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a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18:28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
1、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  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地自我评价,既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和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犯道德行为和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御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以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让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敢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们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定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也日益增长,使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时期。虽然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2、好寄、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初中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3、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  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遭受误解、经历失败时所体验到的挫折感也格外强烈。不喜欢成年人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4、初中生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初中生对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却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他们也不愿意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特别是那些神经类型为弱型的学生,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沉思,很容易产生许多无以名状的烦恼、孤独和苦闷。
5、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初中生追求前途,富于理想,但往往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不正确的宣传、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结果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初中生心理辅导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学生观来对待学生   心理辅导的成败取决于师生间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在心理辅导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与学生进行沟通,这里所讲的“沟通”是师生之间双向的、平等的沟通。但要达到师生之间真诚的沟通,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①教师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都必须是坦诚的;②教师能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立场与感受出发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③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接纳与热情的正面支持,以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④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他们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这样,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
2、坚持尊重、真诚、理解  进行心理辅导,必须坚持尊重、真诚、理解的原则,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心理辅导的目标。只有理解学生,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才会体谅他们的心情,准确地把握他们的需要和苦衷。当学生切实感到教师在情感上是理解、体谅他们的,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和安慰,愿把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在倾述自己的苦衷之后,学生就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们会觉得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成年人陪伴他们去经历人生旅途中的烦恼和苦闷,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也有了自信心,去迎接和克服各种困难。  尊重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也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条件。初中生可能会犯这样和那样的错误,但是,他们的人格必须受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决不可以受到伤害,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破罐破摔,难以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就是罗杰斯所讲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初中生在成长中,从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上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论他做什么,家长和教师都爱他,或者即使他做错事,家长和教师也一如既往地爱他、关注他、指导他,渐渐地,他就会产生自我和谐的、积极的“自我关注”。在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中,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日益减少,和谐成分日益增多。在教师指导下,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发现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真诚是教师得到学生信任的基本条件。心理辅导是一种人对人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需要真诚、诚实、直率和坦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才会使他们讲出藏在心底的秘密。没有真诚,教师与学生不可能进行心理沟通,也不能进行任何心理辅导。  教师和初中生的情感交流顺利进行,这也是心理辅导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们这里所讲的理解,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同情式的理解,而是共情式的理解。共情不是同情,同情带有怜悯的含义,表达的是一种不太平等的关系;而共情则不然,它是外来语,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即同感的理解。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能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就好象是自己的情感一样,但是并不迷失在这些情感中。正确的、敏锐的共情不只是能认识学生所表达的明显的情感和体验,而且也能感受到学生不明显、不清晰的情感。也就是说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在善于用教育者的头脑去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能够用他们的心灵去感受、思考和体验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同时调整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既保持对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使其体会到一种尊重、体贴和善解人意的关注,又能保持对学生问题的辨别和区分,并与之进行讨论和交流。因此,共情式理解不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释放紧张与压力的机会,而且帮助其客观而深入地自我了解和自我探索。
11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