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30:02
未来的六种关键能力
这个世界原本属于一群高喊知识就是力量、重视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会写程序的计算机工程师,专搞诉状的律师,和玩弄数字的MBA。如今,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循序性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如果你是对现有工作和生活不满足的职场人士、或是急于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创业家与企业领导人,乃至于关心自己下一代未来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锐情感和灵活创意。在信息时代备受忽略与贬抑的族群……本书将提供六种攸关最近未来有无前途的关键性能力,它们分别是: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六、 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艺术家、发明家、设计师、说故事高手、看护者、谘商员、及宏观人士,将成为下一波职场新贵,入主社会高报酬阶级,坐享快意人生。
这六种关键能力来自两种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与高体会(High Touch)
高感性,指的是观察趋势和机会,以创造优美或感动人心的作品,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结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转化为新事物的能力。
高体会,则是体察他人情感,熟悉人与人微妙互动,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以及在繁琐俗务间发掘意义与目的的能力。
在高感性时代,我们必须在左向推理之外,补强六种关键右向能力。这六项高感性和高体会能力可以协助我们开发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全脑新思维。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光是提供堪用的产品、服务、体验或生活型态,已经不够了。如今无论为赚钱或为成就感,都必须创作出好看、独特,或令人感动的东西。
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现代人面对过量信息,一昧据理力争是不够的。总有人会找到相反例证来反驳你的说法。想要说服别人、灌输信息,甚至说服自己,都必须具备编织故事的能力。
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需要专业和专才,但随着白领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软件取代,与专业相反的才能也开始受到重视:也就是化零为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综合──综观大趋势、跨越藩篱、结合独立元素成为新好产品的能力。
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逻辑思考是人类专属能力之一。不过在一个信息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光靠逻辑是不行的。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必须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关系,并展现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太多证据显示多笑、保持愉悦心情、玩游戏和幽默感,对健康与工作都有极大好处。当然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不过太过正经对事业不见得有益,对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时代,无论工作还是居家,都需要玩乐。
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充裕的世界。无数人因此挣脱了营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层的渴望:生命目的、出世意义,以及性灵满足。
对本书的赞誉
