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最纯净的草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48:02

别具特色的满洲里
满洲里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口岸城市,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每年的货物通商和人员往来非常频密,整个城市也呈现出和草原别具特色的亮点。
我们到满洲里,首先去了位于满洲里市西部中俄边境的国门。国门建成于1989年,高30米,宽40米。门体上方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的大字,金色的国徽闪着耀眼的光彩,一条国际铁路从下面通过,整个国门无比的庄严。登上国门,放眼望去,俄罗斯境内的后贝加尔斯克城的风光尽收眼底,并可以看到与我国国门遥遥相望的俄罗斯国门。我们站在满洲里国门前,望着庄严的国徽,虽然淋着瓢泼大雨,但内心的激动仍不可遏抑。
行走在满洲里的街道上,驻足之时、顾盼之间,都会有些东西令人怦然心动。你会感觉到,这里虽没有大都市的热烈与繁华,却有着东方的典雅、西方的浪漫。东西南北走向、方方正正棋盘格局的大街,俄式建筑风格给这座边城平添了异域情调。以俄罗斯饮食习惯开设的西餐厅,既有地道的俄式大餐,也可以在这里通宵达旦地唱卡拉OK,还可以邀请来这里旅游的俄罗斯朋友,一起跳跳俄罗斯民族舞蹈,会与不会都不要紧,让你体验的就是不出国门也可以领略的俄罗斯风情。

呼伦贝尔民风民俗
鄂温克猎人的居室
鄂温克族是一个游动性很强的群体,特别是保持着古老传统,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猎人,他们一直保留着不定期游动的习惯。所以,鄂温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特征。
鄂温克把居室称为“柱”。古老的居室称为“斜仁柱。“斜仁柱”是用木杆搭成的,可拆卸性帐篷。俗称为“撮罗子”。“斜仁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柱”的支架,鄂温克语叫“希楞”,这是就地砍取落叶松细仔搭成伞状的架子。“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细杆,鄂温克语叫“苏那”,叉相交斜立,呈园锥形,再在立柱的间隔上搭20至30根辅助柱,这样基本构成了框架。杆子的总称叫“斜仁”。框架高约4米,直径3米。框架正端为门,门两侧的杆子叫“特翁”,内部中心稍偏近门处,埋一立柱“巧木卡”,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端。由这立杆向门的反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是专为挂锅和吊壶用的。“斜仁柱”的第二部分是木架上的覆盖物,通常鄂温克人在夏季喜欢用专门缝制的样皮围子苫盖,到了秋季气温下降的时候,改用特制的扦皮围子苫盖。因子一端系在门左侧的柱子上,另一端围在门的右柱,余下的部位,掀起来即为出入的门。门是开向日出的方向。样皮苫盖宽约1米,长近8米。一般一个“斜仁柱”要用七块样树皮苫盖。“斜仁柱”内,门的相对方向是“玛鲁”(神具)的位置,“柱”的中间是火堆的位置。按照习惯,男子可住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许到火位以北。家里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孩,可到“玛鲁’附近,但须取同一路线回来,即由那里去,就从那里回来。
有宾客来时,“斜仁柱”的主人,按照习惯,要把客人让到“玛鲁”神像的位置,也就是与门相对的位置就坐。
“斜仁柱”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许在“斜仁柱”内对火堆绕行。女人只能在“斜仁柱”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
通常,猎人们要在“斜仁柱”内生火做饭,当挂壶烧火时,禁忌挂锅或用壶不稳,前后摇动。
鄂温克人“柱”内,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粮,炊具和妇女用的针线急,刀子1,斧子外,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边。即在“柱”的两旁稍后处,没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鞍上搭着暂时不用或闲置的物品。如米面、皮子,彬皮苫盖,小儿摇蓝等。
鄂温克人适应了严寒的生存环境,锻炼得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内除用皮围子外,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秆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鄂温克人的民族服饰
鄂伦春人的服装,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鄂伦春人穿的皮袍,男女式样基本相同,都是右大襟,男袍“尼罗苏恩”前后或左右开衩,女皮袍装饰美丽。春秋季的猎装较短,长到膝盖,夏季的狍皮毛很短,颜色发红,所以也叫红毛皮衣。雨天将旧冬衣毛朝外穿,可以防水。男子穿的皮裤只到膝盖,腰间肥大。裤脚折起来用带子系住,塞进皮靴里。出野外时还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裤。皮套裤是用耐磨的鹿皮制作的,而且要刮掉毛,鞣制得非常软,这样,骑马打猎时不仅结实抗磨,而且灵巧方便。女皮裤是长的,比男裤稍瘦些,前面带兜肚,裤腰从左右向前折,系上腰带,这种裤子适合骑马、采集等活动。鄂伦春人的皮靴是用狍、鹿的腿皮制作的,用结实的泡脖子皮或野猪皮皮、熊皮做底,按不同的季节做得高矮薄厚各不相同。穿这样的皮靴出猎,轻便暖和,走路没有声音,不易惊动野兽。
狍头皮帽“灭塔哈”是用狍头皮按原状制作的,这是大人小孩都喜欢戴的帽子,它不仅抵御严寒,狩猎时还可以起到伪装作用,是鄂伦春族有代表性的服饰。
适合狩猎使用的手套是“考胡落”,大拇指同四指分开,手掌留口。平时手在里面,射击时从掌心直接把手伸出来,非常方便。五指手套制作精美,常常是男女之间的定情物。
鄂伦春人不仅用皮子做衣裤靴帽,被褥、出猎的睡袋及其他许多日常用品也都是用狍皮做的。为了有效利用皮革,她们把边角料做成漂亮的皮兜、香囊、烟荷包、腰带和猎刀的佩饰。

