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声中平民的生存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24:39
菜市收挡才买菜、多吃面条少吃肉、煮粥当午餐……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在无奈中施展。

 
图:低保户老邓现在是多吃面条少吃饭,不但省菜钱,还省煤气费

 
图:肉蛋蔬菜价格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
南方都市报 记者 谭希莹 李晓瑛 吴志玲 吴燕虹 陈淑仪 李春花 王海军
被涨价稀释的平民生活
师奶感叹20年来持家成本最高,CPI增长催生各种生存智慧
编者按
涨价,涨价,到处涨价!几个月来,物价上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原本陌生的名词也一夜之间成为流行词汇。一名长期记账的师奶账本显示:20年来的广州生活成本,现在是最高时期。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很多人都在感叹:广州居,大不易!广州上半年GDP增长高达14%,CPI增幅为2.1%。这就让不少人在感叹的同时,也不由心生疑惑: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GDP、CPI后面密布的究竟是怎样的数字疑云?作为独立个体的老百姓,是怎样无可逃避地沦为宏观经济链条上的一环的?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政府、社会、个人应该作出怎样的反应?
8月12日下午5点多,晚饭还没着落,住海珠区怡乐路的老邓却还坐在饭桌旁,不慌不忙地用小纸片斟酌着写下:苦瓜、牛肉、鲫鱼、豆角、咸蛋…… 列了六七种待买的菜名,回头看厅里的挂钟快指向6点了,这才把纸片揣在口袋里,然后拿起报纸上剪下来的“一周菜情”,走向菜市场。
民间
生活:菜市收档时才去买
49岁的邓和上小学的女儿相依为命。由于腰椎病严重,无力工作,每月靠领低保生活。他在买菜前这一系列举动,可谓煞费苦心:6点再去买菜,是因为收市时菜价便宜;列下待买菜单,是为了防备想买的菜突然涨价,可以临时调换别的;带上“一周菜情”,是作为参照,凡是高于报纸报价的,坚决不买。
饶是如此,他花在市场内的时间还是要比以前多出几倍,以前10多分钟,现在要40多分钟,因为最外头的档口跟最里面的比,菜价有些不同;固定摊位的跟临时摆卖的,肯定又有差别。老邓一路走来,逐档问价,比来较去,还是舍不得买。走累了,就在路边坐一下,再斟酌:“不知道别的菜市场会不会更便宜一点?”
不过,他很快发现另一个诀窍:多吃面条少吃饭。低保户每月每人能领到两张购物券,可以到慈善超市换购粮油等生活用品。1张票可以换1盒1.8千克的面条,4张票才能换1包10公斤的大米。而且,吃面条不但省菜钱,还省煤气费。他随便弄点豆腐干,或者买1元的鸡杂或猪肝,下两块面条,就可以和女儿两人吃得很饱了,成本不到3块钱。现在老邓家一周吃三四顿面条。
官方数字:服务类商品都涨价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7月份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中,除了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装和通讯外,其余都在大幅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8%,医疗价格上涨5.0%,居住价格上涨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8%。