本书告诫那些不重视培养右脑能力的人,在新经济时代「可能被淘汰出局,或因失败而遭受痛苦」。丹尼尔.品克的上一本畅销书《自由工作者国度》业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一块基石,相信他的最新力作和理论也将会造就下一波的风潮。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方面,它独具创意而又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当今最为紧迫的个人和经济议题──由技术和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变化是如何影响我们在这世界里的生活、工作,以及想象方式。另一方面,丹尼尔.品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深刻、实用的生存──与欢愉──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成功和幸福。我为此感动,并欢欣鼓舞。几年前,彼得.杜拉克才正疑惑着现代经济是否能找到自己的哥白尼。这本书的问世,让我们发现了这个新时代的哥白尼。
——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作者
这并不是一本自助的书,它的意义远甚于此。标志一个时代转折点的书已经很少见,这就是其中的一本,你一定会想要先睹为快。
——赛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Purple Cow)作者
丹尼尔.品克将即将到来的「感性时代」(Conceptual Age)比作历史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就如同工业革命与文艺复兴一般──藉以阐明这个新时代的重要性。
——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对于一心想要舒活一下创意筋骨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演练与资源。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精彩绝伦!左脑、右脑,全脑新思维!我好欣赏丹尼尔.品克的脑袋。赶快去看这本《未来在等待的人才》。更重要的,也让你的小孩去读这本书。他们需要学习跟丹尼尔.品克一样的思考方式。
——亚伦.韦伯(Alan Webber),《快速企业》杂志(Fast Company)创刊编辑
可读性极高的分析与演练,可用以建立(右脑)技能。对毕业在即的文科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最振奋人心的一份毕业厚礼。
——《新闻周刊》(Newsweek)
右脑即将让你致富!如果丹尼尔.品克所勾勒的二十一世纪职场生态属实,那么那些让许多父母亲哭笑不得的大学主修科系(艺术史?哲学?)最近期将被广为接纳!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作者简介
品克(Daniel H. Pink)
知名趋势写手,曾于《哈佛商业评论》大胆提出「艺术硕士是新的商业学位」观点。系畅销书《自由工作者国度》(Free Agent Nation)作者、《联机》杂志(Wired)特约编辑,前白宫讲演撰稿员。《自由工作者国度》是《华盛顿邮报》非小说与商业类畅销书。《出版人周报》赞誉该书「已成为人力管理关系的基石」。《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已翻成十二国语言版本,strategy +business, The Miami Herald, Fast Company等媒体推荐为二○○五年。
本书部分内容:
3 高感性.高体会
试把过去一百五十年想象成一出三幕剧:第一幕,工业时代,大型工厂和高效率生产线是经济动力来源。这一幕的主角是工厂工人,其主要特征是体力和坚持。
第二幕,信息时代,美国和其它国家开始转变。大量生产成为配角,信息和知识主导了已开发国家经济。这一幕的主角是知识工作者,其特征为擅长左向思考。
而如今,随着富裕、亚洲,和自动化三项因素影响扩张,第三幕的帘幔已经拉起,这个世代可称做感性时代。当今主角是创作者和谘商员,主要特征是精通右向思考。
图三之一显示这一连串演进,不过我加进了工业时代之前的农业时代。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富裕程度(Affluence)、科技演进(Technology),以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升高(我将这三项简称为ATG)。随着个人财富增加、科技进步、全球连结日渐紧密,这三股力量终将汇聚足够的动能,把我们推送到下一个世代。这也是我们从农业时代演进到工业时代,再到达信息时代的过程。而此一历程最近的一次推演,就是从信息到感性时代的变迁,其背后动力仍旧是财富(西方文明的富裕)、科技推演(部分白领职务的自动化),以及全球化(几种类型的知识工作被移往亚洲)。
