方言,人长得挺有精神,但看不出年龄,虽然来之前已经知道他的年龄。于是,正式的采访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开始了。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细。”邢良坤侃起来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我们饭没有吃完,一个小时已经聊进去了,当然,仍如传言:他爱“吹牛”,从他的陶艺专利,到他的生活,小时候的生活,到日本到英国举办展览,等等,说起自己的经历,他聊得很兴奋,可说到困难的时候,他的回答让我们感觉很以外,(在此之前,我已经查了他的很多资料,知道他曾经因为烧陶艺作品,把几百万家产“挥霍一空”,连饭都吃不上,过得很苦)“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困难,我觉得挣钱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还有比挣钱更容易的事吗?”
“那你失败了怎么办?也不难吗?”
“我从来没有说自己成功,现在也是,说我成功的是别人,我就是愿意烧,烧出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难的?”
似乎说到自己困难的时候,邢良坤并不习惯。但是我们还是了解了他从幼年到如今的生活:出生在山东,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刚出生,他就死里逃生,因为刚出生的邢良坤只有两斤半重,父亲以为肯定养不活了,差点就给扔到猪圈里,是两个姐姐用小米粥喂活的。后来挣到了钱又开始收藏日本的古陶瓷,出了名后却把收藏的作品捐给了博物馆,开始烧制陶艺作品,几百万的家产就这样被烧进去了,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有人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就算是头破血流也要撞过去,要不就死在南墙下,要是撞了南墙就回头,就是叛徒。”邢良坤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随后几天里,我与摄像一直跟着邢良坤,想抓取他最本色的一面,在“狂”的背后的另一个邢良坤:
邢良坤说话很直白,是那种脑子里想到的就说出来的人,比如“老婆是比不上自己的陶艺的”,可“不近女色是不对的”,而且有自己一套理论,也有自己的一套“准则”,连自己带的烧陶艺的弟子也都必须是农村招来的没有文化的女孩子“我没有文化,要找一个大学生,我研究出来的那些专利不都成了他的了吗?你小学没毕业,人家是大学生,你说这个专利是谁的?我有嘴也说不清了,所以我是武大郎开店——个高的不要,就带没有文化的,而且还是一帮没有文化的农村女孩子。”,据他的一个朋友说,曾经有记者采访邢良坤有关“情人节”的话题,结果被他的理论说的问不下去了;
邢良坤认为自己“就是聪明,几亿人加起来都没我聪明,我的感谢我的父母!!”这一点或许很难让人相信,但是我却不能不承认他的努力,也许在他的心里,这并不是刻意要去做的,他称自己的娱乐就是做陶艺,就是创作陶艺作品。我甚至很难想象,邢良坤这样的一个“粗人”“狂人”居然滴酒不沾,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中,可能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干他喜欢的事。虽然很有名了,可每天邢良坤仍然是早起晚睡,似乎永远都精力过人,一天要烧三炉作品,从早晨五点到晚上十一点,他得不停的到窑炉去看,装炉,开炉,都是他一个人干,要知道再在我们在采访他的过程中,经常晚上到半夜,第二天依然挺精神,一句话,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没有出来的意思。我没有刻意去美化邢良坤,或者我本身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性格,可不能不佩服他。我想,幸亏邢良坤没有上大学或者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或者艺术熏陶,很难想象如果他接受了所谓的专业的教育,还能不能出来这样的一个人物,还能不能拿出这样的作品;
