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溪口蒋氏家族百年兴衰:一个时代和一个家族(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56:49
2010-05-05 13:59:28 《环球人物》 【大中小】发表评论
位于浙江宁波的奉化市溪口镇,是蒋介石的故乡。1949年,蒋介石父子败逃台湾,从此无缘回乡。
 
溪口,是一个浓缩中国近现代史百年风云的地理标识。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时,它无疑值得探访。
金秋时节,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从浙江宁波市下辖的县级市奉化出发,乘车沿奉(化)新(昌)公路向西北方向前行22公里,来到溪口镇。
寻访蒋介石故里
剡(音同善)溪穿越溪口镇,武山(又名武岭)挺立于东侧。小镇、溪水、山石,组成了一派典型的江南风物。
三里长街是溪口最热闹的地方,蒋家故居几乎都集中在这里。自东向西而行,首先看到的是文昌阁。这栋两层的殿宇式楼房,曾是蒋介石回乡小住时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文昌阁东侧的两层洋楼,当地人称之为“小洋房”。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来后,全家人就在此居住。他为在日机轰炸中遇难的母亲--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手书的“以血洗血”石碑,就存放在小洋房里。
蒋氏宗祠由新老两座祠堂组成。老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新祠堂则是上世纪30年代由蒋介石亲自主持修建的,他还为其题写了“忠孝传家”的牌匾。如今,溪口蒋氏的节日祭祖、红白喜事和各种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位于三里长街中段的丰镐房,是蒋介石家的祖屋。其大门对面,有一座形如笔架的山,得名笔架山。当年,这里曾流行“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的说法。因此,迷信风水的蒋介石在翻修丰镐房时,对大门不敢有丝毫改动。蒋介石、蒋经国两代人的婚礼,都是在丰镐房里举行的。后来,这里成为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住所。
丰镐房旁边的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处。咸丰年间,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弃农从商,开设玉泰盐铺,“家道以之渐亨”。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也颇有生意头脑,他子承父业,使玉泰盐铺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离开三里长街后,记者来到摩诃殿。据《武岭蒋氏宗谱》介绍,溪口蒋氏的一世祖名叫蒋光,原本住在江苏宜兴,五代十国时为避战火而迁居宁波。后来,二世祖蒋宗霸迁到奉化,在此扎根,繁衍生息。后世子孙为纪念二世祖,修建了摩诃殿。毛福梅去世后,就被安葬在摩诃殿旁边。
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墓地,位于溪口镇外一公里处的白岩山上,附近有著名景点雪窦寺、妙高台、千丈岩。如今,它已成为蒋介石后人回乡时重要的拜祭、追思之地。
蒋家王朝的后花园
“溪口是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的后花园。蒋介石三次下野后,都回到溪口。很多重要的决定从这里发出,不少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溪口小镇因此与民国史有了很多联系,对民国史产生了很大影响。”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1927年8月13日,在国民党内遭到围攻的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避居溪口。曾在丰镐房做过8年总账房的唐瑞福生前曾回忆说,当时,蒋介石住在山上的雪窦寺里,吃的鲜货如大黄鱼、蚶子、蛏子、鲜鳗、河鲫鱼等,均由他采购。每天送货时,他都能看到许多国民党军政要员,从溪口坐轿上山去见蒋介石,有时一天内竟有100人之多。蒋介石应接不暇,只好于1927年8月27日,在上海《申报》上刊登“谢绝来访”的启事:“中正辞职以来,辱荷各同志、各团体函电纷驰……恕失款接。”溪口的名声就此一炮打响,有了“民国第一镇” 之称。