简言之,我们先从农夫的社会,转型到知识工作者的社会,现在又进化到一个创作者和谘商者、模式辨认者与意义赋与者的社会。
如果图画胜过千言万语,那么比喻又胜过无数图画。我们是从建立在工人肩膀上的经济模式,进化成以左脑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再演化到今天:一个越来越强调右脑能力的社会与经济体。
当社经基础来自工厂和大量生产,右向思考没有太大意义。但当我们进化到知识工作形态,右向思考渐获重视,不过地位仍逊于左向思考。如今随着北美、西欧、日本再度演进,右向思考逐渐在社会经济上取得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左脑。在二十一世纪,右向思考晋身首要能力,成为事业进展与个人实现的关键。
但我要澄清一点,未来并非极端的二元世界,不是左脑思考者都注定灭亡、右脑思考者都普天同庆,也并非艺术家一定暴富开BMW,计算机工程师全部沦为快餐店服务生。左向思考仍不可或缺,只是光靠它已不足够。在感性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全」脑新思维。
高感性和高体会想在现今世代生存,个人与组织都必须重新检讨自己的生计,问自己三个问题:
一、海外劳工是否比我更便宜?
二、计算机是否比我更快?
三、我的工作在富裕时代是否还有需求?
如果第一和第二题你回答「是」,第三题你回答「否」,那么你麻烦大了。今天光是糊口,都须具备海外知识工作者无法以低薪提供、计算机无法更快完成,和能满足富裕时代非物质需求的工作能力。
这就是为何高科技已经不敷所需。我们必须在优秀的高科技能力之外,培养符合高感性和高体会的工作能力。(如我在绪论中所说,高感性是指:创造艺术性及精神性美感、辨认趋势和机会、叙述精采故事,以及连结表面无关事物成为新发明的能力。而高体会则是指体察他人感受、了解人际微妙互动、寻找自身和激发他人的生命喜悦,以及超越红尘俗务,寻找生命意义的能力。)1
高感性和高体会在全球各地的影响力都不断升高。为了加强说服力,我们不妨从一般认为最不可能受影响的地方看起。以医学院来说,长期以来都是成绩最好、分数最高、分析能力最强者汇聚的大本营。但如今美国的医学院课程,却正经历二、三十年来的最大变革。哥伦比亚大学和其它学校的医学院学生需要上所谓的「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因为研究显示虽然计算机也具诊断能力,但正确诊断很重要的一部分,却是聆听病患对病情的描述。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学生必须到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培养观察能力,因为懂画画的学生常也擅于辨认病情的微妙细节。在此同时,全美有超过五十所医学院在课程内加入了性灵科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安排了一套住院体验课程,让二年级学生模拟生病,在医学里过夜。为何要让学生演戏?「是为了让医学院学生体会病人的感受,」校方表示。费城的杰佛逊医学院甚至增设了一项医生评比指标──同理指数(empathy index)。
看过美国教学医院现状,再来观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例子。日本从二次大战废墟中重新站起,靠的是大力鼓吹左向思考,但如今连日本人也开始重新检讨他们的国力根本。虽然日本学生数理成绩领先全球,但许多日本人怀疑过度强调教科书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日本当局正在重新改造过去自豪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发挥创意、艺术品味,和趣味性。也难怪,因为最近几年日本最赚钱的出口项目不是汽车,也非电子产品,而是流行文化。3 另一方面,有鉴于年轻学子面对巨大的课业压力,日本文部省也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标,推行所谓的「心灵教育」。了解了日本教育改革,再来看看第三个例子──大型跨国企业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几年前,通用找了一位叫罗勃.鲁兹(Robert Lutz)的人来担任高层主管。鲁兹不是那种跟着感觉走,满口艺术品位的人。他满头白发、满脸风霜,年纪七十好几,美国三大车厂的主管他都做过。他看起像个陆战队军人,事实上也真的是陆战队出身。他喜欢抽雪茄,自己开飞机,更深信全球暖化是环保人士编的鬼话。可是当鲁兹接下通用的职位,《纽约时报》请教他将采取何种新的经营方针时,他竟这么回答:「我强调右脑…我认为我们属于艺术产业。我们的产品是艺术、娱乐、行动雕塑。只是凑巧也是交通工具罢了。」4