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
“出嫁的姑娘啊,祝你终生幸福。”第17和第18盅酒为上羊尾酒,敬酒时宣布主食的品种。第19和第20盅酒为送客礼酒,告知女方的贵客们“宝德”半头、活羊一只,宰羊一只,请他们收下礼物,客人接受礼物时将活羊放到女婿的羊群。
第21和第22盅酒为婚礼结尾酒,男方祝酒辞:“从鹿鸣时饮的酒, 壶中的酒将要喝干, 从虎啸时饮的酒,瓶中的酒将要喝空。”
女方祝酒辞:“您家壶中的酒永远喝不尽, 象贝尔湖的水一样澎湃, 您家瓶中的酒永远不干涸, 象伊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
第23和第24盅酒为“西勒日”(起程)酒,祝酒辞:“拿起马鞭跨上马, 是否能回乡土哟? 登上马蹬,套上车,是否能回您的“莫昆”哟?”喝完洒,送亲的客人们便要起程了。
最后是精彩的“争碗”游戏。此项活动是牧区鄂温克人喜爱的婚礼娱乐项目之一。
送亲队伍中挑几个骑术好、有力气的小伙子,等到喝完最后一轮酒时,趁机将碗揣起来,但男方早有戒备,早看准是谁揣的碗,待女方客人起程时,男方小伙子们各找自己的目标,去争碗,如果男方追不回碗,女方就算胜利,男方争回碗就算他们胜利。
当客人都离开后,婆婆领着新儿媳转炉台一周,然后新媳妇就亲手熬奶茶,意为敬重老人,也表示从此她就是这家人了。

上述为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
由于鄂温克人居住地区分布较广,各地区的婚姻习俗也有些区别,如:逃婚的习俗,这也可以说是鄂温克族自由婚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陈已尔虎莫勒格尔河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中,青年男女如果恋爱订婚之后,男方即回家告诉父母。父母首先为之搭一新‘斡日阔柱”(即蒙古包),并请一位老太大在里面守着。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先约好相会地点,等夜间狗一叫时,姑娘就偷偷从家中逃出,到约定地点与男子骑马逃到新搭的“斡日阔柱”内,由老太太把姑娘的八根小辫改成两根大辫,表示她已经成为少妇了。天亮前,他们共同到父母住的“斡日阔柱”里拜火神和祖先神。同时,男方还得派两个人到女方家的祖先神前献上“哈达”,叩头,并给女方父母斟酒,说好话,直到女方父母把酒喝了,表示同意为止。
第二天,男方的族人、邻居还要到新搭的“斡日阔柱”里进行祝贺,唱歌跳舞、并举行宴会,通宵达旦,非常隆重。阿荣旗阿伦河一带有入赘婚。敖鲁古雅的驯鹿鄂温克人在举行婚礼时,由男方的“乌力楞”(即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的一个部分)把通向女方家道路的森林两旁的树皮用刀刮下来,这意味着给新郎开道(鄂温克语叫“卑克特依,那给楞)等婚俗。