1931年11月22日,国民党内派系之争加剧,加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言论激起全国反对,他被迫第二次下野,返回溪口。不久,日军侵占东北,中国时局日益严峻。国民党中常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请蒋介石重返南京,主持大局。一时间,大人物纷纷云集溪口当说客。次年1月13日,蒋介石离开溪口,结束了40余天的蛰居生活。
1949年1月22日,在解放军如潮的攻势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迫于各方压力,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但他在溪口架设了2部电台,遥控南京国民政府,指挥战事。
然而,第三次蛰居家乡,并未为蒋介石换来转机。1949年清明节,他带领蒋经国夫妇和孙儿孙女,到母亲的墓前祭拜。也许是意识到大势已去,他涕泪横流地嘱咐儿孙们“多磕几个头”。见蒋经国的妻子蒋方良只鞠了一躬,他大为光火,怒斥“俄国人(注:蒋方良是俄罗斯人)不懂礼节”。随后,蒋介石又去祭扫了父亲的墓。4月21日,解放军以雷霆之势横渡长江。4天后,蒋介石带着家人,黯然登上离乡的渡船。
毛泽东下令保护蒋宅
早在1949年5月6日,溪口解放前夕,毛泽东就电告解放军前线指挥机关:“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进驻溪口的解放军21军61师,从上到下,坚决贯彻执行这一指示。当时,官兵们的生活非常艰苦,粮食不够,一日三餐只能喝稀饭,但丰镐房里存放的20多袋大米,颗粒未动,其他所有物品也同样被保护起来。
1956年,一位新华社记者来到了溪口。现年79岁的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溪口研究所研究员王舜祁,曾与该记者有过接触。他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回忆说:“那位记者拍摄了蒋介石曾任校长的武岭学校的校长室,又拍了其它遗迹。据说,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位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交由到访国转送台湾,送给了蒋介石本人。”
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时,著名民主爱国人士章士钊,特意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溪口花草无恙,奉化庐墓依然”。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方针。此后不久,经廖承志提议,中央拨出30万元专款,修缮蒋介石故居和蒋氏坟墓。
1981年,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宣布“溪口茔墓修复一新,庐山美庐保养如故”,引起海内外轰动。不久,在外交部官员的陪同下,13名世界知名媒体的记者首访溪口。蒋经国看到有关报道后,多次感叹:共产党做了一件好事,这笔钱应该由我来出。
1994年,溪口这座江南古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镇上的玉泰盐铺、丰镐房、小洋房等3处蒋介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增加到8处)。昔日“蒋家王朝的后花园”,现已成为溪口旅游的金字招牌,以及国民党人士的拜祭之地。
【蒋介石两个儿子  “做梦都想回大陆”】
“何时再得归哟!”蒋介石兵败逃离溪口时,曾含泪喃喃自语。然而,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再也没能回到故土。他们落叶归根的遗愿,至今仍未变为现实。
蒋经国:想葬在母亲身边
蒋经国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大陆度过的。儿时的蒋经国,曾在出生地溪口与母亲毛福梅相依为命。那里给他留下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最温暖的记忆。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回忆在溪口的温馨生活。