好好想想这句话。通用汽车代表的还不只是信息时代,而是更古早的工业时代,这样一家企业的主管,竟然自称是艺术产业。而且这位带领通用进军右脑世界的人,不是头戴扁帽手拿画笔的艺术家,而是年逾七旬,浑身阳刚味的前任陆战队员。套句水牛春田合唱团(Buffalo Springfield)唱过的歌词:「这里变得不太一样了」──而这改变将会越来越明显:高感性和高体会已经从边陲,进占我们生活的重心了。
MBA与MFA
要进哈佛商学院太简单了。至少对那每年好几百名申请加大洛杉矶分校艺术研究所而被拒绝的人来说,进哈佛真的还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哈佛商管学院的录取率是百分之十,而洛杉矶分校艺术研究所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为什么?因为在一个连通用汽车都声称自己是艺术产业的世界里,艺术硕士学位,也就是MFA(Master of Fine Arts),已经成为最热门的学历证件。企业人事主管现在主动造访知名艺术研究所──如罗得岛设计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密西根克伦布鲁艺术学校(Cranbrook Academy of Art)──招揽人才,而这股用人潮流逐渐抢走了其它传统商学院毕业生的饭碗。举个例子,麦肯锡(McKinsey)管理顾问公司一九九三年雇用的新进人员当中,百分之六十一拥有MBA(商管硕士学位),但不到十年后,这个比例已降为百分之四十三,因为麦肯锡认为其它学系毕业生在该公司也同样表现杰出。随着艺术系毕业生增加并进据大型企业高位,职场游戏规则也改变了:MFA已取代MBA的抢手地位。
而背后原因,又回到我在前章提及的两种力量。由于亚洲因素,许多商管毕业生成了本世纪的蓝领阶级──原本前途无量,却发现自己的工作逐渐被移往海外。如前所述,投资银行现在不断增聘印度商管毕业生来处理财务分析。柯尼企管(A. T. Kearney)估计未来五年,美国的金融服务业将外移五十万工作机会,到类似印度这些低薪国家。按照《经济学人》(Economist)的说法,低阶MBA工作「过去都被推给有冲劲无经验的年轻新进人员,他们每天加班 期待有朝一日在华尔街或伦敦崭露头角。如今拜神奇光纤电缆之赐,这些工作又被塞给了低薪的印度商管毕业生。」于此同时,受到富裕因素的影响,众多企业发现唯一能在商品泛滥的市场上区隔自家产品的方法,就是诉诸顾客的美感和情感需求。因此高感性的艺术家特长,自然就比可以轻易复制的低阶商管左向技能,来得更有价值了。
上个世纪中叶,曾任通用汽车主管的美国国防部长查理.威尔森(Charlie Wilson)曾说过一句名言:「凡是对通用好的,都对美国好。」如今进入新世纪,该是把威尔森名句稍加润饰的时候了:通用的处境反映了美国的处境──而美国的趋势又代表了世界性的趋势,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全都属于艺术产业。
在美国,平面设计从业人数在十年内成长十倍,美术人员是化学工程师人数的四倍。一九七○年以来,全美以写作为业的人增加了三成,作曲家和演奏家则增加了五成。大约有两百四十所美国大专院校成立了创意写作MFA学位。相较之下,二十年前只有区区二十二所。5 今日从事艺术、娱乐,和设计工作的美国人,要比律师、会计师,和稽核人员还要多。6(从一家维吉尼亚州的新创公司,就可看出时代在变。当例行法律研究工作出走海外,法律工作者要如何自处?答案是加入法律动画〔Animators at Law〕这类高感性公司的行列。这家平面设计公司召募法律系毕业生,专门替一流律师事务所准备例证、影片,和解说图示等,协助他们说服陪审团。)
二○○二年,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都市计划学者佛洛里德(Richard Florida)将三千八百万名美国人列入他所谓的「创意阶层」,并宣称这些人是经济成长关键。虽然佛洛里德对「创意」的定义广泛得有些诡异──他把会计师、保险理赔员、税务律师都归为「创意人员」──但此一阶层的扩张让人无法忽视。它占美国劳工人口的比例,和一九八○年相较成长了一倍,更是一个世纪前的十倍。7 类似的高感性工作潮流也在世界其它地区显现。英国分析师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以较合理的「创意」定义──包含设计、艺术表演、研发和游乐器产业等──算出英国的创意产业年产值接近两千亿美元。霍金斯估计在十五年内,此一产业全球规模将达六.一兆美元左右,让高感性行业晋身全球最大经济动力之一。8 在此同时,伦敦商学院和约克郡水公司(Yorkshire Water Company)等单位都设立了常驻艺术家等职位。英国联合利华(Unilever)聘请画家、诗人,和漫画创作者来启发员工创意。北伦敦一个足球球会甚至请了一位常驻诗人。