如果说官方的数字离生活太遥远的话,升斗小民的生活记账或许更有说服力。都府社区的李笑蓉阿姨以善于理财持家出名,居家记账有20年的历史。翻开账本,密密麻麻地挤满了20年来的广州经济生活指标。而现在是史上最高的时期。
根据她的账单,2006年买一斤瘦肉只需9元;今年1月份,升至11元;现在,至少是15元。按照多年下来一周煲四次汤的习惯,一个月要多花 80元。4月26日,李笑蓉带着50元上街,花39元买了30斤大米,剩下11元,买了3元菜,3元买鱼,5元买排骨。7月20日,她依旧带着50元上街,同样买了上次那个牌子的30斤大米,却花了47.7元。
■他们面对涨价
白领请客吃饭得掂量了
邱家人都很羡慕那些城市白领,出入高档写字楼,希望孩子大了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过,白领们最近也在为生计烦恼。
24岁的宋凌鹏是五羊新城某国企白领。前日一大早,他就接到房东电话,说从8月份起,房租要从每月1250元提到1400元。“涨就涨吧”,宋凌鹏只留下这样一句话便把电话挂了。虽然对租金上涨早有预见,但他还是颇感不爽。因为这种被价格压迫的感觉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7月底的一个晚上,宋凌鹏来到公司附近的快餐店吃饭,发现自己最常吃的叉烧猪排饭从10元涨到了12元。“特别不爽,以前给张整钱就行了,现在还要找2元零钱”。当时店里有许多客人都在跟服务员吵架,质疑涨价。但此后,宋凌鹏发现常去的很多餐厅,菜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宋凌鹏盘算着将一个月生活费控制在1500元,房租分担850元,午餐单位包了,晚餐和早餐每天20元。但如今什么都在涨价,又觉得这样过日子很苦。以前请朋友吃饭总是很大方的他,现在都考虑得特别仔细,“吃顿两三百的,还花得起,多了就得期望股票涨了。”
在公司做到中层的魏先生生活虽然不会因此受影响,但在办公室里也禁不住加入抱怨的队伍。他固定地去小区内一家理发店理发,但是他不久前再去时,门上赫然贴着一张告示:鉴于近期物价上涨,本店亦提高价格,平头从15元涨到25元。“别人涨我就涨,这是什么逻辑嘛?”
低保户家中电灯换成节能
价格突然猛涨的逻辑,很多人搞不清,抱怨之后,还得面对现实。荔湾区逢源街华贵社区的德星叔比很多人都早地预见到这一现实。3月底的一个晚上,他把正在念职中的女儿叫来,郑重其事地谈了一场,主题是削减女儿的开支。
53岁的德星叔患3级病残。1996年,他所在的华南缝纫机厂倒闭,他紧接着失业,去年8月份,妻子过世,留下了他和女儿,租住在不到20平米的小屋里。德星叔对女儿疼爱有加,“如果餐桌上有8块肉,6块是她(女儿)的”,他说。从2003年申领低保开始,726元的救济金,就是父女俩每个月生活的全部来源。再怎么困难,德星叔每个月都会腾出600元交给女儿,“交通费、学杂费、伙食费,统统包括在内”。
但是,上涨的物价让他“顶不顺”了,“每月126元当家,实在难做到”。谈话之后,女儿每月开支从600元一下子缩减到350元。除此之外,每天早上买菜前,他都告诫自己,花费不得超过6元。德星叔应对涨价的另一个对策是,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因为他发现,在各种活动中,街道经常给社区低收入居民派油。另外,不用环保专家动员,他就主动将家中所有的电灯换成节能的了。
老邓发现的生活秘诀是,到大学里搭食堂。“中大学生食堂3块钱3个菜,还有米饭和免费汤”,邓先生认为比自己买菜做饭还值。每天中午他都拿着3个饭盒去打饭,一份自己的,一份女儿的,还有个饭盒用来装汤。但是,7月份学校放暑假,饭堂也关门,这一点让他颇为烦恼。
打工者煮一大锅粥当午餐
涨价的生活每个人都要面对。相对李阿姨这种有固定收入的本地家庭来说,外来打工者的感触似乎更为深刻。在海珠区康乐村的出租屋里,37岁的阳江人邱秀其正在看女儿摘菜。13岁的女儿晓文掐掉豆角顶端的两三厘米,马上被他截住,捻去豆角头坏掉的部分,硬生生地救回半截。“豆角昨天两块五,今天三块!”