1949年,客居台湾、极度苦闷的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昨晚夜色澄朗,在住宅前静坐观赏。海天无际,白云苍狗,变幻无常,遥念故乡,深感流亡之苦。”有分析指出,蒋经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是全球华人共有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会反映到政治决策上。他曾说:“两岸毕竟是血脉同根,政治歧见,难道一直能让台湾海峡成为阻隔民族来往的鸿沟么?”为此,他多次派秘使前往大陆,谈论两岸统一问题。
“文革”结束后,大陆官方重修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蒋家祖坟和故居,并加以妥善保护。蒋经国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大陆官方祭祀其祖母和母亲的镜头时,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他感慨道:“溪口丰镐房灯火阑珊,念亲恩,思故乡……”
蒋经国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曾长期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两岸政策。但最终,乡情战胜了“三不”。1987年3月初的一天,他问一位亲信幕僚:“唐诗有句描写离家很久的人回乡时心情的诗,你记得吗?”幕僚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蒋经国深有感触地说:“这正是老兵们的心情,你们去好好研究,尽快实施开放大陆的办法。”不久,他在病榻上顶着党内保守势力的压力,决定从1987年11月2日起,准许并接受国民党老兵和一些在大陆有亲人的民众回大陆探亲,打破两岸38年相互隔离的坚冰。
但由于坚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一不切实际的信念,蒋经国无法改变两岸分治的局面。直到1988年去世,他也没能再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在弥留之际,他留下遗愿,想要归葬大陆,葬在母亲身旁。
蒋纬国:与家乡“擦肩而过”
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同样也对祖国大陆魂牵梦绕。“纬国先生想回大陆看看”,在台湾是广为人知的事。
生前,蒋纬国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想回大陆访问的心愿。曾有台湾记者问他:“将军,连你都想回大陆?”他当即答道:“我是中国人!我做梦都想回大陆!我想大陆都想疯了!”言毕,已是热泪盈眶,哽咽难语。
随着年纪的增长,蒋纬国的思乡情越来越强烈。他常对人说,每当听到“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尘”这段歌词时,他都会忍不住掉眼泪,因为他想回大陆,想回家乡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
少年时代,蒋纬国曾与义母姚怡诚在苏州生活,并在苏州东吴大学就读。晚年,他常向友人表达自己对苏州的思念。1992年1月,他在写给昔日同窗程金冠的信中说:“一峡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岁月悠悠,吾于母校同窗之旧时往事与校园情景,依然依稀记得,恍如在目……但愿苍天佑我中华,早日统一,来年将能与诸友齐集母校同庆往后之校庆,并倾积愫……”
因身份特殊,蒋纬国不能回乡祭亲。1994年四五月间,他的密友吴神农回大陆探亲。行前,吴神农去见了已是78岁高龄的蒋纬国,说探亲期间想去溪口看看蒋家故居。蒋纬国微笑颔首:“好啊!那你帮我到我祖母坟上祭祀一下,献个花!”此后,他时常会拿起吴神农带回来的照片,一张一张地仔细翻看,并总是盯着照片发呆,眼神里透出难以言表的哀伤。
事实上,蒋纬国有过一次重回大陆的机会。1993年9月初,他应美国侨界、文教界团体的邀请,前往洛杉矶参加“中国当前统一问题之探讨”学术研讨会。会后,他悄悄飞到俄罗斯,准备转赴大陆,实现多年的归乡夙愿。不料,此事被台湾媒体公开披露,他只好作罢,折返美国。
在梦里才能回到故乡--这样的无奈和遗憾,从1949年开始陪伴蒋纬国,直到他1997年因病去世。
【蒋介石孙辈:历尽乡愁,泪洒故土】
“那是1993年8月4日。”如今,溪口台胞服务中心(前身为台胞接待站)主任胡华青,对蒋介石后人第一次回溪口老家的日子,仍能脱口而出。那一天,溪口百姓扶老携幼,望眼欲穿地站在镇口,等着蒋介石后人的到来。此时,距离蒋介石一家离开大陆,已整整44年。
徐乃锦:代丈夫蒋孝文回乡探路
在蒋介石的直系后代中,首次回溪口的使命,落在蒋介石长孙蒋孝文的妻子徐乃锦肩上。徐乃锦出身名门,祖父是清末革命烈士徐锡麟。婚后,蒋孝文从政,徐乃锦则一直从事社会工作。1988年,蒋经国去世。第二年,蒋孝文因患咽喉癌,也带着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撒手人寰。身为蒋介石长孙媳妇的徐乃锦,自此成为蒋家对外的代表。
