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殿建築【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00:20
中國宮殿建築

★★★還舊樓主2010年8月6日覓自《中國網》★★★
宫殿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国已知最早的宫殿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在一个夯土地基上以廊庑围成院落,南侧中间为大门,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推测是四阿重屋(即重檐庑殿)。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宫殿又可称为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重檐庑殿顶更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至今基址尚存的唐代大明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东北龙首原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最为宏伟的三殿分别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主殿含元殿是一座十一开间的殿堂,殿前两侧相距约150米处,建有东西对称的翔鸾、栖凤两阙楼,以飞廊与殿身相联,更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之用,称为“龙尾道”。整组建筑气势雄伟,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有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的就是含元殿的盛况。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仅有明清北京宫殿和清沈阳宫殿。
明清北京宫殿
明清北京宫殿称“紫禁城”,又称“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故宫后三殿及其它建筑
历代都城建设都有一定规制,尤其尊崇礼法。“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中”成为最尊贵的方位,因而都城及其中的宫城的选址都突出择中思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正是遵循这一思想的结果。故宫内建筑一律用红墙黄琉璃瓦,大面积的原色产生强烈的对比,在北京城内大片民居灰瓦的映衬下,更显得金碧辉煌,整体效果突出。

《明宫城图》描绘了明代紫禁城的全貌。
图中右下方穿官服者为故宫设计者蒯祥(1397-1481)。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体量也并不高大。以闻名遐迩的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与故宫相比较,可明显看出,前二者个体建筑平面复杂、外观雄伟,而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博大与壮观并不在于单体建筑,而在于群体组合的巧妙——以室内外空间大小形态的变化,以及根据建筑高矮和人的视觉等确定的适度比例来营造效果。整个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分布了9000多间房屋,富于变化的建筑及院落空间构成了一组秩序严谨、井井有条又突出中心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隅都有角楼,三重檐七十二脊,造型华美。城墙四面辟门,正门午门最为突出,它平面呈“凹”字形,中间开三门,两边各开一门,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间殿,两边端头都有角亭,以廊庑相连,这也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五个屋顶形如五只丹凤展翅,故称“五凤楼”。

故宫角楼
宫城前仿宋制设千步廊,廊东(左)为太庙,廊西(右)为社稷坛,也是继承古制中的“左祖右社”的布局。故宫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布置在一条明确的轴线上,这条轴线与北京全城轴线重合,体现了帝王宫殿的至尊地位。在中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又有左辅右弼的多座院落相陪衬,浩繁的建筑群主从分明、前后呼应、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衬托出中轴线上三大殿的崇高、宏伟。
故宫大致可分为外朝(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和内廷(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生活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大部分。为了适应其功能,外朝建筑形象强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自成院落,点缀以书斋、亭榭、花木、山石等。

前门、天安门和故宫正门都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也就是“三大殿”。它们前后排列在有雕刻精美的栏杆、栏板围绕的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上,殿前深广达200余米的广场增加了建筑庄严雄伟的气氛。
主殿太和殿为重檐庑殿十一开间,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殿堂,俗称“金銮殿”。太和殿用于举行最隆重的皇家仪式:登基、元旦、冬至朝会、庆寿、颁诏等,因此,殿前不仅有宽阔的月台,还有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可供上万人聚会和各色仪仗的布置。月台上的陈设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铜龟、铜鹤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日晷是计时仪器,而石嘉量则是象征性的标准量器。

故宫太和殿
中和殿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殿试进士也在这里举行。从保和殿往北,过了华丽的乾清门,就是内廷的范围了。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它们也坐落在中轴线上。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象征天,也代表阳;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象征地,也代表阴。明嘉靖年间,根据“天地交泰,阴阳和谐”的说法在两宫中间建造了交泰殿,于是形成了对应外朝三大殿的内廷三宫的格局。按礼制,后宫建筑比前朝要低一个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宫殿尺度也较小,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内廷三宫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为嫔妃的居处,这12座宫殿则代表着12星辰,拱卫着象征天地的乾清宫和坤宁宫。
清沈阳宫殿
沈阳宫殿是清朝统治者入关前的皇宫,即沈阳故宫,乾隆以后清朝皇帝东巡诣祖陵时也以之为盛京行宫,具有强烈的地方建筑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全宫分为三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分别沿三条纵向轴线布局。

清沈阳故宫大政殿
东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是清帝举行大典和召集王公大臣商议国事的地方。这组建筑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平面,大政殿面南居中,十王亭以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为首分两列展开,沿大政殿前纵贯南北的御路形成的中轴线呈八字形对称排列,围合成一个梯形广场。东侧左翼王亭以下依次为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右翼王亭以下依次为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突出了大政殿的中心地位。八旗亭代表了清代满族独有的“八旗”制度:所有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由皇帝统领;而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重现了满族旷野军事会盟的幕帐排列方式,充分体现了满族政权的特色。
中路是沈阳故宫的主要建筑群。南面大清门是正门,入大清门经御道可直达正殿崇政殿。立在须弥座式台基上的崇政殿是宫内最高大的单层建筑,是日常朝会和处理政务之处,它的建造融合了汉族宫殿的一些做法(如须弥座台基、琉璃瓦屋顶、红漆隔扇门等)和青藏地区喇嘛教寺院的檐枋装修形式,既有汗王宫阙的高贵,又兼宗教庙宇的神圣,还透出浓烈的民间地方色彩,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独树一帜。
后面的内廷是一组四合院,位于高台上,仿若城堡,防御性较强,这是经常处于征战状态的民族传统。南面的凤凰楼既是门楼,又是帝后小憩及读书议事之处,它高三层,四周出廊,各层黄绿两色琉璃瓦与红漆柱、窗、栏杆相衬映,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美丽壮观。凤凰楼后的五座寝宫最具满族传统住宅特色,尤其是中宫清宁宫,它的正门不是开在正中,而是设在东次间,这是从辽、金时期流传下来,与满族人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融为一体的民居建筑形式,俗称“口袋房”;室内设有南、西、北三面相接的“弯子炕”;诸寝宫的装修方面也较多地保留着纯朴的民间气息。

清沈阳故宫后花园
清宁宫的正门前,竖立着一根红漆木杆,这根木杆被安放在一个汉白玉石座之上,顶部套着一个锡斗,即“索伦杆”,它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也是满族宅院的主要标志物。按照满族的传统,在用此神杆祭天时,还要在上面的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用来喂食乌鸦以示祭天。这种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1559-1626)早年曾被追杀,实在无路可逃了,就躺在一条草沟里听天由命,这时突然飞来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将他严严实实地遮盖住,努尔哈赤因此逃过一劫。后来,努尔哈赤建立满洲政权,为了报答乌鸦当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满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竖立木杆,套上锡斗,以美味祭祀乌鸦,这便有了今人在皇宫内看到的索伦杆。
西路也是沿中轴线布置,共有院落五进,有戏台、嘉荫堂、仰熙斋等建筑。主要建筑文溯阁是一座藏书阁,其中收藏着乾隆年间积十余载修成的《四库全书》的七部抄本之一,溯字带水字旁,是求取避火之意。
★★★還舊樓主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