呼伦贝尔美食
宰羊剖腹后,把羊肥肠取出。羊肥肠粗而且有不少脂肪。用水把肠子冲洗干净,然后从羊腹腔靠脊骨两侧,用刀割下两条脆嫩的里脊肉,再割下脖子上的肉,掺进葱、蒜、姜粉、花椒面、食盐面,剁成肉馅,剁好后撒上一些炒面,装填进肥肠里。装时把肠子一头扎住,装好后有脂肪的一面就随肉馅翻到里面,原来是里面的就翻到了外面,用清水再次冲洗后下锅煮。煮熟后捞出,切成约三寸长的段,盛盘上桌。在捣好的蒜泥里加上醋,用手拿肠蘸着吃,味道十分鲜美。其实,肉肠做好了要比羊肉还香。
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整羊席
整羊席是海地区款待贵宾及盛大节日宴会上贵重的名佳菜。色、香、味、形具佳,别有风味,因宴席是用整只羊做成而得名。整羊席的吃法是:上席时将整羊平卧于一大木盘中,羊脖上系一红绸带以示隆重。端入餐桌让宾客观看后回厨房改刀,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主人先将羊头皮划成几小块,首先献给席上最尊贵的客人或长者,然后将羊头撤走;再把羊的后背完整地割下来,在羊背上划一下,再从两边割下一块一块的肉逐个分送给客人,最后请客人随便割着吃,吃时蘸兑好的适口调味料。

呼伦贝尔游
当飞机慢慢向那广袤的大地靠近时,透过舷窗我看到格子般齐整的草栏,还有散落在绿色草地上的星星点点的白色,以及蜿蜒交错的碧蓝的河流,我知道我就要走进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片坐落在中国雄鸡版图“鸡冠”位置的土地,离我那珠江三角洲的家乡万里之遥。
步出海拉尔机场,秋天的风轻轻地吹了过来。

“塞外明珠”海拉尔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的中心城市,有“塞外明珠”的美称。这座草原城市三面环山,伊敏河穿过市区,把城市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在我们住宿的呼伦贝尔宾馆,推开窗就可以看到伊敏河,河水纤细悠长,弯弯曲曲,就像我们在飞机上看到的那样。河水的颜色是碧玉般的深蓝,一滩滩黄绿色的水草镶嵌在河上,已是一幅极美的图画。这是我对海拉尔,对呼伦贝尔的第一印象。
边城满洲里
“国门”
到呼伦贝尔旅游,满洲里是非去不可的。那里有中俄交界的“国门”。其实那是一座横跨中俄两国边境铁轨的检查桥,已经很有些破旧了。位于中国境内的一座门在门楣上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样,对面原苏联的“国门”上面有“CCCP”的字样。
整个“国门”的造型很粗糙,有些像俄国产品的风格。在满洲里,好几个同伴都买了高倍望远镜。虽然知道不是真的俄国货,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从两百多讲到一百多,比广东便宜多了,便心满意足地买下来。我当时没有买,后来回到海拉尔,无意间竟以80元的价格买到了同伴以150元购下的50×50的望远镜。看着同伴脸上的表情,心里颇觉得意。
国门附近有中国界碑,1993年立,编号41。不远处有一个塔哨,有俄国卫兵在上面站岗。我们用望远镜望过去,发现那个年轻的士兵只是百无聊赖地斜坐着看报纸。他的头发剃得很干净,只留了头顶上的一圈“西瓜皮”,整个造型像美国大兵多一些。对于这边游人的喧嚣,他大约已经习惯了。我们用望远镜看他,他也把望远镜搭在脸上。我们对他挥手,大声说Bye-bye,他也就懒洋洋地挥挥手,回声Bye-bye。
值得一提的是从海拉尔去满洲里的路上,要经过“万人坑”。这是当年侵华日军在修筑工事后为了掩人耳目而枪杀活埋中国民工的见证。军事工程深埋在地下几十米,从外面看去,只是一大片草原上微微耸起的一些小土包。若不是当地的朋友告知,真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其实后来发现像这样的侵华日军留下的“罪迹”还有好几处。呼伦贝尔在地理上属于东北地区,历史上的行政管理也几次划归东北,“满洲里”的名头很响,但许多人还不知道它其实是内蒙古的。