此时,随着两岸关系逐渐得到改善,蒋介石后人回溪口故乡祭祖扫墓的愿望愈发强烈。经过几年谨慎的周旋,蒋家征得台湾当局的同意后,决定由徐乃锦带着女儿蒋友梅,启程去大陆“探路”。出发前,徐乃锦来到蒋纬国家里,问叔叔有什么交代。蒋纬国亲自为她们安排了行程,并说:“这次你们先去看看,我以后去。”
1993年8月4日上午,溪口,当人们看到徐乃锦走来时,掌声雷动,不少人流下了热泪。他们簇拥着母女俩,先来到蒋介石父母、妹妹、原配夫人、哥哥等人的坟前扫墓,接着参观玉泰盐铺、丰镐房、小洋房等蒋家故居,继而游览了雪窦寺、妙高台、千丈岩等风景名胜。
在千丈岩岩顶的栖云亭,导游介绍说,这是蒋介石和长孙蒋孝文经常下棋的地方。导游话音刚落,徐乃锦就对女儿说:“一定把这里拍下来,这里有你爸爸成长的足迹。”之后,徐乃锦按照溪口的风俗,在丰镐房里摆了一桌“七月半羹饭”祭祖。
徐乃锦在溪口只逗留了一天,没过夜就返回了奉化市。当时的奉化市市长钱志辉,会见并款待了徐乃锦母女,席间还赠送了一些奉化土特产,有“琼浆玉露”水蜜桃、金银绣花坐垫等。徐乃锦感动不已,特意叮嘱女儿:“这对绣花坐垫是奉化市市长送的,带回去送给祖母(指蒋经国遗孀蒋方良)。”临别时,她又对钱市长说:“请一定把(此行的)照片寄给我。”
方智怡:为蒋孝勇充当“试探气球”
徐乃锦的溪口之行,受到了一位特殊人物的高度关注。他就是蒋孝文远在美国的三弟蒋孝勇。
蒋经国去世后,蒋孝勇在台湾政商两界都受到排挤,于是举家避居加拿大,后又迁往美国。其间,随着李登辉不断暴露出“台独”真面目,蒋孝勇对台湾的现状更加不满,回大陆故乡的念头也更加强烈。
1995年4月的一天,妻子方智怡告诉蒋孝勇,她想随同父母到大陆访问游览。蒋孝勇立即表示赞同,并要她公开抛头露面,“我是让你打前站,以后我也要去。这次你以我妻子的名义前去,本身就是在放一只试探气球,说穿了,就是看看台湾一些与我过不去的人,会利用这件事情做什么样的文章。”
1995年5月17日,方智怡与父母抵达北京。日后,她回忆说:“我们一起游玩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虽然这些地方以前在书本、杂志上也见过,但总觉得隔了一层,哪有真真切切站在大地上的感觉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真是伟大啊!”在大陆期间,她还把自己在故宫内和长城上拍的照片,寄给了远在北美的蒋孝勇。
很快,香港媒体对蒋介石第三个孙媳到访北京的事,做了公开报道:“这是她(方智怡)首次回祖国大陆观光……方智怡对北京记者表示,来到北京后感觉良好,令她心情舒畅。”
看到海内外对方智怡此行表示赞许,蒋孝勇知道,“试探”行动成功了。
蒋孝勇:身患绝症祭祖坟
1996年的一个普通夏日,溪口蒋氏故居丰镐房里,一行游客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家人自称来自台湾,但身为父亲的中年男子却能说一口地道的溪口方言。听导游向游客介绍蒋介石及其家人的种种典故时,这名男子竟能随口对妻儿补充许多生动的细节。当看到二楼展厅里许多蒋介石和家人的旧照片时,他热泪盈眶,带领全家向照片低头致意。
一位年纪稍大的工作人员见状,心头顿生疑窦。他看看墙上的照片,又看看这名中年男子。当这家人转身离去时,他兴奋地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道:“前面的客人,就是照片上的这个人。”
“照片上的这个人”,就是蒋孝勇。此番到大陆时,他已身患食道癌,希望得到北京名医的治疗。经过中医专家的诊治、调理,他的体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疗程还未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决定:携全家访问故乡溪口,了却多年的心愿。
为避免暴露行程,蒋孝勇一家分坐两架飞机--他和长子蒋友柏先期出发,妻子方智怡和次子蒋友常、幼子蒋友青随后抵达。1996年8月2日,全家人在宁波会和,随后驱车直奔溪口。他们像其他游客一样,每人花30元买一套旅游联票,然后开始若无其事地“参观”。
蒋孝勇决定先去祭拜曾祖母王采玉。从山脚写有“蒋母墓道”的青石牌楼到山上的墓道,有大概600多米的石阶。蒋友柏、蒋友常兄弟,扶着身材瘦削的父亲拾级而上。一些轿夫见状,蜂拥前来招揽生意:“到上头很高的,你坐轿子上去吧,20元。”蒋孝勇摇头谢绝,并感慨地对两个儿子说:“这回乡的路,这认祖的路,40多年了才有机会走第一遭,得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啊。”经过半个小时的走走停停,蒋孝勇终于喘着粗气到了曾祖母的墓前。
就在这一年年底,蒋孝勇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去世之前,他动情地告诉妻儿:“蒋家人是中国人!”