不过,传统上所谓的艺术才华,并非全脑思维中唯一的能力,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回头看信息时代的职场明星──计算机程序设计师。随着公式化的软件编写工作外移,具备高感性的软件工程师将变得分外抢手。海外的低阶工程师接手程序写作、维护、测试,和改版作业同时,感性时代的软件人员将着重在创新和产品差异性。毕竟,在那些印度程序员有东西可以编写、维护、测试,和改版之前,必须先要有发想和创作。这些产品也需要被推销和包装给客户、经历市场竞争,凡此均非一纸规格单所能解决,而必须仰赖创意、个人魅力,和直觉。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内文试阅:辨认关系
辨认关系
就像绘画,整合也是在辨认关系。想在感性时代生存的人,必须了解看似独立的不同专业领域间的关系,也必须学会如何将表面无关的组件组合为新事物,还需要熟悉模拟的技巧──找出事物之间相似的层面。换句话说,有三种人可以一展所长:跨界者、发明者,以及隐喻家。
跨界者
我们这个时代最常见,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前缀是什么?答案是「多」(Multi)这个字。企业要求「多任务」(multitasking),社会讲求「多文化」(multicultural),娱乐必须「多媒体」(multimedia)。过去只要专业专精,就保证事业成功,但现在最抢手的人才,却是那些游走于极端不同领域的通才。我把这些人称为「跨界者」,他们拥有多领域专长,能操多国语文,在各式体验当中都能获得满足。他们过着「多重」生活,因为在当前,这才是更有意思,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跨界者就像安迪.塔克(Andy Tuck),一位哲学教授兼钢琴家,利用他在两个领域的专长,开了一家管理顾问公司。跨界者也包括葛罗莉雅.怀特汉蒙(Gloria White-Hammond),一位波士顿的牧师兼小儿科医师,还有歌剧作曲家兼高科技乐器制造商塔德.马乔佛(Todd Machover)、数学家兼时装设计师洁恩.巴恩斯(Jhane Barnes)。1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奇克森米海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写过《快乐从心开始》(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创造力》(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等经典著作。他在研究创意人士的生活之后发现:「创造力通常来自于跨越领域疆界。」2 充满创造力的人,能看到其它人没有察觉的关联,这种能力在一个专业工作可以被公式化,再交付计算机或送往国外的世界里,尤其显得可贵。设计师克莱蒙.孟克(Clement Mok)说:「未来十年里,人们必须跨界思考、跨界工作,涉足和他们原有专业迥异的领域。他们不只需要跨越藩篱,还须找出契机,加以连结。」3
例如,计算机职缺外移到印度,就为那些能在亚洲工程师与西方客户之间协调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些全脑协调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文化,懂得硬梆梆的计算机科学,也具备业务营销的柔软身段,并能以外交手腕在想法不同甚至对立的各方间游走。这类多面向的人才经常能解决专家也束手无策的问题。「许多工程难题根本不是由工程师解开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说:「因为视野比智商更重要。能够在思考上大跃进,是突破性观念创始者的共同特征。通常拥有这种能力的人都是背景多样、拥有多领域专长、并且资历广泛。」4
跨界者拒绝接受既有选择,寻求不同的可能与综合性的解答。他们过多重生活,做多样工作,具多种身分。(例如欧玛.瓦索Omar Wasow,就是在奈洛比出生,具非裔/美国/犹太血统的创意家/政论家/电视评论家。)这些人的出现,解释了为何有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双主修,越来越多学校提供所谓「跨领域」课程。
奇克森米海伊也发现了跨界者的另一相关特征:他们经常跳脱传统的性别框架。奇克森米海伊的研究显示「在对年轻人进行的男性化/女性化评量中,创意型女生比其它女生更有支配欲、更强悍,而创意型男生比其它男生更敏感温和,这类例子层出不穷。」奇克森米海伊认为这些人因而占有独特优势。「心理上双性倾向的人,等于拥有双倍的行为选择,在与外界互动时,可以获得更多样更广泛的机会。」5 换句话说,两百年前英国诗人柯利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今日的跨界者都指出了同一项事实:伟大的脑袋,都是双性的。
发明者
一九七○年代,贺喜食品(Hershey Food)推出一系列趣味电视广告,正好用来说明右向思考。广告中,一个家伙作梦般地吃着巧克力走?
来,另一人同样忘我的品尝着花生酱漫步,结果撞个正着。
「嘿,你的花生酱掉到我的巧克力上了,」第一个人说。
「嘿,你的巧克力掉到我的花生酱上了,」另一个人说。