达赉湖和全鱼宴
呼伦贝尔的命名,源于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当地人把呼伦湖叫做达赉湖。这个呈腰子状的内蒙古第一大湖位于呼伦贝尔盟西部,同时也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周长447公里,最大宽度41公里,最深8米。我们到了那里一看,烟波浩淼的一大片水域,感觉上跟到了海边差不多。和南方水域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污染。湖里鱼类丰富,我们在湖边见到很多人们打上了来晒干了出售的狗鱼。
来之前就听闻了这里绰绰有名的全鱼宴,试了一顿,果然名不虚传。一桌子摆得满满的,全是各种鱼。我对鱼向来没认识,所以名字也记不住几个,鲤鱼、鲇鱼、鲫鱼,还有达赉湖特产的“秀丽白虾”,总之约摸十个菜,全是各种做法的鱼。对于自认为颇谙饮食之道的广东人,这顿全鱼宴的味道或许不算很出色,但令我们难忘的却是那种草原人特有的豪爽。主人一口气点了十个菜,我们还不觉得什么,第一道菜上来时,我们个个都惊讶非常,因为那个盘子大得像个小脸盆,里头的菜堆得冒了尖。接着第二道、第三道,一个比一个大的“脸盆”送上来,我也顾不上矜持了,嘴巴越张越大,最后忍不住每上一个菜,就哗地一声鬼叫。这样一道菜的份量,足足抵得上广东饭馆里的四个菜。这么一算下来,10个菜就相当于40个菜!我们赶紧说不要这么多了,却敌不过主人的热情,最后尽管大家拼命努力,还是剩了一大堆。我们觉得很抱歉,主人却不以为意,对他们来说,客人吃不完,说明自己的招待够实诚。这一次“全鱼宴”的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草原人的“实在”。

红花尔基樟子松森林公园
红花尔基在海拉尔南面大约100公里,地方不大。景致很简单:一大片林子,一个大湖,一些散落在林间湖边的小木屋。但这个地方,却是我这趟旅程中最难忘的亮点。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有着童话世界特有的鲜亮和明快。
那椭圆形的湖泊,即使在阳光下也保持着一片蓝莹莹的色彩。湖边有一座小山,从山顶俯瞰,碧蓝的湖水在眼前旖旎铺开,像一面镶了整块晶莹的蓝宝石的镜子。几头花白奶牛悠闲地在湖边饮水。圆顶、尖顶、平顶,或四方或椭圆或五角,各种形状的小木屋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外表涂上黄、红、蓝、绿各种颜色,星星点点散落在湖畔和树林边上。随便从哪个角度取景,都是一张北欧风情明信片。
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樟子松林郁郁葱葱,由浓至淡向着远方伸延,可惜我们的相机没本事拍出这种水墨风格。樟子松又叫海拉尔松,是北方的名贵针叶树种,有“绿色皇后”之称。在这样高纬度的边陲地带,即使在冬天也保持常绿。樟子松长得慢,但树形挺直,棵棵呈锥形挺拔向上,姿态优美。
太阳快下山了,远处夕阳边上有一大块平坦的草地,隐隐约约的木栅栏影子,说明那曾经是一个牧场。阳光斜斜地照在上面,给绿色的草地抹上了一层鹅黄,那是一种黄昏特有的色彩,引诱着我们下山去追寻。
当我们穿越林子,走到那一片草地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已经很低了,浓浓的金黄色笼罩着草地,也笼罩着我们。我们匆忙地拿起相机,镜头里每个人的脸庞和鬓角都焕发出一种奇异的金色,一丝丝地向外扩散。斜倚在已经废弃的木栅栏上,或许大家的心中闪过了牧童和牧羊女的片段吧。
黄昏中的金黄牧场,后来就成了记忆中定格的一瞬,像一阵柔软的风,轻轻在心上划过,让人感动得想哭。
入夜的红花尔基极凉,极静。有同伴放声长啸,悠远的回音绕了几个圈才兜回来。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明亮清澈。久居都市,我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美丽的星空了,抬头仰望之际,我想起了童年的故乡,天上的星星也是这么多这么亮,那时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银河。
有同伴带了CD随身听,星空下的静夜,音乐显得格外清晰、纯粹。只是我不敢多听,此时此地,音乐稍稍感性一点,眼泪就很容易出来,这一夜恐怕也难以好好入睡。
在小木屋过了一夜,清晨发现了另外一个奇景。湖面上飘着一层迷离的烟雾,仙子般地游移飘荡。太阳逐渐升起,驱赶着烟雾。烟雾且战且退,湖面上那层飘渺的乳白色渐次染成浅黄,带着发红的金边,终于无言消散。
在海拉尔,还有一处著名的西山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去。听说那里的樟子松比红花尔基的粗,但树林规模没有红花尔基大。