“孝勇回去不久,就离我们而去,这次只好由我一人来走这段回乡之路、认祖之路了。”2005年10月13日,方智怡跟随台北浙江同乡会参访团,再次回到溪口。在曾祖母墓前,她伤感地含泪说:“我们在外面都很平安,请老人家放心!”
目前,方智怡任国民党中常委,是蒋家在政坛上最有建树的女性。她最近一次到溪口,是在今年10月25日,陪着自己88岁高龄的母亲参加溪口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不管有多忙,她都愿意将丈夫对故乡的牵挂持续下去。她说:“溪口是我的故乡,我自然会再来。”“我愿做溪口风景区的代言人,向外面宣传家乡的溪口风光。”
蒋孝刚:溪口赏梅寄情思
就在蒋孝勇一家访问故里后不久,1996年10月25日,蒋纬国的夫人丘如雪(原名邱爱伦)和儿子蒋孝刚(蒋氏家族“孝”字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回到了家乡。
在溪口当地有关部门协助下,蒋孝刚和母亲祭扫了曾祖母王采玉和祖母毛福梅的墓,并参观了丰镐房、小洋房、妙高台等景点。返回台湾时,母子二人还带上了家乡名产奉化芋艿头。已是80岁高龄的蒋纬国看到家乡特产时,激动得眼含泪花,连声说:“好!”“难得!”
2005年3月15日,丘如雪第二次来到溪口祭祖扫墓。年近古稀的她,谢绝服务人员提出的乘轿上山的建议,步履轻健地徒步登山。在丰镐房里,她看着蒋家世系图说:“这张图还要补充新的一代,现在,友梅、友松、友柏也已经有了孩子。还有孝严的女儿惠筠最近也产子了。这样算来,我的孙辈也有四个了。”
蒋纬国生前对梅花有着十分浓郁的情结,曾是台湾梅花学会的会长。他赞扬梅花“耐得寒霜、贞洁高雅之特质,以及吾中国人行健不息”之精神。丘如雪此次到溪口后,同行的台湾好友说,溪口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可以选一块宝地,种上梅花。丘如雪欣然答应。2006年2月10日,民革奉化市委向丘如雪、蒋孝刚等人发出邀请,请他们到溪口观赏首度绽放的梅花。8天后,母子二人便专程回到了家乡。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溪口研究所研究员王舜祁,参加了那次赏梅活动。他回忆说,当时,45岁的蒋孝刚身穿藏青色羊绒大衣,文质彬彬。丘如雪则身着棕黄色大衣,肩挎黑色皮包,气质典雅。蒋孝刚拉着母亲的手,缓步走进种有520株梅花的谷地。置身梅花丛中,看疏枝缀玉,闻浮动暗香,母子俩轻轻哼起蒋纬国生前最爱的一首称赞梅花的歌曲来……
赏梅结束后,母子二人来到丰镐房,随后在蒋氏宗祠拜祭先祖。关于第三次溪口之行,丘如雪说:“我爱宁波,我爱家乡,也要让孝刚不忘记家乡,这次孝刚能一起来,我尤其高兴!”