接着,两个人各自品尝混合的结果。没想到竟然好吃得不得了。「瑞斯花生巧克力杯,」配音员宣布:「两种好滋味,合吃更美味。」
右向思考者最能体会这场零嘴创意的惊喜碰撞。他们对于我所谓的「瑞斯花生巧克力杯创意理论」──有时最棒的点子就是把原本就存在但没有人想过可以速配的东西,放在一起── 有种天生直觉。就以约翰.菲柏(John Fabel)的例子来说,他是个狂热的越野滑雪迷,但肩膀常被背包吊带磨破,让他苦恼不已。有次他到纽约,经过布鲁克林大桥──突然看到问题解答。认知科学家吉尔斯.福克尼尔(Gilles Fouconnier)和马克.特纳(Mark Turner)所谓的「概念融合」(conceptual blending),指的正是这种心理活动:菲柏把吊桥的结构和传统背包结合起来,发明出一种背起来更轻松的新背包,也就是如今常见的环保越野背包(Ecotrek)。
依靠灵感建立新连结的能力,是右脑的专长。卓克索(Drexel)大学和西北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发现获知解答前的那道灵光一闪,伴随的是大脑右半部突然窜升的大量神经活动。然而,当我们用左向的逻辑方法解决问题时,这个「灵感中心」却处于休止状态。6 在信息时代走入历史的此刻,开启右脑运作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今日商品市场上新产品到消耗品的代谢速度之快,让企业与员工难有片刻松懈。他们必须不断研发──并将生产执行付诸外包或自动化设备。而除了创新之外,还要懂得坚持,忍受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失败与错误。幸运的是,虽然有人存疑,但事实上所有人都具有发明能力。曾发明免电池手摇式收音机的英国前特技演员崔佛.贝利斯就说:「发明并不是深奥难解的魔术: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发明。」多数发明和创新都来自重组现有的事物或想法。愿意开发这项潜在整合能力的人,可以轻松面对感性时代的来临。
隐喻家
假设有天你走进办公室时,老板对你说:「耳朵借我一下,」从第一章的左右脑分析可知,由于这几句话的字面意义涉及暴力血腥,左脑必然有些紧张而越过胼胝体向右脑求救。这时,右脑就会叫左脑别大惊小怪,因为根据说话的时空背景,可以判断「借我耳朵」只是隐喻罢了。老板不是要你效法梵谷,只是叫你过去听他讲话。
隐喻──以别的事物来形容一件事──是整合能力的另一重要层面。但就像其它的右向思考能力一样,它也备受外界打压。「西方传统…一直将隐喻拒于理性范畴外,」著名语言学家乔治.拉卡夫(George Lakoff)认为。隐喻常被归类为花边润饰──是诗人卖弄风雅的工具,掩饰平庸的词藻。但事实上隐喻是理智的基础,因为「人类的思考过程大半都依赖隐喻,」拉卡夫表示。7
在一个日渐复杂的世界里,熟习属于全脑能力的隐喻──某认知科学家所谓「富想象力的理智」──变得日益迫切。每天早上我们一睁开眼,就必须应付蜂拥而至的大量信息。当然有些软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资料、辨认趋势,但唯有人脑能以模拟的隐喻方式思考,看出计算机无法侦测的事件关联。
同样地,现今富裕社会渴望的是创新和感人的经验,隐喻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例如乔治.狄麦斯卓(George de Mestral)注意到芒刺总是黏在狗毛上,于是运用隐喻想象力,发明了魔鬼沾。8 这种联想,计算机是做不到的。「你创造的每样东西,都是其它事物的一种体现,按此推论,你创造的每样东西都因隐喻而更丰富,」编舞家崔拉.沙普(Twyla Tharp)表示。沙普鼓励大家提升自己的隐喻智商(metaphor quotient),也就是MQ,因为「在创作过程中,MQ和IQ同等重要。」隐喻另一重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彼此。这也就是营销人员为何要在原有量的分析之外,再加上质的研究,好深入顾客以隐喻思考的内心。10 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札特曼(Gerald Zaltman)就开发了一套能补充问卷与焦点团体(focus group)不足的市调方法。他请参与调查的消费者交出一张图片来传达他们对特定产品/服务的感受,然后再将这些图片合并拼贴。透过此种方式,札特曼搜集到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的隐喻联想──如咖啡是「引擎」、保全设备是「贴心看门狗」等。
了解隐喻的好处绝不止此。拜通讯技术进步、旅游平民化和人类寿命延长之赐,今日我等对外接触之广泛与多样,在人类史上前所未见,而隐喻在建立相互理解与沟通文化差异上,具有重要的功能。最后一点──可能也是最重要一点──是隐喻协助我们寻找事物意涵的功能。富裕带来的物质满足,终究不如你我的人生观来得重要──例如把生命看成「旅程」的人,过起日子来就和把生活视为「劳役」的人大不相同。「自我认识的过程,」拉卡夫说:「其实有一大半就是在寻找足以解释个人生命的适当隐喻。」11 因此,越了解隐喻,就越了解自己。