草原,草原
草低见牛羊
在到达呼伦贝尔前,我做了个梦,我和我的同伴骑在高高的马上,湿润而茂密的草淹没了马腿,草丛中夹杂着大朵大朵粉红色的花。
这显然不是真正的草原,至少不是现在的草原。
到了草原才知道,美丽的花儿是草的克星。如果一块草地开始长花,就说明草质退化了。我想我梦见的,不是纯粹的草原,多少夹了些沼泽地的味道,美丽而危险。
而且今年的干旱已经无可避免地损害了这里的草场,我在飞机上见到的格子状的草场,据说是人工培育的优质草。而大片大片的天然草场却在退化,事实上我们一直没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景象,不用风吹,草已经很低,也比较稀疏。不过那种一望无际的绿色,对于我们这帮没见过大草原的南方人来说,已经很符合“天苍苍,野茫茫”的意象了。
草原上有不少一丛丛突起的青草,在平展的草地上显得与众不同,很是引人注目。当地的朋友说这是马莲,是草场退化时才会长出来的,牛羊都不吃。我们一路走过,见到有时牛羊就在马莲的包围中艰难地寻觅平伏的可以吃的青草食粮,觉得它们的处境真艰难。
成群结队的牛、羊、马是最让我们激动的草原上的生灵。车子奔驰在公路上,路两边是无穷无尽的绿色草原。每隔不远,就会出现一群花牛或白羊,有时几百头,有时上千头。队型整齐,朝着一个方向一字拉开,悠闲地漫步在草原上。早晨,大多数是低头吃草,对公路上的汽车爱理不理;中午,有一些便会悠闲地侧身躺下,在阳光下舒服地休息。
早上出门时,见到不少牛群和羊群都朝着一个方向走。当地的朋友介绍说,成群的牛羊有时并不是一家的,但它们不需要人照料,每天到了时间,会自动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到它们熟悉的地方去吃草并开始一天的“自我放牧”,傍晚又会自动回家。我们很感兴趣,一路仔细观察,果然没见到几个人。大群大群的牛和羊散落在茫茫草原上,远看就像大块绿毯上散落的黑白珍珠。它们的神态悠闲得让人羡慕,有时公路上会窜上来几头花牛,优哉游哉地迈着方步从车子前横过。那种旁若无人的姿态,实在潇洒得很。
我们见到的奶牛大多分两种,一种黑白花色相间,当地人说这叫“黑白花”,产奶量比较高,有些优良品种一天甚至可以产奶70-80公斤。另一种是“黄白花”,产奶量低一些,最优秀的也就一天50-60公斤。于是有的人就用焗油的方法将“黄白花”染成“黑白花”,染一头200元。
敢情这里是黑色比黄色贵呢,和大城市少男少女头上的选择流向相反,而且价格也便宜多了,那么大一头牛只收200元,到底是牛老实啊。
相比悠闲的奶牛,羊群就显得比较胆小羞涩。我们见到的有山羊有绵羊,神情温柔,让人心生怜爱。可惜它们都比较怕生,见了人来,远远地就“咩咩”叫着跑开了。
傍晚,太阳在辽阔的草原边上给大地和天空涂上了壮美的橘红色,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一群群的牛和羊列队整齐地经过,它们都不再低头吃草,在无言的秩序中以与早上不同的方向迤俪而去。夕阳的光辉打在它们身上,感觉真是美极了。显然地,它们在回家,但它们怎么知道回家呢?真奇怪。
我们和牛群并排而行,渐渐地牛群分散了,牛儿慢慢变成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再后来经过居民区,我亲眼看见一头牛从容地推开一户人家的柴门,安然归“家”。