蒋孝严:归宗路走了60年
在人生的前63年,章孝严、章孝慈这对双胞胎兄弟,都是“蒋家门外的孩子”。这对出生在广西桂林的双胞胎兄弟,是蒋经国与其专职秘书章亚若在乱世中的爱情结晶。1942年8月,章亚若生下两个儿子后不久,猝然去世。此后,两兄弟由外婆抚养,阅尽苦难。对他们而言,蒋家是自己一生都渴望踏入却又无力叩开的厚厚的大门。
1989年夏,章孝严、章孝慈兄弟,委托台湾《联合时报》的记者周玉蔻和摄影师刘芳枝来到溪口,征询大陆蒋氏族人对他们认祖归宗之事的意见。当时负责管理蒋氏族人有关事务的蒋中伟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溪口蒋姓都认为,孝严、孝慈的宗嗣地位勿庸置疑,只要他们有意愿,我们愿意协助他们恢复蒋姓,进入谱谍。”章孝严、章孝慈兄弟对大陆方面肯定而热情的答复,十分感动,随即开始商讨回乡的具体细节。
1993年9月,辞去台湾“国大代表”及国民党中央委员等职务的章孝慈,以学者身份回到大陆,赶往桂林为母亲扫墓。当时仍在台当局任职的章孝严,因身份问题不能一同前来,但在胞弟为母亲扫墓时,他带着子女在台湾家中母亲的遗像前长跪祭拜。
1996年3月,章孝慈病逝于台北。从那以后,认祖归宗的重任,就落到了章孝严一个人的身上。
2000年8月23日,已辞去公职的章孝严,终于踏上了认祖之路。与他同行的,不仅有他的妻子黄美伦和二女一子,还有孝慈的遗孀赵申德和儿子、儿媳、女儿等人。次日清晨,天下着大雨。章孝严一行9人前往丰镐房祭祖。在先人的牌位前,他动情地颂读了自己花三四天时间撰写的祭文。当念到“孝慈与我,隔海相将;恩深情切,孺慕难忘。孝慈往矣,折翼断肠;今与家人,九人同行”时,他不禁哽咽难语。颂读结束后,伴随着司仪的口令,章孝严“向蒋氏列祖列宗牌位行三叩礼”。司仪宣布“礼成”后,他再次鞠躬,眼泪夺眶而出。他颤声道:“从现在开始,我可以说自己是蒋家的子孙了!”
结束溪口之行后,章孝严等9人途经上海转飞桂林。他带着妻子儿女,来到母亲的墓前,告诉母亲自己已前往蒋家祠堂祭祖。说到这里,他失声痛哭:“妈,我这一路走得真的好辛苦!”
历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后,2003年7月29日,章孝严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蒋孝严”。为此,他特地回到溪口,祭告祖宗。2005年4月7日,蒋孝严夫妇第三次来到溪口。在祭祖仪式中,他看到,蒋家世系图上,其父“经国”的名下,已经加上了他和弟弟孝慈的名字。他仔细地看了一会儿,然后低下头,用手绢擦拭满眼泪花。
此后,蒋孝严又两次来到溪口--2008年11月7日,他应邀参加在奉化举办的“海峡两岸弥勒文化研讨会”;2009年8月,在杭州出席第三届两岸发展研讨会后,蒋孝严再次到溪口祭祖。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他郑重地表示,他愿意为自己的家乡溪口作代言。
【蒋介石曾孙辈】
往返两岸谋发展如今,蒋介石的曾孙辈大多已成人。他们中的蒋友柏、蒋友常、蒋友青、蒋友梅等,都曾到过大陆,到过溪口。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蒋友柏。
蒋经国生前,曾要求以“梅兰菊、松柏常青”,作为蒋家第四代的命名规则,希望这能给孙辈带来如松柏般常青的命运。如今,大部分蒋介石后人已不再过问政治,有的甚至离开了台湾,在世界各地谋发展。而“回大陆发展”,则逐渐成为蒋家第四代日渐清晰的选项。
蒋孝勇和方智怡的长子蒋友柏,是在大陆最具知名度的蒋家后人。2008年5月,蒋友柏在上海成立了常橙品牌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把生意做到大陆的蒋介石后人。
蒋友柏与大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3年前。1996年5月,他陪伴患癌症的父亲蒋孝勇,回到溪口故里。探访完先祖故居后,他又来到上海,参观位于东平路9号的蒋介石故居。若干年后,有记者问起他对溪口的印象,蒋友柏说:“溪口风景很美,人很热情。遗憾的是当时因为父亲的身体情况,我几乎无暇顾及其他。但我一定还会再回溪口的,我一直在思考,能为溪口做一些什么有价值的事。”1996年年底,蒋孝勇离开了人世。当时,蒋友柏只有19岁。在随后的12年里,他未再踏入大陆一步。
近几年,蒋友柏与大陆客户的合作多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对大陆市场有了初步了解。但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他一直没敢轻易踏上这块土地。“我为在大陆做生意,心态调整了5年。毕竟没有在那里实际生活过……还是要从零开始。”
虽然自称对大陆“不甚了解”,但蒋友柏的为人之道和家学渊源,却来自中华文化的熏陶。蒋介石一直认为,他的后代应该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曾亲自教孙子蒋孝勇读《四书》。蒋孝勇也把这样的观念传承到儿子身上。蒋友柏小的时候,便被要求阅读《四书五经》等各种典籍。举家移民加拿大后,蒋孝勇害怕儿子丢掉中文底子,还曾让他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这样的培养、熏陶下,蒋友柏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甚至还将其融入他设计的产品之中。