邱秀其2003年来到广州,在制衣厂当服装针车维修工。今年3月,手指被机器切伤后失业。家里就靠妻子陈荣妃经营的手工厂维持生计,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1000元的房租就占去了其中大半。邱家基本不再考虑攒钱的事了,一家四口都在一日三餐上“挖心思”。
天气热的时候,陈荣妃就煮一大锅粥当午餐,买两块钱酸豆角搭配。以前天天喝的猪骨汤减少为两三天煲一次,或是4块钱瘦肉滚青菜,青菜还可以捞上来,“加点豉油、加点盐,做一道广式‘白灼’”。邱秀其和儿子喜欢蒸水蛋,做成这道菜只需5毛钱。不过,女儿晓文揶揄:“就是加很多很多水,筷子一夹,掉了。”她喜欢叉烧肉,不过原来一斤13元的叉烧肉已经涨到18元。妈妈今年买了两三次,“已经忘了(味道)。”
对这个13岁的小姑娘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如妈妈加了很多水的蒸水蛋一样,被大大地稀释了。
但是,她也知道父母的不易。大热天里,邱秀其到处揾工,一天转了10家工厂,拿着一盒名片挨家派。但是,手上的那张名片也涨价了,“以前12块钱100张,现在15块钱。”
拾荒者只有自己劳力没涨
对于河南人常加旺来说,他的压力则更多地来自如何保证每月如数寄回去300元。48岁的他现在的工作是在五羊新城某大院看门兼修单车,下班时间则去收破烂。看守大院收入是每个月500元,修单车约有200 元,收破烂有三四百元,每月总收入在1100元以下。此前,他并没有意识到物价飞涨,在7月底要寄钱回家时才发现,自己这个月不知不觉多花了200多元。结果第一次没有按月寄钱回家。想到老家没工作的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老常咬咬牙,把一日三餐的饭钱控制在13元以内。
对于河南民工老常来说,倒是不会去争论这些概念,因为他压根没听说过这些词语。不过,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盘算。7月份以来,他去废品收购站卖汽水罐,发现价格由每个1毛钱涨到每个1.5毛了。但与此同时,他也不能以每个5分的价格来收购了,同行们的收购价已经涨到每个1毛了。这样一来,“每收售一个汽水罐,我还是只能赚5分钱,没变。”最近身边一切的突然涨价让他觉得莫名其妙。在汽水罐的回收这条小小的经济链条上,老常看明白了一点:唯一不变的,是自己的劳动力“价格”。
在常叔的印象中,广州是一个赚钱容易的地方。以往他收破烂每天可以收200斤,现在则只能收30斤。常叔觉得,也许是经济好了,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外来工疯狂涌入来“抢饭碗”,“一个馒头以前是两个人吃,现在是十个人分。”外来工多、生意竞争大,工资自然不涨价,东西还是那么多,物价却越来越高……
GDP涨 CPI涨我们的财富在哪
有关人士表示,政府一直提倡还富于民,但能做的仅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一块钱能买什么?去年,可以买一包盐,三口之家能用上大半个月;现在盐已升到一元三角。去年,5毛钱能买足一天的芫茜和青葱,但现在需要一元。那么现在一元还可以买其他什么?报纸。
--市民李笑蓉谈一元钱的缩水”
生活似乎在变得有些艰难,但是,宏观经济形势却发展很好。在天河北某公司从事销售的陈洪有时喜欢琢磨这些时政大事,他知道广东上半年GDP为 13544.46亿元,增长14.3%。数字不但稳居中国大陆各省之冠,而且按这个增速,今年广东省的平均GDP还可望超过“亚洲四小龙”的平均值,同时超越台湾。
“宏观经济在高速增长,这说明社会财富在增加,但我们却没有享受到,那么,我们的财富又到哪里去了?”在酒吧里,周末朋友聚会时,陈洪会抛出这个话题。大家都在争论,但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
其实,这种关注在网络上普遍存在。就在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务论坛上,一名网友说:“GDP每年都在涨,百份之十几地涨,但我们的收入还是那么多,生活还是那么过,就是物价普遍涨了不少!真不知道GDP这东西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意义!”
