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17:23
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诗偈来表达他的心境:“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而开悟,说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古德禅师多以日常生活为机缘而开悟,如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的声音,豁然大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香严智闲禅师在锄田时偶然拾起一块瓦片,往后一丢,瓦片击到竹子,“空!”地一声,他便悟了,脱口说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南宋时的张九成,夜半听到青蛙鸣叫的声音,恍然大悟,写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与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这就是闻天籁而启开了智能。
有的禅师看到花绽花落开悟了,听到泉流蛙鸣开悟了,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有的禅师摔了一跤而开悟。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禅师骑驴过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见到自性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也有禅师见到衣服上的一根布毛而开悟。唐朝鸟窠禅师,有个弟子跟随他学习十六年之久。有一天,这个弟子向鸟窠禅师告假回家,禅师问他:
“你在我这里不是很好吗?你要到那里去呢?”
“我要去参学。”
“为什么要去参学?”
“我要去研究佛法。”学生说。
“我这里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
“可是,师父,我跟随你十六年了,你从来没有讲过佛法。”
鸟窠禅师听他这么说,不疾不徐地从破烂的衣服上抽出一根布毛,对他说:
“你看,这不是佛法吗?”
弟子一看,当下就豁然开悟了。他因为这一根布毛而领悟到佛法大意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所以后人就称他“布毛侍者”。
收音机要调准频率,照相要对好焦距,才能声音清晰,影像鲜明。悟也要机缘和合,针锋相对,才能参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针见血。如何才能开悟呢?以下略举几点说明:
(一)身心俱放
有时候我们不仅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放不下,甚至连外在的身体也很执著,为了这身心的桎梏,我们受了种种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统统放下,自然能得到解脱。
在印度,有位五通梵志的婆罗门外道,由于他只证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种神通,少了一个漏尽通,烦恼未尽,不能解脱。有人劝他说:
“你应该去向佛陀请教问道,他可以帮助你证得漏尽通。”
五通梵志接受劝告,捧著两盆鲜花要供养佛陀并向他请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逦走来,对他说道:
“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佛陀如此说,赶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还是说:
“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上的花放在地上。没想到佛陀还是说:
“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心想:“我全都放下了,再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了啊!”
佛陀还是说:“梵志,放下啊!”
这时候,梵志豁然大悟,原来佛陀是要他把身心放下。
人们老是在身心欲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禄上贪求执著,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这些五欲尘劳,就一日不能洒脱自在,与道相应。
(二)勘破生死
能勘破生死,就能悟道;执著生死,则无法开悟。
过去,有一位美丽的小姐决心要参禅,她向老禅师请教:
“禅师,我要怎样参禅悟道呢?”
禅师看了看她,心里想:这么漂亮的小姐,尘世里的羁绊纷扰一定很多,就教她:“随他去,不管他!”禅师教她这一句诀,无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纷纷扰扰,得以明心见性,证悟佛法。这位小姐求道心切,紧紧记住这句诀,努力地参究。
有一天,她的男朋友来找她,有人告诉她:
“小姐,你男朋友来看你了!”
“随他去,不管他!”小姐头也不抬,继续再参。
过了不久,从美国寄来一张入学通知书,她看不也看,说:
“随他去,不管他!”
这位小姐当初为了准备出国,曾经去碰运气,买了一张爱国奖券,家里人打电话来说:“中第一特奖了!”
有人把好消息转告她,一心参禅的小姐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
经过了这么多次“随他去,不管他!”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关卡。有一天,无意之中她看到童年时候与老祖母合照的相片,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头发苍苍的老祖母也已过逝了。她心里想:“再过几十年,我不是也一样要埋骨黄泉吗?人生无常,生死一瞬,我还执著什么呢?”
一个转念,她冲破了最后一道“生死执著”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无常生死,她悟到了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乐。
(三)不近人情
有时候,为了悟道,禅师们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例如:有一天,临济禅师在田里工作,他的师父黄檗禅师到田里去看他,黄檗禅师看到满头大汗的徒弟,安慰他说:“你辛苦了!”
临济禅师对师父的慰问,不但不感谢,反而扑上去打了他几拳。临济禅师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师父无缘无故打师公,很不服气,就凑上去打师父几拳。黄檗禅师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孙的手说:
“小子!你怎么可以打他?”说着,一巴掌打过去。于是,三个人打成一团,难分难解。一般人也许会认为:
“这些出家人比我们还不如,我们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会打架啊!”
乍看之下,几个互有师徒关系的禅师大打出手,的确有悖常情;但是在他们三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却蕴涵彼此之间无比亲密的道情法爱。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别对待,这一掌沟通了彼此的心灵;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们的慧命交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们体悟禅的妙趣。假如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从打架中悟出禅机,打架也会变成喜悦的事。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径,看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实上这里面却有更通达的道情。
云门禅师去参访汾阳无业禅师,到了无业禅师的道场,正是薄暮冥冥的时分。云门使劲地敲着深锁的两扇大门,半天过去了,知客师父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抬起一脚正要跨入门槛的时候,知客师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门一关,把他的这只脚压在里面了。
“哎哟!好痛哟!”云门禅师痛彻心肺地叫着。
“谁在喊痛呀?”知客师父佯装不知地问。
“是我啦!”
“你在那里呢?”
“我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么会痛呢?”
“因为你把我的脚关在里面了。”
知客师父一听,大喝一声说:
“你还有里面、外面啊!”
云门禅师虽然被压断了一条腿,但是这一关一合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世界,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有一次百丈禅师和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飞来一群野鸭子,马祖禅师问他:
“那是什么?”
“野鸭子。”百丈禅师说。
“飞到那里去了?”
“飞走了啊!”
马祖禅师一听,马上用力捏着百丈禅师的鼻子,百丈禅师大叫:
“好痛哦!”
马祖禅师说:“既然飞过去了,怎么还会痛呢?”
百丈禅师言下大悟。这一捏把一切的爱憎无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无影无踪。禅师们种种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违悖、不近人情,唯有透过不近“凡情”的大转化、再提升之后,才能体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专精忘我
求道要秉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专心精进以至于忘我,才能开悟。
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静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时候,耳畔听到钟声“当!当!”低沈雄壮的响着,原来是寺院开大静养息的时刻。由于他放下众缘,专心一致,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钟做早课的时候才出定。大师听着悠扬嘹亮的钟声,还以为是晚上睡觉的钟声。
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那年,驻锡于陕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锅,盘起腿来等饭煮熟,那里知道这一入定,就整整经过一百八十天后才出定。刚出定时还不知道时间,翻开埋在雪堆的锅盖一看,半年前煮的饭早已发霉腐烂了。如此心无挂碍,专心一致,才能深入禅定,证悟菩提。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证道后回到故乡,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为师表,要跟他求道。马祖道一禅师教她:“你把一个鸡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听,只要听到鸡蛋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为真,每天专注倾听鸡蛋的声音,从不懈怠,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鸡蛋的声音。渐渐地,吊着鸡蛋的线终因朽烂而断裂,鸡蛋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发出“啪”的一声,嫂嫂一听,悟到了物我合一,心外更无一个真实世界。这一声打破了里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见,只要思想统一、精神专注,就是无情也能说法悟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