草原行车,“孔雀开屏”
呼伦贝尔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比一个广东省还大。在辽阔的草原上,很难见到几辆车、几间房、几个人,触目所及只有无边无际的草、牛、羊。司机在公路上将车子开得飞快,后面扬起长长的烟尘,拍电影的话画面会很有味道。大路两边的草原上常常见到一些小路,司机有时也会将车子拐进去,有时甚至开上草地。啊,原来草原上的小路就是这么开出来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路上我没见到多少交通警察,倒是不断地被一辆辆迎面而来的“三高”汽车唬住。那些车上方方正正地摆放着一个大草垛,是牧民准备过冬用的草料。草料被压得严严实实,按城市行车载货标准,是严重“超高、超长、超宽”。有时草垛上面坐了人,看上去感觉就像一只蚂蚁坐在大盒子上。正面过来的汽车,草垛两边横出一大截,我还以为是方向摆错了,后来才发现车子后面也长出一大截。有同伴把这种装扮的汽车称为开屏孔雀,倒很形象贴切。
金帐汗
金帐汗是呼伦贝尔盟如今唯一的游牧部落旅游景点。草原上已经很少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包牧民了,金帐汗的蒙古包也是水泥砌的,还安排了各种传统的蒙古族角力、赛马等表演,都要收费,完全的旅游化。因此我们兴趣不大,但是都骑了马。既然到了草原,一定要骑马,在真正的内蒙古大草原上驰骋一番。虽然从未真正骑过马的我,为这半小时的马背体验付出了磨损三根手指头、下马时一条腿几乎麻痹的代价。
到金帐汗去的那天,骄阳似火,阳光使小坡上的敖包也带上了几分光泽。骑过马我去转敖包。敖包其实是很简陋的石头堆,和青年男女约会的浪漫有些不相称。但我宁愿相信人们把敖包作为祈愿场所的所在。左三圈,右三圈,默默地数着、走着,其实我并没有许下什么具体的愿望,只使在这纯粹的转圈中,体会一种纯粹、简单的心灵祝祷仪式。

美酒醇香情更豪
草原果酒——“爽口”
南方人去内蒙古,最怕的就是“酒关”。出发之前请教了不少人谢绝敬酒的方法,大体没有高明的,不外是一个“装”字,譬如带上一张医生证明胃穿孔之类。总之要么坚持滴酒不沾,否则只要喝了第一口,就不能不喝下去。醉倒最好,主人会特别高兴,认为你够痛快,够朋友。有人告诉我一个“绝招”:一开始表现豪爽,拼命地喝,然后作不支呕吐状,将酒水从口中喷出来洒向四座。这一招釜底抽薪,主人为了维持局面,肯定不会让你再喝,而且见你这么爽快,以身体作牺牲,一定对你另眼相看,视为好友。
到了呼伦贝尔,发现“酒关”果然难过。当地个个是好汉,包括看似羸弱秀气的女中豪杰。当地人以酒论友,“宁可胃里留个孔,不让心里留条缝”。
我想这种时候就算有医生证明也没用,喷酒花的功夫也太难,最关键的是气氛逼人。一进草原,饭桌上白花花的手把肉、大碗的奶茶,草原的气息扑鼻而来。当身着蒙古袍的老人拉起嘶哑的马头琴,盛装的姑娘唱起祝酒歌向我们敬酒时,热烈而温馨的气氛已经把人一网打尽,这下不得不“装”了,即使清醒也得装得沉醉,不会喝也得装得会喝。
蒙古族敬酒的礼仪,要用无名指挑酒三次,表示敬天、敬地、敬父母,然后才能喝。之所以用无名指,据说因为拇指、食指和中指是拉弓射箭用的。出发之前听说有人为了尽可能地少喝酒,五指全伸进碗里,三“挑”之下一大半的酒就泼掉了。但我不敢这么做,虽然蒙古族是一个豪爽的民族,不怎么计较,但在那种热诚面前,实在不好意思不尊重人家的礼仪。
幸好当地朋友对我们这群南方人比较照顾,介绍了一种“爽口酒”给我们。这是用大兴安岭的“北国红豆”越桔和笃斯越桔为原料制作的果酒,味道鲜甜可口,喝起来和果汁差不多。我很喜欢,于是大部分时候就拿它应付频繁的敬酒。看在我是女孩子的份上,呼伦贝尔的朋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让我过了。想不到这果汁般的酒却暗藏玄机,几杯之后我开始脸红。这还不算,直到离开草原之前,我才领教了它的厉害。

