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 如何适应失控的生活(中国科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48:51
大学新生 如何适应失控的生活
科学时报 7月25日     作者:赵鹰

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将是如何适应生活、学习方式的巨大改变,从被家长、老师全面监控到大学放羊状态下的生活转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教育网学术沙龙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田玲剖析了大学新生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关键是要学会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
一开始,田玲用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切入话题。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被现实困扰得太严重,已经失去了千里之行的想法。如今,现实中有这样一个现象,人们的身体在成长、年龄也在变化,但是当人们的身体成长、年龄增长以后,其心灵、精神不一定成长和成熟,这就产生了很多错位的现象。尤其在北大、清华这些高校,学生的智商非常高,但他们身上会有一些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除了生理年龄之外,还有社会年龄和心理年龄。
所以,在入学之后,寻找恰当的自我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田玲表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自己。“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很聪明,但是他们遇到问题以后变得很脆弱,不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这说明大学生在认识自我方面有问题,而不是说他们的智力有问题。”
田玲指出,自我的成长所指的不是外在体貌的成长,而是内在的一种成熟,这种成熟用另外一个术语来表示就是发展。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是何种教育也是一个关键。反思今天的教育,田玲表示,自己发现很多学校发生的事情不属于教育现象,应该属于科举现象。尤其是现在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机构,小孩从小就被一个考大学的目标所压着。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呢?田玲认为就是培养新一代准确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生活这个词就是:教育就是生活,“如果教育违背了生活,我们就需要对它进行检讨,我们接受了多年教育的人,可能读了博士、当了教授,但是不知道怎么生活、不知道怎么活下去,那么我们就需要对教育作一番检讨。”
不断激励自己
目前,家长普遍认为,孩子选择一个很好的专业,再加上从名牌大学毕业似乎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很多方面包括你跟人交流的技巧等这些东西在学校是很难有人教给学生的,这就需要学生自我拓展目标,进行自我教育。
田玲表示,从人的角度来说,专业规定也好,课堂设置也好,都是针对学生的共性所进行的。课堂里面所提供的信息是公共的信息,但是从教育规律来说,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每个个体都是有其学习的特殊需求,如果学校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话,那就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索。
现在大学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被家长、社会所理解。比如学生十年寒窗发奋学习,进入了好的或普通的大学后却开始厌学、失去学习动力,很多家长不理解,很多老师也不理解。实际上,问题是在中学阶段,学生被告知的目标就是上大学,但是没有人告诉他们上大学是为了什么,读大学以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努力。
在这一点上,田玲认为应该帮助学生寻找目标。因为学生认识自己需要一个过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哪些方面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所以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需要一个过程寻找这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一个单纯短时期内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一生的目标。包括我这一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把我的潜能激发出来、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让我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等。这些东西都是学生在大学里寻找的目标,当一个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才能有动力。
再者,学生是带着激情进入学校,怎么样开始大学生活,学生也是很茫然的。因为生活的转变实在太大,学生一下子从中小学阶段的完全被控制转变到大学生活的完全失控。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是学生去处理,他会失去兴趣的;如果学生面对的所有事情都有挑战性,则学生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田玲认为,学生也不要过分悲观,可以自己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大学强调的是一种主体性,和中小学灌输式的教育不一样,所以学生要不断激励自己,慢慢从被动状态转变到主动状态来,学会寻找自我、让自我成长、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人。另外,学生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学的资源非常庞大,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培养自己的资源意识也很重要,不是被动等待,而是积极寻找。
合理利用资源
田玲表示,自己常常问大学生,是否具备识字的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大学生忘记自己是识字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大学生在校园里读书的时候,缺乏思想性的阅读、思维性的阅读。看书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不是主动思考的阅读。
在大学里面,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可供大学生学习的人很多。比如学文科要掌握人生的经验、阅历,那么,清洁员也可能是老师,修地铁的工人都是老师,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背景,能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另外一个资源是图书馆,比如在北京,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田玲举例说,如果你想确定你做的研究是国内一流的话,那就把国家图书馆里所有的相关的书都拿过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你做出的研究就有可能是国家一流的。如果你想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则可以从网上检索国际的图书资料,一定要把相关研究的最前沿资料拿到手。
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针对现在社会招聘时出现的“查三代”现象,田玲表示,这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给自己贴上诸如“二流学校”之类的标签。
田玲认为,第一个要纠正的就是自己把自己看作二流学校的学生。学生要做的事情首先就是把这个标签摘下去。这种意识折射出社会上还有封建残余的意识,也就是等级的思想。实际上,把学校分层和人的智力分布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学校的功能作用也不一样。同时,人的平等是没有分别的,不管是什么学校的,哪怕是没有读大学的人,跟读重点大学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一样的。
反思的有一点就是如何实现自我的品位。比如说自我发展就是人格,人格可能很抽象,但是它反映哪些东西呢?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精神情绪以及对自我的看法等。如果一个人在所有的这些方面都是非常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这个就保证了自身的精神境界,达到一种“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状态。从而通过自我潜能的挖掘可以生活得更有自信和安全感。
此外,对于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贴标签”的想法更要纠正。田玲认为,学生是中性的身份,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比如国外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有的私立学校就比公立的好。但在我们国家,由于国情没有把这个民办称为私立,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民办学校不能超越公立学校。所以说,对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通过考试拿到学位,而是通过学习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