如今,蒋友柏已与大陆市场建立起紧密的业务往来,频繁地往返于台北和上海之间,将这两座隔着海峡的城市“拴”到了一起。
蒋家第四代远离政治
1988年年底,蒋孝勇举家迁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临走前,他留下了一句话:“我们家和中国现代史之间,总要打个休止符。”
蒋孝勇的“预言”已经变为现实。如今,蒋家第四代遍布多个行业,却没有一人涉足政治。蒋孝勇的长子蒋友柏与次子蒋友常,一道在台湾做生意,三子蒋友青则还在美国读书。蒋孝文与徐乃锦的长女蒋友梅,是蒋经国生前最疼爱的孙女,高中毕业后被送到英国学艺术,毕业后尊母之命在美国发展。蒋孝武与前妻汪长诗的女儿蒋友兰、儿子蒋友松,也都在美国完成学业。蒋友松如今在旧金山从事风险投资业。蒋孝严生有两女一子,儿子蒋万安已成为美国的执业律师。蒋孝慈和蒋孝刚则各自育有一子一女。比起蒋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蒋介石的嫡系第四代,可以说是人丁兴旺,仅男丁就有7位。
蒋氏后人的故乡情
蒋纬国“做梦都想回大陆”,蒋孝严泪洒溪口,蒋友柏的公司在大陆“遍地开花”……当年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也许不曾料到,其子孙们对大陆的思念会如此强烈。
蒋氏后人何以情牵大陆?专家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源于他们“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这不仅是蒋介石本人所坚守的原则,更是绝大部分台湾民众的共同意愿。自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以来,包括蒋介石在内的绝大多数国民党人,都坚守“一个中国”、“反共不反中”的立场。正因如此,蒋介石对任何企图搞“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阴谋都严厉对待。蒋家后人也谨奉蒋介石生前的主张。蒋经国于1987年采取新的大陆政策,台湾岛内由此出现了一股史无前例的“探亲潮”,蒋氏后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纷纷踏上返乡之旅的。
其次,源于两岸政治氛围的转变,以及大陆与台湾越来越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对蒋介石父子来说,思乡心切,使得他们时时都盼望能回到家乡,这不难理解。而对蒋家第三、四代人来说,他们长期远离大陆,为何也对大陆充满感情?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的两岸关系都大有关系。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和蒋经国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早已被埋进了故纸堆;李登辉和陈水扁鼓吹、推动的“台独”,也已随着马英九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而遭到挫败。在这样的情势下,“和解”已成为台海两岸最主要的潮流,每个蒋家人都希望能在两岸和解的大潮中,既能重返故乡、认祖归宗,又能再出成就,为曾经显赫一时的“蒋氏”冠以新的历史价值。
 
第三,源于溪口蒋氏家族对中华文化,尤其是对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等观念的传承。蒋介石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乡土观念浓厚,余生虽败退台湾,但也期盼能够落叶归根。台湾人都知道,当年蒋介石去世时,台当局曾围绕两个安葬方案--落土、浮厝(即用砖石将棺木围砌于地上,暂不入土归葬)展开讨论。当时,讲究风水的人都建议蒋经国让父亲“落土为安”,理由是“落土”可保蒋经国运势连绵、蒋家历久不衰。但蒋经国不为所动,坚称父亲的心愿就是回到大陆,若是“落土为安”,就是违逆父意。后来,蒋经国和宋美龄去世后也都未落土。蒋家这几位关键人物不肯落土,都是出于一个未曾公开的理由--希望有一天能够迁回家乡,回归故土、落叶归根。
“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政治理念、两岸政治氛围的好转、“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其中哪一点不是炎黄子孙坚守和期盼的?!毋庸置疑,蒋家后人回大陆的步伐既已迈开,会有更多的后来者,跟着这个潮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