过“酒关”,在草原醉了一把
走的那天,呼伦贝尔的朋友替我们饯行,我以为经过几天的锻炼酒量已经有了长进,而且就要上飞机了,喝多了大不了在飞机上休息,不用担心因为醉酒而无法游览草原风光,就像前人曾有的覆辙。
于是就稍稍放开了一些,其实只喝了一小杯白酒,其余时候仍然是“爽口”代替,只不过喝得多一些而已。感觉一直还蛮好,脸红了,我想是正常的反应。主人兴致很高,即席赋诗。而我不甘示弱,居然也狗尾续貂地和了一把,最后一句还是什么“美酒醇香情更豪”。谁知道?也许那时候酒精已开始发挥作用。
到了海拉尔机场,侯机时我忽然脑袋发晕,于是架上墨镜,闭眼,静坐。同伴们在和送别的主人握手告别,有人叫我,我摇摇晃晃地走过去,和我根本已看不清的人握了手,就一头栽倒在同伴的肩上了。听见大伙一阵忙乱,有叫扶着我的,有叫帮我拿行李的,有叫找风油的。这时正是过关检查时间,我就这样被架在同伴肩上通过了安全检查。其实我脑袋很清楚,只是“身不由己”。
酒劲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了安全门,在侯机厅坐下来时,我已经又“把身体和灵魂拼在一起”了。同伴说大约这儿的人已见惯了这种事情,所以我过关时检查员只是偷偷地笑,并没有留难。无论如何,我在这种时候这种方式上飞机,确实过了一次“酒关”,怎么说也是一件特别的事。不知怎么我总不觉得尴尬,有人说在草原上醉不算难为情。何止呢?牺牲我一个,让草原的朋友不用“心里留条缝”,不好么?再说,来了草原怎能不醉一把?尽管只是“爽口”,那也是草原的酒啊。还真是好喝的酒,我至今怀念。告别了,草原。你让我醉倒了,这样的告别式,也许不会失礼吧?

旅游提示:
1.呼伦贝尔是全国六大景区之一,也是内蒙古境内生态层次最丰富的地方。呼伦贝尔草原、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森林、以呼伦湖为代表的众多湖泊、鲜卑“嘎仙洞”、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黑山头古城遗址等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与俄罗斯、蒙古接壤的便利条件造成的独特边境异国风情,构成了立体的丰富的旅游资源。
2.呼伦贝尔最好的旅游季节是5-8月,8月份平均气温在13-28度之间。进入9月,天气明显变凉。一年有5个月冰雪覆盖,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但呼伦贝尔的冰雪游开展红火,这里地处东北,冰雕、滑雪项目齐全。
3.海拉尔纬度比哈尔滨还高,从北京坐火车需经东北三个省会城市才能到达,为时约30多小时。北京和海拉尔之间的航班每周一、三、四、五、日开通,航行时间约2小时。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城市。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2001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200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2007年被国家评为中国魅力城市,获得最具民族特色城市奖。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本世纪初发现呼伦贝尔地下石油资源。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几个小省的面积。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全市辖1个区、5个县级市、4个旗、3自治旗,总人口270万。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海拉尔。
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

历史
呼伦贝尔见诸史籍最早的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左贤王庭辖地。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这是公元49年。此时,鲜卑人已经走出森林,生活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畔,并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鲜卑人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鲜卑人余部,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和突厥、回纥、黠戛斯、乌古烈诸部落相角逐与融合
北魏时期,大兴安岭东有乌洛侯等室韦诸部,岭西有地豆于等室韦部。

隋时,室韦分五部,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唐时,室韦分为九部,居嫩江(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蒙兀室韦部。
7-8世纪,突厥人和回纥人先后进入呼伦贝尔岭西地区,这里一度成为突厥和回纥的东部边地。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岭西逐渐成为乌古烈和塔塔儿人的驻地,岭东成为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10世纪初至12世纪,呼伦贝尔属辽;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这块土地属金。
成吉思汗先祖蒙兀室韦部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日益成长壮大起来后,公元8世纪他们西迁到斡难河、土拉河、乌尔逊河发源地肯特山地区。当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后,他又重返呼伦贝尔,从塔塔儿人手中夺取了呼伦贝尔。成吉思汗最终统一了北方蒙古高原。统一的、强大的蒙古民族,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蒙古帝国建立后,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先后分封给他大弟拙赤·哈萨尔(故城在今额尔古纳市黑山头),二弟赤温·额勒赤及德薛禅家族,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弟(故城在今鄂温克自治旗辉河)。