相比之下,大家似乎对CPI更为敏感了。但是,广东上半年的CPI为4.1%,在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位。这是否说明生活在广东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比别处要幸福了?同样是白领的宋凌鹏不这样认为,毕竟,“4%已经到了一个高点”,另外,也许是广东的物价基数相对较大。“举个例子,别人是从5元涨到 10元,我们是从10元涨到15元”。对4.1%这个数字,他也怀疑“可能有水分”。
GDP、CPI,如一团看不透的云彩,在头顶聚聚散散,变幻无形。
一元钱的“缩水”史
问题转了一圈,民工和白领,面临的困惑其实是一样的:增长的社会财富到哪里去了?物价为何突然高涨?是老百姓的感觉有问题,还是统计局的数据有偏差?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彭澎认为,近几年广东的GDP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所拉动的,比如像加工贸易,很多企业都是为了退税而出口,利润大部分都被外商赚了,当然没可能让你的收入增加。
广东社科院研究处处长丁力表示非常认同,他认为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广东制造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都在走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路线。因此造成了普通打工者的收入水平低这个结构性问题。
但同时,对于这轮物价上涨,专家们却认为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降下来的可能性不大。“你可能这个月买菜吃饭的钱多花了两三百,可如果你下个月要买一台液晶电视,你可能会发现价格要比过年时便宜了一两千。”广州市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位统计师这样解释了CPI指数统计的全局性。
彭澎也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有合理因素,没有出现全面价格上涨,更谈不上通胀。因为广东甚至全国这十几年来都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在工业化后期出现“补涨”是必然的,这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鼓励人们投资农业生产。
而丁力则表示,政府要想通过行政手段,把价格降下来是不太现实的,像几十年前猪肉才几毛钱一斤,现在都已经涨了几十倍了。你说要猪肉再卖回到几毛钱一斤,是不可能的,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于是,在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在要对多年“高增长低通胀”进行补偿的作用下,GDP和CPI都在高速增长。而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人,都被拴在这个链条上,不能幸免。在这种大的形势下,一元钱的价值在迅速弱化。一块钱能买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李笑蓉阿姨说,去年,可以买一包盐,三口之家能用上大半个月;现在盐已升到一元三角。去年,5毛钱能买足一天的芫茜和青葱,但现在需要一元。那么现在一元还可以买其他什么?李笑蓉阿姨想了许久,认真地回答说:“报纸。”
荷包胀幅追不上GDP涨幅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和个人该如何应对呢?
有专家说,物价上涨对社会最大的考验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收入分配的改革。
广东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邱俊说,通俗地说GDP是由国家税收、企业利润、职工工资和设备折旧这四个因素构成。以广东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在这四个因素中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在以百分之二十多、百分之三十多的速度增长,折旧率保持不变,而职工工资的增长没有上两位数,因此上半年的 GDP只增长了14.3%。
“大家的荷包不是没有胀,只是涨得不够快,所以才感到有压力了。”邱俊说。
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广东GDP年均增长13%,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8.6%。而且,自2001年起,作为广东城镇职工收入主要来源的工资,增速已经连续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劳动力管理有着深入研究的广东金融学院院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炳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不管是农产品价格还是房地产价格,都还是要涨的,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近年来国民收入的涨幅滞后于GDP的涨幅。张炳申提出,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不单是广东,全国都如此。从我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运行看,从1979-2005年,GDP从3645亿元提高到183956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1元增加到14040元,年均增长14.9%。但是职工工资总额从568.9亿元增长到19789.9亿元,平均增长14%,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6.5%。
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15.6%降至2005年的10.2%。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职工的劳动收入分配份额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决定着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较慢。
还富于民考验政府智慧
在这个GDP高速增长的年代,“还富于民”,“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民间,这样的声音不时都有传出。
还富于民,又该怎么还?作为一名统计系统出身的官员,邱俊表示他们也一直都提倡要还富于民,但由于受现阶段的国情制约,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发放工资福利。
而彭澎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如公费消费,如果转化为个人收入,就不至于像现在那么浪费。
对此张炳申提出建议,下一步政府应该转变施政理念,把单纯追求GDP规模和增长速度,转变到以人为本,以劳动群众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上来;充分运用转移支付的手段,保证低收入者的合法权益,并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实施效力,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大力培植中等收入者群体。
专家的分析与宋凌鹏有相似之处。他引用“二八”理论说,目前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只让很少一部分人分享了”。说这话时,他正在备考MBA,同时还在炒股,以希望从流转不定的社会财富中分一杯羹。
■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工资总额 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
年份(亿元) (亿元) 总值的比重(%)
19783645.2 568.9 15.6
1980 4545.6 772.4 17.0
199018718.3 2951.1 15.8
200098000.510656.210.9
2005183956.1 19789.910.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计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