综观全局
任何交响作品中,作曲家和指挥家都身兼多项职掌,像是要控制铜管和木管的音色和谐,或是确保打击乐器的音量不至压过中提琴。但协调乐器之间的关系固然重要,却不是作曲家与指挥家的最终目标,他们追求的──也是区隔经典与泛泛之作的关键──是融合这些关系,让整体效果超越个体总和的能力。属于高感性的「整合」能力亦如此。跨界者、发明家、隐喻家都了解关系的重要,但感性时代需要的是掌握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项后设能力的称谓很多──「系统思考」、「全角思考」、「整体思考」等都是。我个人则偏好直接叫它「综观全局」。
综观全局正快速成为杀手级的职场能力。在过去,知识工作者只执行片段程序,平日管好个人领域即可,如今这类工作逐渐外移海外,或被整并为软件功能,于是企业的征才项目便改为那些无法交付计算机或海外劳工的工作,也就是凭眼光或创意化零为整的能力。此一趋势从创业家和成功企业人士的身上,就可获得印证。
举例来说,最近的一项杰出研究显示,在白手起家的富豪当中,罹患阅读困难症的比例是一般人口的四倍。12这是什么原因?阅读困难症患者不善于线性、循序、文字推理的左向思考,但就像盲人培养出敏锐的听觉一样,阅读困难症者也因为一部分的障碍,培养出另一部分的过人能力。正如专研阅读困难症的耶鲁神经科学家莎莉.谢维兹(Sally Shaywitz)所说:「阅读困难症者的思考方式与常人不同,他们直觉灵敏,善于解决问题、综观全局,和切入重点…他们不善照表操课,却很有远见。」13 商场上开创新局的人物,如首创折扣券商的希瓦伯(Charles Schwab),和为唱片零售业与航空业注入新气象的布兰森(Richard Branson),都自承阅读困难症是成功因素之一,因为这迫使他们必须往大处着眼。由于不善处理细节,他们相对培养出观察趋势的眼光。研究过各种创业人士的麦可.葛柏(Michael Gerber),也获致类似结论。「所有伟大的创业家都是『系统式思考者』。任何向往成功创业的人,都需要学习『系统式思考』…开发擘划全局的潜在热情。」14
就算是无意拓展事业版图的一般人,也需要掌握趋势观察──亦即理解关系之间关联的能力,这点可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例中获得左证。丹尼尔.高曼在一项针对企业主管的调查中写道:「仅靠一项认知能力就足以区别明星主管和普通主管,那就是趋势判断──亦即让领导人从大量纷杂信息中辨识重要趋势,据以策划未来的『全局』思考能力。」15 高曼发现这些明星主管「较少依赖因果式的推论」,反而常用属于「整合」能力的直觉、全局思考。此一变迁让部专业人士开始着手改造形象,如西雅图就出现一名「全方位律师」史黛芬尼.昆恩(Stefani Quane),她提供从遗嘱、信托,到家庭事务的整合服务,强调整体而非单独考虑,从客户一生需求的角度来衡量法律建言。
越来越多企业雇主在寻找具有整合能力的员工。席尼.哈曼(Sidney Harman)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年逾八十、家财万贯的音响零件厂执行长表示,MBA在他看来不算什么宝贵人才。
我对他们说:「去找些诗人来当主管。」诗人是最早的系统思考者。他们观察万物,感受诠释的冲动,于是赋诗作词,让读者体会天理运行。这些以往被忽视的系统思考者,才是真正的数字思想家。我相信新一代的企业领袖必将从诗人中诞生。16
综观全局的能力当然不止应用在商场与职场。属于「整合」层面的这项能力,也攸关医疗健康。就以日渐流行的辅助疗法(complementary therapy)与整体医学(holistic medicine)来说,前者结合西方医学与另类疗法和辅助偏方,后者强调治疗身心灵而非单一疾病。这些医疗趋势──从科学出发但不局限于科学左向思考──已经获得主流接纳,包括国家卫生研究院都成立了相关部门。这些疗法超越了西方传统医学的解析、制式手段,而采取整合「所有健康层面,包括身体、环境、心理、情绪、心灵,和社会整体健全的观点,从而治疗我们的身体和整个大环境。」17
综观全局最大的潜在功效,或许是为我们解决伴随物质富庶而来的忧虑烦恼。现代人被时间追赶、被信息淹没,面对太多选择而无所适从。这些文明宿疾的最佳解药就是以开阔、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生命──区隔出真正重要,和无关宏旨的事物。在本书最后一章,我们将发现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这种以人生所有可能性为前提,清楚看待自我生命的能力。
绘画课最后一天,是一周课程的最高潮。午餐后,我们大家把小镜子黏在墙上,将椅子挪到八英呎外的地方,开始二度尝试自画像。布梅斯勒警告我们镜子里隐藏的陷阱。「我们一直都用镜子来妆点自己面对外界,现在你必须忘掉那个观点,专注于形状、光线,和相对关系,」他说:「你要观察的是你的脸此时此刻的模样。」