1368年明朝建立后,元顺帝退守蒙古高原。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为蒙古阿鲁科尔沁部牧地,岭西直至尼布楚的广阔草原为蒙古四子、乌拉特和茂明安部游牧地。
明朝,呼伦贝尔地区由努尔干都指挥使司下设的一些卫、所管辖。
清朝,1734年建立海拉尔城,属黑龙江省。伪满政府建立后,呼伦贝尔成为省级单位,为"兴安省",省会海拉尔。
1945年,日本战败,呼伦贝尔光复。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归属内蒙。

旅游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3000多种植物,400多种野生动物。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 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

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秋季夺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目前,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27家,旅游景区(点)达50余个,每周有6次飞往北京的往返航班,5次飞往呼和浩特的往返航班,旅游旺季每天都增加航班,火车每日对开直达北京、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包头、大连,旅游观光巴士可直接行驶至全市各景区(点),满洲里市至俄罗斯后贝加尔新国际公路口岸已开通。

重点景区(点):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金帐汗蒙古部落、鄂温克博物馆、巴彦呼硕旅游景区、西旗知青文化展、巴尔虎博物馆、东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额尔古纳俄罗斯家庭旅游户、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敖鲁古雅猎民点、嘎仙洞、达斡尔风情园、朝鲜人家、吊桥公园、牙克石凤凰山庄及凤凰山滑雪度假区、满洲里国门、中俄互市贸易区、呼伦湖小河口、冰雪园、阿尔山雪域温泉。
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有一块坦荡无垠的天然牧场,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因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说。
呼伦贝尔总面积比广东全省还要大,蒙古族的先民蒙兀室韦很早就生活在这片草原的额尔古纳河东岸广阔地域。夏至之后是草原旅游的最佳季节,草原的夏天来得迟,6月初草原上虽一片青葱,但是草还不长,当到了盛夏季节的时候,草能长到半米高,这才能真正感受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味。

多姿多彩的草原风情
夏天,草原很早就天亮,很晚才天黑,几天之中,我们都被融入了那片一望无际的绿海,那种宽广和茂盛的绿色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草原的开阔松弛了我们的神经,而散落在草原处处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又叫我们感到生活的平静与恬适。这是从古以来没有被开发耕种过的草原,只有蓝天、绿草和缓缓起伏的原野。
金帐汗地势较高,站在敖包旁边,草原上四野开阔,一览无余。最壮观的当然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日格勒河。放眼望去,河床如刀砍斧凿,曲曲折折地镌刻在平坦的草原上,铿锵的节奏和跌宕的旋律击破了草原的空旷和静谧,令人慨叹大自然的神奇,那是什么样的艺术家也构思不出的画面。据说这段15O公里的曲河抻直了有1500公里。而在部落中我们见到的民族歌舞、骑马等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美味天然的草原美食
探访陈巴尔虎旗的那天中午,我们在呼和诺尔蒙古包里吃手扒羊肉,喝奶茶、白酒。盛装的蒙古姑娘用牛角杯敬酒,唱祝福歌、献哈达。当地人的盛情如炭火般暖人。
一大盘子白煮全羊,有条不紊地放着羊的各个部位,最上面匍匐的是羊的胸膛,表示羊是走上餐桌献给远方客人的。主人敏捷地切下全羊各部位的肉,分送给每一个客人。人人吃得津津有味。大家说这是绿色食品,羊儿吃的是天然草,喝的是矿泉水,原汁原味没有更多的加工,这是今天自诩现代化的城里人花多少钱也难“买”到的。而在呼伦湖边,我们有幸品尝了一顿“全鱼宴”,呼伦湖里盛产鱼虾,鲜活肥大。最大的特点是干净,没有被污染,据主人家说,呼伦湖的水产品有140多种做法,不由得让人拍案叫绝,慨叹选尽人世间的珍馐美味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