邢良坤帮助了很多人,包括很多老红军,他说,邢良坤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可他知道没有这一帮人的出生入死,就没有这样的一个社会,就没有他邢良坤。他拿出了很多钱帮助他们,没有原因,也不需要报道,甚至在采访中她都回避这样的一些问题,他觉得,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觉得这些老人很可怜,而他懂得,要知恩图报,就这么简单,我不能怀疑这样的行为背后,他考虑的汇报,因为就在他穷的吃不上饭的时候,仍然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们,“我的钱没有了可以在挣,可他们已经没有这样的能力了”,他从来没有想如何地去回报社会,因为只要说到当前的社会,他甚至出粗口大骂,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做法是出自一种纯个人的意愿,或者说,真正的个体身上一种怜悯之心,一种道德的考量,而这样的一种怜悯在当前这样的一个社会确实弥足珍贵。他还拿出100万成立了自己的残疾人基金,帮助那些帮助残疾人的福利企业,目的是让他们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我赞助这些企业,必须跟他们签订协议,他们拿我一分钱就要接受一个残疾人,没错,这些残疾人跟我没什么关系,可我就是可怜他们。”
采访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想邢良坤的世俗,他所有的表现就是一个“俗人”,甚至从说话到行动没有一点高雅表现,喜欢钱,谈女人,这样的一个人在这个已经很世俗的社会中,显得更加的世俗,可这样一个俗人去似乎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俗”,而且以此为骄傲。他称自己是最富有的艺术家,他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他可以把别人贬的一文不名,他对自己的行为夸夸其谈,包括自己离婚多次,他都觉得自己很光荣。有人说她不知道天高地后,低速不堪,甚至有人用更刺耳的语言,他拒不接受。他的一个朋友说,邢良坤的小时候贫穷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那种被别人看不起的感觉一直在影响着他的生活。可能大多数对这种经历都会回避,邢良坤也不例外,尽管他不愿因承认,这样的经历会让人自卑,而物极必反,正如有人说的:强烈的自备的尽头就成了极端的自负,我私下里会想邢良坤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而这样的性格,却真正成就了他!!
面对邢良坤,很多人会产生矛盾,佩服他的敢做敢为,佩服他的口无遮拦,佩服他的艺术成就,反过来,也看不惯他的张狂,看不惯他的世俗,看不惯他的自以为是,可他就是这样的人。
可采访完邢良坤,我觉得,狂,就让他狂一辈子!能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他的资本,至于评说,那是别人的事,对于他的成就认同,那更是后人的事!我们说了,只是口舌之快,与邢良坤的口无遮拦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消失无踪,能留下来的才是“真货”!再说,如果让邢良坤闭上嘴,他还是邢良坤吗?所幸,他没有闭嘴,以后也不可能闭嘴!!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今天玩个高雅的,谈艺术。艺术,俺知道滴少之又少,不过为了附庸风雅,俺也就只好打肿脸充胖子,不过,貌似可以省点力气,不用打都已经是肿的了。
对于陶,一直没什么了解,直到有一天,看到了邢良坤的茶道碗,惊为极品。简直不能想象,陶碗能做的如此漂亮。望天~什么时候俺能拥有他的碗啊!一万美圆啊!
数年前,北京一位谙熟陶瓷历史的美术高等学府教授在讲台上,举着邢良坤的一只黑釉白纹的陶碗很自信地说:“这些花纹肯定是画上去的,从宋朝到现在,没人能烧出这样的花纹!”当这位教授在邢良坤的陶艺工作室亲眼目睹了烧制过程后,终于信服了,他发自内心地说:“下节课站在讲台上的应该是你!”
在陶艺史上关于“活心瓶”的传说,是令历代陶艺家们无限憧憬而又无人能够实现的一个“神话”,但邢良坤做到了!他的“活心瓶”多达12层,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的“十层转心瓶”仅是其中的一件。这种转心瓶造型奇巧,层层相转的空心球结构在制陶工艺上是一大突破。但邢良坤说,这算不上真正的绝活!他真正的绝活是控制“窑变”!他可以将烧陶史上神秘而不可预知的“窑变”变得随心所欲,可以设计。那些有着鬼斧神工般或枝条形、或网络形、或菊花形、或瓜纹线形等等形态各异,细如游丝、多层叠加、纵横交错等等“窑变”出的图案,都是按他的构思随意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